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任何可能。
除非孙权失心疯了,非要燃烧自己,照亮刘备。
那么吴军的进攻极限,最多是打下寿春,全取淮南,而且可能性还微乎其微。吴军北上最大的结果,是除了一个合淝,什么也不能获得,反而永久错失了夺取江陵三郡的良机。
以下详细分析:魏蜀吴三方局势:
(一)孙权:
建安二十四年,当关羽北伐,歼灭曹魏于禁军团,曹操将各军主力,陆续调往襄樊。孙权派遣吕蒙挥军西进,白衣渡江夺占江陵,斩杀关羽。
很多后世论者,纯粹站在蜀汉与刘备一方的角度,认为孙权此举“短视”,应该趁曹军主力调走,夺取此前久攻不下的合淝要塞,乃至于淮南地区,进取青徐,与蜀汉三路北伐,会猎中原。
然而,从孙权利益角度,这是极荒唐的,哪怕孙权真想往北打曹操,占据合淝也毫无意义,要取得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至少是寿春这个淮南地区的中心,而且拿下寿春还不够,还得至少拿下淮阴,才算巩固了淮南的统治。
孙权全师北伐, 拿下合淝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毫无意义,因为可能靠偷袭拿下合淝,不可能靠偷袭连续拿下寿春。这和吕蒙打公安与江陵不同,公安与江陵基本是一水之隔,而寿春和合淝有一段距离,吴军拿下合淝,寿春肯定能得到预警,然后就会变成寿春围城战。
至于吕蒙对孙权说:北上攻曹不止是淮南,甚至可取徐州,只是守不住曹军反扑云云的言辞,只是徒然大言而已。
而且,吴军光拿下寿春也是不够的,要实现“守江必守淮”,至少还得从寿春顺淮河而下,逆流而上,夺取各个要地义阳、盱眙、钟离、淮阴,然而,这些重镇都能轻松拿下?魏军是傻子,听到寿春告急,原定去和曹操会合的张辽大军,不会返身救援??顿兵坚城之下,遭到敌人援军内外夹击,这是什么态势?——后世诸葛恪的新城之败已经明示了。
如果孙权能让水军如后世南朝那样,随意开进淮河走中渎水(古邗沟)入淮阴,然后逆流而上隔断南北,也许还有点可能取胜,一如后来“淮南三叛"那会,如果东吴水军能开进淮河截断南北,司马氏必败无疑,渡淮大军都得完蛋。
问题就是:做不到!中渎水当时早淤塞不畅,这条路在三国时代根本走不通,所以曹丕南下吃瘪,孙权北上一样别想讨好。
淝水-巢湖-濡须水-长江这条路,就是历史上孙权历次北上的主攻方向,但是根本打不通。枯水季的情况下,孙权想要水军一路,在魏军援军反应过来之前,连续攻克合淝寿春两个障碍,杀进淮河里翻江倒海?巢淝运河这种地方,孙权水军可是一次都没走过,水文地利一窍不通,这么冒冒失失的去撞上去?搁浅了是正常结果吧?
淮河不是秦岭,当时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两条水道长期没修整,沟通难度非常大,加上合肥寿春淮阴几个城市卡住要道,曹魏水军难以入江,东吴水军同样难以入淮,没有强大水军隔离,怎么阻止魏军反扑救援?
而且,曹操是傻瓜么?撤军淮南,以让孙权用兵上游,就一兵一卒全撤光一点不知道对孙权防备?连关羽都知道防备孙权,需要吕蒙陆逊各出奇招迷惑之,曹魏和孙权在淮南多年苦战,竟不知道防孙权一手?
退一步说,如果孙权真的拿下合淝,甚至打进寿春城, 连同淮阴、义阳、 盱眙、钟离、这沿淮几大重镇也能传檄而定,孙权也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巩固在淮南的统治。收到孙权再次北上得消息,夏侯惇东线大军立刻会转向掉头,张辽就是先锋。
然后就是徐晃曹仁守襄樊,然后夏侯惇张辽大军呼啸而来,寿春丢了,下游其他渡口也可以渡河,以淮河河道的状况,仓促之下,孙权能把几条船开进淮河?真以为曹魏在淮河一线就没船?
