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一刻你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深恶痛绝? 第2页

        

user avatar   kong-shan-niao-yu-1-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多评论都没到点子上。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对中国的应试教育特别反感。说好了的祖国接班人,就应该搞因材教育,发挥每个人的最大可能性。每个学生都配成长规划师,生活习惯养成师,特长专职培养师,技术研发助理师等等,一个学生没八个十个老师无时无刻围着转,这太不像话了。这对得起祖国的花朵们吗?有人问,都去培养学生了,其他农业工业科技服务等等工作让谁去做,这些可以请广大亚非拉人民来做啊,就当扶贫了。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年级的时候,重点班的班主任很欣赏我,一直想我去他班里,但我这个班的班主任死活不放,一定要留我,并且让我当班长,搞的我很厌烦,时时发脾气。

初中的时候,我经常问数学老师一些问题,他说这些问题不属于初中数学范围内的,不需要回答我,让我好好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了,从这一刻起,我就开始对应试教育完全的绝望。

我地理课考过满分,但全年段第一名的奖状却被发给第二名的人,因为地理老师特别恨我,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见我拿出过地理书,他的提问,我也从来不举手,他刚一问完,我就随口把答案抢答出来,搞得他特别没面子。历史,生物也类似,这些老师对我上课桌面上总是空空如也的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他们感受到我的极大不尊重,事实上也确实,我的知识都不是他们教授的,而我的存在,等于削弱了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和神圣。

我考的很好,但我讨厌这样的学习方式。


user avatar   2802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学写作文参加比赛,题目是我最敬爱的人。

我就写我最敬爱的人是我的太姥爷。虽然我出生的时候太姥爷就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秉承的家风传承至今,塑造了我的人格。

然后被打回来了,老师说敬爱是一种很崇高敬仰的情怀,都是要对伟人才能称得上敬爱,你这么写你的亲戚还是过世的,不符合敬爱的含义。让我回去重写。

我想半天不知道怎么改,就去问我妈。我妈直接把太姥爷三个字改成我太姥爷的大名就交上去了。

那年我获得了小学生作文比赛的冠军,碾压了亚军《我的区长父亲》。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小时候,升级考试真的就是升级考试,考上了就升一级学习,考不上就留级。所以我们村有个小伙伴,我上半年级(类似于幼儿园)的时候他念二年级,然后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和他同桌……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无论你学得如何,期末考试结束你自动升高年级。当然我不是说这样就好那样就不好,问题是,没达到这个能力他就被迫接受更高阶的学习,就真的合适吗?一年级学加减法二年级学乘除法,结果他连加减法都没学明白呢就给他强行扔过去学乘除法了,他不照样学不会么?“年龄够了”就等于“本领够了”?我觉得不能。

所以,讨厌应试教育不应试教育的不好说,我很讨厌年龄必须跟能力挂等号这个破规定。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没考上的时候,我考上了,就非常拥护应试教育。


user avatar   you-yu-56-25-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就是英语!

不是逃避,我不是自我吹嘘。

从小我的成绩就不错,但就是英语非常拉胯,基本考多少分都得看运气。

我也尝试过学英语,但是没用,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就是学不好。

夸张点说,我看到通篇的英文字母,甚至会让我生理上都感到不适。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的成绩一直都在年级前二十,偶尔英语蒙的分低了,可能会掉出二十(当时全年级大概有二百多人)

当初为了安慰自己,每次考试完,成绩下来以后,我都会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把英语这科剔除,再重新计算自己的班级和年级排名。

结果是,剔掉英语以后,我的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年级排名基本都在前五。

绝不是撒谎,因为没必要。

强调一下,以上是我初中时的成绩。

中考的时候,我运气不错,英语蒙了七十八分,过了我们市最好的高中的分数线。

但是我没去上。

是的,我没上过高中。

我以中考五百八十七分的成绩,去上了个中专。

这个数字我记忆犹新。

至于没上高中的原因,也挺简单,起码当年想的挺简单。

那就是中考时,英语占一百二十分(当年是这个分数,现在升降我不太清楚),我当时是运气好蒙了七十八分,才过了我们市最好高中的分数线。

可高考英语可是整整占一百五十分,满分可才七百五,我总不能一直指望运气吧?

