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点,时代变了,大人,皇帝老儿吃的水平在当年属于鸡头,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即便是凤尾,也不输皇帝老儿的鸡头。
以清代御膳为对比,我只挑奶制品供应这个角度讲讲,大家可以和皇帝老儿对比一下。
清皇室对于牛奶供应很重视,在紫禁城外设立了内牛圈,外牛圈,三旗牛羊群牧处,庆丰司等。《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规定皇帝每日要保证有五十头奶牛给他供应,皇太后有24头,皇贵妃6头,贵妃四头,普通妃子3头等等,反正不同级别的皇室人员都有一头以上的奶牛供应,量管够!
和皇帝老儿对比一下吧,他有五十头奶牛保证供应,我们呢?去超市随便看看
上面这一堆奶,相当于多少头牛在给你供应?起码你也算个皇妃子的供应级别。(嗯,这个是豆奶的图,牛奶箱摆放图一下没找到,一样样的,哈哈)
懒得去超市?手机搜索一下,太多了
奶糖,我不信皇帝有吃过我们吃过的这么美味的奶糖
奶豆,奶片,康熙大帝比不上我们一个小孩享用的方便
皇帝老儿只有紫禁城外养的本地奶,我们随便可以找到外国人万里进贡的西洋品
皇帝老儿没有酸奶
各种口味的奶,皇帝老儿想都没想过牛奶还可以调制成这么多口味
奶制品上,除了新鲜奶,清朝皇帝老儿还很重视奶茶,乾隆专门为奶茶写过诗: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朝廷大宴进餐前,必有皇帝赐奶茶仪式,喝奶茶,就相当于领略了皇恩浩荡。乾隆有首诗注: 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
嘿嘿,作为皇恩浩荡载体的奶茶,现在我们觉得多么小儿科?楼下的一点点,coco,喜茶等等的你如果懒得去,那么随便下个单
真的,大人,时代变了
据溥仪的回忆说是每道菜都是半热的,而且喜欢吃的也只能吃几口,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你的喜好。今天我们都知道,趁热吃,如果菜都快凉了,就是山珍海味又能吃出什么味道呢。
众所周知,咱老百姓饿了,就要吃饭。
可皇帝一旦饿了,那就不叫吃饭,那叫“用膳”。
御膳御膳,顾名思义,那就是专门给皇帝老儿吃的菜式。
关于御膳,总有一种传奇色彩在里头。
杨贵妃好荔枝,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古非议;
朱元璋早年被人施舍,称帝后将当年尝到的那道“珍珠翡翠白玉汤”,列为御膳之一。
在这些传奇故事的暗示下,我们很容易会觉得:皇帝吃的一定是无上珍品。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曾如此描述御膳:
御膳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
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
他们也知道,反正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
御膳房做的菜,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后来爱上了西餐,图为他住过的天津静园
这段文字至少给我们传达了三个信息:
第一,御膳都是装逼用的;
第二,御膳做出来早就凉了,不好吃;
第三,清朝皇帝自光绪起,根本不吃御膳。
溥仪说的话,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皇帝吗?
本期推送,我将查阅大量古代文献,为大家深度剖析:古代的皇帝到底吃什么!
汉代饮食以面食、谷物为主,当时许多香料、食材没有传入中国/发明创造,因此平民的饮食非常一般。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调查对象是皇帝!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自然能吃到庶民吃不到的食物。
比如熊掌,这道从春秋战国时期就闻名于世的美食: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对汉朝御膳更翔实的记载,来自于西汉枚乘的《七发》之中:
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
啥意思?翻译一下:
以下译文来源于百度百科:七发(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_百度百科
以及这位转载百度百科的来自搜狐的@大V说事:http://www.sohu.com/a/137218831_631417
(汉武帝)用膳时,要吃煮熟
小牛腹部的肥肉,用竹笋和香蒲来拌和。[1]
喝肥狗肉熬的汤,再铺上石耳菜来调和。
吃用楚苗山的稻米做的饭,这种米饭抟在一块就不会散开,但入口即化。[2]
熊掌煮得烂熟,再芍药酱来调味。把兽脊上的肉切成薄片制成烤肉。
鲜活的鲤鱼切成生鱼片。佐以秋天变黄的紫苏,被秋露浸润过的蔬菜,用兰花泡的酒来漱口。[3]
我们可以看到,远在西汉时期,帝王之家的饮食已经相当讲究了。
在西汉时代,皇宫贵族就已经在吃生鱼片
不仅吃,还拿紫苏当佐料,喝完还用兰花酒漱口[4]
(以上脚注【1】【2】【3】【4】段译文来源:http://www.sohu.com/a/137218831_631417)
事实上,如今日本人在吃鱼生时,偶尔还是会使用紫苏作为垫子垫在下面:
因为紫苏可以给海鲜刺身抑菌,以及中和生鱼片中的毒素。
然而同样的办法,咱们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使用了。
唐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开放的朝代。
得益于大唐高度发达的经济与开放的民族交流,胡食在唐代盛行。
根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唐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场宴会,莫过于韦巨源的“烧尾宴”。
后世有《烧尾宴食单》流传至今,里面随便一道菜,都超级能打。
直到如今,无数餐厅都想还原其中的几道菜,然而因为制作难度极大,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还原得较好的有:葱醋鸡
鸡胸切块,用盐黄酒花椒粉码味,以黄花木耳垫底,加火腿丝和鸡汤蒸二十分钟。
潷出汤加醋、酱油、味醂调汁浇在鸡上,熬葱油,把煎黄的葱撒在鸡上。
再用热葱油一淋,葱香四溢,鸡肉酸爽滑嫩,甚妙!
