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这个人今天有点被神化了,神化他的原因我就不说了。我想谈谈黎塞留这个人。
黎塞留这个人能够成功一大半功劳应该归路易十三。他和他的国王之间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君臣相得”的关系。说它特殊就在于黎塞留干的所有的事,都是符合国王利益的。他参加三十年战争也好,对贵族大开杀戒也好,其实都是国王乐见其成的。但是贵族跟国王的关系盘根错节,波旁王朝已经两代了,贵族造反国王镇压,但是除了少数,比如挡了国王道的孔契尼一家,没有谁是国王真的杀掉的。不但不杀国王还会派人跟你谈谈心,你没事造什么反呢?是不是生活上有困难啊?我给你点钱或者给你个官吧!都是自己人下次别闹了啊。这是好不容易爬上王位,而且还有新教徒的黑历史的波旁王朝的一种特殊的“待人以宽”和“收买人心”。
所以杀贵族这种事国王想不想干,肯定想!舍不舍得杀么?多半也真舍得杀。但国王不想背锅,那谁合适呢?黎塞留咯!路易十三一看到他杀人就痛心疾首,就说“你怎么这么残忍?”“你还是不是人?”说完国王该吃吃该喝喝。旁观的人恨透了黎塞留,去找国王说我们想干死黎塞留,国王就表示好啊!去吧朕支持你们!然后黎塞留把这些人的头送给国王,国王依然该吃吃该喝喝。
比如浪漫派的作家维尼写过一本小说叫《桑马尔斯》,讲的就是这个离开宠臣就活不下去的国王,鼓励他的宠臣桑马尔斯去反对黎塞留,结果黎塞留派人用银盘子把桑马尔斯的头送给路易十三。路易十三看完之后说了一句话“我们的朋友今天看起来是多么苍白啊!”如果你联系到国王和他的红衣主教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这句话就更操蛋了。
路易十三很希望有黎塞留这样的人替他干脏活,但黎塞留干的脏活有时候也确实让路易十三接受不了,所以路易十三很愿意看到另一个更有能耐的黎塞留替他把红公爵给干死。可假如大家都玩不过红公爵,那红公爵也不错,脏活终究得有人干。
法国近代政治的真正游戏规则,不是政治学,不是料事如神,而是君主的喜怒。路易十三看你胡闹哈哈大笑,你就十足的道德。国王把你一脚踢出去,或者坐在宝座上喊“卫兵”,不管你干了什么你都十足的罪该万死。这是黎塞留和塔列朗这一系列人和他们的欧洲同行尤其是俾斯麦之间的本质区别。俾斯麦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老了的威廉一世,他背后还有一个议会和一个内阁,普鲁士是一个多少讲点法的地方。所以俾斯麦不用担心推开国王的门就被人十几个国王的小哥们乱刀捅死。
但黎塞留每次独身一人去见国王的时候恐怕都会默默的想想吉斯公爵。因为吉斯公爵就是在自己又有钱又有枪还有人民的支持的时候被国王的哥们们捅死的。而且捅吉斯公爵这事跟黎塞留他爸爸就有关系。他爸爸就是亨利三世的宠臣,肯定对这事完全知情。伴君如伴虎这话在法国真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政治家往往都有近代政治下身上所没有的一种亡命徒的特质。或者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男子气概。黎塞留穿着小丑衣服去跳萨拉班德舞这种事,俾斯麦是干不出来的。原因在于俾斯麦不需要这么干。而黎塞留和瘸子塔列朗就需要这么干。
国王的宫廷是一个舞台,国王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利益的算计和取舍人人都会。换句话说如果俾斯麦这样的政治家出现在路易十三的宫廷里他活不过第一季就得完蛋。因为他会的东西人人都会。但是黎塞留会的俾斯麦不会。黎塞留自己就是亡命徒的儿子,他杀人如麻树敌无数,但为什么他不怕?因为他是替国王办事?错了因为国王明白他在干什么,但是除了国王人人都觉得是他在杀人,而不是他替国王在杀人。
所以黎塞留知道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但这还不够。黎塞留要在宫廷这个舞台上保持曝光率,必须始终让国王对自己有新鲜感。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是一个真正的演员,能够让国王时刻得到新鲜感。在黎塞留这个人身上体现的就是16世纪、17世纪宫廷的游戏规则。