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

去他妈的英语,老子不伺候了,累了,赶紧毁灭吧!

................................

................................

看了不少评论,和我有类似经历,有共鸣的不少。

指责我只懦弱逃避的也很多。

但是我最爱的是这条。

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

不要用愚蠢的方式去对抗自己最讨厌的东西,你改变不了什么,却因此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即使我现在过的不错,但我真心认可这句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次考试作文题目是《语言的伤害》,然后那一次所有的优秀作文都是一毛一样的套路,二十多篇优秀作文不管怎么变化,都在讲一个之前学习/考试不认真,被老师/家长骂了,很难过发奋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绩,感谢语言伤害的故事。其实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很清楚老师就想要一个这样的故事,同学就只会写出这样的故事。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我一直都知道,我也一直都不喜欢。但我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那么愤怒。我可以肯定的说,那些老师和同学,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经历过严重的语音的伤害。

真正的语言的伤害,是会把你的自尊心从里到外的践踏。它会让你变得胆小,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小心翼翼,从骨子里生出奴性。它会让你面目全非,不复当年开朗,甚至,没有办法正常和人交往。为了活得像个正常人,天知道我要付出多少代价,努力去模仿的跟她们一样。这种伤害像刀子一样刺的人心尖疼,让你在夜晚里崩溃哭,在别人眼里简单的一步,对你而言你需要鼓起多少勇气,自我安慰多少次你才能勉勉强强跨出那一步。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你能站在这里大大方方的说出自己的故事有多难,为了摆脱那些懦弱吃了多少苦,就想当然的替你原谅了那些人。

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太天真,什么都没有经历,于是什么都可以原谅。他们也只是很幸运所以可以很功利的回答问题。但我确实很愤怒,他们并不是一定这么想的,但应试教育让他们这么写,于是我的一切痛苦挣扎都归于原谅成了笑话。这便是我反感的原因,应试教育让你只能写这些东西,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那么美好,但你不得不夸赞它。你只是想写写伤害带来的成长,但老师会指着伤害的部分,说同学之间要友爱。你只是想写写放弃渴望爱带来的坚强,但老师会指着你放弃的过程,说不能这样丑化母亲,哪怕你只是想写写你这些年的孤独过往的自卑,应试教育都不会让你写。


user avatar   zhao-shuang-40-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大概是为了响应当时呼声很高的“素质教育”,卷子一反常态,主观题占比超90%,涉及很多日常语言运用。

批卷结束后,我们几个成绩好的同学被老师叫去帮忙登分。话说这是个有点滋生优越感的时刻,能提前一览全班同学的分数,并在对比中强化沾沾自喜。

翻着翻着,我在一道原本认为“写了就得分”的题上看到了一个大红叉,题目:请写下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卷主人是班上很淘的一个男生,写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这个品味清奇的答案很快便在登分小组中当作笑料传开了,但笑过之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一个错别字都没有为什么打叉?难道这不算诗?话说元散曲也算广义诗歌啊~或者是喜欢这句诗有错?那语文考试考察了个啥?语言能力掌握还是思想正确性?思想正确性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

回家后,我将此事告诉了在高中教书的我妈,她笑过“现在的娃娃思想真复杂”之后问我写了句啥,我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她听后用旧时堂屋老太太说“为何不请安?”的语气反问:“怎么不写革命烈士的那句诗?”我一头雾水:“哪个烈士?哪句诗?”

我妈自己也说不上来,支离破碎地吭巴了几个字后,我大致猜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她一拍大腿:“就是这个!你为什么不写?”