台北大酒店还原的醋芹
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
螃蟹煮熟后,将蟹黄蟹肉剔出来揉在面点里,切成小段上笼蒸。
雪白细腻的蟹肉,金黄油亮的蟹黄,因此被称为“金银夹花”
单笼金乳酥
纯乳蒸就,每块占一只笼屉,色作金黄。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也介绍了这道菜:牛乳煮沸,点醋,像做豆腐一样,使牛乳渐渐凝固,沥干水分,以帛裹,压实。
今云南的乳饼,仍然保持着当时的金黄色。
光明虾炙
烤大虾,要求品相明亮剔透,煎的时候必须注意火候,外焦里嫩最佳。
全部菜肴名单如下:
单笼金乳酥、曼陀様夹饼、巨胜奴、婆罗门轻高面、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御黄王母饭、盖饭、通花软牛肠、光明虾炙、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见风消、金银夹花、火焰盏口、冷蟾儿羹、唐安餤、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玉露团、汉宫棋、长生粥、天花 、赐绯含香、甜雪、八方寒食、饼素蒸音声部、白龙臛、金粟平、凤凰胎、羊皮花丝、逡巡酱、乳酿鱼、丁子香淋脍、葱醋鸡、吴兴连带鲊、西江料蒸彘肩、红羊枝杖蹄、升平炙、八仙盘、雪婴儿、仙人脔、小天酥、分装蒸腊、卯羮、青凉臛、筯头春炙、暖寒花酿驴、水炼犊炙、五生盘、格食羊肉肠、过门香、缠花云梦肉、红罗饤、遍地锦装鳖、蕃体间缕、汤浴绣丸肉。
不难看出,诸如“贵妃红”、“冷蟾儿羹”、“赐绯含香”等菜式,均是意境与卖相俱佳的菜品。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
这只是一位唐朝普通文人的宴会菜式,我无法想象,真正的唐代御膳,得有多么的极尽奢华——
且枯燥。
北宋初年时国家尚未安定,物资亦不充裕,皇家饮食也还算简朴。
直到北宋后期以及南宋时,骄奢之风渐起,皇家御膳的规格,也随之拔高。
如果说韦氏烧尾宴是古代最有名的一场饭局——
那么张俊请宋高宗吃的那一顿,可能是中国古代最豪奢的一顿。
整个宴会总共有145道菜,足够让宋高宗一行人从早吃到晚停不下来!
