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国衰落有哪些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一切都要归结于人口。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在技术上一直有优势。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很好地支撑了本国的发展。

问题是,它的人口总数太少。

德国很快就发展起来,并在工业规模上超过了英国。美国也超过了英国,但威胁并不像德国那样直接。类似技术水平下,人口少的国家很难竞争得过人口多的国家。

德国选择武力扩张,英国为了制约德国而选择加入一战,几乎耗尽了多年的积蓄。(所以,张伯伦的绥靖并不能说是他无能,而只能说英国当时确实打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而后丘吉尔经济政策失误,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大萧条,都使得英国没能恢复到之前的经济水平。二战爆发后,英国不得不饮鸩止渴,接受了美国的租借法案的条件。二战后,由于债务以及对援助的急切需要,英国不得不接受了美国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力衰微,英国也无力维持整个殖民体系。因此殖民帝国就此瓦解。

总而言之,如果英国人口和美国一样多,显然不会发生这种问题。


user avatar   donghui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个问题基本可以等同于“德国和美国在工业上是怎么超越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

在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英国的相对衰落。在当时,得益于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优势看上去简直是不可挑战的。1850年时,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 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号称世界央行,英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此外,英国的军事力量同样雄霸全球,殖民地领土达到本土面积的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因为每时每刻都会有太阳照耀在英国的米字旗上,号称日不落帝国,广大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其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的水平,远超今天的美国。

看,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甚至它还能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一切都是那么强大又生机勃勃

德国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 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贸易保护主义早期最主要的倡导者,1841年,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阐述了德国工业追赶先进国家的路径,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经济崛起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李斯特也被称为经济追赶理论家,但是这位致力于让德国追赶英国的经济学家,却到死也不相信德国能够超过英国。

确实,这时的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没多久,煤炭产量600多万吨(英国是5000多万吨),生铁产量21万吨(英国是230万吨);而这时的美国就更挫了,还是个农业国,农场蓄奴,大搞种植业,出口点简单纺织品赚取微薄的利润,等待着十年之后的南北战争。

谁能预见到50年之后,美德就颠覆了这种格局呢?(1900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31%,同年,英国的数值是18%,德国是16%

好吧,其实是李斯特死得太早了。他的理论非常重要,我们在下文还会提到。

那么19世纪后半叶(1870-1900)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美国和德国完成了这个impossible mission?

答案可以很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技术落后国家要追赶技术先进国家,最可能的方式就是在新的工业革命初期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介入,在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优势。美国和德国正是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但是答案也可以不那么简单,凭什么美国和德国能乘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机实现这种跨越式的发展?

事实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首先从英国开始萌发。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有关电磁旋转装置的发明成为后来电动机科技的基础。亨利·贝塞麦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查理斯·帕森斯发明了蒸汽涡轮发动机。同时,英国的传统产业(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由英国称霸的产业,如纺织、炼铁等)优势并未丧失,直到一战前仍然领先于美国和德国。

这里我们要再次请出李斯特先生和他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自由贸易主义大行其道。英国作为第一强国,更是不断地向各国兜售着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仿佛一贸易自由化,COPY英国的地位指日可待(是不是很像现在的美国?如果你一看见贸易保护这四个字就本能反感的话,那么恭喜你,你也中招了:)

李斯特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自由贸易只会有利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德国应当认清自己的经济发展阶段,用开征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内刚刚开始发展又存在外国强有力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直到国内工业品具备国际竞争力,再通过自由贸易,参与全球分工,享受交换的好处。(好耳熟是不是?)

美国、德国随后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美国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和西门子平炉,比美国高端),他们学习来自欧洲的新技术,但刚刚建立的工业体系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确保本国工业对国内市场的独占,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而且,与欧洲狭小的国家相比,这时的美国政治稳定、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新技术传到美国,迅速被消化和二次创造,产生无数新的专利技术,反过来占领欧洲技术先发国的市场。这时才有了大家如雷贯耳的爱迪生和特斯拉(这个超越天才的家伙是塞尔维亚人,从巴黎被介绍到美国去的)

