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迅速,让人主观的觉得几十年前的医疗设施太落后。几十年前确实太穷,医院的建设标准低。现在医院太忙碌,没条件原址重建。同时医院不具备整体搬迁的条件。
1,社会进步快。
知名医院建设年份早。80年代的建设标准,可能今天看来就已经很落后了。
南丁格尔式病房,南丁格尔女士19世纪中设计。主要标志是高大、通风的长方形房间,房间长边墙面的两侧排列着跟墙壁垂直的病床,床位总数三十张以上,医护人员的办公桌设在病房中间。
南丁格尔病房发明一百年后,50年代全国建设标准最高的的武汉同济医院,仍然顽强的坚持沿用南丁格尔女士一百年前的设计理念。
嗯,不是我国最好的建筑师守旧。1961年建成的英国顶级医院——盖氏医院新楼仍然沿用了这种“大通道”房间里放着几十张病床的设计。
当然,英国的建筑师偶尔会做一些远低于正常水平的设计。1974年建成的英国盖氏医院主楼,34层高。这栋建筑曾经被评为全伦敦最丑的建筑,没有之一。
我们近一代的中国居民面临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进步。这一代人三十年经历的变化,比过去一百多年的变化还要大。自然,人们难以忍受几十年前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
2,建设标准低。
1980年设计的中日医院,当时是全国的现代化医院标杆。中日医院由日本国政府无偿提供130亿日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修建的医院建筑,拥有十几个手术室,其中无菌手术室只有一间……
你没看错,这么顶级的大医院确实只有一间无菌手术室。石膏手术间在图纸上另有表现。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无菌手术室设计多了,医院将来运营的时候用不起。哪像现在,大医院的手术室几千平方米的层流净化区域。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这是80年前——不是80年代,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设的南加州大学附属医院LAC+USC。
这是东海岸的纽约长老会医院,是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同样建于80年前的三十年代。
看看人家的建设标准,不仔细看建筑细节的年代特点,是不是感觉就像是现代的建筑?时代进步快,早年的建设标准低,自然觉得我国的知名医院的设施和环境很差了。
3,制约医院扩建的因素
解放三十年,北京协和医院就是500床的规模。1980年开工建设的中日友好医院,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医院项目,1400床的规模,设计日均门诊量近期1500人次远期3000人次。
然而最近几十年,由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医疗行业突出的表现,越来越多的居民需要去大医院看病了!近十年,由于社保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国的诊疗量上升了一倍,于是大医院不堪重负。
想要扩建,首先,医院的地皮是有限的,我国医院用地标准是按照每床位100平方米左右规划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就是不断侵占院内的绿地,不断加大建筑密度的过程。医院越建设,越缺少宜居美感。
如果一家医院想从原本规划1000床扩张到3000床,地皮怎么都不够用。既然地皮不够用,那就拆了旧楼修新楼吧!问题是拆了旧楼,旧楼的功能放在哪里呢?医院太忙,没有弹性空间。那就整体搬迁吧?
1994年,洛杉矶发生地震。当年,南加州颁布新的抗震建筑标准,LAC+USC的老楼不符合新标准,不安全。于是,美国人民发扬美国速度 ,14年后的2008年,LAC+USC搬入南侧的新院区……美国地皮比较宽松,不像中国的城市这么挤,找不到地方盖楼。
知名医院因为年代久远,往往占据城市的黄金地段。职工的生活重心围绕工作,基本上都生活在医院周边。我们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很突出。职工不愿意去新市区买房、生活,把工作重心搬离十几公里也非常的不方便。所以不是财大气粗的少数城市,很少有城市能拿钱巨款完成一桩较为出色的医院整体搬迁。即便是兴建新院区,完成磨合也是很长期的过程。
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国很多知名医院的硬件设计和环境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