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艺上演的《雷雨》「公益场」沦为「爆笑场」? 第1页

  

user avatar   weijia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京人艺要来上海展演的消息,五月份便在上海观众当中传开。其中,又以北京人艺的看家作品《雷雨》最为引人注目,开票次日,门票就宣布售罄。


然而临近展演,这版《雷雨》中饰演周朴园的演员杨立新却在微博上愤然发声,直诉北京学生公益场的全场爆笑。一时间,圈内圈外的讨论不绝于耳。有指责学生不尊重艺术的,有吐槽演员表演成问题的,有控诉人艺演剧观老化的。各执一词,纷纷扰扰。


直到上周六终于端坐在剧场中看完这场三个多小时的《雷雨》,我才终于有了聊聊这个话题的资格。整场演出,笑声与掌声依旧交织全场。大家在跳戏的地方放肆大笑,也会在幕间报以热烈掌声。等到大幕落下,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这位年轻时的美人,如今确实老了。


当她年轻时,有着精致的妆面,娉婷的身段。人人都夸赞它的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当年纪增长,大家仍然只认同她年轻的样子。于是她涂上厚厚的脂粉,掩盖岁月的流逝。


如今她老了,身手不那么灵活。当它吃力地点绛唇,梳妆面,却愈发笨拙时,观众笑了。


《雷雨》几乎一成不变地度过了八十年,是时候歇歇了。


作为北京人艺的镇山之作,《雷雨》几乎承载了几代人对于戏剧艺术的印象。北京人艺的《雷雨》,从来都是一板一眼地演绎曹禺先生的剧本,几乎没有改动。于是,当你看过现场版的演出,再比对历代演出视频,就会发现一个事实——每个版本的道具,布景,服装,调度,以及各种Cue点,都惊人地一致。每一个版本的演员,都在最高效地执行剧作家的思路,颇有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演剧风格。


这样高效而精确的执行力,放在艺术作品里就显得有点可怕。我们能从演员身上看到一切在戏剧学院里的好功底,而这些功底却一丝不苟地在前人的框架里运行,有着大鸣大放时代的大机械质感。当人们看到十年前的纪录片都会因为落后时代而失笑之时,一个几十年前的框架,不引起年轻观众们发笑,也是不现实的。


《雷雨》缜密的剧情和结构,在当年的中国简直称得上开天辟地。然而当我们仔细看看它的故事线,就发现在三个小时内那巨大的信息量:继母与长子偷情,兄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乱伦,兄弟爱上同一个姑娘,老爷的年轻时孽缘结下祸根,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控诉……这当中的每一根线索都能展开为一出完整的戏,而《雷雨》却将如此密集而直白的故事硬是压缩在一个三一律的故事里,叫人应接不暇。


这样的安排对于观众来说,实在是“信息量太大”。观众们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的剧情高潮:先看家庭冲突,又见老爷旧情人;刚看完偷情母子谈心,又发现有情人竟是兄妹。这类戏的故事,八十年前是突破封建礼教的革命者,八十年后却是狗血剧和网络书的法宝。对于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年轻观众来说,只能吐槽“全程高能”“周萍渣男”了。


至于演员,反而是观众们最不该指责的部分。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一有台词,二有交流,三有人物,三者层层递进。《雷雨》的演员,都是可以拍着胸膛说自己三者皆备的。这样的表演质量,还真没见过几个剧组能够达到。至于人物该怎么表现,人物表现的对不对,导演,或者是导演的“领导”才是最高决策者。


八十年过去了,无数的文本和导演观都在被解构,被颠覆,被批判,《雷雨》也逃不掉。我们依旧看到北京人艺用我们我们印象中的浓浓“人艺范儿”,顽强地在维持着“国家正统”的戏剧尊严。


现在的《雷雨》,就像一个满脸皱纹,却还化上年轻人妆容的迟暮美人。我们可以嗤之以鼻,可以敬而远之,并且我们要知道,也有许多人相较于年轻时的她,更喜欢她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但是,不管喜不喜欢,请像对待所有老人一样,对现在的她留有一份尊重。