至于德国,虽然在李斯特的努力下,1834年德意志邦联内就建立起了一个关税同盟,开始实行以关税制度为核心的贸易保护政策。但在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下,19世纪50-70年代,容克地主阶级积极主张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政策在德国又占据了上风。直到1873年,世界经济危面爆发,德国统一后工业和农业先后遭遇重创,美国等外国农产品的倾销损害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钢铁业也需要抵制英国和比利时的钢铁进口,全国上下终于在提高关税、贸易保护上达成一致。俾斯麦正式开始贸易保护政策。同时,政府开始有意识的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被集中投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部门,德国的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1880-1900年,德国经济年均增长6%,远超英国。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煤产量达到近6000万吨、生铁产量达到270多万吨。

至于英国,它并没有迅速衰落,只不过,固守优势近乎本能,英国也不能免俗。既然现有的纺织品和煤炭钢铁工业已经能让英国资本家们迅速赚钱,自然不会像美德那样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新兴产业。英国没有止步不前,但绝对优势的渐渐丧失却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现实。

题外话:前阵子《新工业革命》这本书的作者彼得·马什来做讲座,他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英国人,既然是讲新工业革命,自然要对数次工业革命作一回顾,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意气风发和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美英地位变化时的难掩心酸,那种情绪的迅速转换,真是让人唏嘘啊……

最后,唯愿历史继续依此循环。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英亡于铁路,铁路给英国的海权优势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如果说你认为铁路并未对海权造成致命冲击,只能说明你不清楚铁路普及之前的海权有多么可怕。
————铁路普及之前,海权帝国的陆军在滨海的一定纵深内也是无敌的。
也就是说,我大英陆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下无敌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首先从机动能力谈起。以战争论为例,看一下前铁路时代的欧洲陆军行军能力。
良好气候,中等路况下的师纵队行军:
一日四普里(30公里)————强行军
一日三普里(22.5公里)————常行军
一日二普里(15公里)————长途行军
以上是吊打全世界的欧洲军队,陆地调兵的速度。
而海运的速度呢?

盖伦帆船的平均航速是四节,一昼夜可以航行约180公里。是常行军速度的八倍,强行军速度的六倍,是飞夺泸定桥速度的一点五倍!
假如敌军主力距离登陆点二百公里以上,大英陆军至少在十天内是有行动自由的。这个时间足以抢夺至少一个港口,控制足够大的区域,拥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这一切意味着建立了战略桥头堡。在很多时候,这甚至已经足以决定战争的结局。
而且,即使是没有战略突然性的情况下在桥头堡地域陷入苦战,海权一方在建立桥头堡的过程中,投入预备队的速度也是远远快于抗登陆一方的。冷战期间被北约视为梦魇的华约多梯队叠加的优势,当年是属于海权的。。。。。
也就是说,我大英根本无须像美国一样,在和平年代维持战略桥头堡性质的盟友。和平年代外交灵活度极高,战争时期战略灵活度极高。

这就是前铁路时代的海权帝国的第一点优势:
拥有不可阻挡的战略登陆能力,可以批量制造诺曼底式战略登陆。
并且,哪怕是战略级桥头堡,照样可以想丢就丢打了就跑。
由此,哪怕仅仅由于海权的存在,就可以牵制大量的敌军在滨海地区,使其丧失机动兵力。



第二点优势,是在滨海地区,海权帝国的陆军在战役层面也是占有巨大优势的。
首先,前铁路时代的行军,对战斗力有巨大影响。
以下来自战争论:
————行军对军队的损害作用很大,因此必须把它当作可以同战斗相提并论的一个特殊因素。
————请想一想,一个士兵在野外泥泞的道路上淋着大雨背着沉重的背囊行军时生病,身体受到的损害比在营房里生病大得多。一个士兵即使在野营中生了病,也还可以立刻被送到附近的村镇去,不致完全得不到治疗。但在行军中生了病,却得不到任何护理,要先在路旁躺几小时,然后成为掉队者,远离部队几普里支撑着病体前进。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少轻病变成了重病,又有多少重病变成了不治之症!试想,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和炎炎烈日下,即使是一次适度的行军,也会使士兵感到酷热难当,使他们由于极度口渴而狂饮生水,因而患病甚至死亡。
————在战区外作长途旅次行军时,尽管行军的条件通常比较好,每人的损失比较小,但是,最轻的病号通常也会长时间地丢在后边,因为他们刚刚康复的身体,不可能赶上不断前进的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骑兵中受鞍伤的马匹和蹶马会不断地增多。辎重也会有一部分遭到损坏。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支军队连续行军一百普里或者更远的距离以后,就会显著地受到削弱,特别是马匹和车辆的损失更为严重。

