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场上士兵们会怎么拿到弹药呢? 第1页

  

user avatar   bei-guang-de-jing-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是说步枪或者机枪手枪子弹的,我来说一个我在高炮营打靶的经历吧。



弹药的图片还真不好拿T_T 我手机里就这么一张,后期抽空再补吧。



我们一个炮班的完整编制是10人,7 8号炮手就是递送弹药的,类似步枪的弹夹,我们炮弹也有,不过是夹在底火的一边,5枚一个弹夹,方便5 6炮手把炮弹压送至弹匣里,一个弹匣最大容量是20发,加上后面弹盘上可以预备10发。一个长点射就是3发没了,再补个短点射,我们就要再补充炮弹了。

反正多的我就不说了,毕竟保密条令还是记得的ヽ(ー_ー )ノ

我们实弹射击的时候弹药都是从老式的木头弹药箱里取出来的,一个弹药箱里也就20发还是10发来着,抱歉实在记不清了。,而且每一发炮弹都由一个半透明的软塑料长筒包裹密封的,都要用小刀切出一个口子再取出炮弹的,然后再逐个卡在弹夹上。再往炮上送。我当时就是5炮手,负责将一个弹夹的炮弹压送到弹匣里,我当时是第一年参加实弹射击演习,而且又有点紧张,从取到弹夹到炮上不过20步的距离,我们运送的标准姿势是双手小臂托着弹夹向射击跑位上走,我把炮弹放到备用弹盘上的时候,中间的一枚炮弹脱落了,而且我是亲眼看着它从静止不动的弹盘上掉落到炮盘(站人的位置)上的,当时我就是属于气都不敢出的那种,感觉立遗嘱都来不及了,然鹅……啥事也没发生,班长就把炮弹捡了起来吹了吹灰,又交到我手上让我装上去-_-||,反正我这辈子是不会忘了那个瞬间的。

弹药库的哨我站过,也看过取弹药的过程,反正当时在靶场的高射炮弹药都有。包装有新式的塑料的那种,一盒大概30发,还有就是一盒5发的大口径。我们的炮就是最low的木制盒子装的,哈哈哈,感觉好嫌弃¬_¬`。

上面说了一个炮班完整编制是10人,一个炮班长, 1 2号炮手负责瞄准,3 4号炮手负责距离和高度,5 6号就是装填弹药的,至于7 8 9三个都是负责把弹药箱里的炮弹拆装运送,然鹅,我们当时就7个人,毕竟实弹射击演习,给个10发炮弹打一打就足够了>﹏<又不是销毁弹药ヽ(ー_ー )ノ


我们是属于比较老式的高射炮了,双管的哟,射速比较慢,按照我们班长的话来说,我们是属于火力网覆盖来袭目标,命中率是2万发差不多能打中一发目标,而且可能还是运气⊙﹏⊙好吧~_~我们不指望了。

但是后来打气球倒是很准的,直径在1.5米左右的气球,在直线500米左右的堤坝上放飞,且飞行轨迹飘忽不定(有风),10中10的优秀成绩,鼓掌\(^▽^)/

因为打完靶回来之后我就调走了,再也没有回去过了,还是很怀念当时在老连队那种已经习惯的作息规律。已经退伍5年多了,打靶那年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算都是4年前了,那个广袤的靶场,和低头安静吃草的牛羊,以及炮火轰鸣的全体集射。。。。


向各位班长和战友敬礼∠(`ω´*)


user avatar   shou-ye-ren-33-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图比较多,另外有部分发(跑)散(题)请见谅

