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美国防空系统发展来说事证明思路先进,其实完全无厘头。
苏联人大搞水面舰艇和潜艇(其实80年代以前潜艇全部都是水面发射)发射战役反舰导弹的时候,美国舰队区域防空反而是陷入停滞状态的,美国人根本就不怕这么牛逼的超音速战役反舰导弹。不信的话去看看美国舰艇建造就知道了。
舰队防空的主力DLG和CG,看看都是什么时候造的?
第一艘DLG是1957年开工的,法拉格特级10艘到1961年就完成交付了
李海级9艘,最后一艘1959年就开工了,1964年交付
李海的11艘衍生级,最后一艘1963年就开工了,1967年交付。
李海系列最后一艘,核动力版DLGN-35,67年就交付了
而且李海系列最后10条,包括9条常规动力的Belknap,一条核动力的Truxtun都是削减防空能力的,两座小猎犬发射架削减成一座,四个照射雷达削减成俩。
看看标准型李海,看看上面的,增加了一门舰炮,减少了一座导弹
之后美国人就造了五条加利福利亚级和弗吉尼亚DLGN,速度比起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高速建造,完全没法比。
而伟大苏联祖国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啥时候服役的?
1962年在巡洋舰服役,1963年在核潜艇服役……
也就是说,在伟大苏联祖国这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服役的时候,美国人没有瑟瑟发抖,反而还在忙着减少自己的防空舰建设。
这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都逼的美国人削减了……
1963年以后,苏联人打战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平台,光是E-II巡航导弹核潜艇就建造了可怕的29艘,还不算之后的奥斯卡级,而美国人新订购的防空舰,到1984年的宙斯盾出世,五条,哪怕算上捡的四条基德,也就区区九条……
29:5,真是好大的威胁……
拿盾来扯,那更是搞笑了,实际上盾防的是啥?人家宙斯盾项目的重启和服役,跟TU-22M轰炸机的开发和服役进程是高度相关的,人家美国人怕的是火箭发动机驱动,高速飞行的KH-22反舰导弹,而不是海军舰艇那一堆P6系列烂货家族。
至于为什么P-6美国人不怕,就怕KH-22,估计等我有时间回答之前,已经被爱苏联的人士给骂死了。
P-6,以及后续的P-500,P-1000之类的,制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怎么个玩法?
这导弹发射后是要爬高,飞到1万多米高度,然后保持平飞,这时候,发射的母舰上的雷达开始工作,跟踪这些导弹,然后遥控控制飞行修正。
这是因为,侦察机发回来的修正距离信息,是电报发回来的,不是现在的标准化数据格式传输,是要人翻译再控制,而且侦察机发回来的位置,是地理坐标,奈何导弹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地球上哪儿。
所以制导是把信息发回军舰,军舰在海图上找到自己位置,对照敌舰位置,再根据雷达测出来导弹相对于自己的位置,来算一个修正值,遥控导弹飞行。
这一套流程是没啥的,问题是,自己的雷达能照得到几百公里外的导弹,那必然导弹飞得高,因为地球是圆的。
而既然你飞得高,那对方军舰雷达自然也一大早就发现你的导弹了……
而P-6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看起来超音速,很快是吧?没有什么卵用。
美帝同期的大猎犬导弹,飞得快得多,2.1马赫,然后美帝一致表示,没什么卵用……连萨姆2这个级别的防空火力都可以轻松拦截。
这种战斗机级别的高空高速,在防空导弹面前根本屁事不顶,拦截起来叫一个轻松加愉快。