其次,海权一方在后勤上有巨大优势。
前铁路时代,陆军的补给是建立在就地征粮的基础上的。陆运是维持不了大军的补给线的,兵多奈何?
这时候海权一方的优势又来了,因为海运是可以维系大军补给线的。海权一方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余地上拥有巨大的主动权。
更损一点的话,还可以先吃一遍,派军队沿一条路吃过去,接敌后沿第二条路吃回来。最后以逸待劳,与长途行军后损耗严重补给缺乏的敌军决战 。。。。。。
这就是第二个结论,海权帝国陆军在滨海区域,不惧任何所谓陆军强国。。。。。。


然而这两条优势在铁路大规模普及后,都没有了。巅峰大英的两支手陆军和海军,只剩下了海军一只手。
————十节的蒸汽船和四五十公里的火车拼预备队投送速度,不仅没优势而且吃亏。想建立桥头堡,再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陆军后勤不再完全建立在现地征粮之上,陆军大国的兵力优势可以完全发挥。海权国纵然是建立了桥头堡,也要跟陆军大国硬碰硬。


在铁路普及后,海权帝国上岸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上岸后也无巧可取,必须跟陆军强国硬碰硬。

古典海权时代的海权和铁路时代有多大区别呢?

————清庭采取自损一万的方法对抗郑氏,共和国初期用民兵对付老蒋。。。。。

海权固然仍有其控制世界物流的优势,然而丧失了战役和战术上的优势后,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滨海陆权,具体体现如下。
铁路时代前的海权帝国VS陆权帝国:
——————海权+半个陆权vs半个陆权
铁路时代后的海权帝国VS陆权帝国:
——————海权VS陆权

瞬间断了半臂,在未有之变局面前,纵使是大英帝国也无能为力。。。。。。

更可怕的后果在于,这一变化来的太快。古典海权时代培养出的帝国高级官僚,仍然用着古典海权时代的思路去维持大英帝国。这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以丘吉尔把奥斯曼逼到对立面为例子。

为什么丘吉尔敢那么轻视奥斯曼?

因为加里波利之战,放在古典海权时代真能成功,连军事冒险都算不上。。。。。。。


至于美国的海权,其性质是与英国不同的。美国并非因海权而兴,海权是美国兴起的结果而非原因。


user avatar   chen-chao-16-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94·成败萧何


有答主提到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讲的很对,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走过一条高筑关税壁垒,出口补贴,产业政策内外有别的重商主义之路,美国也概莫能外。只是美国在占据了产业链顶端之后就换了一副面孔,开始拿当年英国忽悠美国的伎俩来忽悠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很多不明就里的新生国家就被芝加哥学派的那套新自由主义理论给忽悠瘸了。

英国在20世纪中叶鼓吹自由贸易和世界主义的真实动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扒的很通俗易懂:

——摘自张夏准著《富国陷阱》

李斯特的这番话可以从下面这张《发达国家早期制成品平均关税税率表》中得到验证:英国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的1820年关税税率一度高达45%-55%,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执行单方面零关税政策,因为它出口的都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都是工业原材料,进口零关税反而能够降低英国的工业生产成本。

——摘自张夏准著《富国陷阱》

从这张表中还可以看到,英国的单方面零关税政策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一战后就迫放弃了。其实英国制造业优势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衰落(见下表),只是出于政策惯性和殖民地的输血才将这一政策维持到了一战时期。



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份额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英国工业相对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不太赞同有答主分析是人口不足的原因,大不列颠的人口虽然有限,但整个大英帝国的人口并不少,英国完全可以在大英帝国做产业布局和分工,将淘汰产业分配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这些英属领地,本土进行产业升级,在大英帝国内部形成以大不列颠为头雁的雁型模式。只要分配合理,不仅能避免属地做大,而且还可以加强大英帝国内部的凝聚力。

大英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殖民地,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叫英国跌进了资源陷阱。

