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在现代中国的传承情况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lanlingye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po结论:雅乐在衣冠南渡的时候已经七零八落了,没撑过南北朝。

——————————以下详情————————————————————

首先先明确一下雅乐的概念。

广义的雅乐:凡是朝廷举办大型的极其庄严的礼仪活动所用的乐曲,都可以叫雅乐,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勇军进行曲》,《难忘今宵》(大雾……)之类的都算。这显然不是楼主想问的。

这种意义上的雅乐,还包括以下的:

南朝的清商,吴声,西曲。

隋文帝从南朝搜刮来的尊为“华夏正声”的清商。

唐代祖孝孙(音律学家,和祖冲之一个家族)创作的《大唐雅乐》(注1)。(其实燕乐也不在广义的雅乐之中,所谓的日本雅乐最早是借鉴燕乐的,后来应仁之乱中遭到破坏,现存的大多是江户时复原的,跟雅乐关系就更远了,所以听到华夏正声存于日本之类的言论可以呵呵之。)

宋代的郊祀乐,《雅乐》、《登歌》、《英安》、《五瑞》,宋徽宗定的《大晟乐》等等。

辽的《十二安》,金的《太和》,关于金的太和有个有趣的事,金朝的乐器都是缴获的宋朝大晟府的乐器,上面刻着“晟”字,犯了完颜晟的讳,于是金人拿黄纸把字糊上,照样演奏(注2)。【你们就不能认真点吗啊喂……

元朝一开始毛都没有,音乐都在民间。后来搜集了一些流传民间的金代乐器(不知道黄纸撕了没),然后演奏了一些新创作的东西,《大成》之类的。

明代的《中和韶乐》及其他乐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巡幸乐等。

清朝主要抄了一些明代的,但自己比较重视宫廷乐,于是十分乐意创作,奈何水平有限,作品有点最炫民族风,什么八旗降服野兽的,蒙古歌曲,抄民间小调“朝天子”等等的都有,不忍直视。

以上诸多乐曲,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第九章,第十七章,第三十五章进行了凶残的吐槽。

狭义的雅乐:正经的先秦礼乐,雅正之乐,题主所说的《武》《韶》等。

汉乐府的鼓吹,相和歌,之后的清商,吴声西曲,以及隋以后的宫廷乐一概不算。这个概念上的雅乐,正如我所说,在衣冠南渡时七零八落(注3),在南朝被清商,吴声,西曲所渐渐取代。

具体的来说,

先秦的礼乐,刘邦抄了秦朝的家底之后得了一些(注4),叔孙通重制礼乐时收集了一些,加上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献上的一部分,都是雅乐,归太常管,后来设了太乐署专管,跟乐府不一样。

太乐署董卓之乱时遭受了重大打击,灵帝时任雅乐郎的杜夔带着雅乐乐队的成员躲到了荆州,曹操破荆州后得到了他们,令其重建了太乐署,于是杜夔和邓静,尹齐等人恢复了雅乐(注5)。

衣冠南渡时顾不上太乐署,乐工们被刘曜石勒等人得到,石勒死后才有一些乐工南逃,加上淝水之战时获得了前秦的一些乐工,这样东晋多少得了一些(注6)。

但是刘裕北伐灭了后秦之后,带回了前凉张氏所保存的清商(注7),清商继承自相和歌,比雅乐更符合时人的口味。于是雅乐在东晋渐渐被清商,以及江南的吴声,荆楚的西曲所取代了。

当然还有更狭义的雅乐,西周宫廷乐,也就是孔子口中“礼崩乐坏”的那部分“乐”,就是另外的话题了,不过题主所言的《武》《韶》等乐,一般认为还是传到了汉朝。

以上,所以想听千年古乐的话,还是入我大古琴坑靠谱。

注释:

注1:见《旧唐书·音乐志》:“(祖孝孙)……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

注2:见《金史·乐志》:“始就用宋乐,有司以钟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讳,皆以黄纸封之。”

注3:见《旧唐书·音乐志》:“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

注4:主要就是《武》、《韶》,唐·杜佑《通典·乐典·乐序》“秦汉以还,古乐沦缺,代之所存,<韶><武>而已。”

注5:见《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注6: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二册。

注7:清商是曹丕设立的清商署创作的音乐,清商署专注搜集和创作相和歌。见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第二章。




  

相关话题

  墨家崇尚贤人,儒家崇尚君子,道家崇尚至人,为什么法家崇尚英雄? 
  “日本在东北扶持的满洲国经济当时排名亚洲第一,而日本第二,就是在全世界也属前列”是真的吗?有数据支撑? 
  如果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自杀而且逃到南方,那么南明的局势是不是会好很多????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的乾隆改译辽金元三朝人名是否很影响阅读? 
  为什么没有人在【改造传统文化】上做出显著成果? 
  中外历史最不该亡国的亡国之君有哪些? 
  太平天国对清政府最大的打击是哪方面的? 
  为什么一个王朝的中期和后朝很少出现名将? 
  如果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还会有抗日战争吗? 
  如何评价山东大学创办的《文史哲》杂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男人要留长发?
下一个讨论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中「为变徵之声」是什么意思?





© 2025-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