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四万亿计划? 第1页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不断地抱怨中国政府对稳定看得太重,那是因为政府解决了过去几十年内的每一次重大不稳定,让你没有机会知道不稳定是什么样子的。续命丹也好,长生药也罢,四万亿疲于奔命地解决了中国最后一波劳动力增长。

知乎毕竟只是个软件,我也没有义务给民众进行免费科普,更没有义务把答案写成论文格式。只是有时候有些忍不住想说出来的话不得不说。人的精力也有限。我姑且说之,各位姑且听之。受众的话,看得懂就看。我在这里想批评一下知乎的风气,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那就是:重规范不看实证,重长期不看短期,重均衡而忽视均衡的达成。在他们眼里,失业只是个数字,错位只是条曲线,伴随着箭头扭一扭,平衡点就达到了。这是典型的只看过一本半本的经济学原理之后,就自以为懂得了真实的世界,而后停止看书的典型特征。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你们,要么是经济学根本就没学过,要么是只念完了大一就肄业了。

试图用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所谓“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的,而长期和短期往往冲突。1929年之后,各国政府都是在不断地补洞,不断地应付短期问题,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在漏洞中不仅没死,还发展下去了。那个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经济问题的苏联,最后怎么来着?

真不知道你们怎么还跟左派搞在一起了呢。哦对了,你们只是想证明中国药丸,所以只要是肯说中国药丸的,都是你们的好战友。

可惜,总是让你们失望。


我本来在这里挂了一个人出来,但是现在,我决定让感兴趣的人直接去我的评论区里面翻,好好看看知乎当前的用户。是用户决定了知乎的档次,而非相反。我没有删评论的习惯,更没有拉黑的习惯。遇到让我惊奇的答案,我更喜欢让大家都看到。至于评判,各自心里有数就好。

至于有人想要拿我的态度来试图攻击鄙校。我想说的是,鄙校的很多院系,门口常年盘踞着一些声称自己发明了永动机、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找到了中国经济规律的人叫嚣着要求自己的学说得到认可,我们通常称之为“民科”。对于他们,鄙校与其他众多大学的态度坚决而明确:不予回应。如果你试图通过这个来诋毁鄙校进而让我改口,那可能是打错了算盘。我与鄙校的态度保持一致。


user avatar   eason-y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就“四万亿”这个计划,可以看出我们的舆论太过于极端了,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我们的“四万亿”是必要的,回看2008年的情况,有多少现在明确反对的人在当时是反对“四万亿”的?有多少现在批评的媒体在那个时候是批评“四万亿”计划的?(并不是反对对于国家的政策怀疑,但是,不要太极端的怀疑,或者太过于悲观的看问题,怀疑和悲观是不同的,过度乐观时,怀疑倡导悲观,但在过度悲观时,怀疑又会倡导乐观)当然,这或许与我们的政府对媒体的控制有关,但是,我希望我们评价一件事的时候,能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客观的评价。

当时的情况下经济情况可以说是一片迷雾,我们对于未来很不明确,美国和欧洲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几乎无一幸免,“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440亿美元收购,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股价一度跌到只有0.8美元,现在是50+美元(未复权,感谢评论的提醒),曾经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AIG集团亏损数百亿(单财季度创造617亿美元的亏损记录),股价跌去96%,被美国政府850亿接管,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面临破产风险--最终,老通用破产重组,克莱斯勒和菲亚特合并,福特通过变卖资产得以保全,“两房”巨亏,也被政府接管,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2位数。

再看中国,我们一直以来经济发展就比较以来投资和出口,消费增长迟迟赶不上,GDP在03-07年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特别在07年四季度13%以上的增长的情况下,在08年1季度将至10%,甚至,在08年四季度降低到6.8%,在09年1季度降低到6.1%。(详细数据:

1992-2013年中国各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一览

)短短2年不到的时间内,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13%降到6%,如果此时不出手制止,那么还谈什么宏观调控?题主说当时我们错过了经济结构调增的最佳时机,要知道,即使是号称改革力度最强的这两年,李克强总理也说了,“中国经济增长率要保持在7.5%上下,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而且还有一个充分就业的大前提。甚至,最近也开始采取了一些“微刺激”,因为经济增长降到了7.3%左右。

