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摔跤蒙古语被称为bukh(博克),于射箭,赛马并列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之首。
草原摔跤运动据称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汉代匈奴遗物上就有摔跤图案与今日蒙古族颇有相似之处。早期的摔跤被认为是杀人技的一种,通过灵巧发力的方式把人摔倒在地然后了结。在经数千年的变化其规则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基本定型,清朝以后开始发扬光大并达到最高峰,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竞技运动并融入了蒙古百姓们中的生活。时至今日,恰逢广大蒙古地区的各类山水祭祀,敖包祭祀或者佳节等都会举办盛大的那达慕(游戏之意),其性质既有官方的半官方也有一些完全是私人举办的。而博克作为压轴戏总是能起到万众瞩目的效果!在“乌日亚”赞歌的循环中经过一轮轮的淘汰,最终胜出者会获得莫大的美誉。并被称为avrag(巨人),第二名为arslan(雄狮),第三名为jaan(巨象),赢得丰富的奖品。
规则方面比较明了,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蒙古族摔跤并不会设年龄,体重,身高或者比赛时长的限制。肘击和脚踢都属于犯规行为,膝盖以上着地即被判输。细节方面,因为蒙古族分布地域广泛的缘故彼此之间又有细微的不同。大体可分为:
1,喀尔喀式
如图一,服装比较简练,规则里可以抱腿发力。还有图二里那般独特的入场舞步则被称为halih(鹰步)。主要流行于蒙古国地区,能人辈出,是广大蒙古摔跤里的一支中坚力量。
2,内蒙古式
如图二服装比较繁琐,背部穿的一般是牛皮缝制的坎肩被称为jodog,是博克手彼此拉扯发力的部位。彩色的项圈被称为janga,是博克手荣誉的象征。每参加一次博克比赛获得名次者就会获得一条布带作为奖励。进场舞步如图三,被称为magxih(狮步)。规则上不允许抱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除阿拉善以外的地区。
3卫拉特式
卫拉特摔跤有自己的官方正式名称,叫沙力搏尔。词源说法众多,据一位甘肃蒙古好友所言是蒙古语xalamgaa(敏捷)加上buur(公驼)而来。服饰方面并没有繁琐的要求,其规则一大特点在于比赛前固定姿势,开始后抓住跤衣不能松手。据百度百科说这种运动是阿拉善和硕特部独创,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流行于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部等广大卫拉特蒙古聚居的地区。
除以上三种,其他比如科尔沁,巴尔虎布里亚特地区的摔跤礼仪也有诸多不同,精力有限在此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