而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为什么这八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舞台上还是只有这一位“迟暮美人”。

——————————————————以上更新于8.5——————————————————


看到北京雷雨公益场“笑场”的消息,不由得想起五月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万尼亚舅舅》。两部作品背景极为相似:曹禺是中国公认的第一剧作家,契诃夫在戏剧界的地位也几乎封神;北京人艺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都是国字号的话剧院团,演员阵容也都异常强大;《雷雨》和《万尼亚舅舅》,也都是描述20世纪初故事的现实主义名作。


然而,五月份上海的《万尼亚舅舅》,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那并不是公益场,到场的均是买票前来的各个年龄段观众,在剧院门口甚至形成了讨论。面对着吕凉许承先周野芒曹雷这样上话中心最资深的演员们,观众们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至少爆发了二三十次笑声。


既然都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演出,让观众“入戏”就理应是这两部戏的最高追求。观众的“笑”,也就直接说明观众“跳戏”了。而根据我的经验,一旦观众们从最开始就没有进入角色和剧情,在之后的演出中会越来越带着审视的眼光观察,越来越不相信舞台上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接受不了这种设定,那也带感不起来了。”


从剧本本身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人物鲜活,主线明确,冲突合理而自然,体现时代又昭明主题。然而,就是这个“时代”,不管让演员还是观众,都不适应了。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如果照搬当年,那么就必须经历对那个时代背景和人物的体验与塑造。这个塑造的难度随着年代的差距逐渐拉开而不断提升,在相隔百年之后,演员们便需要花极大的精力来“复刻”一个自己完全没有体验过的世界。于是,僵化的,程式化的表演就成了一个最快速便捷的通道。一个“不走心”的“体验派”,有着不自然的表演,被观众们找到了别扭的地方,跳戏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而21世纪的年轻观众,对于一百年前的社会,恐怕最多也就只能做到感知和感悟,让他们对“封建礼教”这件事有什么切肤共鸣,实在是太不实际了。如今的年轻一代的文化更注重自我表达与感知,一种快速的,跳跃的思维方式更能代表年轻人的文化审美。这也就是为什么《万万没想到》《Bref》这样的网络短剧会大火,以及弹幕网站越来越成为学生们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旦在语言人物或故事上开启“吐槽”模式,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认真看戏了。


毫无疑问,北京人艺以及上话中心都是继承了建国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主要任务还是要把严肃戏剧发扬光大的。亚里士多德说,悲剧需要让观众产生“恐惧与怜悯之情”而产生“净化和陶冶”。而现代社会似乎已经让观众承受了太多的“恐惧和怜悯”,都纷纷跑到剧场里找乐子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某麻花这几年一直占据北京票房前十中的大半吧。


话说回来,会去买票看《雷雨》的观众,至少对严肃戏剧已经萌生兴趣,而不是选择“爆笑喜剧”来娱乐。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像想象般的那样“肤浅”,月初在上海上演的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观众们又何曾有一分不合时宜的笑声?杨立新最后说的“取消公益场”,情感上能理解,但确实是一种逃避。你把对你产生兴趣的观众都吓跑,这不是把他们全往“爆笑喜剧”的剧场里推么?国家院团拿着财政补贴,在戏剧普及和戏剧教育的方面理应做的更多。


所以,我基本上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很有可能是演员确实没演好,也有可能是这场中的学生欠缺尊重和耐心。不在现场所以不容细说,八月二号《雷雨》上海场,看过之后可以给出更公允的评价吧。


user avatar   dramal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太清楚北京人艺现在如何,只知道以前的北京人艺是这样的:

图中文字取自199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中《与观众共同创造——论北京人艺风格形成中的双向选择》一文,此文作者何西来。


这是一场售票的演出,这些年轻的观众是买了票入场的,而并非是拿着赠票来看的,而且也并没有做出剧场内不允许的不文明行为,所以这些观众的任何反应,都是看了这部作品后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虽然这样的反馈未必是演出者所期待的,但是遭遇“哄堂大笑”的时候,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演出上的问题呢?是否适应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呢?一味将问题归责于观众都是年轻学生,这样真的好么?


