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点跑题,我先说一句:电影真的好看,很难得的影片。
但是我要说一说我儿子:
儿子在大理寻找礼物,给他的伙伴儿们,特别是他心心念念的小姑娘。
他想好了怎么送给她:直接给会不好意思,会被同学取笑,他打算在活动课的时候拿出来,问她好看吗?好看,那送给你吧……
今年夏天,他说他跑步比赛的时候她给他加油了,我说那么多人在喊,你怎么确定她就是给你一个人的鼓励?他满脸坚定地说:就是给我的,我知道,我确定,不用看我都知道,确定!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加上孩子也越来越毫不掩饰地喜欢那个小姑娘,我也忍不住好奇,想看看谁家的小公主如此可爱,到今天也只是从孩子妈妈转发的照片和视频看过几次,确实很可爱,天生丽质,上进,自律。
做家长的如果把这种青梅竹马的懵懵懂懂当真,那就太傻了,人生总是变化中。但是完全排斥或者打击,就更愚蠢了。这个年龄段,早恋都算不上,就是单纯的天性使然,有好感,喜欢而已,为什么要抹煞人爱美好的天性?
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要早熟一点,就像《怦然心动》里那个女孩子,古今中外皆然。在欧美,十岁到二十岁,是公然恋爱的年龄段,谁喜欢谁追求谁,大人是鼓励的,中国人的传统是早婚,但是反对恋爱,能给予什么打击就不遗余力,所以关于爱的故事,往往凄美动人,结局很少欢喜,人们也习惯了欣赏惨绝的爱情,并且理解那些现实的人的所作所为。
中国人至今延续着跟谁恋爱就要结婚的线路,目的论导致人们对早恋产生歧视,既然不可能结婚,为什么恋爱呢?因此,所有不能达到结婚目标的恋爱都是不被允许的,不受支持的,要打击的。
早恋是个伪概念,喜欢或者爱一个人,是生理心理的直接反应,有早有晚,只是在小时候,不逾越法律和道德败坏的界限就好了,至少西方人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拍出了《怦然心动》这样好看的电影,中国的豆瓣给予9.2的高分,却无法改变成人观众的思维。
我在初中的时候,某一天被班主任老太太叫出去审问是不是跟她家楼下的女孩子——我的小学同学——初中隔壁班的同学——恋爱了,我看了一眼立在墙边泪花闪闪一脸倔强的女同学,坚决地告诉老师,我没有,结果被抽了一巴掌,我用很大的嗓门喊着没有没有,老师的脸色由红变青,但是她认定那个她说出来的事实,隔壁班的老师幸灾乐祸地在奸笑,成就感十足。我很快主动辞去他委任的英语课代表,无论他怎么说,都改变不了我的决定,和他给我的极差的印象。事实上是我们班的男同学写给隔壁班女同学的情书被她们老师发现了,那个变态老师在班里朗读了情书,破口大骂一顿,极尽羞辱之能事,最直接的后果是那个女孩子退学了,从此离开了校园。我是间接受影响的人,老师们恨抓早恋风,我不幸躺枪了,那个家庭不幸,性格忧郁的女孩子,从此跟我形同陌路,很难开心,并且把自己归为坏女孩儿的一类,自暴自弃,她被贴上不良的标签,原因就是我们从十岁相识,经常在一起玩儿。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某学校举行大会,尽然让男生女生站到台上,拿着话筒,向全校师生检讨,谁料想那个男孩子拿着麦克风说了一句“我就是喜欢你,我操……”摔了话筒,拉过女孩子上去狂吻……
不说他的举动是否出格,他是个孩子,问题学校领导不是孩子啊,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这样羞辱未成年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可以在私下处理,一定了用如此荒唐的方式摧残学生的情感才能杜绝早恋?
羞辱人的,往往被羞辱,男孩子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二货,也成了少年英雄,转发的人,抱着各种心态去转发。我觉得悲壮、残酷,这一幕,是被逼出来的,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教育不能无情又无理。
有几个人在那个年龄段没有自己心仪的对象?没有喜欢的人?没有怦然心动过?很多孩子就是多进了一步,甚至更甚,这与我们的教育失职失责有关,与我们落后的性教育有关,孩子们的过错能占几成?
我会跟朋友说起儿子的糗事,大人们反应不一,有不屑的,有酸溜溜的,有声称比喻打击的,我想如果打击到地下去,打击到孩子回家不再说,他干什么他心里想什么都不跟我们交流,恐怕后果更严重。事实上我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和成熟的教育方式,只是希望这种美好就是美好,影响到学业还远谈不上,我经常刺激孩子说:再退步,你就真的不可能跟人家一起进好学校了。他难得认真地问了几个关于中学的问题。
小姑娘的妈妈也知道这个情况,在家长会上吵吵着要看vcr里哪个是她姑娘说的那个男孩儿,她也只是觉得好玩儿,这是一种开明吧?
有时候真的羡慕儿子,每天能盼望着上学,开心快乐地回家,讲述他最得意的事情就是那个小女孩选他当比赛代表,说他帮了她什么,她又是怎么帮他解围脱困的。而他的这些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问题,我们并不会干涉,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处理,更不会伤他的心。我从小到大,都被别人告知我的家人找她们谈了什么什么令人一辈子都不能释怀的话,然后远离我。我不认为以爱的名义就可以那么愚蠢地做事,也不认为我那些行为有什么值得必须改变的。
爱恋,是世间最美好的事,不用拿年龄去限制,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方式,孩子的生活和感情世界,还谈不上恋爱,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一切,不必下定义,即便定义了,也不必担心到要扼杀。
一个人,没有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是可悲可叹的,美好的东西越多,心态越平和健康,任何时候,你喜欢过某个人,某个生命,那是情感上的财富,精神上的力量,何苦让生命无趣无聊,何苦过早地让孩子戴上成人的枷锁?
放假那天,我开玩笑问儿子:没有加上人家的微信吧?他说人太多了,没来得及,满脸遗憾失落,我摸摸他的头,说:寒假很短的。
人生也很短,这个年纪一晃而过,幼稚单纯也一晃而过,将来的回忆,是苦涩是微笑,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不会是太好的家长,至少在努力学习做理性的可以做真心朋友无话不谈的家长,我永远不希望被孩子当成古董收藏起来,表面看起来与时俱进,其实满脑子三纲五常,除了自己的欲望,狗屁不通。
天空的照片,是孩子拍的,他有自己的审美观,随着年龄增长,在变化,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多指点几个他没看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