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面的法国骑士,一手拿剑,一手拿盾,马奇诺就是那面盾,几十万远征军(对就是敦刻尔克那帮废柴)就是那把剑。他看到你来了,拔出剑,举好盾,结果你一枪戳在他右手,他能怎么办呢。这么说明白了吧,马奇诺其实还是很大用处的,只是看用的人。
先说结论,马奇诺防线从未被攻破,甚至从未被绕过。它完全发挥了防线应有的作用。
任何防线最重要的任务在于“防”。以最少的代价防守住己方关键区域。最理想的防线当然是字面意义上的“叹息之墙”,使敌人望而兴叹,不敢承受巨大代价发动进攻,以至于必须进入防守方划定的预设战场,削减进攻势头。从防御工事的角度来说,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是最为成功的防线,典范中的典范。
防线的反面典型则是德国的齐格非防线等一系列声称能比得上马奇诺防线的盗版。齐格非防线被盟军碾了过去;日军在东北的要塞群被苏军几乎无视;国军的吴福线被日军平推;以色列的沙墙被埃及正面冲垮。所有的这些失败品不但没能从心理上使对手不敢冲击必须绕道,甚至没能起到阻滞敌军攻势,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作用。
再来看马奇诺防线,作为当年顶级工业强国的集大成之作,本身的坚固毋庸置疑。法国人当然不怕德国人的正面进攻。甚至于德国人绕过马奇诺防线也在法国人的意料之中,或者说是有意为之。
从贝尔福谷地沿着莱茵河向北再折向西面直抵法比卢边境的隆吉永。它完美地保护了法国东北部的工业区与巴黎之间的一马平川。使得法军只需要在这一方向投入极少量兵力即可保证这个方向的安全。这条防线的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德国军队若是翻山越岭而来,法国人并不介意在阿尔卑斯以逸待劳痛击敌军。马奇诺防线的北端虽然并未能如愿延伸至英吉利海峡的法比边境线上,但比利时本就是为了隔绝法德而生造出来的国家,法国人更不介意在比利时的土地上和德国人拉锯。焦土也是焦比利时人的土。法国毫不迟疑地将战场预设在了比利时境内。这一决策既能保证法国北部不再遭受一战时期的惨烈损失,也能确保在法国人口只有德国一半的情形下,法国能够集中相对优势兵力和德国进行决战。英国人也必须把比利时这颗钉子钉死在法德之间,绝不可能容许德国人侵占比利时。
有鉴于此,英法两国愉快地决定将战场预设在比利时。比利时人也很明白自己的棋盘身份,只是保留了最后的倔犟,反对法国人将防线延伸至海边。也许比利时人希望德国人效率高点,少打几次伊普尔战役,多打几次阿拉斯战役。
马奇诺防线肯定不是德国国防军能啃得动的,比利时的泥潭也让德国人类似施里芬计划的速胜战略胎死腹中。不论怎么德国人怎么扑腾都逃不出英法的预案。德国人确实对英法的明牌无可奈何。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德国人孤注一掷,穿过了阿登森林,绕过了在比利时等着和德国人硬拼的英法联军,直接进入了法国本土。几十万英法联军在比利时乱了方寸,只能慌张后撤,最终从比利时逃到了法国最北部的城市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大撤退能够发生也正是因为法国人的预设战场在比利时而非马奇诺防线。若是预设战场真的在马奇诺防线,面对从后方袭来的德军,英法联军只能上演莱茵河漂流。
总结便是,马奇诺防线履行了其设计功能,完美达成了其战略构想。它使得正面进攻的德军不得不承受重大损失,从而达成吓阻德军的战略构想,迫使德军不得不绕道低地国家,在法军指定的战场进行决战。然而德军在阿登森林的豪赌,绕过了法军重兵集结的比利时,使得法国丰满的战争理想瞬间需要面对骨感的现实。
当然,马奇诺防线的表现也绝不是法国人二战表现的借口。在一战巨大的人口损失和财富损失阴影下,法国人选择了极其保守但又喜欢剑走偏锋的冒险主义。比德国参谋更理想化的战场预估、开进莱茵区要债的冲动、西线静坐战的侥幸,本质上都是投降主义和冒险主义结合起来赌国运。殊不知赌国运这件事从来都是赢多少次都只是锦上添花,但输一次就万劫不复。法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亦如此。
政治上是为了把英国拉入战争,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不能说没有意义。。。。
军事上没什么意义。
因为法军在配置兵力时完全无视了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正面法军的数量过多。。。。。。
法国人的小算盘:自己缩进防线,让英国人在低地流血,等英国人和德国人血流的差不多了,自己下山摘桃子。
结果德军完全不按剧本来啊。。。。。。
几乎为零
出现死鱼的位置是青森县八户海,位置就是轻津海峡下面的小洼洼那里。(红箭头处)
而福岛废水离他还远呢。(蓝箭头处)
这种内海出现大量死鱼大概率是水体污染。
至于赤潮的话那肯定不是,这几天都冻成狗了。气象条件不符合赤潮爆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