或许数字不太直观,但是,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之前为什么要求经济增长率保持8%以上,是要每年提供足够的就业,因为,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发展,曾经中国的9亿农民需要大量的进城工作,因为不需要这么多人来从事农业了,再加上每年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也需要新的岗位去工作,所以,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当经济增长率直线下降(13%到6.1%)时,中国需要刺激,而且,轻微的刺激不行,还需要的是强刺激(因为微刺激无法达到很好的短时间内止住经济下滑的效果,微刺激是在现在面对经济下滑不那么快的情况下用的,比如现在中国GDP增速在7.3%,李克强总理的要求是稳定在7.5%左右:

李克强:只要增速7.5%左右 高一点低一点都合理

,这个时候微刺激是有用的)。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一蹶不振,因此,温家宝总理推出了“4万亿”计划,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句名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时因为这句话太火,而我向来是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关注它,更多的是嘲笑中国媒体和教育机构又把领导人的话弄得谁见谁烦了,但是,现在再来看这句话,的确不无道理,在当时的情况下,4万亿计划的确很好的止住了颓势,而且给我们带来或者加强了这样一个信念:21世纪的确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国成了那时候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世界都开始关注这个新的领导者。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了日本位居第二,在今年2014年,中国经济已经是日本的2倍, 坐二望一,现在很多机构已经开始预测中国的经济何时位于全球第一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修复举世瞩目,特别是在我们的第一第二大贸易火伴都处于危机中的时候,这种增长尤其难得!

最后,说说现在的评价,的确,四万亿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这其实就是硬币的两面,加速投资,必然阔大资产负债表,四万亿也的确带来了经济过热的情况,从这一角度来说,说明4万亿似乎计量过重了,如果更轻微一些,或许效果更好。但是,在温总理的执政后期,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开始有意识的做了一些降温的措施,当然,效果来说并不是很好,但是,需要了解的是对经济的降温向来并不是很容易的,当大家都信心爆棚的时候,你很难去劝其理性,这是4万亿最大的问题。

而至于题主说的“使中国的要素价格变得极度扭曲,生产率水平急剧下降,整体竞争力迅速降低。”我很不认同,首先,要素价格也许存在一定的扭曲,因为4万亿初期的极高利润导致大家都在扩张,一下子供给严重过剩,而以下的3个原因,或许导致了我们现在的困局:

1.通过人为的大量释放流动性,企业得到了大量的低息贷款,大举扩张,而当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政府收得又太急,这种短时间内流动性的巨大改变,导致了很多企业目前的困境,这是我们的政府最大的问题,他太过于集权,导致处理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讨论,显得我们的政策太过于情绪化。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时会成为集中力量犯大错。政府的力量太过于集中,带来了问题,所以政府现在开始渐渐的探讨简政放权,这或许时积极的一面。

2.政企不分,导致很多时候国企的企业家缺乏对于经济情况的足够敏感度和作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感。有些时候,似乎国企的领导者们更像政客,而不是企业家,他们需要政绩来提升,这导致他们在经营中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他们的经营失误大多会有国家兜底。以曾经著名的“船长”魏家福先生为例,他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时大明星,带领着中远集团大步前进,但是,由于在金融危机中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使中远陷入了巨大的亏损(BDI指数在2008年有1万点以上,魏家福和中远管理层在其跌到3000-4000点的时候抄底,但是最终BDI指数跌到了1000点以下,中远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远洋从净利润100-200亿变成了2年亏损200亿

魏家福掌舵中国远洋两年亏200亿 称自己努力了

)魏家福先生说他尽力了,我也相信如此,但是结果很惨淡。

3.认为国企比私有企业更能确保公共利益,事实上,在金融危机时,由于大量的低息资金进入国企,形成了广泛的”国进民退“的现象,以山西的煤矿改革为例,山西的许多私人煤矿被国有煤矿收购整合,这一个是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一个是认为大集团更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事实是,大集团因为自己的规模巨大,议价能力很强,拿到了很多低息贷款,大量的投入新产能的建设,造成了煤炭业的严重过剩,而由于都是国企,大家在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话语权,造成了在去产能时,大家都背靠政府,死撑着,最终导致市场不能被有效调节。 好在,最近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希望能对这些问题有所解决。

但是至于生产率水平急剧下降,整体竞争力迅速降低我实在很是费解?

