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从应仁之乱到安土筑城,称为前安土时代,安土筑城到江户建幕称为安土桃山时代,而安土桃山时代又以本愿寺之变为分界线,分为信长时代和秀吉时代。
这三个时代军队维持能力是不一样的。
正常来说,日本军队是以武士+常备足轻+临时农民+浪人组成的,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个地区在不同领主手上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不考虑浪人存在,再剔除掉bug一般存在的本愿寺天台宗等宗教势力,则一个领主的最大动员力是三丁抽一。按每二十日石养十人,每十人出三丁的比例,一般是每二十石高出一名农兵,一万石高最大动员能力是五百人。
不过题主问的是养多少兵,而不是出多少兵。而一个领主不可能时时刻刻把全国三分之一的男丁招募到军队里光吃饭不干活的。再说了一个领主把所有钱都花在养兵上了,自己茶具不沾,刀剑不碰,整天吃糠咽菜,那就真成傻逼青年了。
所以其他答案中的两百三百四百都是动员能力,其中绝大多少是临时征召的杂兵,真正一个领主能“养”得起的武士+常备足轻一般只有最大动员能力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万石在三十人到五十人之间,其中武士大约20%,看根据时代和地方不同而略有区别,不过也有像扬北众中宇佐美家和本庄家这样的,全家都是武士,一个足轻都没有,一万石领地也就能养十来人。正是因为领主实际维持的兵力远少于理论上的最大值,才是日本下克上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诸侯们想要出征打仗需要数日时间征募领内军队,而一旦遇上突发性叛乱,对方有备而来往往已经提前集中好了杂兵,以十倍兵力压过来,诸侯往往是很难抵挡的。
以安土时代日本第一诸侯织田信长为例,织田雄据近幾二十余国,石高高达六百万石,与诸侯作战往往十万二十万的往上压,但是真正常备足轻也不过两万余人。除开手下军团征调和驻守四方的部队,能机动使用的常备足轻不过两千人。这两千人一旦遇上明智蓄谋已久的两万叛军,立刻就土鸡瓦狗全军覆没了。
正是因为领主实际常备远少于理论上的最大动员力,所以秀吉取消临时征召农兵,弄出一个兵农分离政策才会显得鹤立鸡群。而秀吉能玩出这一手,除了他将原本征召大量农民的费用用来改维持少量常备之外,更重要原因是我前面提到的地域、时代、领主能力与关系网带来的额外财政收入,能为领主提供更多常备支持。在前安土时代这些对常备足轻的数量增加不明显,主要还是增加的领主征召浪人的能力。比如飞弹国统一之战中,石高不过一万二千石的姊小路家家出兵超过三千,而石高只有六千石的江马家更是夸张的出到四千兵力,这多出来的兵力就是他们全民皆兵也动员不出,实际上就是花钱招募浪人来补充。而在安土时代之后,各国对忠诚度不够的浪人兴趣大减,这部分财政主要就是用在增加常备军身上了。
所以一个领主的养兵能力还取决于该领主更愿意花钱招浪人还是花钱养常备,当然更取决于该领主额外财政收入是多少,这方面每个领主都不一样,是无法平均衡量的。
比如前面提到那两个特别牛逼的飞弹领主姊小路和江马,之所以能招募到数倍于正常动员力的兵力,就是靠着他们领地内有金山支持。不过这两家毕竟地盘太小,普代武士不够多,武士能领到的常备足轻需求也不大,多余的钱就用来招浪人了。而同样有金山的武田上杉北条等诸侯家族武士颇多,这些武士更希望诸侯多招募常备来给自己统带,所以这些诸侯家中常备相对比较多,甚至出现整支部队全员都是常备一个农兵都没有的精锐,比如武田赤备或者北条五色备等。当然金山也有挖完的一天,武田胜赖望着空空如也的黑川金山也只能欲哭无泪了。真正保险的财政收入还是永不枯竭的贸易。比如三好家控制的堺港,织田家控制的常滑烧,斋藤家控制的刀剑以及大友家控制的欧洲贸易。不过与金山这种时时刻刻都在生产钱的收入不同,贸易绝大多数都是季节性的,季节性的贸易使得领主喜欢季节性的爆兵,这类领主对常备兴趣其实不大。但是贸易往往能带来远方见闻,能增加领主的眼界,这类领主虽然不会大量爆常备,但往往会少量保持一些技术兵种,比如织田火枪或者大友大炮之类的。秀吉能兵农分离,主要还是靠金山,不过到了最后关原和大阪之战,还是觉得少量常备不顶事,把钱从新用来爆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