我被追问得一时语塞,心情复杂地咽下槽点,搪塞了几句之后回自己房间了,感觉完全没动力跟她探讨“革命烈士”的范畴,也没心情说什么“让每个人感到心弦被敲击的诗句各不相同”,甚至连最直白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都懒得说。

大概文丞相的这两句诗是我妈认知范围内逼格最高的吧,于是乎成了她眼里的“标准答案”,毕竟打小让我在同事、邻居面前背古诗赚赞的她其实对古诗文没多少兴趣,连龚自珍是现代还是古代的都不知道。

不过,我妈的反应倒是解答了我在学校产生的那一串疑惑:

动机再美好的素质教育,底层执行者仍是教师。

你题目出得再海阔天空,只要他坚持“政治正确”地画地为牢,鱼儿就休想跃高,鸟儿也莫想飞远。你们跳高了、飞远了,我的标准岂不是不灵了?啥?让我调整标准适应时代?开玩笑!学校组织个计算机学习都让我脑壳疼,哪有工夫整那些幺蛾子?!

他们,说白了,骨子里仍是那批听见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就忙着报警抓流氓的人,没怎么变~


user avatar   wan-wei-81-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收到了知乎推送:为什么GRE写作不能使用被动语态?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连续看到几个杠我的,说不给分儿学那些玩意儿有啥用的。我直接说:短视至此,这种人就没几个学习好的,活该被应试摧残,活该被培训班割韭菜。

