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 第1页

     

user avatar   an-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毛病。

但是你不能在面临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搞西方这套,朝父母要钱时搞东方那套。

这就是耍流氓了。

PS:我没看过奇葩大会,只看过奇葩说,还是没有高晓松的第四季……感谢评论区朋友提醒。


user avatar   zi-fei-yu-66-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讲过了,孝是在爱的前提下子女应该做到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只是行为孝那只是一种虚伪的假象,但是行为是内心的体现,只有心思不去行动,和做梦没什么两样,但只有行为而没有孝心,他的行为也很难维持。千万不要把爱和孝分成两个,我们中国不讲爱只不过有更多的词去替代,比如仁义礼智信的仁就包括了许多,不仅仅是爱家人,更是爱世间的万物,这也是最好证明。

而孝也不是父母去威胁儿女的利器,如果主动这样做,那样就把感情变成了交易,这也不是中国文化的错,而是中国文化被利用了。

如果真心尊重你的父母,父母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不是嘴上说着爱她,而一会真到了关键时刻又不爱了:)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有我说的这一段,我自己懒得找,如果找不到的可以来反驳我。

毁掉中国文化的只有臆测和伪爱好者。

各位阴阳怪气,還引经据典,但说话狗屁不通,身体发肤说的是爱惜自己,不要为了小事和冲动而被伤害。曾子说的不好犯上说的是君子务本,非要向忠君上靠真的无话可说,你怎么不说孟子说文王诛纣是好事呢?冒犯别人和为了道义而反对邪恶是一回事吗?

面白心黑,无耻之尤。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样的只言片语,故作惊人,挖到本质其实什么也没说。

首先解释什么是孝。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孝在行为上的要求,一直也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不光要在物质上满足,精神上也要也让父母愉悦,也就是说尊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然而,看渊源更早的《礼记》可以看到,对于孝本身是有前提的,不是单方面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换句话说,父慈子孝这本来就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单论孝道,把父慈这个给略掉了。

其实孝在本义上并不是愚孝,不是爹妈说啥就是啥,这个即使在有二十四孝的封建时代也不是全然提倡的。否则孔老夫子也不会这样的问题上直接驳斥那些只会听爹妈话的蠢儿子。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争论什么爱和孝呢?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亲子相互平等,相互爱护,为什么纠结这些字眼?

莫非是想跟父母商量:如果爱我,你就自生自灭吧!


user avatar   sun-ya-f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这个微博的人知不知道,我们现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啃老族遍地,很多空巢老人面临无人赡养的困境,而不是父权过度,愚孝遍地。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老、考、孝,这三个字形近韵同,是同源字。

考在文言文中和老经常是同义,这就不多说了,孝和老的关系也很明确,但是这个字的部首是“子”,是连接老一辈与子一辈的一个字,显然不是“爱”能够等同的。这个道理,我是四年级的时候学到的,当时参加书法兴趣小组,有位语文老师讲到了“六书”,也就是汉字的六种形成方式,考与老属于转注,而孝则属于会意。“孝就是作为儿子对老人需要做的,不管你是不是欢喜(家乡话里的爱)。”话虽然有些糙,但是意思很明确,这是“义务”。有义务,当然也就有权利。

微博这个言论,哗众取宠而已,连爱和孝的区别都分不清,还教别人怎么做?别忘了,“教”的左边也是一个孝字,要不也抠掉?

我绝对不是要鼓吹愚孝,但是我们总可以翻一翻《论语》吧?

论语里关于孝的话题特别多,其中第二篇《为政篇》连续四个“问孝”,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上还会不会提?我记得我在中学时老师有讲过,因为四个弟子问孔子,孔子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案例。

闲话少说,说孔子的答案。

四个人问孝是这样的:

1、孟懿子问,孔子说“无违。”

意思是说,不要违背礼节。

2、孟武伯问,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通行的是马融的解释,说父母总是因为孝子的病而担忧;另一种解释,父母只有疾病是孝子之忧,可见于王充等人。

3、子游问,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很出名,意思是说,如果只是赡养,没有敬意,那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4、子夏问,孔子说:“色难。……”

这句话也很出名,意思是察言观色最难。

这四句,到底哪个是孔子最看重的,儒家学者都未必能下定论,可能都不对,因为第一篇《学而篇》里面,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说的是,爹死之后,多年不改他的为父之道,可以算是孝。这一点,说的是“继承”。多解释一句,免得杠精们揪住不放,这句话中的“道”是褒义词,代表好的一方面,孔子没有要求当子女的,不管父亲好的坏的都要继承,否则舜也不能叫圣人了,更何况,《里仁篇》里他还特别提到了,父母有错的地方,应该好言相劝,但是他们不接受的话也别怨恨。

从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论语观点不难看出,我们现在很多对“孝”的认识并不是源于孔老二同志的原创,卧冰求鱼这类违背本性的东西,放在《论语》思想来看,也是属于糟粕,所以真正要淘汰的,是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对“孝道”的过度解释。反倒《论语》里的这些话,现代人没有理由会觉得很矫情,难不成我们对父母不应该怀有敬意?