还有的人说通货膨胀的问题,的确,在4万亿初期我们的cpi一度高涨到8%左右的高位,不过,它也得到了迅速的遏制(这一过程其实是非常强硬的,甚至央行把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20%以上,这在世界金融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现在已经稳定在了2.3%左右,我反倒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主要的是银行存款利率没有市场化,导致了我们储户的存款实际上的亏损,而这个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而房价问题,这一直是中国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的确,房价高涨,但是,房价高涨主要体现在大中城市,这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的不平衡,当一线,二线城市在发展中处于明显的优势的时候,他就会吸引人不断的迁徙进入,直到当大多数人觉得在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在三,四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差不多时,才会停止,所以,房价的涨跌更重要的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相关的,4万亿之前房价也涨得很厉害啊!而且,大量的人要进入城市,需要大量的房源,如何吸引开发商建房呢?当然就必须要有比别的行业更吸引人的利润啊!

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好多了,难怪有人说我写的东西又丑又长,我只是希望尽量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四万亿是很又价值的,当然,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但是,中国毕竟才改革开放30多年,真正拥抱市场没几年,出问题了,总结解决就是了,并且,经济周期也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也许没有4万亿,中国也要走一些弯路。“人是情绪化且善变的,缺乏稳定性和客观性,正是有人的参与,所以经济才有周期,如果是机器,就不存在周期。”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摸爬滚打上百年的美国不也逃不脱经济周期嘛。积极的看待四万亿带来的结果(已成事实)比怨妇似的一味埋怨要又意义得多!


看了一些评论,加点东西:

在评论中有朋友提到了美国如何处理金融危机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说一下,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国,有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方式,但是,我又觉得他与我们的讨论的东西又的确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虽然不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但是,我们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们当时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太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导致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美国的处理措简单来说如下:

1.“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用于救助那些在金融危机中面临困境的大型机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而不能倒),我的回答中也提到了一些被救助的机构,如花旗,aig等,这些公司现在的部分股权仍属于美国政府,不论以现在还是过去的利率来看,光这一项都超过4万亿人民币,当然,这一比较意义不大,毕竟,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中国只是受波及。

2.为了增加流动性,美联储甚至将利息将至0-0.25这一历史最低值,具体的消息在这里

美联储“零利率”逼全球再降息

3.由于以上2个计划的效果似乎不太好,美国于2008年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QE),具体的在这里

量化宽松_百度百科

,其中的“历次内容”中有介绍,并且这一政策直到最近才开始确定退出。

不过,美国的这一系列措施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他也和四万亿一样,帮助(或者说影响)美国到现在渐渐走出了危机。

列举这个东西并非想证明什么(因为大家面临的情况不同),我只是感觉到有一些联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愿意和大家合理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很认真在写出我自己的观点,但是,我希望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朋友们请先读一下我写的东西,确定我写了什么,再反驳或者提出意见,因为我发现评论中很多朋友纠结的问题我的回答中有,就某些细节再回答一遍是个不小的工作。请先别激动,看完,再讨论,我们是讨论,不是比谁对谁错,谁对谁错不适合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这样或许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

我又在网上找了一些金融危机时的大事记,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每日更新版(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每日更新版(2009年)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每日更新版(2010年)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每日更新版(2011年)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每日更新版(2012年)

,东西很详细,也很杂(我也没看完,还在看),不过里面的东西对我的回答有一些补充,比如当时的美国还有一个“购买国货计划”(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有这么个东西,不过最后实施上好像效果不好,中国制造当时还是强大啊,不过现在我们的制造业渐渐开始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去了,这或许也是调结构的结果吧),还有当时AIG好像真的亏的挺多(里面提到,他在当时财年的第四季度亏了617亿美元,一个季度啊!!!),看来我也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低谷了当时危机的情况啊,如果有个时光机,让我能回去感受一下当时的危机感也挺有意思的。

