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前几天自己写过一个相关的回答。摘编如下,作为相应的背景知识:
户籍制度设立的初衷一般都是为了方便管理。户籍制度也会因为松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口的流动。很多国家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制度。
接着我想讲一下现在中国一旦取消这个制度会发生什么。
先讲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他们家祖祖辈辈生活在瑞士的苏黎世内城区,至少有200年了,一直很普通,但是生活很安逸。但是在他小的时候,他爸的工作被德国人抢了。他老爸失业之后实在是找不到工作,就把他们家的房子卖了,举家迁到苏黎世附近的一个小镇里了。他爸非常愤懑,并因此很讨厌到瑞士来找工作的德国人。因为他认为是这些德国人把他“挤出”了他的老家。像他们家这样的情况在苏黎世并不是个例。
瑞士和德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差距肯定比中国的城乡要小。苏黎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整体的规划也要比上海好出很多。
这当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背景知识:瑞士人听得懂德语,但是德国人却听不懂瑞士德语。瑞士德语和德语的关系也非常像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关系。
这就是我想讲的关键点:取消户籍制度之后,在上海,北京等等作为金融中心出现的大城市里,生活在中低层的原住民会被大量的挤出自己原来所在的城市。这几乎不可能避免。
为什么呢?
金融中心会吸引大量的顶尖人才进驻,他们进驻之后会带动当地的服务业发展,所以当地的服务业需求会非常旺盛。低端的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同时金融中心又和周边的城市有着相当大的收入差。
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对收入要求更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会大量进入这些金融中心。高收入人群自然喜闻乐见,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加廉价的服务。但是对本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原来的保安,清洁,超市收银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了。依靠社会救济生活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只能很无奈的离开他们原来居住的城市了。这没有办法,每个城市都有他承受人口的上限。
所以,瑞士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很多规定,用来限制以德国人为主的很多外国人在瑞士从事低收入工作。
但是,我们政府遇到的问题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每个人都知道大家都是中国人就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中国人一视同仁,让他们能有平等的工作机会。
但是,真的这样做了,那些被挤出去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原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一定会有人利益受损,但是没有人希望受损的那个人是自己。
户籍制度限制的是欠发达地区的人去分享发达城市的人的资源。
接着回答问题,题目中的这句话不对。
发达大城市的人生活的人,同时在那个城市里同时拥有着相当的无形资产。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抛弃大量的无形资产来到小城市,那他就一定会想要在小城市获得更多。
但是在中国的小城市是不可能承载他的需求的。
在这个方面我想德国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就是说政府有目的的平衡化发展各个城市。大力投资发展小城市的基础建设。让小城市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承载大企业的存在。就像现在的德国,很多知名企业的总部都在人口小于10万人的小城镇里。比如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SAP总部在德国的一个小镇Walldorf,那个地方只有不到1万5千人居住。这在中国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昨天在
@冷哲的回答里看到一句话: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建立伟大的基础设施体系。深以为然。在基础建设这方面,我们的国家还可以更加伟大。
--------------------------------------------------------------------------------------------------------------------------
评论和私信太多,就统一在这里更新下。
我个人认为户籍制度是不应该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中国也从来没有人敢公开说,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合理的。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错的,可就是没有人敢去改。户籍制度甚至还越缩越紧。
以前上海有蓝印户口,买房就能申请,现在没有了。我念高中的时候,户口不在上海的学生可以参加各个高中的选拔考试,考试通过了之后,付5万元就可以在上海读书高考。这样的门槛绝对不算低了,搞了几年,现在这个制度也没有了。在北京,要是你没有户口的话,子女参加北京高考最多只能念大专。
受教育是人最基础的权利之一。一样的在一个城市工作,一样的都是中国人,为什么有些人的子女连和其他人坐在一起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人问我,户籍制度似乎不影响工作啊?
对,不影响最底层的工作。但是影响中低层的工作。和户籍制度配套的还有一样东西叫做“编制”。连城市清洁人员都是有编制的。在编制下面,他们的失业率要远远低于其他人。假设一个编制下的清洁工每个月的收入是4000元,他完全可以拿出2000元去找一个没户口的外来人员,替他完成工作。他自己可以拿着多余的2000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方说送送快递什么的。当然更过分的,还有吃空饷骗低保的。想要有这些,你也是得先有个户口才行。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现有的户籍制度在以稳定为第一要务的中国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变动的。即使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制度不合理。
相对实际的做法就是平衡投资,兼顾小城市的基础建设,从根本上弥合中国城市间的差距。
---------------------------------------------------------------------------------------------------------------------------
我接下来想解释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为什么那么难。
这个问题下面赞最多的是@yilin wang 的回答。
其中的一些描述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户籍制度的建立之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剥夺公民的迁徙自由。
事实上,从长远利考虑,让外地人和北京人在同一起点上竞争,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犯罪,提高这个人口素质,因此,破除户籍壁垒,从长远来看,对北京人是有利的,可惜,鼠目寸光的大妈,看不到这么长远。
这样的说法的确很符合大众对于户籍制度的看法,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对。
一个最开始为了方便统计和管理的制度为什么会演变到阻碍人口的流动?