三百年间,英国历代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先后与西班牙,荷兰,法国作战所打下的这片日不落帝国,实在过于丰饶,从专供王室的帝国圣诞节补丁的原材料来源就可见一斑:

1磅无籽葡萄(澳大利亚)
1磅无籽葡萄干(澳大利亚)
1磅带籽葡萄干(南非)
1磅牛油(新西兰)
1盎司苹果泥(加拿大)
1磅面包屑(英国)
6盎司蜜汁果皮条(南非)
8盎司面粉(英国)
1英镑红糖(印度)
4枚鸡蛋(爱尔兰自治州)
1/2盎司肉桂末(锡兰)
1/2盎司肉豆蔻末(海峡殖民地)
1/2盎司丁香末(桑给巴尔岛)
1把布丁香料(印度)
1汤勺白兰地(塞浦路斯)
2汤勺朗姆酒(牙买加)
1品脱老啤酒(英国)

不仅王室生活优渥,英国普通市民也从殖民地中得到了极大好处,约翰·凯恩斯曾深情回顾了那段历史:

——摘自尼尔·弗格森著《帝国》

依靠榨取殖民地的优渥资源和巨量人力,英国本土顺利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但也正是殖民地丰饶的资源让英国产业界丧失了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劳动创造价值,创新驱动进步,靠掠夺和食利只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堕化,但这条恒古不变的真理敌不过人性中耽于舒适区的劣根性。西班牙帝国兴于美洲贵金属,衰于美洲贵金属;大英帝国兴于殖民地,衰于殖民地;美国兴于金融霸权,衰于金融霸权。

正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历史的讽刺剧总是在不断的轮回上演。

但殖民地带给大英帝国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新兴强国对大英帝国的宝藏起了觊觎之心才是更大的祸患。

无论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的演讲:

“如果真的有个国家正企图获得世界霸权,那就是英国。事实上,英国不只是企图获得这个霸权,而且已经得到了,德国人只是在谈论要修建一条通往巴格达的铁路,而英国女王已经是印度的女皇。如果有个国家已打破世界力量的均势,那就是英国”
——摘自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还是希特勒在国会大厦的演讲:

——摘自尼尔·弗格森著《帝国》

都流露出对物产丰饶的大英帝国殖民地强烈的渴求感和效仿欲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肌肉发达却两手空空的德意志帝国开始有样学样,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要建设堪比大英帝国的舰队,新旧强权的矛盾愈发激烈,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5·冠冕易主


关于二战,我想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做一点小小的辩护,一战后大英帝国虽然赢得了战争并将帝国版图扩张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但帝国内部却变得脆弱不堪,一战后爱尔兰获得事实独立,印度的独立浪潮也风起云涌,最重要的是一战中发明的新武器和新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英国依然在技术创新上止步不前。

张伯伦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再次重演了,否则即使英国赢得了胜利,大英帝国也将不复存在。张伯伦希望以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换取大英帝国的存续,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后果。蒙哥马利将军在战前也讲过同样的话:

“唯一的念头就是推迟战争,而不是展望战争”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将这个政策的基础建立在希特勒是一个理性政治家的判断之上,就像斯大林同样出于常识判断希特勒不会在打下英国之前进攻苏联,导致自己两面受敌。

但张伯伦和斯大林都没想到的是,希特勒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赌徒,他将德意志帝国的前途抵押在了一场风险极大的豪赌之上,不仅德国赔光了积攒了百年的心气和国运,还让大英帝国在对赌中赔光了老本。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英国的美元储备和黄金储备消耗殆尽,国内机器设备磨损严重、破烂不堪;英国虽然对其资源和人口进行了超限动员,但依然日益依靠美国的物资来维持战争,为了保住大西洋运输生命线,英国不得不忍痛用大西洋8个岛屿换取美国50艘老旧驱逐舰以抵抗德国的海底狼群。

英国进口一年高于一年,出口却不断萎缩,到1944年,英国的出口量只相当于1938年的31%。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此时的英国就像一个握有万贯家财却垂垂老矣的孤寡老人,和德国一样,二战的最大战胜国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也起了觊觎之心:

摘自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从上表可以看出,1938年德国和日本是列强中全球投资份额最少的国家,这决定了它们与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美英是全球投资份额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与英国相比,实力远超英国的美国全球投资额只有前者的66.3%,美国在战前的主要投资方向是欧洲和美洲,在非洲和亚洲这些英法殖民地地区,美国的投资份额只有法国和荷兰的水平。这决定了在战后,实力强大却得不到应有份额的美国与奄奄一息却手握大量殖民地的英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对这个国际局势,苏联副外交委员麦斯基在提交给莫洛托夫的《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的报告中分析的很直白


摘自沈志华著《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在苏德战争打的最激烈的1941年12月,丘吉尔派外交大臣艾登访苏,斯大林借此机会表达了希望与英国结成同盟的愿望,但英方半心半意,虚与委蛇,连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都不愿意承认。斯大林大为失望,1942年5月派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美,罗斯福在与莫洛托夫的谈话中抛出了希望未来美苏两国共治世界,肢解英法荷殖民地的信号,斯大林得知后与罗斯福一拍即合。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协商了未来世界的基本秩序,会议通过了一份由美国提出、经苏联修正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宣言中有这么一段:

摘自沈志华著《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这个暗含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的宣言,也预示了美苏两国战后的世界政策。


1956·大厦将倾


在雅尔塔随后的会议中,美国代表团提到:

“在召开的联合国代表会议之前“未来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将通过外交渠道,就殖民地和附属国托管事宜进行协商”

丘吉尔得知后异常愤慨,他表示

摘自沈志华著《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但形势比人强

当工党政府在1945年7月上台执政时,一份被凯恩斯称为“财政上的敦刻尔克”的备忘录成为英国政坛的核心议题。备忘录指出目前英国财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不向美国要求援助,英国将被迫采取比战时更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

迫于无奈的英国不得不向美国伸手要钱,美国在答应借出37.5亿美元贷款同时,提出了在12个月内英镑直接换美元的附加要求,这一规定直接削弱了英国海外力量,导致英格兰银行发生挤兑,英镑的国际地位由此大为衰落。

1900年-2000年英国兑换美元币值走势图(注意图中的断崖式下跌时间点)

如果英镑的崩盘是大英帝国崩溃的开始,那么苏伊士运河危机就是大英帝国的赛末点。

苏伊士运河是大英帝国的命门,是大不列颠通往东非和亚洲殖民地的必经之路,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等于失去了亚非殖民地,历史上拿破仑法国、希特勒和沙皇俄国都曾尝试切断英国与印度洋的联系,但都失败了,这一次历史没有再眷顾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英国。

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入侵埃及,事发后,美国立即在联合国提出议案,要求所有会员国不得将军事物资运往苏伊士运河地区,双方立刻停火。此提案得到联合国绝大多数赞成票,得以通过。

此外美国开始对英国实施非正式的石油禁运,低价抛售储备的英镑,阻止英国提取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美元份额,拒绝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借贷黄金的申请,并表示在英国接受停火协议之前不会向英国提供财政援助。

美苏两国的联手施压以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谴责,让英法被彻底孤立,走投无路的英国被迫撤军。

运河危机结束后大英帝国大势已去,开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

到1997年,随着香港的回归,英国在海外的属地只剩下若干没有自治能力的小岛

1793年,国势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派出的特使马戛尔尼在十全老人乾隆面前底气十足,傲然挺立,拒不接受三跪九叩的礼节,只愿意单膝下跪


1984年,铁娘子撒切尔在与邓小平谈判后失魂落魄,不慎跌倒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

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毅种循环


2016·油尽灯枯


大不列颠失去了大英帝国,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了。
——迪安·艾奇逊·1962


由于本土并未受到毁灭性破坏,英国在战后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但此后的英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坐上了没有尽头的下行滑梯:1950-1973年之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总值中从25%跌落到9%,在世界商船制造吨位中的占比从33%下降到4%,钢铁占比从15%下降到不足5%,到1973年,英国GDP已经被德国和法国赶超,甚至几乎被意大利追上,1950-1973,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欧洲是最低的,只有德国的1/2。

英国工党的高福利政策让英国产业竞争力严重下滑,应当为英国二战后数十年的衰落承担一定责任,但撒切尔夫人主政后又矫枉过正,实施偏激的自由化去工业化政策,关停了大量工厂,导致国家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服务业,最终使得英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元气大伤。在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再也无法与中日德这些制造业强国相抗衡。