说白了,孙权不是傻子,不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不会和曹魏在淮南多年血战,连彼此实力几斤几两掂量不出来,竟觉得靠一场偷袭,就能席卷淮南而且守住淮南。
吕蒙能夺取上游的江陵,那是靠水军优势,而且陆逊军迅速隔断峡口,有三峡地利可依托,反之,东吴想夺取淮南,先不说水军难以发挥之下,攻取坚城的难度,淮南是一个宽阔正面,如果守淮南那么容易,后世南陈是怎么几个月就把淮南丢光的?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攻守异势,就是孙权一路去对抗曹操总动员的各州援军,淮南军团原来主力,曹操中军的曹魏全部机动兵力。
此前,孙权逍遥津之败,打得那么狼狈,是有着很大偶然性的, 淮南当时的吴魏分界线,是曹操和孙权几十万大军,多年苦战形成的稳定的均势,要孙权在曹魏援军渡淮之前,夺取合淝寿春等各个要塞,完成整个淮河防线,是一场奇迹,一个神话。
曹操可能放弃合淝,绝不可能放弃寿春乃至于整个淮南。 曹操此前是接到孙权愿意“讨伐关羽自效”的书信和计划,才要张辽他们撤军的,从淮南撤军的意图,是要孙权放心西进,军队能撤走转头也能回来,毕竟襄樊有徐晃,就能挡住关羽了。
历史上,一旦北朝能够稳固占据寿春淮河一线的时候,无论后赵还是北魏,同时期对手是实力比东吴强很多、全据整个江南的东晋和南梁,要夺取淮南都是倾国之力,全力苦战。
比如南梁为夺回寿春,水攻也好,浮山堰也好,招降纳叛也好,出尽百宝,名将强兵屡次北伐。 而且,在北朝没内爆(后赵冉闵之乱,北魏六镇之乱)之前,光靠南朝自己力量,一样拿不下来。
只有南陈的吴明彻北伐,但是那是因为南陈之前太弱,而且急于进攻长江上游的江陵,无力北伐,导致了北齐对南陈严重不设防,寿春这种要地都长期兵力空虚,等吴明彻北伐都成席卷之势了,北齐才让王琳来接手临时募兵设防,不然吴明彻也没那么容易夺取淮南。而这和曹魏和东吴淮南连年苦战的形势能是一样?
所以, 如果孙权真的不打江陵,去打淮南,最好结局:是全身而退, 再一次无功而返,弄不好也会和南陈吴明彻一个下场,先胜后败,把多年积蓄的精兵强将、陆战主力全赔进去。
如果孙权真的背靠几百里无人区运输线,在淮河一线独立对抗魏军东线主力,不知道此时的刘备率主力从汉中进攻关中,能给孙权支持一兵一卒不?关羽陆战无法打败徐晃,水淹七军这种事情是可一不可再的。
倒是关羽从襄樊回师,消化了于禁部3万降卒后,从江陵顺流而下,东袭取建业,那是交通便利,轻松愉快,经历了刘备翻脸灭刘璋,占着南郡不肯还,孙权难道竟还会相信刘备与关羽么?
(二)刘备:
整个刘备集团,在建安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的战斗,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襄樊之战围歼于禁,看似达到了势力的最巅峰。
然而,汉中之战,首先是夏侯渊自己犯错,大军将帅跑去阵前修鹿角。但主将被杀的夏侯渊军团,依旧在张郃指挥下,没有被刘备军彻底打垮。等曹操军主力来救援,刘备有本事打爆曹操中军主力么?
刘备靠龟缩战术坚壁不战,借着对北方政权而言,如天狱般的汉中地势,两军小规模战斗互有胜负下,把曹操耗走,最后得汉中其地不得其人,被曹操将当地百姓尽数迁走。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刘备得了汉中空地,然而谁来种地,何来秋粮?无民无粮,如要继续北伐,得从巴蜀翻越大巴山再翻越秦岭送军粮,实属天方夜谭。
曹魏在西线丢了汉中,然而于民无损。反而刘备若不屯田数年,根本无力继续进攻关中。刘备不进攻,关中就算有反曹势力举兵,在魏国重兵镇压下,无非是找死而已。
在中路战线, 水淹七军,于禁被俘,是刘备对曹魏最大的一场胜利,但是司马懿说得很清楚:「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于禁军是因天灾与水军劣势而败,于禁军的被歼灭,丝毫无法改变此时的刘备军,根本无力在野战主力会战中,正面打垮魏军主力的事实。
古代军事史上常说:铁打的襄阳,泥塑的樊城。
樊城漏水,孤军死守,关羽都拿不下来,徐晃已经成功给樊城解围,就算孙权不偷袭江陵,襄樊魏军也会士气百倍,汉水入冬枯水季到了:
《三国志》:【逊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於沔中,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
这种情况下,就算孙权不袭取江陵,关羽在北线死撑,等更多的曹操援军来到,汉水还隔断得住?整个汉水多长?上下游需要多少人守?何况枯水季一到水量降低,关羽的水军不都坐蜡了?关羽如果明智主动撤退,损失还小点,如果不主动撤退,损失更大。
历史上曹魏一度放弃襄樊,那是关羽覆灭,东吴表面臣服,算经济账才撤了,一旦发现东吴动向不对,转头又拿下了,也不怕城池漏水了。如果关羽没丢江陵,曹魏可能放弃襄樊?再困难也会咬牙坚持住。
曹操5月从汉中退回长安,于禁出兵是7月,水淹七军是8月,10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讨伐关羽,同月张辽等东线军队回援襄樊。于是,在长安悠哉游哉到10月的曹操,这才返回洛阳,然后立刻要汇合诸军,南下讨伐关羽,结果还没等他到战场,关羽已经被徐晃打跑了,曹仁被解围了。
【二十四年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这时的刘备,还呆在成都等消息呢,难道他能越过一片白地的汉中,去北伐关中么?怎么可能!
