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古今相似的另类案例:
二战中日本总共造了几千辆坦克,产量最大的是95式轻型战车(其实也就是1000多辆)。
95式轻战车自重为6.7吨,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车长4.3米,车宽2.07米,车高2.28米。武器是一门37毫米火炮,一挺轻机枪,装甲6-12毫米。放到欧洲战场,这东西侦察还嫌太弱,重机枪都秒杀它。但在东亚,作为唯一能成群结队的装甲车辆,95战车欺负一下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国家,貌似挺强悍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东西有一个重要改型:北满型。先后造了100多辆,差不多占总量的十分之一。
“北满型”95式轻战车特点主要表现在行动装置上。由于95式轻型坦克的负重轮间距和中国东北地区红高粱地的垅距差不多,致使这种坦克在这一地区横跨地垅越野行驶很困难,甚至发生类似“共振”的强迫振动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日本人特意在第1、2负重轮和第3、4负重轮之间各加一个小直径的辅助负重轮,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北满型”95式轻战车,仅在现地改装了少量,用来装备侵占中国东北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注意两个大轮子之间有小轮)
车太轻,马力太弱,尺寸太奇葩,结果东北的高粱地都能“欺负”坦克。坦克只能沿着垄沟纵向走,不能横越田地,坦克在农业地区丧失了一半的越野能力,不改造不行。但日军不是第一支遇到类似困难的军队:左传·成公二年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尽东其亩”的含义,貌似中学里讲过?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进攻马陉。齐顷公派遣宾媚人把纪甗、玉磬和土地送给战胜诸国,说:“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宾媚人送去财礼,晋国人不同意,说:“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东向。”
晋国在齐国的西面。如果齐国的耕地垄沟都是东西向的,晋国的兵车向齐国首都进兵就可以沿着垄沟走,不用像日本坦克那样苦恼于翻越垄沟。看来木制的兵车比轻型坦克更不耐颠簸,所以晋国才会提出这个要求。可以想象,战车时代不止一个将军在农业地区遇到类似的困扰。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