我并不认为孔子讲得全对,但是,如果我们对父母全是反着这一套来,恐怕结果就不堪设想了。

回到开始的话题,老和孝同源,《说文解字》对于“孝”的解释,说的是“子承老”,这和孔子在《学而篇》的论点是一致的,重点在于“继承”和“延续”。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结论也很明确了,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孝”刨除,那么“继承”什么的也不能要了,因为这是同一回事。父母只有义务养孩子到成年,成年后,孩子所需的钱都得自己去想办法筹集,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去继承父母的各种财产,父母教的习惯和处世之道全部抛弃,甚至连姓名不换的话都得交冠名费;与此同时,成年后的孩子需要支付大量的税金,从而保证社会力量用于老人的赡养,也就是说,不赡养自家的老人,但是需要“博爱”,去养社会上的老人们(注意,这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名义上是自己交的部分自己享受,属于保险,而这部分是属于社会费用,还要额外收取的,跟现在的教育附加费类似)。

试问,有几个人会接受这样的条件?

不谈孝,只谈爱,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说白了,翻译成心里话就是,跟老头子老妈子说:你们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当然不是愚孝,因为这是,坏!

有本事别等父母老了的时候吹这种洋牛皮,十八岁生日的时候就和父母结账,这辈子只谈爱,不谈孝。


user avatar   pfdl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儒家文化圈看重孝道。这是为什么?

在欧洲父母与成家子女在餐厅吃饭要AA制,你能想象吗?

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在宗教文化中,信徒的主要情感寄托在上帝上,而不在家庭。他们忙于与取悦天父,不急于生身父母打交道。

在基督教中,如果一家人信主了,父母、爷娘都成了brothers and sisters,他们在天父面前都是弟兄姐妹啦。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孝顺。

在欧洲,父母不会帮孩子买房,也不会带孩子,孩子也不会帮父母养老。

普遍来看,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家庭情感的羁绊,他们特别喜欢party,特别喜欢酒吧。这是一群人的孤独。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代中国、韩国、日本的家庭氛围。这是一个没有上帝的理想家庭模式。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标题党纯粹就是愚弄大众的文字。

你要想论证孝是糟粕也行,那至少要跟踪调查五百个家庭,一百个强调孝,一百个不强调孝,一百个不提孝的概念,一百个国外家庭强调孝,一百个国外华人家庭不谈孝。然后每年都对各个家庭的状态进行访查,调研,并依据经济,阶层,健康等因素进行分类,最后经过三十年,再把五百个家庭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其中不可控的一些变量提出讨论。最后得到一个结论,说孝对子女的教育,收入,婚姻,幸福感的影响。然后再有一个结论,孝确实没有太多积极效果或者有积极作用。

你看这个事情不要说去做,我就是粗略写一下都觉得累。要是有人这样去调研,然后得到结论说,孝没有太多积极作用可以摒弃。那我哪怕不怎么认同也服气。而后我们可以就其某个论据或者调研方法来讨论。

但微博上那个文章算什么东西?厕所里的一坨屎就不必摸一摸,闻一闻,嚼一嚼了不是吗?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抛弃孝顺,不应抛弃孝敬。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四运动反对孝,就是一帮年轻人,翅膀硬了,开始没良心了。特别西式中学、大学里头,那些离开家乡的富家子弟。见了旗袍开叉很高的女人,就再也不愿意回家乡去了。你们看那些名人,什么大师、著名作家的回忆录,几年回一次家乡?反孝,只是忘恩负义的借口罢了。

另外,中国文化里怎么会没有“爱”?儒家的仁爱,跟墨家的兼爱,两千年前就吵翻天了。只不过你们不读“封建糟粕”不知道罢了。拿些二手资料,有啥资格乱批判。


user avatar   chang-si-yu-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传统 什么道理 都是利益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user avatar   realheisenber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孝”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契约。

中国传统上讲究养儿防老,意思就是父母年轻时养育子女,子女应该要在父母老去时赡养父母。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所谓“父慈子孝”,其实就是说父母对子女好,子女也对父母好。双方利益在长期来看是达到互相平衡的,也正因为有这种平衡,这个模式才能从古至今地长期维持下去。

所以说无论是讲“孝”还是讲“爱”,本质上最佳的发展模式都是要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利益不平衡的关系是不健康的、不持久的。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父亲从小就对子女不负责任,天天赌博欠下三点五个亿,等老了就以“尽孝”的名义要求子女替他还债,这不是扯捷豹淡么?

很多人觉得“孝”是一种绑架,其实是因为“孝”长久以来被污名化了,被不负责任的父母用作道德绑架的工具。父母生下孩子,就有责任抚养好孩子,不能说“我把你生下来了你就要对我尽孝”。请问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吗?