(三)曹魏:
铁一般的事实,是以邺城为首都的魏国已经建立, 反曹势力在许昌和邺城两次政变失败,让曹操把反对派都杀光了,关中亲汉大族全灭,所有还活着的世家大族都交了投名状了,委质于人。
如果刘备实现了汉室再兴,他们就是王莽之臣遗臭万年。他们会容许这种情况出现?他们可不是西晋末年烂透了的中朝大族,而是经过汉末乱世文韬武略一流,即有能力又有实力的世家大族。
事实上, 曹操自己一手打出来的北方天下, 真正的大汉忠臣才是一小撮。所以,水淹七军后,所谓接受关羽旗号的那些人,即没看到当地世家大族也没看到知名大豪。
曹操在灭了袁氏之后,就把曹魏霸府(中央政府、军队、军队家属、百工,屯田户口,各地土豪归顺的户口)转移到邺城了。曹操在灭袁氏之后。每次出征都是从邺城出发。完事后回邺城。许昌根本不再去。
曹操不断征辟充实丞相府,中央缺员不补,建魏国,称魏王,用天子仪仗,再把一大批汉臣转为魏臣,王必之乱再最后大清洗一波。北方政治中心早就是魏都邺城了, 汉献帝所在的许昌,早就是空架子了。那里即没财富也没户口更没汉朝政府,就剩一个傀儡汉帝和空头宫殿。
关羽水淹七军后, 曹操担心万一襄樊战局崩盘,关羽奇兵突袭许昌,把汉献帝抢走, 一度打算把汉献帝移到邺城自己身边,可不是如后世某些论者吹嘘的,当真被区区关羽孤军竟吓得“迁都”,而且很快打消念头,等来徐晃的大胜。
而曹操在死前, 建魏大业已水到渠成,亲汉派清洗干净,各世家大族都已是魏臣,交了投名状。 他们坚决支持曹魏,反对内斗,曹彰曹植就根本闹不起来, 曹氏内战绝无可能。
臧霸多年在曹操手下作战老老实实,不过是曹操死后士兵思乡,军阀习气一时想不开要回家而已,和反曹没半点关系。此等青徐自守之人,更不可能叛魏, 何来《隆中对》渴望的“天下有变”? 说到底幻想而已。
当曹操和夏侯惇会先后去世,青州兵闹着回家,曹魏面对这种情况,上下一心安定局面,根本不乱,很快直接改朝换代了,此刻朝中的大汉忠臣何在?蜀汉和东吴即使同心协力联手,也一样能挡回去。
看看多年之后,曹魏把主力全放在东线,然后诸葛亮挥军北伐,趁关中多年无事,接着就是街亭惨败。 诸葛丞相有令:「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这就是一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与曹魏军的战力差距。
从夷陵之战的长期对峙,能看到当时孙权和刘备的精锐部队,各有所长,战力相当,所以在平原野战,不论蜀汉军还是东吴军,正面对上魏军精锐突骑,结果都是一样的:被势如破竹,被长驱直入。
直到诸葛亮这个中国军事史上练兵能力max的奇才,痛定思痛,整军讲武,改进阵法和器械,练成一支冠绝时代的精兵,才能用数万兵马,来去自如,打得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固守不出。——但十年前的刘备也好,关羽也罢,都没这个能力。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笔者好友 @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