------------------

弹匣是复次使用的,是随枪配发,弹夹,桥夹,漏夹一般是一次性的,除非是一些早期步枪使用的铜制漏夹,那个是复次的。

军用弹药箱一般是这样的,最外层为木制包裹,便宜耐摔,侧面有把手。




这个是手榴弹用的,小隔板里面存放装有引信的罐头,弹体也是罐头封装

------------

有人在评论里提到手榴弹储存的问题,这里解释一下,目前有一些国家的部分或全部手榴弹是弹体和引信分装的,或许是工艺流程问题,或许是安全方面的考虑 @张磊

这是F1手榴弹弹药箱,左边黑色防水纸包装内是油纸包的弹体,右边两个油纸包的漆皮金属罐头盒内装着油纸包的UZRGM通用型引信,二战前后多款手雷都用此引信

冷战中后期研发的RG系列手榴弹也是这个模式,UZGRM引信的安全性不如翻板簧击针引信,RG以后毛子都用上了翻板簧引信


二战时期汉斯的木柄手榴弹也不例外

国产手榴弹除去一些仿苏的,多数倒是一体的

——————

木箱包装的DVP88A型机枪弹和12号霰弹

TG大概在95/95A子弹列装后开始使用聚合物弹箱,列装10和10A子弹后,配套的弹箱就基本都是聚合物的,橡胶条密封,里面是绿色防水复合布包装的纸盒包子弹,有点像三角巾,这种初衷是一次性用品的箱子结实耐用,但有传言称成本偏高,以后打算改回木制。







大部分木弹药箱里面一般是铁箱或者罐头,一般使用可散弹链的机枪配铁箱,里面是接上弹链的机枪子弹。因为战场上可散弹链接装子弹太误事了,所以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般是在后方就接好送到前线。

这个铁箱子里装的应该是M2机枪使用的金属可散弹链或者布制弹带,二战前海空部队用前者多一些,而后者只用于地面部队,战后布制弹带逐渐淘汰





比较独特的是M60机枪的弹药箱,弹药箱里面是两个一次性弹药包


这种弹药包设计初衷是为了适应越南治安战长距离巡逻携带大量额外弹药的要求。

弹药包内是防水纸箱包装的100发可散弹链



使用的时候将纸箱取出放在配套的弹链挂箱内,有尼龙,棉两种版本








但是这种弹链挂箱并不多见,估计美军自己都觉得繁琐,所以越战的时候还有第二种模式更常见,直接使用弹药包,为了和之前的一次性包相区别这种弹药包也被称为第二代弹药包可以挂在M60上,因为不同时期材料不同有早中晚三个版本,纸箱一直用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











在游戏中中也有体现


现在纸箱已经很罕见了,但是挂包仍有使用

前几年丹麦参与竞标的M60E6就用了


还有的就是罐头,罐头装子弹是很普遍的,密封好,配合木制外包装和油纸质内包装,子弹一般能保存很多年。一般用多功能刺刀或者箱子里自带的简易工具开启。

罐头里面是纸包,纸包里面是散装弹或者带桥夹的子弹。


AK最初是没有弹匣连接器的,带桥夹的M43子弹是为SKS(56半)准备的,散装弹是为AK,RPD准备的,有一部分国家后来研发了连接器,苏联直到AK74以后普及了连接器,我们是在95以后。

带夹弹


散装弹



带桥夹的5.8mm步枪弹,前两图是DBP95型涂漆钢芯弹




现在带桥夹的子弹一般是专门为弹匣准备的,过去桥夹也有配合固定弹仓步枪使用的意思,桥夹连上复次使用的弹匣装填连接器就可以往弹匣里面压子弹了,这样省时省力,长时间装子弹对手指伤害轻一些,连接器有的是在子弹木箱里配一个,有的是随枪配。

这是电影战狼里面一闪而过的95弹匣桥夹和连接器



95弹匣、桥夹和连接器


美军铝弹匣、桥夹和标配的连接器




部分东方阵营国家AK的弹匣连接器


AK74的



装子弹是个技术活,如果不熟练很受伤



实际上一发发装子弹的情况仍然存在,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子弹是散装的,有的是因为要穿甲,曳光等弹种混装,有的是因为缺少配件。