(有人语文不行理解不了这句话,居然从字面意思来抬杠,服了。解释一下,是父母想要孩子才把孩子生下来的,不是孩子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的,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要为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是你自己要生下来的,就有责任把孩子好好地养大,而不是说把孩子生下来了就不管不顾或者当作出气筒,还觉得自己多么辛苦多么伟大,等自己老了就用道德绑架强行要求孩子尽孝,这个逻辑就好像我硬塞给你一个苹果,然后要求你十年后还给我一吨梨,这就是一种强买强卖的强盗逻辑。相信大家多少听说过这种父母,或者自己父母就是这种人:总是跟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不用那么辛苦,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享福去了”——合着你自己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养他,现在又成了孩子的错咯?那么辛苦就不要生孩子啊,别生下来了又一天到晚给孩子灌输负罪感,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不能做到给孩子健康良好的充满爱的成长环境,那我就不配要孩子。)

爱是相互的,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单方面的付出必定是不长久的。

类似的,为什么中国“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能维持数千年之久?因为利益平衡。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男人是经济生产的主要动力,所以男性承担外事,女性承担内事,双方对家庭各有奉献,其中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就拥有更大的话事权,这个很正常,很平衡,所以这种模式才能持久。

在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女性也进入了社会生产中,并成为和男性一样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与之相应地,家庭模式也必然要发生改变。

在工作生活极度多样化的今天,家庭模式也极其多样化,你可以看到,现代家庭中,有的是男主外女主内,有的是女主外男主内,还有的是男女各主一半,但无一例外的是,长久稳定的家庭模式必然是利益平衡的,比如说女主外的家庭,女性赚钱更多、更累、责任更大,在家庭中的话事权自然应该更大,这些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为什么中华田园女权被人喷?因为田园女权所鼓吹的家庭、两性模式是利益不平衡的,她们鼓吹的是“女人都是仙女,男人应该无条件对她好,包容她的一切,而女人无需任何付出”。这种模式就是不平衡的,迟早要崩掉,具体的例子太多了,知乎一搜一大把,就不细讲了。

当然,利益平衡不等于双方要做的事完全一样,这种解读不妥。更正确的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比方说有一对夫妻,双方赚钱能力等其他条件完全一样,这对夫妻决定了要生孩子,而目前的技术来看只有女方能生,这时候女方为家庭付出更多(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前提下),所以男方应该在其他方面也付出更多,这就是可持续的模式。

有点跑远了,总之不管是宣扬“孝”还是“爱”,本质上都还是“互相爱”,也就是情感上与物质上的相互平衡,当然,情感上的平衡很难量化,关键是在于双方在情感上都要处于一个很舒服和心里平衡的状态。

很多同学有时候会弄不懂,感觉亲子和睦的家庭中“孝”是应该的,父母暴虐的家庭中感觉“孝”似乎又是不应该的,由此感到迷惑:这“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孝”,而在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与物质的平衡。


——————————更新——————————

评论区有知友提到,很多时候家长提“孝”,根本目的其实是要求子女顺从,这个答主太同意了。中国传统式家长的思维方式就是认为父母与子女是上下级,父母有权操控子女。我更倾向于认为父母与子女应该是人格平等的,所以“利益关系”也应该是平衡的。但很多时候父母是不听你那套“新思想”的,讲道理是没法讲的,那有啥办法呢┐(´-`)┌,尽早经济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吧´<_`


————————再更新——————————

“契约”这个词其实就我的一个类比,并不是严格定义,契约的严格定义中有个前提是要自由订立,显然亲子关系是不符合这样的。所以我就是用这个词做个类比,大家懂就好,不必太过纠结。另外,我说的所谓“契约”、“利益”之类的词语,用在家庭上确实显得冷漠,当然这也只是为了讲述清晰易懂才这么说的,我们当然不能直接跟父母、伴侣讲什么“利益平衡”,这个是放在心里的一杆称,不是拿来跟亲人斤斤计较的,不然那样情商也太低了。


——————————再再更新————————

大年初一祝大家新年快乐!!猪事大吉!

————————再再再更新——————————

对于“利益平衡”一词评论区很多知友有不同的意见,这个词我一直是在描述性语句中使用的,就是说我是在描述这么一种现象——长久可持续的家庭模式是“利益平衡”的,这是实然,而不是应然,如果把“利益平衡”理解为应然就不妥了,因为这样容易养成斤斤计较的个性,评论区有位知友说的很对,如果一直秉持“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那这个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爱,爱这个东西,无论是在亲情中还是爱情中,都不是理性的,往往是不求回报的奉献和付出,但长时间的单方面付出容易导致关系的瓦解,所以才说可持续的家庭模式大多是“利益平衡”的,这是实然应然的区别。




     

相关话题

  为何清代文人群体失去了宋明时期的风雅感? 
  不想细看近代史,觉得屈辱怎么办? 
  如何评价知乎答主勃呆萌指责中国网友过度关心刚发生的美黑人被误杀事件? 
  如何看待印度专家称「中国在中印边境的村庄扶贫工作威胁到了印度」? 
  如何看待「00后是老祖宗回来了」这种观点,是新式中二吗? 
  中国的英语教育为何如此失败? 
  「教育」与「洗脑」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如何看待劳斯莱斯称「“诚恳”聆听大家的反馈,然而却关闭了评论」? 
  最近孔子的梗是什么意思? 
  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清廉印象指数」榜单中排78位,该榜单称「越腐败的地区防疫越差」?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这首网友一小时写出的薛(薛之谦)氏情歌?什么水平?
下一个讨论
父母情商不高,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