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叫“学历通胀”,简单点来说就是学历越来越不值钱。还有一个词叫“知识垄断”,就是少数人控制着知识的传播。
大师辈出的民国就是一个知识稀缺、垄断的时代,造成了人们对于专业学历的仰视与爱惜。而今天学历、知识都在通胀,知识稀缺年代造成的惯性思维却没有被改变。
专业对口往往被视为正途,但现实往往是:
1、专业对口的行业并没有相应的人才需求
2、专业学好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喜好
3、不对口就业恰恰是大多数的一般选择
虽然普遍认为浙大研究生卖面包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但专业本身被看的太重并不是什么好事,市场的需求变化比大学的学科设置变化要快得多。除非科研或者一些高精尖的行业,大多数时候理工科或者文科的基础打好足以胜任某些相通或者有关系的行业,甚至在相差甚远的领域有出人意料的成绩。
因为跨领域就业恰恰是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产生新灵感的契机。
比如:可口可乐最开始是就是一种治感冒的药。没有那位误入饮料行业的医生的话就没有碳酸饮料,这该是多么大的遗憾……所以这位卖面包的医学生谁敢说未来他不会在面包种类口味或者食品安全方面为行业做出意想不到的贡献呢?
一个例子:演员
娜丽塔波特曼——哈佛心理学
爱德华诺顿——耶鲁大学历史系
休格兰特——牛津大学美国文学
温特沃斯·米勒——普林斯顿英国文学
憨豆先生——牛津电机工程硕士
杰克·吉伦希尔——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朱迪福斯特——耶鲁文学
詹姆斯·弗兰科——耶鲁英语专业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行?要一帮对二元一次方程、行业常识、历史朝代都一头雾水的人,去表现那些各个时代或出类拔萃、或挣扎求生、或悲天悯人的人物,可能么?
表演基本功都有,但导演能调教出形却无法调教出演员的神以及表演时突然迸发的灵感。
中美电影的差距不在投资、不完全在技术,很大一部分就在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与知识水平。
上面那些顶尖的演员是冰山一角,整个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内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比起国内影视圈恐怕完全就是大学生打中学生的样子。
段奕宏是个优秀的演员,但也许就是他这种精湛的演技反而让“谢尔曼m1”军事常识性错误显得格外碍眼。可以想象在观众看不到的技术细节上、在其他鲜肉派主导的剧组里,整体状况会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这种基础层面的知识匮乏真不是演员演技、导演思想能改变的。
其实绝大部分行业,真正用到的专业知识往往并不是特别多,反而是综合素养决定了竞争以及行业水平。因此,无论一个人在拿到学位后从事什么行业,在教育公平、费用低廉的基础上,学历、知识越普及越好。
知识不再稀缺,是社会最大的财富。
简而言之,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可怕之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浙大研究生,而在于医学专业。1984的图景已经不远。
究竟有多可怕?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某老奶奶因为在自己家煎了一个鸡蛋被控非法行餐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