第一盏 花炊鹌子 荔枝白腰子
第二盏 奶房签 三脆羹
第三盏 羊舌签 萌芽肚胘
第四盏 肫掌签 鹌子炙(羹)
第五盏 肚胘脍 鸳鸯炸肚
第六盏 沙鱼脍 炒沙鱼衬汤
第七盏 鳝鱼炒鲎 鹅肫掌汤齑
第八盏 螃蟹酿橙 奶房玉蕊羹
第九盏 鲜虾蹄子脍 南炒鳝
第十盏 洗手蟹 鱖鱼假蛤俐
第十一盏 玉珍脍 螃蟹清羹
第十二盏 鹌子水晶脍 猪肚假江瑶
第十三盏 虾橙脍 虾鱼汤齑
第十四盏 水母脍 二色茧儿羹
第十五盏 蛤俐生 血粉羹
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胘、炙鹌子脯、润鸡、润兔、炙炊饼。
厨劝酒十味:江瑶炸肚、江瑶生、蝤蛑签、姜醋香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权、煨牡蛎、牡蛎炸肚、蟑蚷炸肚、假公权炸肚。
食十盏二十分:莲花鸭签、茧儿羹、三珍脍、南炒鳝、水母脍、鹌子羹、鱖鱼脍、三脆羹、洗手蟹、炸肚胘。
对展每分时果五盘。
晚食五十分各件:二色茧儿、肚子羹、笑靥儿、小头羹饭、脯腊、鸡腊、鸭腊等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蜜冬瓜鱼儿
蜜制的冬瓜,刻成鱼形。
在冬瓜内壁瓜肉雕出一丛丛游弋的水族,如碧玉般晶莹,兼且具有瓜果清香。
精雕细琢,将冬瓜化作精美雅致的手工把件,堪称匠人巧思与美食的完美结合。
酥胡桃
今天依然非常常见的零食,也叫糖酥核桃或琥珀核桃。
御笔猴头
海参作笔架,猴头做笔头,调味,蒸熟,浇汁。
此乃孔府传统宴席名菜,历史悠久,很有皇家气派和文化气息。现在做法很多,大同小异。
一顿饭要145道菜,还要样样精美,现在你知道宋代的军费用在哪里了吧。
现在比较共识的一点,就是至少明朝开始人们大规模食用鱼翅了。
现在吃鱼翅的话,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却仍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其中一部分或许就是从六百年前开始就有以鱼翅为奢为贵的思路,延续至今的缘故。
除此以外,在重阳节,明朝皇帝还会固定品尝一道【迎霜麻辣兔】。只是当年的麻辣兔,可不是现在双流兔头的那种麻辣兔:
采取经霜(霜降)的兔子肉,切丝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
一点都不辣,果然明朝皇帝还是喜欢南方美食。
明代《酌中志》有云:
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浑酒、牛乳、乳皮、乳窝卷蒸用之。
先帝最爱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
可以说,明朝皇帝对南方的海鲜简直是爱不释手,羊肉与乳制品这些北方特色的食物,也在宫中颇为流行。
明朝在饮食传承方面的改变给人一种颇为保守的印象,朱元璋更是出于谨慎这辈子几乎就用了徐兴祖一个厨子。
原因嘛,懂的都懂。
谈到清朝御膳,满汉全席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其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其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原名单实在是太长,我就不贴出来了。
我只是想借此,来回答开头的疑问:到底宫廷御膳好不好吃?
我认为:宫廷御膳的美味程度,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维持皇家的体面,所谓的御膳常常要“循环再用”,每次溥仪用膳时都端出来装装样子,其实这些食物早就不能吃了。
因此溥仪会大吐苦水,疯狂吐槽御膳,也在情理之中。
可你再回头数一百年,乾隆的满汉全席,康熙的千叟宴呢?
这一百多道菜,你总不能说都难以下咽吧?
而且还是宴请八方来客前来品尝,你总不能丢了皇家的脸吧?
这就是问题所在:综合国力决定了御膳的美味程度。
综合来说,古代帝王之家的御膳,其味道、精美程度,我相信是不输于如今的菜品的。
只不过大多御膳食谱均已失传,现代人只能通过古籍的寥寥数笔,来还原当时的美味佳肴。
可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味道多样,国内外口味任君选择。
我想古代的皇帝们尝一口炸鸡、喝一口喜茶,再吃一包薯片,也许会爱得如痴如狂吧~
文中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过一家正统宫廷菜餐厅,叫“厉家菜”,在北京后海和天津时代奥城都有店面。
据传慈禧太后时期,内务府大臣厉子嘉深受太后信任,每日审批御膳房的菜谱食单,检查品尝皇上和太后吃的御膳。厉子嘉记忆过人,回家后整理了一份宫廷食谱,将之传给后人,几经战乱辗转,逐渐有了今日的“厉家菜”。(感兴趣的可以某度搜索厉家菜,或是翻翻“鲁豫有约”,记得某一期就是请了厉善麟老先生讲厉家菜。)
