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肚子的时候生活只有一个问题,吃饱以后有1000个烦恼要对付。
同理,战争中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败对手;美好生活的路标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胜利之后;衡量普通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为前线做出贡献。这样的日子固然艰苦、危险,在逻辑上却绝对稳定,非常可预期。所以那些无力处理复杂问题的人,会在和平时期怀念、向往战争。《第一滴血》就描述了退伍兵的这种思考方式。
Rambo: Back there I could fly a gunship, I could drive a tank, I was in charge of million dollar equipment, back here I can't even hold a job PARKING CARS!
Col.Trautman:It was a bad time for everyone,Rambo.It's all in the past now.
Rambo:For you! For me, civilian life is nothing! In the field,we had a code of honor,You watch my back, I watch yours. Back here there's nothing!
而且和平岁月并不意味着稳定,经济和社会同样会出现巨大的波动。衰退到来的时候,老兵和头脑简单的年轻人会下意识低寻找自己的生活”舒适区“,寻找一个敌人为生活中所有的烦恼负责,鼓吹对这个敌人发动战争来解决所有烦恼——能不能解决那是另一个问题。共产主义者会说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而大资本为了自保,当然会说问题都在外部——没有”外部“也要制造一个。
所以说,纳粹反犹太人和好战,都是同一套逻辑,都是垄断资本迎合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弱点,为自己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20年代的大萧条让许多老兵失业,断了很多青年学生的阶级攀爬之路,所以种族清洗和好战思想四处泛滥。
如果说世界大战时代太遥远,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好例子——看看知乎上多少人在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怀念高考前精疲力竭的复习,乃至怀念那时清淡的饭菜和硬板床,就知道有多少人企图让自己的生活”降维“。他们不是真的觉得战争和16小时总复习很美好,而是被眼前的阶级金字塔和小资产阶级礼仪吓倒了,不愿意正视纷繁的现实问题,希望简化生活的”考核指标“,把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别人,用蓝领式的简单劳动去博一个上层白领的未来。
不过,无论是老兵怀念战时状态,还是小白领美化高三岁月,都不要忘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有资格面对和平时代的烦恼;高考的目的是让你有资格考虑学区房和汽车型号。短暂的怀旧无妨,真到了决策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感性上的怨气去回避自己(社会)面对复杂矛盾时的无能。
做那些本能想回避的事情才能进步,这是成年人理应具备的常识。
审视那些似乎”天经地义“的制度才能进步,这是社会向前发展必备的思想共识。
相关回答:
一将功成万骨枯
很多人觉着自己是那个一将,其实其中80%的人注定变成别人脚下的万骨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