一个人会办事懂政治是必要的,但光会这些还不够,他还要学会怎么让国王一方面把权力交到自己手里一方面又不用害怕自己会威胁到他。同时还不能让国王对自己感到厌烦,否则总有一天国王会把他一脚踢进巴士底狱,然后给他杀生下的贵族一个大团圆结局。
跟这个复杂的工作相比,三十年战争、围攻拉罗歇尔这些都是小儿科。黎塞留其实并不是什么能掐会算的半仙。相反黎塞留这个人身上最突出的就是法国西部地区穷贵族身上的那种亡命徒气息。“不服就干!”有点像今天的“大金链子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亨利四世、黎塞留、瘸子塔列朗都是这样的人,他们都有崇高的出身,有机会有门路,但没什么钱。所以必须干一票,成就成了,不成就算。
这是每一个试图坐在办公桌后边去理解黎塞留的人都理解不了的一面。因为黎塞留就不是带套袖的那种人。黎塞留是拿生命玩宫廷的那种人。这也是为什么黎塞留其实已经对我们没有什么借鉴意义了的原因。因为黎塞留的行为的基础是法国和欧洲的绝对君主制。梅特涅那个时代还可以把外交概括为“你们的皇帝,我们的皇帝和咱俩!”四个人就把事给定了,但是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外交大臣敢这么干了,其实连外交大臣也没有几个了。
战略上是有贡献,但是被捧得太过高了。黎塞留经常被人拿来反讽一些君主比如路易十四和拿破仑如何穷兵黩武,但是需要强调一点,黎塞留使法国在欧洲战争一段时间内不参战对法国国力确实有一定好处,但是这个好处有些被高估过头了,因为前工业化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水平,其实很难抵挡和平时代(承平日久)的侵蚀。现在看,黎塞留当政时的法军恰好是其状况比较差的时期,指挥失灵,纪律松弛,而其它时期的法军之所以没那么腐败,可能恰恰是仗打得多的缘故。
14世纪以前的封建法军战力强悍,一大原因是因为当时很多贵族和骑士都是十字军老兵,无论是战争经验还是坚韧程度都远非和平时代的军队可比。最近有一种对百年战争的解释我觉得很有道理,随着大规模十字军时代的结束,很多法国骑士无仗可打,只能沉迷于枪术竞技以模拟现实,但枪术竞技毕竟跟实战差老远了,所以就出现了百年战争初期的法国骑士毫无纪律和技战术的胡乱冲锋的情况。
三十年战争参战初期的法军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长时间没打仗,部队基本上都是由新兵蛋子组成,而贵族也缺乏有经验的军官和将领,反观对手西班牙打了几十年仗,很多都是百战老兵,所以战争初期的情况可想而知,法军一度被一连串刷人头:
这段时间黎塞留还在世,似乎也没见他拿出了什么有效对策,这里不是唯名将论,但是法国之所以可以扭转颓势,基本上靠孔代,罗克鲁瓦时孔代年仅22岁,有了他之后法军立马好打多了,也难怪伏尔泰笔下的孔代近乎于完人。
而到了法军逐渐打出战斗经验的时候(1635-1643,足足八年抗战),黎塞留已经去世(1642年),马扎然当政后,又因为战事旷日持久和自身的压榨市民引发投石党之乱,如果说黎塞留的休养生息为法国奠定了一些国力优势和家底的话,此时其实也已经抵消得差不多了,主要就体现在了法军惊人的补充损失的能力上。
其实就是论纯国力对比,也是路易十四占优,三十年战争法军最多时20万,有些人认为这个数据还有一些水分。而路易十四巅峰时暴兵达到了40万,还一度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并且同样有能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初期丧师数十万(估计有这个数)之后还能反败为胜,其实就有点像有些人对乾隆的评价,路易十四自己重商主义赚的钱给自己花光了而已。
但是路易十四时期可以说是将星云集,孔代之后有杜伦尼,杜伦尼之后有卢森堡,卢森堡之后有维拉尔,而这种情况除了用人得当之外,跟路易十四频繁开战不能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后来路易十五不过8年左右没打仗,法国名帅辈出的局面就立刻断档,法军英勇善战的名声被罗斯巴赫战役一战摧毁。可见不能完全用现代的大战略来套工业化以前世界的情况,情况不是越不打仗越好那么简单的。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