我们一行人被服务生领进包厢的时候,客人还没有来。墙面的电视上循环播放那期鲁豫有约,我就坐在沙发上看了一会厉家史,看着看着,对厉家菜的兴趣倒是勾起来了。厉家菜每天限桌供应,需提前预约,实行分餐制,每人200到2000不等,客人无权点菜,直到上菜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我们预约的是每人2000的席面,待客人来齐,喝茶倒水聊了一会儿。一众服务员鱼贯而出,开始上菜了。
起初是一道凉菜,似乎是一道豆腐制的凉菜,小小的一块浸在莹莹的汁水里,美感十足。每人拿起勺子舀着自己面前的那一份,也不过两口就吃完了。估算着大家都吃完了,服务员再次出来,撤去豆腐的盘子,一边上新的凉菜,一边轻言细语的讲解是什么、怎么吃,比如口感绵糯的...泥(我也不知道是山药泥还是黄豆泥还是蔬菜泥),精致秀气的一小团,颜色是清淡的绿色,味道也是淡淡的,拿筷子捻了蘸着秘制的酱汁吃。之后的两道凉菜我也记不清了,依稀记得有萝卜干和蔬菜末。
此后十几道热菜和点心遵循之前凉菜的套路,吃完一道上一道,上菜的时候还有服务员的耐心讲解。食材都是众所周知的高级,有鹿筋鱼翅鲍鱼人参等等,蔬菜倒是最常见的几种,没有什么稀奇的。服务员解释说,古代御膳房是不会给皇帝上比较难得的新鲜时蔬的,以免皇上突然想吃反季蔬菜来刁难人。反而是寻常百姓难得的鲍翅人参等顶级食材,御膳房是可以全年度全天候供应的。
总结一下吃传说中的御膳的感觉:
我的第一印象是当皇帝还蛮可怜的,被底下人防着,不给贡寻常蔬果,又被底下人敬着,天天吃山珍海味。
至于御膳的味道,中正平和而已,从凉菜吃到热菜,没有一道菜的味道能给舌尖强烈的冲击,没有一道菜的分量能给胃口十成十的满足,甚至没有一道菜光凭外表能让我猜到食材的,因为被处理的太过精细了。若非服务员告知,我基本猜不到入嘴的是蛇肉还是鸡肉。是以整顿宴席吃完,我一个刚成年的女孩子大概七成饱,既没觉得好吃,也没觉得难吃,心底还在遗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结果是味道大打折扣。
隔天早上吃了一碗妈妈做的青菜鸡汤面,才觉得胃口温热熨帖得到了满足,所以题主不用好奇皇帝吃的御膳到底什么样子,自家妈妈做的一碗面已经赛御厨了^_^
真正的御膳谁也没吃过,但也确实有一位当过皇帝的人曾做过评价:
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溥仪
到了物资充足的时候,谈口感谈味道已经是基本功了,食物更多带来的是体验。古代的皇帝和一个现代比较有钱,财务基本自由的人比较的话,可以说物资上都是比较充裕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古代皇帝能吃到能享受的体验是远远不如一个现代人的。
先说食材; 除了那些已经灭绝了的食材现代人无法再吃到,基本上古代皇帝吃的任何东西现代工业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复制出来。而相反,现代人吃的很多经过特殊培育的各种特殊食材都是古代皇帝再怎么也吃不到的。现代的生物培育是古代远远不及的,记得以前看纪录片的时候英国有个庄园培育的不同品种的辣椒都有近百种,就更别提更先进的构建小型封闭生态圈用机器学习定向调节变量培育,甚至基因调整了。另一方面,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可以让你享受到全球最新鲜的食物,甚至是远洋深海食材,这些都是古代皇帝倾全国之力也无法比拟的。你们吃过的各式大龙虾,各种蟹,各种深海鱼,都是古代皇帝永远吃不到的。还有其他大洋的食材,也是绝对无法吃到的,付出再大代价也不行。
再说工艺; 现代社会的烹调手段,调料,思想,附带的全方位体验都可以完爆古代。你去一家高档餐厅,厨师运用的手法,技术,心思都不是古代可以有的。这些都是古代皇帝永远无法有的饮食体验。
当然,这些是社会生产力差距,先进文明的很多东西往往是落后文明难以想象的。
其实略微有点走题了,如果把古代皇帝吃的御膳开到现代来做个餐厅的话,估计也是个很不错的餐厅,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如果不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食材,调料,管理,运营的话,估计很快就开不下去了。用了的话其实就已经比古代御膳更好了。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我曾经是李小龙的脑残粉(现在是理性粉),就连很长一段时间的英文名都叫Bruce(哎,不提了) 一直坚信这个视频就是李小龙拍的。那个年代摄影机不好,胶转磁的技术不好,所以拍出来的画面就应该是这样的。长期以来顶礼膜拜这个视频。
后来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到了大二,有一门叫“广告与MV创作”的专业课上,齐虹老师播放了这段视频,当时我激动的不得了。
放完视频后,老师骄傲地说这是他的学生朱津京在2008年拍的。
我感觉我的童年被毁了。
----------
PS 特此更正: 我之前记错以为是老师拍的,实际上是老师带的99级学生朱津京拍的。实在抱歉,希望知乎日报也能更正
一点介绍
朱津京 | 好戏网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