而且很P-6家族还有个很要命的地方,遥控飞到目标附近以后,是得靠雷达自己去搜索寻找目标的,就弹载雷达那点可怜的信息处理能力,根本就分不清目标到底是个油船还是航母……
而KH-22,其实技术水平也不高,奈何人家有TU-22M爸爸,人就是从飞机上发射的,省力省事,所以飞行速度可以达到3马赫甚至更高,这就是黑鸟级别的高空高速了,60到70年代的防空导弹就很难拦截。而且因为是在飞机上发射,所以发射前就可以先用雷达找目标了,这是人工可以干预的,不像P-6系列就得靠弹上计算机那极小的脑容量来识别……
而最要命的问题其实是更可怕的,几乎就让这个系统报废。
因为舰艇射出去的反舰导弹,需要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中继,也就是需要一直知道目标位置,这就必须靠图-95系列的侦察机保持雷达接触。而又大又笨的图-95,那简直就是航母舰载机的活靶子……要生存那么久还真是好难……要是被打掉了,任务也就得废掉了。
用TU-22M那就简单了,图-95只要发现了目标位置,马上掉头就可以跑路,TU-22M机队自己到了附近自己用雷达搜索就行了,不需要图-95始终待在雷达视野内,整个体系的鲁棒性,就比舰艇发射强多了。
SO,在苏联60年代大建远程反舰导弹搭载舰艇的时候,美国人几乎就没搭理,到了发现TU-22M会上量的时候,马上针锋相对,上宙斯盾计划,至于美国人到底怕什么其实很清楚了嘛。
当然,80年代搞出来的P-700导弹,跟西方反舰导弹一样搭载了弹载惯导,可以自己测量出来自己的位置,中继制导的时候只需要把目标位置发过去,导弹就会自己找目标所谓坐标修正飞过去,比起P6P500P1000这样的遥控飞机强多了,也就可以在低空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也算是苏联真正堪用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了。不过这玩意得多晚了……
某位大师还给布道,宣传什么BOL模式,要让导弹在目标区域自主大范围搜索目标,不要什么中继制导。只能说,大师比人类高明好多。
大师看得懂中文么?制导啥叫套谁捕谁么,就是大师宣传的让导弹自己大范围
大师看得懂中文么?中国人不像黄俄,学不会伟大的苏维埃祖国的神奇技术,不敢让导弹大范围搜索,到处强调要尽可能让导弹轴线靠近目标,太蠢笨了。
大师都学会搜论文了,不容易啊,可惜的是,脸打得啪啪啪啪啪的
黄俄看得懂中文么?看得清楚人家怎么写的么,人家写的是,未来海战,将会转变为盲目射击模式,知道未来啥意思么?知道转变啥意思么?
教你个乖,人家说的是,现在的导弹还没法实现盲目射击,那得等以后制导技术发展了才行,结果大师根据未来会盲目射击,论证出来50年前伟大的苏维埃祖国可以盲目射击了,真是跨越时空的完美论证啊。
大师就属于典型七窍通了六窍,又一颗红心向莫斯科的标准典范了
最后教大师一个乖,反舰战斧就是大师鼓吹的盲射模式,可惜哪怕加上80年代后期美国最先进电子技术,航路规划,高性能雷达,高性能计算机,还是让反舰战斧扑成狗直接下马,到最新的LRASM才敢又添加盲射模式。
在大师眼里,伟大苏联的电子技术,可以吊打二三十年后的中美啊,原来我们现在用的电子产品都是伟大苏维埃祖国产品啊。
我发现,现在黄俄都喜欢自称美分,从而要把自己的神吹合理化。
可惜的是啊,美分可都知道反舰战斧的,人反舰战斧的电子技术比伟大苏维埃祖国的花岗岩不知道高哪儿去了,跟谁谁谁都谈笑风生。
结果摊上远距离盲射这口大锅,直接扑街完蛋,真是可怜啊。
黄俄的基本特征,就是啥都不懂,就去搜一堆名词,然后只要是伟大苏维埃祖国的东西,吹得再离谱也是真的,然后就开始以咏叹调歌颂祖国了。
教大师一个基本常识,吹花岗岩有多么多么先进性能的时候,实际上所有人都以为花岗岩是长这样的……而实际上花岗岩是长这样的
连花岗岩基本外形都不知道的时候,吹出来的无敌性能,还真有人现在都还当真啊。
哦,还论文?现在论文引用道客巴巴,豆丁网都大把了,自己没点基本鉴别能力,以为别人也一样啊?
