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
但以上回答都没有答到点上,最高票回答 @卖房雇保姆 普及了一下关于楼兰的历史,回答了答主第一问“楼兰究竟犯了啥错”,但没有细解释为什么楼兰会在番邦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诗人的假想敌。
也并不是其他回答所说的因为名字好听,当然,这也是一个小因素。
先标记一下,占个坑,待会儿来答。顺便借此举例跟我师妹讲一下写诗用典的意义。
回来了,开更。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写诗,尤其是写报国壮志类的诗词,都喜欢用典。用典的目的在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好处有二。
一是诗词篇幅格式所限,用典故做个索引,可省去很多字数。二可以含蓄委婉的表达。
举个栗子。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并不是他真想项羽。而是用“项羽”做个索引,来解释人杰鬼雄。此谓“据事以类义。”
李清照说思项羽因为他“不肯过江东。”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出靖康之后,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怂包,此谓“援古以证今。”
说正题,层出不穷的诗人点草楼兰,并不是要跟早百年就完犊子的“楼兰”过不去,而是要跟一个楼兰国王过不去。
诸如“斩楼兰”“刺楼兰”“楼兰首”之类的,共同索引出一个典故,那就是傅介子。他们要写的不是楼兰,而是要写傅介子,这个“楼兰”更多指的是楼兰王。
你在唐诗宋词中看到90%的楼兰,都是在用这个典。
傅介子何人也?
此人在现代名气极微,远不及项羽事迹那样为人所知,所以导致这个典故的索引链接失效了。也就引生了题主的问题。
翠花,上史料~
算了,说清楚这件事需要粘贴的史料太长,铺垫先不上了。我简略讲一下吧。
傅介子曾经向汉帝请求出使大宛,皇帝让他拿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二国。
回来以后,他跟掌权的大将军霍光说龟兹、楼兰这些国家反复无常、屡教不改,我观察龟兹的国王防备松懈,我想要去刺杀他,来杀鸡儆猴,威震诸国。
想凭匹夫之勇刺杀人家国家元首?
霍光虽然觉得这个想法大胆而又扯淡,但计算了一下几乎没成本,他的小命又不值钱。就跟他说龟兹太远,先拿楼兰试试吧。
就因为霍光这个偶然的想法,楼兰就倒霉的被后世诗人斩了几百年。。。
傅介子以带着金币赏赐诸国的名义去忽悠楼兰,经过欲擒故纵,楼兰国王相信了。傅介子果然金币去赏赐楼兰国王了,大家皆大欢喜,汉胡一家亲,欢快的一起喝酒。
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就这样,傅介子连谋带勇,用两个随从便斩杀了楼兰国王,提着国王脑袋说大兵马上就到,楼兰国竟没人敢动,提着国王脑袋就回长安了。
傅介子此举威震西域,而一举封侯。
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就是这件前所未有之事,斩杀楼兰王,提首挂京师。让傅介子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
乃剑之典,勇士之典,侠客之典,报国之典。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后世的诗大多是说“斩楼兰”了,为什么要用这个“斩”字了。意思就是“傅介子斩楼兰王”
史料能省,诗料不能省。
翠花,上诗料~
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薛道衡的一句诗,还是拿傅介子斩楼兰这个事作反例用的。
薛道衡:还嗤傅介子,辛苦斩楼兰。
到了唐代,最出名的就是王昌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了,但这句诗并没有明确指向傅介子。而他的另一句名诗“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就指向傅介子这个典了。
另外两个边塞诗人则就明确指向傅介子。
唐代高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唐代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还有如这些:
唐代张九龄:自然来月窟,还用刺楼兰。
唐代虞羽客: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而李白,连用两次“斩楼兰”,从此后世大多都说斩楼兰了。
唐代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李白: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
唐代杜甫: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代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唐代翁授: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再到宋代,更是热衷于斩楼兰。
宋代戴复古: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
宋代郑克己:安边在大体,何必斩楼兰。
宋代张玉襄:宵傅前路捷,游马斩楼兰。
宋代胡仲弓:欲断楼兰首,能安砥万欤
宋代李伯曾:竖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宋代周端臣:宝匣秘藏英气在,提携终似斩楼兰。
宋代岳珂:楼兰可斩平生志,欲和安期觅剑仙。
宋代辛弃疾: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宋代卓田:剑未斩楼兰,莫空还。
宋代程准:平生多少英气,直欲斩楼兰。
元代也要斩楼兰。
元代李致远:但愿生还玉关,不将剑斩楼兰。
明代也要斩楼兰。
明代陈汝言:去年灭龟兹,今年斩楼兰。
明代徐祯卿: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
明代何景明:先帝深恩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斩楼兰的诗作太多了,就不再贴了。
总之,后来就引喻失义了,没人再说傅介子了,“斩楼兰”这个短语自身就成了典,被诸多诗人乐此不疲的用。所以斩楼兰比傅介子出名,更别提主角之一那个楼兰王了。
貌似只有宋代的冯时行直接赞誉傅介子:愿学北地傅介子,一节出斩楼兰王。
其实这句诗,也是那些“斩楼兰”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答主说的楼兰名字好听了,字面雅而又有语感,很适合入诗。
来,跟我大声读一遍。
斩龟兹!