昨日《澎湃新闻》中摘录了一位也在现场亲历了演出的文学专业学生的话:《雷雨》剧本有多棒我自认是理解的,昨天看完人都颤抖了。席间哄笑是的,只能说是偶尔。观众的哄笑真的是由于表演之滑稽。舞台和剧本有界,严肃和滑稽全看功底。


可见这些年轻观众并非对《雷雨》不了解,而哄笑的是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其实这并非北京人艺的演出第一次遭遇哄笑,几个月前同为北京人艺出品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在演出时,也曾在微博上被人爆料说有很多处被人笑场,与这次《雷雨》也是大同小异。


公益场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这次《雷雨》这样的公益场,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售票给大中学生,让这些年轻的观众可以以比较低的门槛欣赏优秀的表演艺术。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表演而已,是不是少了点呢?尤其是像《雷雨》这样的经典剧目,是不是应该在演出前做一下演前导赏,让这些观众们可以在欣赏演出前,对这部戏的背景可以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更好的进入到欣赏这部戏的状态中去。


公益场是为了培养年轻人对于戏剧的兴趣,以及加深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进剧场看演出的习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如果仅仅因为一场演出遭遇哄笑,就赌气说取消公益场了,这样真的好么?


北京人艺有着众多的经典作品,《雷雨》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但经典的是《雷雨》这个剧本,而这个剧本从创作到如今已经有80年了,期间演出过成千上万场。如今的时代已经与80年前那个时代不同了,也与北京人艺刚刚排演《雷雨》的那个时代不同了,而在21世纪都已经过去10多年的今天,依然沿用着几十年前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展现这并没有太多变化的舞台,这样真的好么?


在我看来,这些舞台下的哄笑声,其实也是在给舞台上的创作者、表演者们敲响了警钟,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舞台下的观众群体。观演关系在戏剧表演中,是很重要的一环,舞台上的演员只顾自己去演,而台下观众无法理解演员为何这样演绎,反而报以哄笑时,彼此之间的观演关系也就已经破裂了。日后的观众,只会对表演越来越挑剔,再也不是当初台上表演什么,舞台下的观众都照单全收的时代了。既然是售票的商业演出,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更多方面地去考虑各种各样群体观众的感受,这样才能将经典的优秀作品,继续引领着时代传承下去。


---------------------补充一下----------------------------

最后顺便再说一下,北京人艺作为每年都有拿政府一大笔补助的国有院团,去推广戏剧培养市场是份内的事,如果因为被观众哄笑而要取消公益场,这样的说法让人心寒。取消了公益场,你们只演戏给买高价票的观众们看么?


---------------------再补充一下----------------------------

看了一下其他的某些答案,有人说要尊重艺术家,尊重话剧艺术。我觉得没错,但是如果这些艺术家、这些院团自己都没有好好尊重这份艺术呢?还需要去尊重么?但是这种尊重是双方面的,是不是艺术家,是不是好的艺术,都是观众赋予的,一旦远离观众自以为是,那观众抛弃你也是件很快的事情。

---------------------再追加----------------------------

因为讨论到了对表演者的尊重,所以昨晚有网友追加了下面这个题,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顺道看一下。

何谓在表演现场对表演者的尊重?

-------------------------7月29日更新-------------------------

感谢大家的赞同,其实这篇文章内很多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些比较主观,有些带有些个人情绪,未必全部都正确。下面为对这一事件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下这几天各家主要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讨论,希望能给对这一事件有看法有想法的朋友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北京青年报:

笑与泪可以并行不悖

技术未到达 雷雨变成雷

敬畏经典和与经典作战哪一个更高贵?

笑后不妨再读剧本——从“三个悬案”解读《雷雨》


中国文化报:

话剧《雷雨》遭笑场背后 接受语境造成的误会

《雷雨》曾被误读:“一首诗”成了社会问题剧


新京报:

学生笑场《雷雨》应在剧院内部找原因

别把《雷雨》当情景喜剧看

微显关系_文娱时评

《雷雨》导演:演员本身就需要定力


东方早报:

观众看不懂还是表演落后于时代?