攻防是一个不断发展,优势相互易手的动态过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早中期,苏联反舰体系主要由58型巡洋舰配合P-35反舰导弹;675/651巡航导弹潜艇配合P-6反舰导弹;图-16反舰改进型配合”凯尔特“反舰导弹;图-95K配合”袋鼠“反舰导弹;图16R以及改进型的搜海侦查系统组成。
在1966年图95RT“成功”系统进入服役之前,空中大范围对海搜索的任务主要是由图16R负责,图16R或者其他战机将敌舰队位置回传之后,58型巡洋舰向目标方位发射导弹,并且使用“二项式”舰载控制系统对高空飞行状态的P-35反舰导弹群进行人在回路,在确定目标后反舰导弹群将进行俯冲进入约100米高度的低空,在最后约50公里的距离以低空状态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675/651巡航导弹潜艇则需要浮出水面,使用“自变量”控制系统对导弹进行操控,每艘潜艇携带的8发P-6反舰导弹分两个波次齐射,4名操作手各控制1枚反舰导弹。
以上两种反舰导弹的射程约为350~400公里。
空射型的“凯尔特”反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与末端主动雷达头设计,弹道全程约100米低空巡航,射程约200公里;“袋鼠“反舰导弹则为惯性导航+无线电指令制导,射程约600公里。
在六十年代早中期,苏联已经建立起了水面舰艇-空中战机-飞航导弹潜艇三位一体的反舰打击体系。同时代美国海军的鬼怪B与E-1型预警机的性能无疑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鬼怪B与E-1型预警机装备的雷达抗海杂波下视能力较弱,E-1型预警机的APS-82雷达仅仅采用AMTI(机载动目标显示)技术,进行时域滤波对消,仅有十分有限的下视能力;鬼怪战机早期装备的单脉冲雷达也仅有非相参MTI技术,下视能力很差。在拦截弹方面,麻雀导弹早期型号采用圆锥扫描脉冲导引头,其抗杂波能力较弱,低空难以有效拦截目标。
在这个阶段,美国海军仅具备对中高空前来侦查的图16战机进行拦截,对高空弹道来袭的反舰导弹使用“黄铜骑士”“鞑靼人”“小猎犬”防空导弹进行截击的能力,受制于军舰半主动火控雷达照射范围以及火控雷达数量通道,吊臂系统导弹发射速度限制,其多目标抗击效能也只是差强人意。
而对于使用低空突防战术的苏联战机和低空弹道来袭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则难以招架。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晚期与七十年代,在1966年,以图-95RT侦察机为平台的“成功”目标方位指示火控系统进入服役;卡-25TS/27对海搜索直升机进入服役;携带“王鱼”远程导弹的图16反舰改进型陆续进入服役;携带“厨房”远程反舰导弹的图-22KD轰炸机在1967年进入服役;逆火-M2则是在1974年进入服役,第二代战役/战术反舰导弹代表“玄武岩”“紫晶石”也在1975年与1968年进入服役,在苏联反舰体系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增添砖瓦。但与此同时,美军的反制能力却是逐渐压过了苏军的反舰体系。
装备有APG-59雷达的鬼怪J型战机在六十年代晚期开始进入服役,APG-59雷达能够使用高重频波形,进行频域滤波,是一款正儿八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其使用HPRF波形时拥有无杂波区,对于迎头飞行的高速目标检测能力很强,对于地杂波,海杂波有很好的滤波能力。
E-2预警机在七十年代早期逐步成熟,其雷达也使用了频域滤波MTD动目标检测技术,下视抗杂波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
雄猫战机在七十年代中期进入服役,AWG-9雷达系统采用了口径巨大的平板阵天线与固态接收机,使得其拥有舰载战机中前所未有的探测威力,同样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拥有HPRF波形以及TWS多目标攻击能力,配合不死鸟A远程空空弹,对图95RT,图16R此类侦察机构成致命威胁。鬼怪J,雄猫配合E-2预警机,美军舰队开始拥有了较为可靠的将苏军侦查机阻挡截杀在发现距离之外的能力。