你们好歹把我的论证看看吧。深度学习不能得分。。。你打游戏也知道有前期有后期吧,我打个dota也不能一直都只买消耗品吧,我总得攒钱打出点装备吧,我不能只想着对线打赢吧。眼睛里永远只有眼前这次考试的,其实放在dota里就是只会对线的。我从来也没有建议说不care考试的的,但深度学习短期更费力,但长期一定是比应试更能搞定考试的,并且随着考试难度加大,优势会格外明显。(这些都其实是后记)

~~~~~~

{正文在此}

我教GRE写作。

当我的学生总问我:老师,要考xxx分需要写多少字?老师,句型是不是要多变?老师,文章要写几段?老师,是不是要举名人的例子?老师,是不是不能写一边倒的观点?老师我打错字了怎么办?老师我有语法错误怎么办?……

却几乎没有人问我“老师,这个例子我所表达的东西在逻辑上是否能够体现我的观点”“老师,我这句话所实际表达的意思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老师,目前的论证可能面对什么样的反击”这样的问题时

我就明白这些孩子们(其实是大学生了)从小受到的写作教育并不在乎他们写作的内容,只在乎满足一些形式,而他们认为以后各种写作考试,甚至是国外的考试,也应该大同小异。

更令我觉得可悲的是,实际当我和学生们对话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很多同学相当具有深度和思辨性。然而一旦遇到考试,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把平时自己的理性能力表现出来,而是去想这个考试可能会喜欢什么样的形式。而其实,至少GRE写作就想评价两件事情,理性思维与清楚表达。很多学生写起知乎来头头是道,写起公众号来妙笔生辉,结果一到考试写文章就简直跟智障一样。这说明,锅不是学生的,而是长期被应试教育PUA,应试教育告诉他们:你们正常的表达方式我们是不care的,你得装出一副其他人的样子。

我会经常问他们:在知乎上看到一篇让你心服口服,觉得鞭辟入里的论证性文章(非抖机灵的那种),你会思考“他写了几段,他用没用名人案例,他的句型是否多变……”吗?你会特别在意“它有几个错字”或“它有几句话句法略有问题”吗?那请你想想你为什么会被这篇文章说服?那就是你未来考官所感受的东西,尤其这个考试只是希望你在30分钟之内写出一个draft(初稿),根本没有要让你出版。

当然,如果我去教高考,这种话我是说不出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网友愤怒的评论“你说的那些玩意,能得分吗?得不了分,你给我上学资格吗”

我犹豫了半天要不要针对这条回应一下,因为我觉得说起来可能很麻烦。

这个评论(我想也代表了很多学生甚至家长的想法)做了一个假设,那就是所谓“做题技巧”比真正的理解知识要更容易得分。真的是这样么?

是也不是,取决于你们所说的“做题技巧”指的是什么。一方面,什么“三长两短选XX”,或者“一个段落看开头结尾和however”这类东西就是江湖骗子,谁信谁脑残。另一方面,如果“做题技巧”指的是在短期内难以应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而记住比如对于考试最关键的一些公式规则以及使用场合,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能够正确的用出来,那么在短时间内,这显然是可以比真正的学懂要更能高效应试的。但我再次强调,江湖骗子的那种所谓“技巧”就是纯扯淡,就是培训业的一大耻辱,然而挡不住它受众广。我接下来要写的和这些骗子技巧毫无关系,我要写的是关于刚才真正的做题技巧,那种不深入理解,不关注真正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只专注眼前考试的相关法则的态度,我们之后把它简称为“应试态度”,而其对立面我将简称为 “深度学习”。

学生到底该采取前者还是后者?我不知道标准答案,甚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我认为这其实已经上升到了人生选择的高度,这代表的根本上就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而两种不同风格的生活方式很难有绝对的高下对错之分。我只在这里分享我的想法,目的只是引起思考和理性对话。

深度学习短期内肯定更费事,更费神,但是完成了真正的理解的人不可能考不好。也许,这个人会因为题做得少,可能遇到一些常见的坑因为疏忽什么的错一些题,比如我当年考英语(我英语听说读写全方位好,但高三全年英语没有上过140,高考也只是139,被很多“大神”碾压,虽然我英语其实比他们好),但这个人的成绩一定是不会差的。但深度学习的意义在于长期,这么学出来的知识基础一定更好,再往上添加新的知识永远是渐进的,所以相对来说前进起来更轻松。比如,虽然我高考英语就那么回事,但到了更难的4级,6级,那就是1秒钟都不需要复习的。到后来TOEFL,那连TOEFL考几项我都不知道就上考场,然后还能全裸考一个115/120。GRE也是很轻松的碾过去的。

与其相反的例子就是我学数学。我高考数学是148,而且整个高三数学没下过140,那会儿每天都做各种模拟题,真的是应试到了极致,我还曾经觉得自己是数学大牛呢。但到了大学很快就不行了,我缺乏数学抽象能力,只会套公式的问题暴露的淋漓尽致。记得特别清楚,学泰勒展开的时候,我就完全不知道好好的一个式子,为什么要展这么长,这在干嘛。学逻辑学的时候,要讲集合论,这玩意儿我中学就打的基础不好,所以当时讲什么0的意义,1的意义,我就觉得特别晦涩特别抽象。由于我不理解各种我学的东西的意义,我只能强行去背很多东西,以及使用场合,那个量很快就超过了我能够记住的量,然后,连最擅长的应试也做不到了。后来我就不得已放弃以数理为谋生方式的想法了。