斩匈奴!
斩月氏!
斩楼兰!
是不是最后一个读起来明显爽快的多,如“龟兹”“匈奴”“月氏”之流的尾韵都是闭口音,不适合慷慨壮志之作。而“楼兰”两字先闭后开,与“兰”字同韵的字又很多大气凌厉的字眼,方便押韵,很适合那些壮烈壮志的诗作。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
总之,可怜的楼兰~
嗯,放个相关回答,喜欢听我侃诗的朋友可看看。
知乎问答:为什么唐诗那么的大气磅礴?
我的知乎回答:为什么唐诗那么的大气磅礴? 首先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84735/answer/298554497?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知乎问答:《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
我的知乎回答:《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108815/answer/290077034?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别给这个破玩意点赞了。往往是随手一写赞挺高,很多认真的答案却被埋没。应该看看@天生吾侪的答案。
很大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一票拗口的地名中,楼兰作为连续的两个平声字,简直是一股清流。
尤其是在你用十四寒的时候,仄平平的选择并不多。
而且十四寒又恰有很多适宜写边塞的韵。
寒 看 安 难 [艰难]欢 残 宽 官 端 阑 盘 冠 [衣冠]干 丹 餐 兰 竿 栏 乾 [乾燥]观 [观看]鸾 鞍 酸 团 澜 坛 弹 漫 [水大貌]峦 玕 湍 肝 滩 桓 蟠 翰 丸 叹 珊 完 攒 单 銮 韩 槃 岏 刊 栾 殚 纨 般 抟 棺
你感受一下。
update:可以理解为一个条件概率:
写边塞时,使用十四寒的概率比较高;用十四寒时,仄平平尾的概率比较高(自己写诗时一定会发现仄平平经常挺难凑的。)
所以,写边塞时,楼兰的出现频率应该更高一些,斩楼兰这样珍贵的仄平平也会相当常见。
因为楼兰满足了皇汉主义的所有需求,从来没有那个国家像楼兰一样被汉人玩的打败的这么彻底。
楼兰国是大汉的附属国,不但要称臣而且要纳贡,还要交出太子做人质。
而楼兰国的太子在大汉没有任何优待政策,完完全全和大汉普通老百姓一模一样。如果在汉朝犯法欺负汉人,违法的事情做多了,就会变成——公公。本来可能继承王位的都会鸡飞蛋打。
征和元年,楼兰王死,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质子常坐汉法,下蚕室宫刑,故不遣。报曰:“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楼兰更立王,汉复责其质子。《汉书.西域传》
如果楼兰国王想要雄起,想要脱离大汉朝的羁绊,妄图勾结匈奴,那么他将会面临被“和平友好”,“传播友谊”的大汉使者斩首的下场,人头会被挂到大汉朝宫殿门口当球踢。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乃立尉屠耆为王。
楼兰国还被大汉强迫改名字“鄯善”,以求今后老老实实,不再反抗,一心为善。而且还要改变血统,娶汉女为王妃。
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
而且还要主动识趣的向大汉朝提要求,要汉朝驻兵楼兰,并迁移人口居住屯垦。解决大汉朝青年再就业问题和内卷问题。
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
海头古城,西晋西域长史府驻地。汉朝以来的楼兰屯垦人口发展出的几个汉族城市之一。
而楼兰不是一个小国,它的人口和兵力比大多数西域国家要多得多。楼兰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其他小国
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有蒲陶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
小宛国,王治扜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而楼兰不是一个穷地方,盛产玉石,骆驼。国内植物茂盛。芦苇,柳树,胡桐,草木很多。
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与婼羌同。
还有。那美丽的楼兰美女,楼兰胡姬。
楼兰美女复原图,复原图来自楼兰古国女尸,楼兰美女生前身高155cm,死前年龄大约四十岁。容貌不错,但肺部集存黑色灰尘颗粒。可见古楼兰国就是沙尘暴频发的环境,古楼兰人属于白种吐火罗人
因此古诗词中少不了楼兰,每当古代汉族人燃烧起建功立业的梦想时,就会想起楼兰,想起汉武帝,傅介子的英雄往事。想起楼兰的玉石胡姬和怪柳。楼兰已经和狼居胥山一样,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汉族开拓精神的寄托。即使唐朝以后,楼兰故地衰败成了荒草和戈壁。中原男儿开拓边疆西域的雄心,并未停息。
大汉以前狼居胥山只是山,楼兰只是古城与青草。大汉以后,狼居胥不再只是狼居胥,楼兰不再只是楼兰……
塞下曲五首
唐 · 张仲素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唐 · 虞羽客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
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
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
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
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
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
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
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
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