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等事故调查还早得很,我简单讲讲,就从新闻简报开始分析。
————————
上海海上搜救中心1月2日夜间11时39分接报,载有钢材的“长平”轮在吴淞口锚地沉没。经吴淞水上交通管理中心系统回放,该轮起锚后与锚泊散货船“鑫旺138”轮(载卷钢)曾发生碰撞。
————————
首先是碰撞情况和事故认定。长平轮起锚后与另一锚泊船发生碰撞,长平肯定为事故责任方无疑,有回答说可以类比为某车从停车场起步后撞另一辆车,是这个意思,但对普通人来讲这个问题,就忽略了操船相比开车的复杂性。动船有六要素,车舵风流锚缆,开车基本只考虑前两项(油门方向盘),而当时的情况是风浪较大,给船舶带来的影响不可不察。吴淞口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江面宽阔,流速不大,所以适合做锚地,而当时几天海面风都不小,因此我第一反应是认为,风是造成船舶操纵困难的主要原因。
但后来想想,船长也是老船长了,单纯因为六七级风的外部条件就出现失误实在说不过去。于是我查了下潮汐,当日晚九点左右最低潮,十一点左右锚地应该开始转为涨潮流了,刚刚转流的时候,有的船已经转了,有的还没转过来,这个时候容易对流向判断有误。而且在“大风+转流”期间,船舶可能会出现横风流状态,并向下风侧拖锚或走锚,同时旋回半径较正常增大。
还一个重要因素是吴淞口连接长江、黄浦江和海上航道,南北交汇船只多,锚地里船只多到恐怖,间距近的只有一两链(1链185.2米),有的船开进来觉得距离差不多抛了,一转流过来离其它船就更近了。刚起锚的时候,船只处于低速状态,操纵性能是很差的,甚至可能出现车舵的力量都赶不上风流影响,那就失控了。控制不利的同时,用来处置情况的安全距离也不够,就很容易发生此类事故了。
再来看后续报道,通过潜水探摸发现,右舷尾部有一个两米见方、凹凸不平的大洞,很可能是导致船舶沉没的主要原因。说到这里要提一个概念叫船舶的不沉性,每条船都有个标准,就是几个舱或几个相邻舱进水不沉,像事故的这种散货船,至少也该满足单舱进水不沉的标准。
(万吨散货船构造图,事故船更简单)
我们先得了解散货船的基本结构。散货船是散装货船简称,是专门用来运输不加包扎的货物,如煤炭、矿石、木材、牲畜、谷物等,因为不加包扎,所以如何合理装载货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避免船体因风浪发生横摇,导致散货移动破坏平衡,除了装载设计和必要固定外,现在的散货船通常在两舷布置底边舱加高舱口围板以增加抗沉性。
所以被撞的这个部位,应该是舵机舱或尾部的边舱,且很可能与其它舱室之间没有水密,不仅造成剩余稳性不足, 而且水线面浸没了非水密开口, 导致短时间内进一步大量进水。无论怎么说,五千吨级的船舶在五分钟内就倾没,这个速度也太快了,几乎全员工作(13总人数11人在岗)的情况下,船员都来不及逃生,这说明什么?当然是不沉性有问题,一条船造出来,连意外发生时逃生时间都不够。
另外讲一个无情的事实,落水船员除了被当时救起的,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当时海水温度只有四五度,撑不过半个小时的。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459956/answer/141616934?utm_source=com.meizu.notepaper&utm_medium=social
最后多说几句。散货船出事故,在吴淞口附近出事故,多了去了。这几十年乘着物流需求的东风,散货船发展很快,自198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散货都由专用的散货船承运,因此也被大量建造。近岸的散货船很多单甲板单层底单车舵,仓促设计仓促投产仓促质检就下水开工了,就满足了运输需求,其它什么船员生活保障方面的、安全方面的都是糊弄。其实各行各业心里都有数,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中国人吃苦耐劳啊,有些苦有些劳你不吃,有的是人抢着吃。有风险,有安全隐患,照样干,这也算是低人权成本条件下发展的一种必然吧。
怎么邀请我?我咋知道,不是我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