北欧海盗反潜机与鱼叉导弹在七十年代中期进入服役,其装备的APS-116搜海雷达采用脉冲压缩设计,将0.5微秒脉宽压缩至3纳秒,距离分辨率达0.5米,工作瞬时带宽达300MHZ,拥有极强的抗海杂波与分辨能力,能够有效识别潜艇探出海面的桅杆此类小目标,鱼叉导弹也可以对苏军浮出水面引导导弹进行攻击的飞航导弹潜艇进行有效反制。
在这个阶段,美国海军开始逐步具备了对苏军前来侦查与攻击的战机进行全高度有效拦截的能力,对于使用人在回路制导模式的飞航导弹潜艇也有了相当反制能力,但对于来袭导弹的多目标抗击能力,以及对于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弹群拦截能力仍然较差。
时间逐渐来到八十年代,美苏双方你追我赶,不断提升反舰体系与海军体系的攻防能力。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首舰在1983年服役,其宙斯盾系统将SPY-1搜索雷达与4部半主动火控照射雷达深度交联,配合中段惯性+指令制导模式的标准2导弹,具备分时照射攻击能力,将火力通道由原有的4个提升至8~12个水准,多目标抗击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由于舰艇接战系统自动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应对超低空出现的空中来袭目标时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至数十秒以内水准,对抗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群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提康德罗加级在八十年代只有寥寥数艘服役,美军规模庞大的其他巡洋舰和驱逐舰队也迎来了NTU新威胁升级,加入分时照射能力增强多目标对抗,提高战斗系统自动化程度,更新雷达以增强探测抗海杂波能力与探测威力,但基本都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进行的改装升级,这里暂且不表。
美军的麻雀M导弹于1982年开始进入量产服役,麻雀M导弹使用了倒置式接收机与单脉冲模式,倒置式接收机将窄带滤波器直接放在主中频放大器的前面,凭借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频率跟踪环路对目标进行跟踪,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速度门滤波,大大减少了杂波进入中放的程度,从而提高导弹的低空使用能力。而单脉冲模式则是根据回波相位进行精确测角,相对于圆锥扫描来说测角精度提高数量级,并且具备抗自卫式噪声干扰、转发式脉冲调幅干扰、逆增益应答式欺骗干扰能力。导弹能够有效接战低空来袭的目标。
不死鸟C导弹在1985年进入服役,不死鸟C导弹也采用了倒置式单脉冲模式导引头设计,并且使用了可编程数字式信号处理机,其抗干扰能力与接战低空目标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能够有效截击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群。
苏军的应对措施则是解决第二代战役反舰导弹“玄武岩”不能潜射,“紫晶石”射程短的弱点,开发了第三代战役反舰导弹“花岗岩”。“花岗岩”导弹于1981年进入服役,由奥斯卡级飞航导弹核潜艇与基洛夫,基辅级巡洋舰搭载,高空巡航射程约550公里,低空巡航射程约200公里,装备有超长程导引头,对大型舰船探测距离可达200~300公里,并且配属有第二代自卫式电子干扰系统与弹间交互数据链,其对中段引导的依赖大幅度减少,算是多少弥补了苏军图16,图95侦察机容易被反制的缺点。
除此之外,苏联也开发了新一代的海洋空间侦查与目标指示系统”神话“。”神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US-A主动探测雷达卫星与US-P被动侦测卫星,US-A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较低,只有200~270千米,在轨寿命仅有约70天,其定位是在战前大量发射进行组网。US-A卫星搭载的对海搜索雷达功能有限,考虑到八十年代苏联的雷达技术,其无现代对海搜索雷达常有的SAR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也没有类似APS-116的脉冲压缩大带宽雷达技术,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机技术也不过关,对海搜索抗海杂波能力,目标特征识别能力,抗干扰都很差,实战可靠性真得打个问号。US-A卫星于1988年发射最后一颗升空,此后再无发射计划。
