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前面答案我都有点怀疑自我了。
中国古代,明确使用的一天开头少说有三个。古人是很长时间里面很大数量的几批人的总称呼,大家都被我们称为古人但是其实他们可能互相也不认识,观念也不一样,对同一个名词理解可能也有差异,
这一天的三种开头,分别是:子时开始,大概相当于现在夜里11点;子半,顾名思义,就是子时的一半,大概相当于夜里12点;还有就是日出了。这三种肯定都有,有时候不能太“讲理”,纯粹的讲理是有可能脱离实际情况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是,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可是时辰之下还是有细分的,就分别是所谓初和正。一个细分1小时。举个例子,中午11:00-13:00为午时的话,那么11:00-12:00就叫做午初,12:00-13:00就叫午正。那子时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相当于现代的23:00,就叫子初。0:00-1:00则叫子正。
在计时和历法计算场景中,子初和子正作为一天开始的都是有的。
我以前的答案中也说过:
现在摘录几句证据:
(苏颂)使契丹,遇冬至,其国历后宋历一日。北人问孰为是,颂曰:“历家算术小异,迟速不同,如亥时节气交,犹是今夕;若逾数刻,则属子时,为明日矣。或先或后,各从其历可也。”北人以为然。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苏颂是天文历法方面的大师,这问题大概是正朔道统之争的外交辞令,他轻描淡写给改成技术争端了——虽然就是技术争端。
以《大统》、《授时》二历相较,考古则气差三日,推今则时差必刻。夫时差九刻,在亥子之间则移一日,在晦朔之交则移一月,此可验之于近也。
《明史·志第七·历一》
这两个说的都很明确:子初换日。
但是子初这个23:00,在天文意义上来说很有点不伦不类。明显0:00更合适一些,最主要是因为0:00它算一天时间对称啊。古代有那种喜好把一天时间和一年周期对应起来的。一般认为0:00对应冬至,6:00对应春分,12:00对应夏至,18:00对应秋分。细琢磨也能理解这种想法。所以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在0点换日,也就是子正或者说子半。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实际应用者也挺多。比如李淳风这段话: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十一月当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以减余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
李淳风言,《新唐书·志第十五·历一》
现在民间一些算命术士所提及的早子时、晚子时也是一样的理由。认为23:00-0:00属于昨天,0:00-1:00属于今天。下面赵友钦的《革象新书》也是一个证据。
前两个场景一般都是正经计算时候,无论是计算历法还是计算命理,多少都是要较真的场景。我以为日出换日这种观点不需要科普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都是在使用啊。。除了刻意搞的跨年活动,其他场景熬个夜也都是算前一天没睡。睡醒一觉又是新的一天。大家难道不是睡一觉醒来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么?现在看我可能想的太理想了。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显然睡一觉醒来,再一次的日出,天地重新光明起来,这样的时间也很适合作为一天的开始。也肯定有很多人认可、使用。
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五十五刻。
晋书·天文一
晋书这段说的很明白,天的昼夜以日出日落为分界线,人们使用的昼夜则以黎明和黄昏为界限。所谓黎明黄昏,是指日出前半个多小时和日落后半个多小时——日出日落是以太阳和地平线关系而论的,但是日出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天光大亮了,而日落后一段时间还有一段天亮未黑的时间。有光就算昼。
这样来说,日出时间不仅仅是各地不同,不同季节也不同,这很不方便,但是这直观。古人肯定是要用的。
如《宋书·历下》中记录的元嘉年间的月食:
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丁夜月蚀,在奎十一度
元嘉二十八年八月十五为451年9月26日。实际月食发生时间则为9月27日凌晨,1:10初亏4:13复圆。
宋书中内容是元嘉年间,通过观测月食位置反推太阳位置的原始数据,必为实际观测结果。明显把后半夜整体划做前一日夜间。这也是很符合生活经验的。夜间可见的天象中,月食是可以明确回推发生时间的,多找几个记录可以发现古代天文官员在观测记录时候也喜欢把日出算作一天开始。
换另一个角度说,人类的活动本来就受到自然的影响。
就拿题主举例的人类起床或日出作为时间标记来说吧,这两样东西都不固定。
由于白天和黑夜的存在,人类很早就认知到了昼夜划分,从而发现了一年之中的每一天的日夜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以日出作为原点来标记时间,那么每一天的长度就不恒定了,这显然太不方便了。
至于用起床来定,也是一样,日出的时间本来就影响人类活动。
时至今日,依然还会有很多地方在使用夏令时、冬令时两套不同的时刻表。
如果将一天的时间做切分,作为基准比较合适的只有半夜和正午。
所以更有讨论价值的其实是为啥选半夜,而不是正午?
“子”有“滋”的意思。
如果一天分作白天和黑夜,白天属于阳,黑夜属于阴,那么子时正是阴尽阳生的时候。
不仅仅是子时,子月也是一年之中阴尽阳生的时候。
但是子月并非我们的正月,我们目前是“建寅为正”,所以子月是十一月,而寅月才是正月。
“建寅”就是在以子月为基准的情况下,人为再去规定了社会活动的时间,两者并不冲突。
而一天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点卯”,人们在卯时开始工作,这也不影响子时作为基准。
说到底,
年月日时只是人们标记自然时间的方式,需要是准确方便且不与自然起冲突,然后才是人类活动的标记。
为什么古人不断地调整历法的计算方式,一年就360天不好么?搞什么闰月闰日呢?考虑什么岁差呢?还不是因为,我们希望日期时间的标记是顺应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