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这种题我都是从供大于求角度来解读的,
直到前几天我学了一下《劳动法》,有了新的解读,
我并不知道那些小私企是怎么弄的,反正高校这种事业单位,
肯定要守法,
我瞬间就明白了为啥现在老是搞些2-5-8,3-6-9考核,
肯定是不会让你到十年的,不然不就签长期合同了么,
当然了签了长期合同甲方一样可以以业务考核不合格清退,所以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法和合格是怎么定义的,毕竟合格不合格不都是靠玩法(zui)怎么定么…
不过我也挺好奇现在还有这么好的学校啊,做个博士后就可以当正式工了?
没个啥特任/特别/特殊/教授啥的过渡?那他们是法没学好还是职位太多了吧...
或者...你还有一些没了解的条款?
随便贴几篇以前不成熟的想法吧,
>>>贱贱的圈|群|站<<<
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其实不是教职门槛的增高,而是许多根本不具备科研条件的高校为了所谓的提高教师团队素质而进行盲目地跟风式提高门槛的行为。
许多普通一本及以下高校,以及部分照顾型211基本上不具备做科研的条件,实验室倒是有,房间多,面积大,就是里面啥像样的设备都没有,整个高校的测试中心就一台老旧的红外紫外以及一堆不能用还放在那里充门面的核磁质谱。我读博士的时候有机口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上午过柱子拿到样品,下午核磁,质谱图就到手了,而许多学校如果去测试中心送样,是要排队的,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基本上这种高校的学生做实验就是这种情况: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54943/answer/248087884
而一些地处偏僻的高校,买个耗材和试剂都非常不方便,就算你有经费,很多时候也买不到好货。
至于经费方面,许多高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陕西这种地方,经济不发达,高校倒挺多,一堆985,211。地方政府经费拿不出来多少,所有高校都盯着国家的那点经费,你若是在985平台还算好,平台大,申请经费相对容易,而如果你在双非普二呢?有可能一个五万,十万的项目都得院长蹦出来跟大家抢,要知道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下属的容桂街道发放的科研经费有时候都是三五十万级别的,而佛山这座城市一个211高校都没有,再对比之下深圳就更严重了,钱多,高校少,所以清华北大北航哈工大全都跑过去圈地圈钱去了。
我五六年前刚毕业时曾经短期在一个内地211大学入驻过,一个当地最好的大学,化学还是传统强势专业,号称全国专业稳居前十,结果呢?自己学院的学生大四做毕业设计的地儿都没有,一大半都送到外地的学校去做毕业设计,大一大二的学生做有机化学基础实验,我的天啊,恨不得八九十来个人分一个组,一组一套实验器材一个通风橱,大哥,一个普通的合成实验可能算上后处理前期准备也就八九步,你十个人一组,怎么学习做实验?怪不得现在许多本科生毕业出去连基本的反应装置都搭不好了。
就这样的高校,也跟着水涨船高去提要求,什么在职期间要拿一项国基,或总额超过多少万的横向经费,要发多少篇jmc以上级别的文章,大哥,凭什么啊?你自己除了一个空得不能再空的平台壳子之外,啥也没有,你自己高校十几年前留任的教授们多少年都拿不下一个面上国基,你凭什么要求新人在两年内给你拿面上呢?
就算拿到了教职,天天在课堂上吹牛逼,等去实验室了,教学生做实验,本科生十人一组去做一个小合成,用着一捏就碎的劣质国产玻璃仪器,最后再去测一个背景峰密密麻麻的质谱和等一个月才出结果的核磁吗?搞科研就是烧钱,没钱就别瞎跟风去提高入职和在职评价标准了。
当年接触一个纳米方向的课题时,检索文献,发现了一堆这种地方高校发表的各种一锅煮法制备各种无机纳米材料的文章,理论体系分析的一塌糊涂,结果一多就一张表列出来,给人一种你做了很多工作的样子,实际上漏洞百出,各种数据冲突,闭着眼都能想到这些苦逼青椒在啥也没有的实验室里编数据的样子,何必呢?