为了方便压子弹,桥夹一般不会紧,主要是起到限位的作用,有些快速装弹考核科目就是考核散装子弹装到桥夹,再通过连接器压到弹匣的时间

现在一些市场比较发达的地方,还有弹匣压弹器,有的配合桥夹使用,有的是用散装弹,但是战场上目前不多见


由于传统桥夹装填仍有各种不便,这是某部官兵发明的压弹器(已获专利,山寨勿扰)

这是在95列装之前,步枪弹匣装子弹不方便,所以20年前,一些有识之士设想的56,81弹匣通用装填器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步枪手子弹罐头里面还有一次性携行袋,这个设计至少从加兰德就有了,这样利方便让士兵在战场多带子弹,后来的M14和M16保留了这个携行袋,只不过加兰德是漏夹,M14,M16是桥夹,但是加兰德和M14可以直接用漏夹或者桥夹装子弹,M16必须先装在弹匣里。






这是M14的,和加兰德和M1卡宾一样,不过M14用的不多




1965年越战早期,海军陆战队刚登陆岘港时部分人使用了M14配套的弹夹袋





这是M16A1的,每个口袋可装一个20发弹匣,越战美军经常这么做


弹夹子弹的两种包装模式

弹夹袋经常与防破片衣配合使用,这样比较轻便

M18定向地雷的挎包也经常使用,是不是很有TG范儿



这是M16A2的


每袋装30发

底部的白缝线不拆开可以放弹夹或者20发弹匣,拆开可以放30发弹匣,这是根据越战经验的改进。

上世纪80年代,或许是越战经验或许是改开影响,TG研发82无柄手榴弹时也跟风搞了一次性携行袋

携行袋为化纤棉混用,版型为传统型,拉链固定

背部有夹子可以比较方便的挂在老式武装带上

不过82手雷也有散装的



近期曝光的新式手榴弹明显是受美军拓展型进攻手榴弹的影响,目前看是散装的

--------

跑题一下,说完了步枪的弹匣,我们再来说说机枪的弹鼓,目前较为常见的步枪弹鼓有三种,中国快装弹鼓,苏式弹鼓和CAMG等聚合物弹鼓。这些弹鼓使用散装子弹,要么手装,要么使用压弹器,我重点说一下前两者。

中式铁皮罐头

中国的快装弹鼓起源于74轻机枪,据说是参考西方某设计的产物,但是由于74机枪失败,直到81枪族推出,才跟着问世。

74弹鼓和后来的81弹鼓结构上有一些区别

中国弹鼓结构酷似饭盒,能够从背后打开按照一定次序装弹或直接倒出退弹,采用涡卷弹簧发条上劲,大约转七圈半即可,退弹时按住弹鼓中间按钮即可泄劲。




由于装填比较方便,因此在欧美等玩枪市场小有名气,国外也多有仿制。

81弹鼓

87弹鼓


这是95班机弹鼓,接口偏置

几种外贸型号弹鼓

左为中国弹鼓,又为苏式

95班机弹鼓,右部略有凸起


为改善右手操作,95-1班机弹鼓更靠左


但是实际是上这种弹鼓使用上存在诸多批评,根据90年代对81班用机枪基层使用的调查发现快装弹鼓面临诸多批评,除了卷簧易疲劳变形断裂,盖板偶有震开外,最多的批评就是弹鼓易磕碰变形出现故障。

这是由于整体设计强调轻便,弹鼓较薄,没有加强筋,如遇磕碰外壳易变形造成供弹不畅,而据说95为了减重弹鼓更薄了,很多时候长距离行军为了保护弹鼓必须在携行包里填充缓冲材料例如气泡纸和泡沫。。。。。只能说铁皮罐头名不虚传


某次活动中,空降兵使用了装上弹匣的95班机移动




另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是弹鼓上劲后必须立即使用,否则在携行中容易掉子弹。其实这是很多弹鼓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卷簧相对于抱弹口而言力度很大,再加上TG的弹鼓携行具不够贴合,所以运动中晃动比较大,最夸张的说法是‘’子弹装满上劲,一次冲锋下来,能掉出来一半‘’。