我见到很多孩子学英语也是这样。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家长,真的只在乎分数。我有朋友教小学英语,他经常跟我讨论某个句子到底应该用完成时还是过去时。比如,I did this many times还是I have done this many times。然后我就很纳闷:我说这俩都没错啊,你不给我上下文,哪里有必须的对错?他说,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但就是他学生的家长说孩子遇到了这个题,必须给个标准答案。然后,他就吐槽说,小学英语学了一大堆这种烂玩意儿,然后日后发现都毫无意义。甚至让很多孩子和家长觉得英语语法对学好英语毫无帮助。其实学好语法对于学好英语特别重要,意识到英文语法的原则会帮助到我们理解英文与中文建构逻辑的完全不同的方式,我在之前帖子里专门谈过语法和语义的清晰表达的价值,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学好国内英语考试的很多语法确实对学好英语毫无帮助。我不明白小时候为什么老师非要说“肯定句用some否定句疑问句用any”,明明大量的否定句疑问句也有some,大量的肯定句也有any。这种纯粹因为在当时的考试当中见不到的例子就被老师们称为“错误的”。可这些东西对学生长期的英语学习毫无帮助呀,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们为了小升初学一版英语,为了中考再学一堆新的,高考,四六级再来一遍,然后到了考TOEFL什么的突然发现思路全变了,再推倒重建。所以我想表达的是,也许在短期内,深度学习可能会比应试态度略有劣势,但长期积累后,应试态度真的是在做多次重复建设,而深度学习会带来长期的轻松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到底该怎么办?这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你做了这个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你说“那些玩意,能得分吗?得不了分,你给我上学资格吗”,所以你就完全忽视深度学习,那你也应该在多年以后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而没有真正的技能的时候,不要去后悔自己做的选择,毕竟,你可能好歹粘了“名校毕业”的光吧。但至少在我看来,名校的大神们,好像真的不是应试出来的。名校的弱鸡倒确实做题家不少,将将靠纯粹的重复进了名校的,只不过是把选择危机拖延到了大学而已。你也许是名校出来的,但最后你可能真的也就只是名校出来的而已。我们不是没见过哈耶普清北复交出来的蠢货的(求生欲:虽然大部分就是很厉害),也许他们靠牌子找到了好工作,但在工作中没几年就被发现毫无所长。

当然,我不认为一个人(除了极个别天才)有能力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技能上都做到深度学习。我们在自己不care的领域,但有时又被卡脖子的领域,可能确实需要或多或少做一些功利的应试学习。但我觉得,一个人至少得在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深度学习,不然就会陷入到很多人遇到的困境“我好像什么都接触过,但什么都不擅长,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补一个具体的案例。

有没有人小时候被老师批评过“钻牛角尖”,我当年经常被这么说,被老师,被父母。就拿“肯定句用some否定句疑问句用any”这样的讲解(我不知道现在英语教学是不是还会教这玩意儿,但我小时候英语课就是这儿教的)为例。比如老师会举例说“有些人喜欢足球”英文就是“some people like playing soccer",或者有些喜欢用there be的人会说"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like playing soccer"(btw. 中国学生特别喜欢这么说,其实是啰嗦,因为大家喜欢翻译出来”有“那个字),然后她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要否定这个句子呢,英文就是“there aren't any people who like playing soccer"。然后她就举了一大堆类似这样的例子,就说,综上所述,英文习惯肯定句用some,否定句用any,考试就这么选就好了。

可是,我就是比较较真啊,加之我读的东西稍微多一点,我就说,那我们也会见到some people don't like playing soccer呀,我们会见到anyone who likes soccer is my friend这样的句子啊,我不懂那个规则是哪儿来的。于是她就会说:我不用管这么多,就这么记就好了。不要较真,因为考试就会这么考,这是对多年中考/高考规律的总结。

TMD这哪儿是英语问题,这就是个逻辑问题呀。对Some S are P这种语句做否定,其对立命题(contradictory)就是No S is P,即Not any S is P。可不妨碍同样还有Some S are not P,和All S are P,即any S are P啊。我们中文也会有相似的表达啊。如果我们对“有些S是P”做否定,自然会得到“任何S都不是P”,但你不能给我总结出来“有些”用在肯定句,而“任何”用在否定句吧?所以我当年就已经非常怀疑我的老师,是她真的不懂,还是她觉得我们懂不了。