以后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这对于那些有实力的高校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提高了竞争力,而对于一些就是因为太多博士没地方就业了,才扎堆过来求职而顺势提高标准的高校来说,基本上就是双输,有些高校都可以预见到十年后天坑专业根本就招不到研究生了,那么你搞这么多研究员干啥呢?都去看图书馆吗?
我奉劝各位,如果博士期间文章不好,就抓紧转行,别坚持学术了。我们这末流211已经实行非升即走,我们这里科研条件是零,老师到没办公室。
趋势已经过了,也不要指望国外博后千人啥子了,只要年龄太大,还是早点转。
我十几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情况已经变得比较糟糕了,只是那时候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没填满坑。但是我博士毕业的时候,中部地区都不咋缺人才了。记得去某中部省会211面试的时候,看了一下竞争对手,我就放弃了。光国内的优秀人才一堆一堆。
这又过了许多年,西部基本上也满了,可能也就是偏远地区还可以,可是各位读了博士的人愿意去吗?
这种观念和信息上的滞后性,会使得最近几年的情况非常糟糕。学术界呆不了太多人,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发论文的了。现在是要求质量和实际应用了。大部分博士和博后都不在这个行列。
讲一个我们学校最近收到的一个简历,大概快四十一个人,本科top5,做了n期博后。目前找到我们这个没任何条件的地方,本来想来这里。后来我们政策改了,也要非升即走,现在也是比较麻烦。想想你学了快20年的技能,没有实际用武之地,只能去学术界,可是学术界也没位置,这太可怕了。
虽然我们这里退休人员也多,还算有缺口,也希望补充一些人。但是我们这里人都比较实在,别人来了之后面临的困难先说清,也不愿意把别人招来了,结果没办法发展,什么都帮不上忙。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还是真心劝大家好自为之啊!!!!
这是必然的,博士一多就不值钱了。
打个比方吧:把博士比作“奶牛”,成果看成是他们产出的”奶“。
高校一看,哇,现在那么多“奶牛”在门外等着想进门,还特温顺特努力特勤奋,抢着被挤奶,……,后面该干什么事还不简单?挤嘛,同时,还要建立“比奶量奶质”的考核体系,以鼓励奶牛们多产好奶,不行的奶牛,赶出门去……
这就是读博的风险之一。
再补充一个现象:我发现出身中下层的学生似乎更看重博士这个学位,更趋向于读博,而他们认为读博士总会比硕士发展更好,拿的钱也会更多,毕业可以进高校,有面子,又稳定,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没有统计数据支持,只是个人感觉)
我前些年就开始干这事了——就是发出提醒: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尤其是家境不怎样的,读个硕士性价比最高。读博可以,但机会成本高,风险大,想清楚,评估好,再出手。
其实效果还是不错滴~~~,计算机专业硕士不读博直接到业界工作,这些年钱也拿得不少了,钱落袋为安,多花几年读个博出来,除非真的很牛,普通的博士往往会发现高校也不好进,再去业界,收入与发展还未必能赶得上这些己经工作若干年的硕士同学,再考虑到这些年高升的房价,早几年买晚几年买,那差别……
===2018/7/14补充========================================
看了 @常镇军 在另一个相关问题 计算机要不要读博?我的回答下的评论,就博士的出路,再补充说一下:
博士可以考虑从政,如果情商高,这条路也不错的。只不过如果读的是理工科博士,这往往意味着掌握的专业技能会被放弃,从政用到它们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一流大学去不了,可以去档次低的一些大学,甚至象人大附等这种超级中学中博士教师也不少,其实也很不错的。前些天还看到了一个北京市教委发的通知,北京今年(2018)要在京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中招600名在校生,学一年教育方面的课程,然后补充到北京的各中小学任教,并优先解决编制和户口问题。现在北京中小学中,硕士的比例相当高,比如我们理工附小,博士虽然没有,但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超过一半。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