为什么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感觉到不合理的制度那么的有生命力?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不鼠目寸光,来改革下户籍制度为大家谋福利呢?
因为户籍制度的背后是利益,普通人切身的利益。
先举一个例子:
獐子岛镇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张主任介绍,自从2006年上市以来,獐子岛累计分配7亿多元,岛上居民也受益不少。“每个居民都有股权收益金,每年大概1000多元,另外还有居民临时性生活补助,按照年龄高低,每年2000元以上。”獐子岛户籍登记有14000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8000多人,许多当地人把家搬到了市区或外地,但依然保留着獐子岛的户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每年的股权收益金和生活补助。<1>
户口的背后会有直接的现金利益。这样的现金利益是最直接的,公司使用当地的国有资源,直接支付给当地人补偿。可是谁是当地人呢?看户口。
这样的利益分配看起来并不难改革。我们国家的土地是公有制度,国家统一收费,统一调拨,受损的也就只有14000人,他们每人每年的损失也并不大。更何况很多人早就搬离了当地。
但是户籍背后的差距绝大多数都是隐形的。拿其中之一的教育来举个例子。北京的数据很难查到,所以选择上海来做其中的一个参考样本:
2008年,复旦与上海交大的本地招录比例分别为42%与43%。上海市约9.93万名考生参加高考,这两所部属高校在上海分别招1300人与1680人,意味着每76名上海考生有一人可进入复旦,每59名中有一人可进入上海交大。而江苏与山东分别有约50.8万与8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复旦在两省分别招94人与44人,意味着每5400多名江苏考生与每18000多名山东考生分别才有一名可进入复旦。可见,上海考生进入复旦比江苏与山东考生容易两到三个数量级。当然不是只有上海这么搞,有部属高校的省份都这么搞。<2>
部属高校共有76所,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绝大多数都是顶尖的985和211高校。经费足,学校好。2008年一共有1050万人参加高考,上海10万人,不到1%。要是真的一下子改革,全国统招,不考虑那些高考大省的影响,最保守的估计复旦交大招收的上海本地学生要减少95%。也就是说,20个原来能进复旦交大的上海考生中至少有19人得去次不止一级的大学读书了。
你可以想象,当那些有即将高考的孩子的父母听到这个数据会有什么反应。北京的数据只会更加夸张,毕竟北京有26所211大学,而上海只有9所。与之相对的,很多的高考大省只有一所211。
还有一个数据覆盖面更广,关于小学教育的:
上海初中生在校生人数一共是43.27万,小学生是76万,其中45%是非本地户籍人口。 每个学生,政府要为他们花多少钱呢?上海给每个小学生是18839.33元,初中生是24485.17元。并不是每一个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都可以享受这样的支出,因为很多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些民办学校政府是没有花这么多钱的,按照上海市财政局和教育局的一个通知,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每一个人补贴5000元,其中市政府贴2000,区政府贴3000,这意味着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从上海财政只能享受到5000元。
有户籍的和没户籍的教育投入差了4倍。一旦开放户籍,平等对待,能想见的就是更多的非上海户籍的儿童涌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政府对原来上海户口的家长子女的人均教育投入一定会大幅度的下降。
他们能接受吗?
而与之相反的,富人阶层对相应的户籍改革抵触更少。美国大学在中国招生可不是看户籍的,他们先看的是你付不付得起学费。富人对子女教育的要求更高,国内优质私立学校的学费绝大多数都在每年10万以上。人均公共投入是2万还是5千对他们根本没有影响。相对普通人,富人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性更低。
既得利益者并不是只有富人。当普通人变成既得利益者的时候他们一样会阻碍所谓的“平等,博爱的改革”。
他们不是鼠目寸光,只是蛋糕一共就这么点大,没人愿意把已经吃到嘴里的东西重新吐出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想要温和平稳的改革户籍制度几乎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缩小城乡差距,均衡公共投入,把蛋糕做大,让每个人都能吃得饱又谈何容易?触及利益真的比触及灵魂还要艰难。
数据来源放在专栏里了:
户籍改革,谈何容易? - 我的太阳 - 知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