又新想到一些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们评价一件事,需要考虑当时的条件,不能简单的用我们现在的条件改变一个变量去考虑,因为我们的世界变量太多了。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以阿里巴巴最近的上市为例,我们以为我们回到10年前,我们应该投资阿里巴巴,然后到现在,我们能得到同样倍数的收益。

但是,注意到了吗?我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这个假设中只有一个变量,就是我们回去简单的替代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其它的所有情况都是固定的,从现在看过去,他们的确是固定的,但是,在他们发生的时候和发生之前,他们是不固定的。

真实的情况可更能类似于动漫《龙珠》中未来特兰克斯回到现在,不光特兰克斯自己这个变量变了,其它的变量也因为这一变量改变了,最终世界的变化仍然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会突破1千,有点开心,更新一下,简单就原文的第一段,也就是争议最大的一段说几句。大部分人吐槽第一段,而不是就具体内容进行实质吐槽,比如白重恩论文的计量模型选择欠妥、数据选择、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学术争论是否影响结论等等,大部分人就瞅着第一段瞎叨叨,大概就是因为除了第一段,全文没有看得懂的地方吧,这恰恰说明外行对事物分析的差距有多大。。。

今年年初,我和朋友就性别比领域的某个问题写论文,现在出了成果,可能发一个比较好的刊。这是我第一次发文,所以最近对内外行的差距感受特别深。我想曾经在国内一流刊物发表过论文,或者就此方向正在准备发论文的人,无论任何领域,应该非常明白普通人和内行的差距。

写一篇论文,内生性、数据可靠性、模型(假说)的选择、已有文献结论的总结判断,这些耗你半年都算少的。外行普通人谈问题很少考虑自己想法的约束条件,而没有约束条件,加上假说、数据的模糊,几乎就没有可证伪性,而然可证伪性是最基本的学术要求,如果你的想法都无法证伪,和你还有什么可谈的?真正的学术大咖,有资格谈这类问题的人,往往根本不会上知乎,甚至不上网,就是因为在意外行缺乏可证伪性的评论完全是浪费时间。

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研究成果错误百出,包括一个我已经删除其回复的人大经济学硕士,以此质疑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实际上就某个具体问题的预测是否准确,根本就不是评价一门学科是否科学的充分条件,而能判断其预测是否准确恰恰说明这门学科的科学性。至于那位人大经济学硕士可能连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没搞清。

内行与外行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内行一定是对的,而是由于内行之间有学术检验,内行的专业思维以及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这个领域的问题,他们掌握的资料、数据与思维,使得内行比外行就某事件分析犯错的几率低。亚里士多德也许比牛顿、爱因斯坦差点,他的理论也漏洞百出,可总比白字先生强许多吧。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good、better、best。也许外行的回答good,但是内行的答案肯定better,而你因为别人的答案不是best,就质疑别人的回答不如你,这就是一种笑话逻辑。这世界上不存在best,专业人士只要做到比你强就够了。经济学第一课学的就是机会成本,这是最基本的思维,就像“我只需要比你跑得快”描述的那样,经济学家的分析也许漏洞百出,可是难道你比他的更好?

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发言,发言就必须是专业人士,毕竟没几个专业人士有闲工夫回答。我的原意是:大部分人对单个话题都是业余的,包括我,可是现在有这么多检索工具,大家可以搜专业的论文与著作嘛,然后大部分发言应该是“A认为,B认为,我觉得”,就比如我引用白重恩的研究。

想认真思考我上面所说话的人,推荐《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这本书实质是一本“科学论”。最后,经济学专业的人就不要在质疑我关于回答专业性的观点了,很没意思。

以下是正文:

······································································································································

按理说知乎是推崇专业的地方,不应该出现那么多“我认为”,除非你是研究这领域的经济学专家,不然就和小学生数学75分大谈弦论一样,因为大部分人一丁点经济学都没看,一丁点数据都没接触,你说你懂啥。。。