执行了几十年去工业化政策的英国,优势产业已经所剩无几

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开幕式上发生了一起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按照传统,每届英联邦运动会应当由英联邦的共主英国女王或女王代表宣布开幕,但印度官方坚持应该由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正式宣布英联邦运动会开幕,而不是代表女王的查尔斯王子,最后英国做出让步。在英联邦运动会历史上,英国王室成员首次被剥夺这项传统性的荣誉,标志着即使在英联邦内部,英国的优势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

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不景气也就罢了,连一向稳健的英国政坛在近几年也突然抽疯:

2014年原本可以避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险些过关,严重冲击了英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但英国政坛不吸取教训,在2016年继续玩火,这一次真的玩脱了——脱欧让英国对欧洲的影响力迅速下降,为了保持美国对英国的支持,脱欧后的英国对外政策将紧跟美国,外交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将大大削弱。

阎学通在《历史的惯性》一书中预测,未来的英国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如果苏格兰有一天真的独立出去,英国将回到伊丽莎白一世执政前的欧洲二流地位。

1914年英国阅舰式是英国海权最顶峰的辉煌

英国的独苗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在建成后三年都将面临有枪无弹的尴尬局面


欧洲历史的相关回答

元好问: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

元好问:十九世纪末的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区别是什么?两派都有什么主张?


user avatar   liuru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观点,大英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没能控制好北美,结果导致美国独立,为自己扶植了一个强大无比的对手。

相对于大英帝国其他的殖民地来说,北美土地肥沃而广袤,物产丰富,当地土著非常弱势,移民大多是欧洲人,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澳大利亚跟北美比起来,土地虽然也很大,但是除了东西两边的海岸之外,其他地方大多是荒芜的不毛之地。印度等亚非殖民地的本地土著人口众多,文化差异比较大,管理起来成本比较高。因此,北美属于英国殖民地里条件最好的了。

大英帝国的核心在英国,北美离它太远,而且是按照殖民地的方式管理的,源源不断的财富都输送到英国本土,必然会让殖民地人民心生不快。结果后来导致美国独立。北美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南美殖民地因为拉丁国家的政治体制,难以发展成国际强国。欧亚国家远离美洲,对北美的约束也比较弱。再加上两次大战都远离美洲大陆,欧亚诸国战乱不断,这对美国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所以,北美的发展环境相当不错。

美国的崛起,就意味着大英帝国必定会衰落,因为世界上很少能容得下两个王者(包括后来跟美国竞争的苏联)。大英帝国一向奉行的国策是大陆均势政策,主要限制法国跟德国的力量。而美国则奉行欧洲均势政策,因此大英帝国的没落必然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的目标之一。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在英国疲惫不堪的时候才出手,比较巧妙地维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一战之后,其实美国是比较反对过于削弱德国的)。

因此,一方面是美国的崛起,另一方面是欧洲毁灭性的战争,再加上二战之后世界各地的独立运动,大英帝国已经无力维持曾经的辉煌了。这一切,可以说都源于美国的独立。现在英国依然是个强国,但是跟法德一样,也仅仅是第二梯队的强国。星条旗已经取代了米字旗的地位。

假设(当然,历史从来就没有假设),大英帝国能够把北美当作跟英国地位相当的国土对待,而不仅仅是视作掠夺财富的殖民地,甚至为了加强对北美的控制,迁都北美,跟欧洲火药桶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那么大英帝国的辉煌也许依然会延续很久。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微信公号“史客郎”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贴上给大家看看吧!