This is the kind of shitty teaching I am discussing in this article!!!!!!!!!!!! 你们经历过这种教学吗?你们作为学生想要的就是这样的课程吗?有些自我放弃的学生可能说他们真的想要这样的课。抱歉,我认为这种课看似讨好所谓的差生,但这就是对其他想要真的学习的学生的暴政。而且关键问题是,这些取巧的方法它就不好使,好使我自己干嘛不使?

我在XDF的时候遇到一些TOEFL教师讲阅读,记得前年吧,有个新教师在那儿讲某个“简便的方法”。我当时就质问他:你是不是自己会这么做题?他回答说:其实我不会的,因为很多时候这么做其实不行。我就问:所以你到底是怎么做的?他回答说:我会考虑具体的情况…… 我就问:那你为什么不仔细分析你的做题过程并讲出来。是因为你分析不出来讲不出来?还是你觉得你的学生理解不了?他无言以对。

我觉得自己分析不出来自己做题过程,或者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蠢”;而明明自己能讲出来,但选择不讲,而去给学生制造一个幻觉,好像存在某个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坏”。而现实中,很多老师就是既蠢又坏。我怎么看待“反正这些学生这么弱,给他们讲背后的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就直接给他们结论就好了”这种态度?这就叫condescending! 就是居高临下的以为自己可以替别人做主!什么叫教师?我认为教师就是要在任何有机会的情况下,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思考的兴趣,激发他们有一天能脱离老师也能自己探究问题的意识。

我知道,人有不同的选择,评论区非常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我所能做的,就是让我自己永远不要成为这种老师。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相互选择的,幸好我不是公立学校老师,幸好我在我们公司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我敢在开班课就说 “想要上这种课的学生,请直接退班,我不会给也不想给你你想要的这个东西,让我们彼此不要浪费对方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区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质疑,我觉得是最值得回复一下的:"gre考试不也是反复刷题[尴尬],应试的恶心之处在于消磨学习兴趣和浪费时间“打基础”,考试只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之一;无论是什么卷子都不可能完完全全代表一个学生的水平,所以你也不是gre前千分之一就能进harvard mit的...."

他的质疑包含了多个值得探讨的店,我逐一回复。

首先,关于反复刷题。为了考试反复刷题本身并不是我们试图杜绝的事情。想一想,如果我现在突然想去提高我的轮滑能力,但我是个轮滑小白,那我很可能也是要去找老师报个课,然后反复练习的。我不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某个测试要去上课,突击,重复训练。

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复训练到底训练出了啥能力,这能力除了单纯帮助通过这个考试之外,是否对于这个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帮助。

而且,反复刷题可以是突破考试的方式,如果你先前该领域能力比较匮乏,自然要反复;但,反复刷题不应该是唯一的方式。对于该测试相关领域能力本来就掌握娴熟的人,比如通过长期深度学习擅长该领域的人,这个考试应该能够做到不怎么复习就考好。那我就想问,一个NB的文学工作者去考高考语文一定会是大神吗?比如,让莫言去考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认真在问的。

但我知道,英语极棒的人,裸考TOEFL是没有问题的,满分不至于,但100+是不会跑的,而这个我已经是低估了。我知道的是,擅长英语加逻辑思维的人考GRE是极其轻松地。以前带课的时候,我观察那些英语好的数学专业同学和哲学专业同学,真的经常上手做题就接近全对,让我这个老师的存在意义大打折扣。有些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让我直接在开课没几天就跟他们说(我经常胆子很大发出这种判断)“你们没问题,考前做两套题感受一下节奏,别浪费青春了”,而他们自己经常会对这个考试很畏惧,因为别人告诉他们这个考试有多难,然后他们自己一考发现果然很轻松。

第二,关于考试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水平。

没有完美的考试,但有相对更完美和更不完美的考试。如果英语本来不怎么样的人动辄高考英语130+,而英语很好的人却高考英语100-(我说的是如果),那么这个考试就是太不完美了。

第三,关于gre前千分之一进不了哈耶普。我认为这偏题了,也是很多GRE考生对这个考试的误解。这个考试对研究生申请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研究生申请最重要的能力指标是专业研究能力,而这通常是通过GPA,实习经历,论文,推荐信去反映的,GRE显然反映不了。GRE试图反映的只是未来研究生学习期间需要的一部分能力: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forms of verb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and analytic writing。所以,一个考试能反映学习所需的多少能力,决定了这个考试在申请当中的权重。你不觉得这恰恰才是合理的么?