关于四万亿早就有定论了,包括这届政府的前两年的投资,经济学家研究总体结论就是效果很差,对经济有毁灭性作用。专业人士大都说经济刺激效果很差,你说“我认为”是不是有些瞎比比的意思。四万亿也确实如高票答案所说的给阿里巴巴、京东、顺丰、圆通带来的实惠,但是这对经济是还是坏,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我是丁书苗,我肯定也说4万亿好,所以评论4万亿,仅仅占在少数几个企业的立场,那评论就没有意义,因为很少有政策对所有人都是有害的,它往往会对一部分人有利。如果经济刺激真如“我以为”的那样好,李总理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了,央行放水不就完了。

清华的白重恩早就核算过4万亿对中国经济的伤害了。从

1979-2007

,中国经济增速大概是10%,08年以后下降到9%,这两年甚至到了7%。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刨除下降最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核算,08年以前中国的人力资源每年平均提高2.7%,2007年以后下降到1.7%,这1个百分点,刚好解释了10%到9%的经济增速下滑,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更多。

这是宏观统计,个人的具体感受就是学习不如搬砖。07年后东南沿海出现了大规模民工荒,农民工的工资自然上涨,就业环境优化,同期大学生就业开始恶化,工资收入没有提升。为什么出现民工荒?因为从07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经济刺激,中国50%的资金用到基建,20%的基金用到房地产,只有30%用在设备和研发。建项目、造房子,需要什么大学生?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也就是拉关系、搞资金,根本不需要多少人力资本。既然70%的资金用在了建筑行业,那么大学生需求自然低了,学习不如搬砖是自然而然的。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合理。中国银行业以大型银行为主,同时利率控制。也就是说,所有的企业借贷利率基本是一致的。既然银行给所以的企业放贷收益是一样的,那么银行自然天然倾向于政府和大企业,因为风险低。政府和大企业在基建和房地产行业投入巨大资金,对他们来说,只要收益高于10%就有套利机会,因为银行利率不过是7%左右。建筑行业的超速发展连锁反应就是水泥、钢铁等等产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技术含量本身就很低,解决就业的能力也有限,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简单的举个例子。以水泥行业为例,电和煤的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再加上庞大的投资成本,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微乎其微。如果你是企业主,你少许想到的压缩成本之道,也是如何降低电和煤的成本,其次是资金成本,最后才是人力。可只有当用机械代替人,或者改变生产流程时,单个人的产出升高他的工资才会提高。

再户籍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城市化的进展非常缓慢,国家还出台各种限购政策,此时投资的重点却是基建和房产,按理说这些政策就是刺激城市化的,所以很多政策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可想而知需求的效率之低,再加上国企和政府本身的效率低下,结果就是民企一片哀嚎成本却不降,大学生寒窗苦读不如搬砖,随着建筑行业的破产,整个国家一片萧条。。。

困局就在这里,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政府不能刺激经济,因为由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关系,进一步刺激只会是基层政府和大企业投资效率更低的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刺激经济,政府必须面临企业面临倒闭、职工下岗的压力,通过市场降低利率、租金以及工资价格,在较长的时间内优化产业结构,政府不得不面对失业压力。


至于两者哪个更糟,谁也不知道,所以破局的关键点是改变微观金融市场结构,不然政府投资没有任何效果。


user avatar   Anaki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8年的4万亿放到2001-2010年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里

完全看不出来 ……

我只是发张图而已




  

相关话题

  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恶房地产了,为什么? 
  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最近想买点银行股长期持有,四大行的股票哪个最值得投资? 
  能否以一个简单,客观的方式讲解乌克兰内战的起因? 
  《旧制度与大革命》所描述的法国与当今中国有什么异同?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的文章《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 
  如何看待香港近期的社会活动? 
  被黄安举报的人和所在公司为何不敢起诉黄安诽谤? 
  如何看待马斯克称「居家令是法西斯主义」这一言论? 
  如何评价 6 月 17 日吴晓波以芜湖创造为主题的演讲中的观点:「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 

前一个讨论
现在的男孩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只有具备一定历史知识者才能听懂的历史领域笑话?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