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是谁杀死了中国的 20 岁男生》一文? 第1页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有点羡慕。


从某种角度来说,简浅已经成功了,或者,不用「成功」这么大的词,简浅已经完完全全达到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个「纯粹的」【注1】自媒体人,写一篇文章的最终诉求是什么?

点击量,讨论量,留存量。


这三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点击量决定了文章曝光窗口的大小;讨论量决定了你文章的传播广度;而留存量决定了你品牌形象塑造的难易程度。


就拿我所熟悉的核反应来类比:

  • 点击量,就好比入射的中子密度,没有足够的中子,反应压根不会发生;
  • 讨论量,就类似于核反应截面,它很大程度取决于参与反应的元素的密度;
  • 留存量,就是核反应堆的大小,反应堆不够大,反应就不能持续【注2】。

一方面,一个核反应想要持续的进行,入射的中子密度、反应截面、反应堆的大小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如果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了,小小的输入也将能释放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


同样地,一篇文章也要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达到「核反应」的结果。


而这三点,简浅都把控得很好:

  • 骇人惊俗的标题,决定了他的文章从来不缺点击量:《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有大范围的群体(女孩、中国男生),有活力的代名词(优秀、20岁),也有让人虎躯一震的字眼(性生活、杀死);
  • 常见的永恒的社会矛盾,使得文章不可能无人问津: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业余时间、男孩为了置业放弃自身的精神追求,从而导致找对象的困难和矛盾,都是永恒的社会问题,永远讨论不完。甚至,因为问题太过普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知乎提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格式一模一样的文章点评提问;
  • 带有抱怨和无奈的结论,让共鸣的人释放情绪,感到「爽」,从而留存下来成为读者: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了生活,怎么办?没办法,是社会对女孩有色眼镜的错;男孩为了置业放弃了精神和艺术追求,怎么办?没办法,社会对男生的标准摆在那里。这么解释的话,这些都是无解的问题,或者说,作者根本不打算告诉你怎么办,只是想让你释放情绪,然后把一切的责任归结于社会。对吗?似乎有点不对劲。但爽吗?爽。


不仅如此,简浅还非常巧妙多做了一步:他的文章,非常套路,非常适合改写。

《XX的XX是没有XX的》《是谁杀死了XX的XX》,随便改一下标题,改一下例子,又是一篇「爽」文。大家争相改写文章,虽然大家都是调侃,但这反而会使原文的传播也就更加广泛,从而最终触达目标用户。


以上 4 个因子叠加在一起,一篇广泛流传的爆款文就诞生了。


别看说起来那么轻巧,这可是技术活,没有天赋以及长时间的自媒体写文经验,要写出具备以上要素的「好文章」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毋容置疑,不管是咪蒙还是简浅,都是非常厉害的写手。


但至于文章的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不存在的。


我在 如何评价简浅《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一文? 中,用下面的逻辑反驳了标题:

能不能成为变得优秀,和你有没有性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关系非常弱,除非你能从统计上验证它,否则,「举一两个身边人的例子」并不能让文章的可信度增加一分。


而这篇文章,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反驳:

  • 不那么逼迫男孩去买房买车、相对自我独立而不自私的女生还是有不少的,而且通常越优秀的女孩对这方面的执着越低;
  • 男孩努力工作和挣钱,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味和精神世界也并不是互斥的,甚至据我观察,应该是正相关的;


学术上有种说法,叫做「孤证不立」,也就是说,你举几个(可能还不知道真伪)的例子,往往不如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或逻辑有说服力。如果你不能证明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强有因果性,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在统计上是普遍的、多数的,并且没有其他合理的可能,那……文章大概率只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爽文」而已。


但不得不说,这样「爽文」就是有市场。

毕竟,大部分人上网看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思考,而只是发泄情绪罢了。


彩蛋:

  • 将一个自媒体写过的文章串起来,往往能意外地回答很多疑问

问: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答:因为优秀的女孩都没有性生活,所以那些男生身边都是不优秀的女孩,是女孩们的不优秀拖累了男生。


  • 社区大了,即使有冷静的声音,但永远是看「爽」文更有市场,即使暂时落后,最终还是会取胜。

如,在《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文获得万赞时,知乎上引起了讨论,高票回答获得2w赞,一度超越了原文。但风头过去后,原文的赞同数慢慢地追赶上来,而讨论则被渐渐遗忘。


*****

注释:

  • 注1:「纯粹的」自媒体人,即不依赖任何「专业领域」的自媒体人。关于「专业领域」的定义,主要是三点:有门槛、有体系、有权威。具体可移步:zhuanlan.zhihu.com/p/29
  • 注2:核反应中,反应堆有一个参数叫做「临界半径」,低于临界半径的反应堆无法持续进行裂变反应。对应的,在互联网领域,当「留存率」低于某个值时,社区也终将走向衰败。

user avatar   huang-shu-70-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咪蒙推出《咪蒙教你月薪5万》线上课程,表示听课三年后加薪不超 50% 可申请退款? 
  五一期间,你打算发朋友圈什么样的文案和照片? 
  为什么十几年前很多人批判啃老族,现在却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工人或者工厂普工地位在人的印象中都比较低人一等,国外没有这种感觉? 
  有什么充满安全感的爱意文案? 
  如何看待王陶陶的文《冷战时代的最大隐忧:中国年轻人的八旗子弟化》这篇文? 
  如果评价纽约老李校长的干货笔记营销,可不可以看。? 
  媒体揭「病媛」带货套路,声称自己患病实则为产品带货,如何看待此类行为?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有没有高级的伤感文案短句? 
  有什么事情是你做自媒体之后才知道的? 

前一个讨论
DCEU的失败华纳到底背了多少锅(犯了多少错)?
下一个讨论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整体到底是什么表现?美国军人是个什么表现?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