最近英国挺猥琐的。


第一件事:

前几天,说准备派航母打击群来南海,维护“航行自由”,网友顿时笑惨了。

为什么呢?因为公布了航母打击群的编成:航母一条,“伊丽莎白”号;驱逐舰两条,45型;护卫舰两条,23型护卫舰,一条;补给舰一条。

这条航母,常年漏水,好几次了。去年12月再一次刚修好。

45型驱逐舰,英国总共有6条。但这款船充满了忧伤的故事:老出故障,时不时会失去动力,在海上干漂着,时不时要从几千海里外调拖船来。

23型护卫舰,80年代下水,设备早就过时了,本该退役,但新舰没钱造,翻新一下硬挺着。

当年纵横四海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没想到没落到这个地步。

还有个大问题:英国只有船,没舰载机。

所以航母上的飞机,是从美国那里租来的。

漏水航母+故障驱逐舰+23老大爷+租来的飞机,这组合实在有点太怪诞了。

其实就算半个皇家海军都来了,也就1航母,3驱,6护,5潜,这样的实力在东亚只能打赢朝鲜,能不能凑齐、中途会不会抛锚,都很难说,再说,毕竟还要留一些看老家,还有一批要维护保养。


第二件事:

七天前,英国自己的媒体爆出,英国首相约翰逊准备搞个“民主十国”,G7加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来集体反华,说得豪气干云、信心满满的。

第二天,又有媒体爆出,这会开不成。因为意大利反对澳大利亚加入,因为袋鼠太反华;日本反对韩国加入,因为韩国太亲华;欧洲国家集体反对印度参会,因为印度和中国有边境冲突……

反华也不行,亲华也不行。

这是个什么乱七八糟的反华会议啊!

然后,英国媒体又爆出:就在誓言反华的同时,约翰逊在私下会议中居然说自己是“狂热的亲华派”,而且“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改善中英两国的关系。

当天,又有消息说:英国外长打算访华,以改善中英关系。

英国到底想干嘛?

第三件事:

有群据说是因疫情“滞留”英国的香港人苦苦哀求香港政府:快派专机接我们回去!还有人怒骂:“真觉得很荒谬,一个政府不让自己的市民入境!”

哦,对了,同时还有另一条新闻。

先说个背景:最近这几个月,中国和英国为什么吵架?主要因为BNO。

BNO是“英国海外国民护照”的简写,当年英国不是签了中英协议,要移交香港么?英国又是知名的世界“搅屎棍”。搅屎棍的意思是:打不过你,就去搅屎,弄出几滴来,溅在你身上,恶心恶心你。所以就给香港居民发了BNO,便利也就是出入英国更方便一些。

前段时间为什么吵?因为拿BNO的,其实都是中国公民。去年10月,英国政府单方面说,拿BNO护照的香港人可以申请居留英国,还可以入籍。这就改变愿意了。

有些高净值的香港人想喝“头口水”,当时赶紧去了。

前段时间,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斯特里德则在倡议征收一次式的富人税,以填补国家公共财政的巨大缺口。他特别点到:征税对象包括人在英国,持BNO的人。

这些人还逃不掉。

因为去年12月份,英国公布新冠肺炎病毒发生变异后,差不多全世界都和英国停航了……

才住了几个月,连永久居留证都没拿到,英国居然就开始杀猪了。

真是连苍蝇腿上的肉都不放过啊。

英国为什么这么猥琐?

主要还是脱欧亏大了。

英国当初加入欧盟,其实是占了不少便宜的,伦敦继续保持金融中心(其实是国际洗钱中心)的地位,英国服务业也欣欣向荣。中国大型企业也纷纷抢滩英国,想要从英国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结果平地一声雷: 英国人居然公投脱欧了。

原来,不少英国人觉得:加入欧盟后,就没了国界,很多中东欧国家的人跑来了,影响社会就业。既然英国坐拥金融中心,为什么要肥水落在外人田?

却没想到,这些人到英国抢饭碗,是英国成为金融中心所要付的代价。

政客呢,觉得英国老百姓够聪明,肯定知道这些。他们搞脱欧公投,最初是敲诈欧盟一笔,再多弄点好处。

结果弄巧成拙,真的公投成功了。

结果这欧一脱,完蛋了。

一、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毕竟有了国界线,资金流动没那么方便了,前面说过,英国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其实是洗钱中心,有了国界线这道关口,某些钱很容易暴露,干脆就不去了。业务就散到布鲁塞尔、法兰克福这些欧洲城市去了。

从2016年到现在,资金已经跑了1.6万亿美元,人均逃走2.4万美元。

二、战略地位没了。

英国向来有个自诩,叫“离岸平衡手”。

就是它利用孤悬海外的地理优势,挑拨欧洲大陆各家的矛盾,从中得利。

“日不落帝国”就是这么混出来的:拉荷兰打西班牙,拉德国压法国,拉法国搞德国,拉德国扛法国……除最后一次失手,让希特勒崛起外,每次都是它占便宜。

现在可好了,离岸倒是离岸了,可那只手也插不进欧洲,没法搞平衡了。换句话说,战略地位丢了。

英国能混到现在,说穿了,靠三点:

霸主他爹(英美特殊关系);

欧洲三大佬之一(另两个是法、德);

中国在欧洲的桥头堡。

这欧一脱,后两个直接没了。

前面一个呢?

