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你们要到OS/2的故事来了。建议依序阅读
Windows最早的两个版本在功能上的确不如同时期的Macintosh。但是功能上不如,不等于技术上落后,微软面临的挑战远远高出苹果。
首先是硬件。Windows最初设计目标电脑是16位CPU Intel 8088 + 256K内存,当时PC主流配置。这个配置运行DOS和命令行软件还行,图形界面则远远不够。不是微软没本事做出更多功能,而是做出来后发现运行太卡,然后不得不砍掉。而苹果在Lisa和Macintosh上采用的是Motorola 68000。68000是32位处理器,性能远强于8088,光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是后者的2.3倍。
此外为了兼容DOS上的程序,也绑住了微软的手脚。一个难题是640K界限。在设计PC时,IBM随手规定应用软件最多只能使用640K内存。要到Windows 3.0,微软才找到方法打破。另一个重大的挑战是多任务。DOS下的软件默认是单任务运行,软件可以随意操纵硬件,如何让它们在Windows上跑起来,还要能多任务切换,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这些难题,苹果都不用应付。一个是戴着镣铐跳舞,一个是在白纸上画画。真要公平比试,Macintosh的对手是同时代的Commodore Amiga,两者CPU都是采用Motorola 68000。论技术,Amiga比Macintosh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前面有人说战胜苹果的是IBM而不是微软。如果从销量来看,这么说倒也没错。可销量决定论要是真理的话,那么现在最普及的手机系统还是塞班。在我看来,图形界面革命中最终赢家不是施乐、苹果等领跑者,而是PC平台,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图形界面交互比命令行交互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无论是施乐的Star还是苹果的Lisa等,都出现得太早,那时CPU性能跟不上。运行图形界面电脑反应迟缓,慢到让用户怀疑人生。Lisa因此还被编排了一个knock-knock joke:
Knock knock
Who is there?
···
(30 mins later)
Lisa
初代Macintosh跟Lisa一样搭载Motorola 68000,频率高了些(5 MHz:7.89MHz),但是依然不够。要运行图形界面系统,68K系列一直到68020性能才达到及格标准,x86平台则是80386。
通常人们把Xerox Star和Apple Lisa失败归咎于高昂的售价,其实不是。如果查一下八十年代高端PC价格,康柏七八千,IBM一万多,都卖的很好。在1980年左右,个人电脑市场开始细分。一条分支叫Home Computer,走低端路线,专攻大众消费市场。史上最畅销的单款机型Commodore 64就是其代表,国内小霸王学习机。Home Computer以“为孩子的未来投资”“学习编程,将来考大学”为广告旗号,利用广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进行营销,其实大家都懂得,最后基本上都沦为游戏机。这个市场里,售价一般在三百美元以下,高出五百美元就很难卖得动了。另一条分支走高端路线,专攻商务市场。商务电脑售价一般在几千美金,消费主力是企业,买回去办公用。与个人消费者相比,企业对单价的承受力要高得多。企业采购评判标准是这笔投资有没有回报。只要能提高效率、扩大生产力、或节省人工成本,产品再贵企业也会买。而早期的图形界面电脑运行慢,降低了生产效率,你就是白送,企业都不会要。
硬件尚能期待摩尔定律来解决,软件上的问题更大。八十年代是图形界面编程的黎明,程序员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命令行界面编程,业界缺乏开发GUI软件的经验。不像现在,有成熟的开发工具,现成的代码库,各种各样的框架,所以iPhone推出不久,苹果就能迅速建立起软件生态,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在三十多年前,图形界面软件开发进展缓慢,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来削弱了施乐苹果等领跑者的先发优势。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触摸屏革命是去旧迎新的变革,图形界面革命不是。触摸屏用人的手指去点,精度远远低于之前电阻屏上的触控笔。因此功能图标必须相应变大。这意味着所有软件需要重新设计。如此一来,Symbian、Windows Mobile、Blackberry之前积累起来的软件生态,统统失去价值,全部作废。触摸屏做的是减法,图形界面则是加法。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里,用户任然可以使用键盘操作命令行程序。DOS上丰富的软件成了宝贵的资产,PC平台在这方面占了优势。
以上是客观原因,苹果的失败,有其主观原因。Jobs在主导Macintosh开发时,犯了一系列设计错误。
如果苹果及时开放Mac操作系统,将之推广成标准,那历史将是另一幅样子。建议敦促苹果这么做的不是别人,正是Bill Gates。Gates在1985年写信给苹果,条分理析阐明了开放操作系统的种种好处,敦促苹果将Mac OS推广成行业标准。他提出这么几条理由
a. Since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to Apple from "Mac-compatible" manufacturers, corporations consider it risky to be locked into the Mac, for reasons of price AND choice.
b. Apple has reinforced the risky perception of the machine by being slow to come out wi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improvements (e.g. hard disk, file server, bigger screen, better keyboard, larger memory, new ROM, operating software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killing the Macintosh X/L (Lisa) eliminated the alternative model that many businesses considered necessary.
c. Recent negative publicity about Apple hinder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acintosh as a long term contender in the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d. Independent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nufacturers reinforced the risky perception of the machine by being slow to come out with key software and peripheral products.
e. Apple's small corporate account sales force has prevented it from having the presence, training, support, etc. that large companies would recognize and require.
f. Nationalistic pressur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ten force foreign to consumers [sic] choose local manufacturers. Europeans have local suppliers of the IBM architecture, but not Apple. Apple will lose ground in Europe as was recently exhibited in France.
Gates甚至提供了一份可能感兴趣的厂商名单和联系人,丝毫不顾这么做会对亲儿子Windows推广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这都不算爱。
在某些读者开始意淫Gates与Jobs的基情之前,我得赶紧声明一下,信是给苹果CEO John Sculley的,写信时Jobs已经靠边站,被打发到欧洲做形象大使去了。
在苹果内部,推广系统的提议遭到Mac部门新负责人Jean Louis Gassée的强烈反对。这是自然的,毕竟假如苹果开放系统,第一个受冲击的就是Mac的销售。但是Sculley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他派出副手按Gates给的名单,与各家厂商接触,并收到热情反馈。然而就在进入实质性谈判时,Macintosh的销售崩溃了,Sculley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苹果就此失去了使Mac操作系统成为标准的最佳时机。
至此,图形界面革命的赢家注定落在PC阵营,要么是OS/2,要么是Windows。至于Windows是如何击败OS/2的,那就是另一个很长很有趣的故事了。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