而US-P卫星运行在400公里以上的近地轨道,可以长时间在轨。但US-P卫星装备的电磁信号被动接收分析系统的性能,考虑到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仍然可以认为是不可靠的。雷达信号分析系统的技术含量甚至比雷达系统更高,对于超高速模数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机水平要求很高,像是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声光接收机这种都是苏联没有的,看八十年代苏军战机典型的雷达告警器SPO-15就知道是个什么鸟水平了。US-P卫星在80年代末期发射组网,在九十年代俄罗斯也有零星的发射,整个”神话“系统最后一颗卫星于2006年升空后因天线无法展开而告终。
总的来说,在八十年代早期,苏联凭借新服役的”基洛夫”“奥斯卡”与“花岗岩”组合在火力投送与岸基配合防御作战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但在目标侦查搜索上则因为E-2与F-14+不死鸟的组合反制处于劣势;而在八十年代中晚期,美军舰队对抗拦截来袭反舰导弹群的能力获得了长足进步,但苏军也由于苏27战斗机的服役,使得为图16和图95侦察机提供有效远程护航成为可能,增强了苏军侦查平台在美军拦截面前的生存力,以及奥斯卡II核潜艇的批量服役,近距离齐射低空弹道花岗岩的奥斯卡II能够不给美军战机反应拦截的机会直接攻击舰队,能够对美军舰队构成致命威胁。
时到如今,在现代预警机配合盾舰的CEC超视距拦截能力以及能量更加充沛的拦截弹配合面前,使用高空或低空弹道突防的超音速苏式重型反舰导弹无疑显得老态龙钟了,现代主动弹可以大幅度减轻对雷达资源的占用程度,扩增火力通道,并且现代盾舰的全自动战斗系统反应接战时间几乎在秒级,对于低空地平线出现的空中目标也能有较好的抗击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先驱者们的价值,一切都要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对手情况来看。海面上再也看不见使用吊臂垂发,顶着数个天线锅的美军驱逐舰和巡洋舰;星条旗飘扬的甲板上也不见那张爪屈腿,腹部吊挂不死鸟的雄猫们;近地轨道上也再也没有携带核能裂变堆卫星的身影,它们都一同走入了历史的回响之中。
苏联反舰体系与美国海军的对抗在1991年随着红色帝国的轰然崩塌宣布终结,但苏式反舰体系却还没有结束,某个苏式反舰体系的精神继承者接过了接力棒,未能完成的“神话”海洋空间搜索与目标指示系统被全新的卫星侦查网络接替,”高分“四号,”高分“十三号作为第一,第二代同步轨道光学侦查卫星开创世界先河,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网紧锣密鼓进行,长光卫星计划十四五完成138星全球组网,任意地点实现10分钟重访;无侦8火箭动力临近空间无人侦察机,OTH天波雷达,大航程的歼20隐身战斗机,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DF17高超音速滑翔导弹,鹰击21舰载高超音速滑翔导弹...反舰力量与舰队的对抗仍然激烈,这是体系的比拼,是国家力量的比拼,白热化的对抗才刚刚开始。
典型的花岗岩,尺寸比直9小,射程比超军旗带俩飞鱼的作战半径大,引导头性能吊打各种轻型攻击机、战斗机的雷达,能超低空2.5马赫机动突防,高弹道也能提前降低高度规避防空导弹拦截。关键是它不需要飞行员、机务,不需要机库、飞行甲板,执行任务只需要侦察系统提供大致的目标位置,不需要护航,被击落也没有人员伤亡。
在FA-18和鱼叉的组合出现前,人类有比花岗岩、玄武岩有效的反舰武器吗?
苏联如果去开发能挂载反舰导弹的米格23K舰载战斗机,那才是白痴。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