下图是由于口部出现故障造成的‘’子弹喷泉‘’现象,常见的掉子弹当然没有这么夸张。

TG的弹鼓携行具是从RPD的弹链盒挎包发展而来的,不够贴合,比较松垮,此外机枪手不配弹匣。

借用香港某大佬的图

95机枪手携行具

95-1机枪手携行具


其次还有弹鼓不利于据枪射击的问题,左右换手更是各种别闹,反正95-1的最终改进结果选择了偏袒右手。



其实掉子弹和据枪的问题和TG的使用习惯有关,传统上,TG的班用机枪是两人小组,战场上上劲的事可以交给副射手


而据枪的问题,TG的机枪使用习惯是架着射击,提上就跑,所以也不用考虑。


但是班用机枪以95plus的名义上位恐怕很多人是没有想到的



苏式弹鼓

苏式弹鼓为圆台型,最早是为RPK机枪准备的,上子弹比较费劲,每从口部装一发子弹就要拨一下弹鼓前部的发条,退子弹更费劲,优点是比较结实,配合专用的弹鼓包使用比较快捷,体积也小一些,但是毛子仍然认为不经磕所以后来改用40发长弹匣,5.45版本的金属弹鼓未列装。

每装一发就要拨一下中间的发条片


夸张的40发弹匣

苏军使用的弹鼓包




这种弹鼓包可以方便的从腰带上拆下来,而且与弹鼓十分贴合,不容易掉子弹,使用上比中式弹鼓要灵活



没有列装的90发5.45弹鼓

随着AK12的研制,对弹鼓的研究再次开展





最终修成正果的是RPK-16配用的96发聚合物外壳弹鼓


聚合物外壳较好解决了塑性变形影响供弹的问题,表面增加了许多加强筋,提高强度



在近年来的一些俄式反cai恐qian行动中,各类弹鼓屡有上镜

聚合物外壳弹鼓

近十几年来西方推出了许多聚合物外壳的弹鼓,比如CAMG,D60等较好解决了变形的问题,但是由于装弹繁琐,昂贵,重,重心改变等问题,没有得到推广。



CMAG构型的弹鼓曾经想通过MG36和M27上位,无奈军队不买账



————————

没有弹夹的散装子弹一般是配合不可散弹链使用的,这类机枪仍有相当数量。另外就是向民间销售的一些便宜子弹也是散装居多,除非是军剩弹。

不可散弹链是复次使用的


各种装弹器




即使是不起眼的子弹包装,仍然蕴含着战争体系化的内涵。


user avatar   cai-yun-58-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




  

相关话题

  C701,小牛等小型反舰导弹打中M1A2等主战坦克的正面主装甲,结果会如何? 
  既然拿破仑战争时代炮弹只是实心球,那意义何在? 
  古代十几万人打仗也要摆阵的吗?有什么十几万人的大阵?是十几万人同时冲还是分批次的冲? 
  大家对俄乌的战争是不是有些冷漠? 
  战斗机的机炮为啥不用无壳弹,这样每个子弹重量更轻,能带更多子弹或者减轻更多重量。? 
  在你眼中,最完美的冷兵器是什么? 
  为什么现在的日本人对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美国人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 
  解放战争期间我党主力部队,如果在二战期间欧洲主战场,属于什么水平,能否做到改变战局? 
  携带AK所有的制造图纸和资料(包括子弹),最早穿越回什么时代可以批量生产出来? 
  隆美尔、莫德尔、曼施坦因谁是更优秀的指挥官? 

前一个讨论
山东电视台是否拉低了山东人的形象?
下一个讨论
不为减肥减脂,纯为锻炼心肺功能和内脏,HIIT和匀速运动哪个更适合?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