我觉得鲜明对比的就是,考研的那几项考试,我不算特别了解,但基于我有限的了解,我觉得它们是非常非常不能反映专业所需能力的,于是导致很多老师不喜欢招生考研学生。我曾经写过类似的问题。当年我在北大读哲学硕士的时候,我是保进来的,然后考进来了4个同学,1个复旦的,3个其它学校来的。后来我们专业上课进行讨论的时候,几乎从头到尾只有我和那个复旦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是需要自己提前把论文读完进行总结,然后介绍给其它人的,每个人都有任务的。其他那3位真的就是,论文读不懂,更不用说分享给别人了。但我可以确定他们考进来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的,这肯定不能怪罪到他们头上。那我就会觉得这个考试制度的问题显然非常严重了。

其实我举GRE为例不是想说它有多完美,它显然问题也很大。它的那个填空部分就是辣鸡,测了一堆词霸出来,然后对未来专业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帮助。更好的例子会是LSAT,LSAT是美国法学博士入学必须的考试,这个考试一边倒的侧重基于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难度非常大,而相应的在申请当中所占的权重特别特别高。很多名校毕业生为了这个考试准备一年,然后仍然考不过,于是就放弃了JD的梦想。但这是合理的,因为进到JD之后将遇到的挑战只会比LSAT更大,天天要阅读极其晦涩的文献,要在每个论证当中寻找问题,这就是一个律师本来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一个相对更合理的考试。

你仍然要为这个考试复习,但“技巧”的作用较小,且通过这个考试,你真的提高了未来需要的重要能力。

所以,我为什么反对现在的应试教育。并不是我反对应试教育本身,我反对的是:1. 一个考试更重技巧而不重该科目的真实能力,以至于这个考试声称考的是什么能力,但实际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却考不好;2. 纯粹为了淘汰一部分人,刻意测了某种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未来大家不需要的(我每次都会想到考研)。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所谓教育其实没什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中国现在的教育之所以以应试强化为主要的方向,归根到底是现在的资源状态决定的。为什么我们强化应试是因为我们要选拔,为什么要选拔是因为好学校,未来好的工作机会是有限的,就那么几个大家都想要,那怎么办,可不就得严苛的选拔吗?

所以归根到底不管你教育教的是什么,只要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是存在的,严苛的选拔就不可避免,只要严苛的选拔,不可避免,无论教育是教什么,最后都会指向应试强化的方向。所以从根上来讲并不存在刻意的应试教育,而是因为现在的资源状态决定了我们必然走向这个方向。

而同样的你弟弟向往富裕的生活,觉得钱很重要等等,并不是因为学校没有教好他,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就处于一个现在这样的阶段。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你以为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面学过,应该视金钱如粪土吗?并不是。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过去所有生活的总结和历练,并不是学校那几本书几堂课教他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家庭的生活,你们家的人,他所经历的社会,他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东西,这些都在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跟学校其实关系并不怎么大。否则你怎么解释,在同一个学校当中上着同样的课,有人对金钱极其渴望,有人就不那么渴望了。这真的和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没有太大关系。




        

相关话题

  你怎么看「男子 20 年后拦路连扇老师耳光:还记不记得我?」? 
  普通小县城高二学生怎样做,未来才能上哈佛? 
  想去乡村当教师,改变教育格局的那种,有什么方法经验可以借鉴? 
  研究生选导师有什么建议吗? 
  为什么有这么多高校崇洋媚外? 
  如何看待「天才指挥家」舟舟的境遇:从红遍全球到靠低保度日,以及他父亲对他的教育? 
  笨人笨在哪里? 
  为什么总说「二胎可以和哥哥姐姐相互扶持帮助」?难道不是哥哥姐姐单方面帮助吗? 
  如何看待没上过大学的池子在《吐槽大会》狂飙知识点? 
  如何看待苏州勤惜实验小学用隔离墙隔离苏州立新小学的学生? 

前一个讨论
美国疯狂放水,大通货膨胀谁是最后的赢家?
下一个讨论
全球货币总数是一个定量,会怎么样?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