新民晚报:

《雷雨》何以“哄堂大笑贯穿全剧”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阅历的人看不懂,真的

当年在学校里学,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虽然没有到笑,但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十几年后,当我自己也遇到过黑心老板,看到了世态炎凉。再看雷雨,虽然是80年前的作品,但真的笑不出来。


user avatar   missxiaoxi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用一下德国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合理。

我记得一个德国UP主关于纳粹暴行的言论,让我觉得德国部分民众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

1.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应当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罪责,因为他们不支持纳粹。如果将来纳粹复辟,他们也拒绝成为纳粹的帮凶,他们出生在战后也没有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那么谁来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的罪责呢?新纳粹应该承受,那些叫嚣这纳粹无罪的人应该承受,那些试图将法西斯在德国复辟的人应该承受,他们是纳粹的后继者。

二战的德国民众有罪责么,有的,他们有的真心诚意帮助纳粹,有的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2.德国人民即使不支持纳粹,也应当承担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

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会去给也不需要给奥斯维辛,屠杀等行径洗地或者否认,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罪人,但是他们理应告诉后代,在1939-1945年发生了什么,德国做了什么,万恶的法西斯分子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人才有如此资格挺起腰来对历史的受害者正视,我不支持纳粹,我也没支持过纳粹,纳粹干的坏事赖不到我头上,但是我仍然告诉你们当年纳粹丧尽天良的事。

正视历史,反思历史,肩负历史,这是德国人的优良品质。


回到日本法西斯这边。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小约翰可汗最新一期的日本变态“鸟”,其实这就是日本战后的写照。

战犯一个劲地说不是我,我没有,文化差异,试图逃避自己的罪行,似乎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还在满脸狰狞的虐待战俘营里的战俘。

民众们有的不能接受自杀殉道,有的遮遮掩掩地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与我无关。

是的,这群人要么畏畏缩缩地求原谅,要么装的楚楚可怜,要么假惺惺的说自己是被上级逼迫的。

施加暴行的时候笑得比谁的猖狂,接受惩罚的时候哭的比谁都可怜。

在19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似乎那个战败国日本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让军国主义和右翼抬头,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自己有权说不。

那些躲起来的军国主义者们又威风地穿着军服走上了街头,带着军刀的老不死们走过街头,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忘了十几年前自己如何装成一个可怜的良民丑态。

他们堂而皇之的把战犯放在神社里面供奉。他们小人得志地嘲笑那些被侵略的国家。

他们求饶只是因为弱小。

他们凌虐只是因为强大。

他们支持右翼,却说自己并无罪责。

他们声称自己并无罪责,却不敢承认犯下的战争暴行。

相比之下我甚至还觉得德国的新纳粹也算好东西,至少他们从不遮掩,他们极端排外,他们也不洗地,直接说杀的好。

坏,坏到了极致也至少敢作敢当。

而某些民族,明明是自己犯下了战争暴行,明明是自己侵略其他国家,却支支吾吾不敢承认,却明里暗里洗地,却一个劲的支持右翼,还对中国的dislike率直飙90%以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被中国侵略了。

也不是说这是劣根性,人民从来没有什么劣根性支撑,只是麦跑跑当初的清算似乎并不彻底,让大正时期的龌龊国风传递到了现在还能生根发芽。




  

相关话题

  《围城》中的假博士方鸿渐,为何看不上真名媛苏文纨? 
  为什么郭沫若受到许多人的唾骂? 
  曹操和毛泽东的诗词水平谁更胜一筹? 
  如何才能淡化现实中的欲望,彻底转为精神追求? 
  有哪些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被后人或者今人破解了? 
  有哪些令你「意难平」的人物?如果你是 TA,将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 
  余秋雨的文学评论怎么样? 
  如果有机会,你会和哪个作家相处一个下午? 
  你同情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遭遇吗? 
  为什么哪吒的哥哥叫金吒木吒,而哪吒叫哪吒? 

前一个讨论
《三体III之死神永生》死神指的是谁或者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西班牙无敌舰队到底有多无敌?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