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规模太大是因为它是首都,你迁移到别的地方,又会成为巨大的新北京,依然解决不了问题。
北京巨大化的原因是体制上的,结构上的,很难根子上解决。
明清北京只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功能的首都,就根本没这么多人。皇亲,官僚和土著庶民,以及为这些人服务的游民,规模大不了多少。
更何况农业社会,国家机器的规模都不大,县衙正式编制才个位数,中央政府机关的规模也并不庞大。
这种情况在49以后发生了变化。
前卅年是一个国家非常全能化的体制。纵向上政权首次真正下乡,横向上则是全面管控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
所以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规模是急速扩大的,不仅人数膨胀,且多了一系列中央层面的科教文卫机构,以及众多工业系统的总机关,如石油部,电力部,一机部……
这一时期的北京还担负某种“华北经济大区城市”的功能,除了这套中央政府机器,还附加了庞大的市级国有工业,就和天津,南京,武汉这类大区城市类似,例如最有名的石景山的首钢。
不过,到现在为止,北京还没有膨胀成巨兽。起码在78年,甚至到了2000年以前,北京的城市规模还是远远小于上海,后者一直是全国的工业中心,以巨量的国有工业规模超越了北京。
北京开始膨胀,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到来,特别是98大下岗以后。
大下岗对北京市级的国有工业造成了冲击,但是早在这以前,一系列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国内总部就开始扎堆北京。与国有工业的总部机关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放在北京类似,北京对于非公有经济,也有着强烈的“中枢”功能。
还不仅限于此。北京基于科教文卫功能的庞大事业单位系统,又刺激出第三产业性质的各类民营企业,涵盖信息技术,金融,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海淀it业,朝阳传媒业的勃兴,就是这么来的。
北京目前体量膨胀的来源,主要就是这两个。而从分析也可以看出来,它们都和北京的“首都”功能息息相关。
北京这几年虽然也主张制造业,低端产业腾退,往河北转移,包括最有名的首钢,动物园服装市场搬迁。但仔细看,这类产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实际上大多只是基于北京作为“北京”而生长出来的东西,与“首都”关联并不很大。而恰恰后者产生的东西,才是北京膨胀的根源。
所以,要怎么解决北京巨大化的问题呢?
在我看来,只能通过行政命令强行分离国家机器和这些第三产业,企业总部,将后者强行搬离北京,就近安置。新城不能距离北京过远,以确保这些企业与首都的联系。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经年累月的生长已经使得北京的产业格局肌理变得非常复杂,利益盘根错节,是非常难以彻底进行切割分离的。最有可能的,还是勉强维持现状,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支撑一天是一天。
这种因为首都功能而产生的产业膨胀,本质是我国的一元化的,高度集中权力的政治体制决定。中央政府尽管已经不像前卅年那么全能主义,但依然统揽全局,有着强大的支配能力,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