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是谁杀死了中国的 20 岁男生》一文? 第1页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有点羡慕。


从某种角度来说,简浅已经成功了,或者,不用「成功」这么大的词,简浅已经完完全全达到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个「纯粹的」【注1】自媒体人,写一篇文章的最终诉求是什么?

点击量,讨论量,留存量。


这三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点击量决定了文章曝光窗口的大小;讨论量决定了你文章的传播广度;而留存量决定了你品牌形象塑造的难易程度。


就拿我所熟悉的核反应来类比:

  • 点击量,就好比入射的中子密度,没有足够的中子,反应压根不会发生;
  • 讨论量,就类似于核反应截面,它很大程度取决于参与反应的元素的密度;
  • 留存量,就是核反应堆的大小,反应堆不够大,反应就不能持续【注2】。

一方面,一个核反应想要持续的进行,入射的中子密度、反应截面、反应堆的大小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如果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了,小小的输入也将能释放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


同样地,一篇文章也要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达到「核反应」的结果。


而这三点,简浅都把控得很好:

  • 骇人惊俗的标题,决定了他的文章从来不缺点击量:《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有大范围的群体(女孩、中国男生),有活力的代名词(优秀、20岁),也有让人虎躯一震的字眼(性生活、杀死);
  • 常见的永恒的社会矛盾,使得文章不可能无人问津: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业余时间、男孩为了置业放弃自身的精神追求,从而导致找对象的困难和矛盾,都是永恒的社会问题,永远讨论不完。甚至,因为问题太过普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知乎提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格式一模一样的文章点评提问;
  • 带有抱怨和无奈的结论,让共鸣的人释放情绪,感到「爽」,从而留存下来成为读者: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了生活,怎么办?没办法,是社会对女孩有色眼镜的错;男孩为了置业放弃了精神和艺术追求,怎么办?没办法,社会对男生的标准摆在那里。这么解释的话,这些都是无解的问题,或者说,作者根本不打算告诉你怎么办,只是想让你释放情绪,然后把一切的责任归结于社会。对吗?似乎有点不对劲。但爽吗?爽。


不仅如此,简浅还非常巧妙多做了一步:他的文章,非常套路,非常适合改写。

《XX的XX是没有XX的》《是谁杀死了XX的XX》,随便改一下标题,改一下例子,又是一篇「爽」文。大家争相改写文章,虽然大家都是调侃,但这反而会使原文的传播也就更加广泛,从而最终触达目标用户。


以上 4 个因子叠加在一起,一篇广泛流传的爆款文就诞生了。


别看说起来那么轻巧,这可是技术活,没有天赋以及长时间的自媒体写文经验,要写出具备以上要素的「好文章」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毋容置疑,不管是咪蒙还是简浅,都是非常厉害的写手。


但至于文章的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不存在的。


我在 如何评价简浅《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一文? 中,用下面的逻辑反驳了标题:

能不能成为变得优秀,和你有没有性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关系非常弱,除非你能从统计上验证它,否则,「举一两个身边人的例子」并不能让文章的可信度增加一分。


而这篇文章,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反驳:

  • 不那么逼迫男孩去买房买车、相对自我独立而不自私的女生还是有不少的,而且通常越优秀的女孩对这方面的执着越低;
  • 男孩努力工作和挣钱,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味和精神世界也并不是互斥的,甚至据我观察,应该是正相关的;


学术上有种说法,叫做「孤证不立」,也就是说,你举几个(可能还不知道真伪)的例子,往往不如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或逻辑有说服力。如果你不能证明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强有因果性,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在统计上是普遍的、多数的,并且没有其他合理的可能,那……文章大概率只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爽文」而已。


但不得不说,这样「爽文」就是有市场。

毕竟,大部分人上网看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思考,而只是发泄情绪罢了。


彩蛋:

  • 将一个自媒体写过的文章串起来,往往能意外地回答很多疑问

问: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答:因为优秀的女孩都没有性生活,所以那些男生身边都是不优秀的女孩,是女孩们的不优秀拖累了男生。


  • 社区大了,即使有冷静的声音,但永远是看「爽」文更有市场,即使暂时落后,最终还是会取胜。

如,在《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文获得万赞时,知乎上引起了讨论,高票回答获得2w赞,一度超越了原文。但风头过去后,原文的赞同数慢慢地追赶上来,而讨论则被渐渐遗忘。


*****

注释:

  • 注1:「纯粹的」自媒体人,即不依赖任何「专业领域」的自媒体人。关于「专业领域」的定义,主要是三点:有门槛、有体系、有权威。具体可移步:zhuanlan.zhihu.com/p/29
  • 注2:核反应中,反应堆有一个参数叫做「临界半径」,低于临界半径的反应堆无法持续进行裂变反应。对应的,在互联网领域,当「留存率」低于某个值时,社区也终将走向衰败。

user avatar   huang-shu-70-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相关话题

  有没有你经历过的觉得人心可怕,人心不古的事情? 
  90 年代和 00 年代的中国都有哪些地方反而比现在强? 
  如今这个社会时代姐弟恋越来越多,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亲问姐弟恋会被社会认可嘛需要权威性解答? 
  你读过哪些又可爱又皮的文案? 
  一个人长期写作,他的生活会产生哪些改变? 
  《三体》中为什么说「中国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做自媒体一月收入 3 万还需要出去工作吗? 
  中国人是太自大还是自卑? 
  你最讨厌的文案风格是哪种? 
  你觉得大学真的是一个小社会? 

前一个讨论
DCEU的失败华纳到底背了多少锅(犯了多少错)?
下一个讨论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整体到底是什么表现?美国军人是个什么表现?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