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表示英国脱欧支持,因为美国毕竟不喜欢一个团结的欧洲,力量能削弱一点是一点;但要想和美国谈自由贸易协定,那就别来了,美国国内失业率高。

真正叫三头扑空。

派那个不成样子的航母打击群来东亚,其实说好听点是不甘寂寞,说难听点是落日余晖。

三、一笔大钱没了。

英国脱欧这时节,真是不对。

因为发生了疫情,欧盟给各成员国很大的补助。英国如果不脱,本来它也应该有,可它脱了,就没有了。

大概多少呢?

据说有700多亿欧元。

欧盟刚开始时,是威胁英国,要它交出大笔“分手费”,才许它脱。

后来是怕它不脱,急乎乎地催它脱。

原来漫天要价,后来什么也不要,只要英国快点滚蛋。


现在,中东欧在英国打工的人已经开始大批离开了;

光脱欧后出口清关报关成本,英国一年就要多出100亿美元;

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投资人,本来把英国当进入欧盟市场的起点,现在直接去法国和德国了。

原来不和欧洲大陆接壤,是地理优势,明明手伸得很深,搞“离岸平衡”,嘴上却说光荣孤立。现在好了,果然孤立了,只是很不光荣。欧盟也不是公共汽车,英国想下就下,想上就上。

活生生把众人追求的地缘优势,变成群狼觊觎下的一块肥肉。

2020年英国GDP下跌9.9%,创了300多年来的首遭,今后苦头还有的吃。

英国毕竟是搞选举的,这些事要在几年后,都太远。

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万一英国这艘航母又漏水了,45型驱逐舰又突然发动机高温,停车了,该在哪里修?

当年英国从区区一个海边小国,征战亚欧非加上南北美,兼开拓澳洲,地球上差不多所有国家都被搞了个遍。

老牌帝国,比如像我们,都绵延两千多年了,藩属国上百个,所以翻车,一半就是因为英国。

当年战舰如林,现在开着破船加租来的舰载机。

真是有种叫人说不出的味道。

1914年,英国举行大规模海上阅舰式



1935年乔治五世即位25周年阅舰式,共计160艘军舰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加冕,英国举行阅舰式,尚能出动8艘航母

当年,罗马指挥官小西庇阿指挥军队,将迦太基彻底摧毁成,面对一片废墟,他失声痛哭:“这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着辽阔的领地、统治着海洋,在最危急的时刻比那些庞大的帝国表现了更刚毅、勇敢的精神,但仍避免不了灭亡。想想过去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还有那个高傲的特洛伊,又有哪个能避免这样的结局。我真害怕在将来有人会对我的祖国做出同样的事。”

小西庇阿的话最终一语成谶,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也像迦太基一样,被外族所毁灭。

帝国兴衰,本是常事,我们也经历过。

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吸取教训,生生世世不要再经历这种衰亡。


user avatar   emp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台湾目前的现状可否会让台湾年轻人的台独意识有所削弱? 
  如何看待安倍晋三无意退出政坛,将参加下次众院选举? 
  孔庙孔林是怎么逃过文革的? 
  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的话,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我们如何应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是否合理?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中国向别国成功输送疫苗,西方领导人感到有点丢脸」,对此你怎么看? 
  如何反驳“元清不是中国”这种谬论?简短有力最好,因为字太多了别人不看……? 
  如何评价吉鸿昌? 
  “八千湘女上天山”真相是怎样的? 
  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方式对国家政治结构有何影响? 

前一个讨论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永远正确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有 13 亿人,他们越崛起,我们就会越没饭吃…」 是奥巴马说的吗?是直译还是意译?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