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第1页

        

user avatar   city-zhou-k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说的是国内,但是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再看到前头有个国内基层自治的答案,也就强答一记吧)


“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两会”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在这个转向下,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2.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3.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4.“十三五”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1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省-市-县-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


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理和假设:


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

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一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却负担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企业”去赚钱(吴晓波)。

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承包”关系,或者叫做“授权性分权”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自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官员,政府直接对下负责而不太对上负责,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制度性分权”。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

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标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大内斗省”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不表)。

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做东北亚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筑巢引凤”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在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自主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当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


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来源:城市岛屿3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并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获得的项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部门“任务招商”。

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模型。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各个市县好比一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




2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1990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2000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十年中国发展最快?


首先,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 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1997-2007) 两次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钱。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 进出口额的飞涨。

  • 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2001-2012) 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9·11以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

  •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1990-2007)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

  • 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的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协议出让”,2002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

  • 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2005-2015) 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竞争”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

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


1990-2014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图,可以看到200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GDP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是,2000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

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机后,美国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再平衡”,提出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

在内部,加入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起已经开始连续四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

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


1950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2005年起显著下跌,从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士丹利报告,2015


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放养”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大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抱团取暖、集团作战才行的。

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天楼竞赛”,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

国际形势:繁荣->萧条

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3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 负面效应的显现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

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竞争。

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竞争正面效应的消退

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度。

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年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

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企业”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制度等软实力。

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

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


  • 竞争负面效应的显现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动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

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近一两年,众多“能人”、“拆迁市长”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

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公地悲剧”。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

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在我上一篇文章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价一天飞涨 70 万元? - 周看看的回答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议”、“事必躬亲”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


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狼王”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在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

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


4

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



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够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


  • 区域协调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人地挂钩”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 差别化考核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将使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对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的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


“人地挂钩”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依赖。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GDP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因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


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财税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


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


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

而现在,一个城市再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济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


1992-2010 中国夜景灯光地图,灯光基本能代表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来源:NASA-NOAA


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变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


继续拿狼群来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把自己定位于各种“世界XX中心”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是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

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市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市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界的走向。


(点开大图)2012年世界夜景灯光地图,几大城市群清晰可见 来源:NASA-NOAA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争来的几两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化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


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们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分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不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



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




结语

本文的逻辑是:

①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

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从繁荣时期走向收缩时期。

④ 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

⑤ “十三五”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

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

⑦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化,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


至于后来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




---------------

图片来源:除已标注外,来源网络

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

微信订阅:cityzhoukan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房地产开发导致基层自治/分权压力增加。这一点大家都看得见,但一般不会认为是动摇社会基层结构的大事。

过去十余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波房地产高潮,我也卷在其中吃了几碗饭。关于这事儿的经济后果,以及地方债、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的宏观政治后果我就不说了。我只谈谈直观感受到的微观社会结构变化。数据大多是个人估算,不过估算误差真的完全不影响结论的基本面。

这一波工业-房地产高潮之前,中国差不多是一亿人住比较完整的楼房住宅小区(家属院),三五亿人住老城区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平房或者低层建筑,剩下七八亿人住在农村。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居住需求以保证能睡觉能做饭为主,对隐私、居住环境的需求较低。而即便是那些比较完整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也限于简单的水电维修和绿化,一般由牵头建设的部门如企业后勤处管一管就完事。大多数居民要么依照传统社区的规则和邻居打交道,要么把一切交给“单位”。

这一轮房地产高潮过后,近一半的中国人离开了传统社区,或是住进了批量建设的商品楼,或是勉力在大城市外围打工,攒钱在家乡的县城买一套楼房。另外一半中国人,除了老人之外,也基本认定住进商品楼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即便来自再偏远农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在一套没有下水道和卫生间的房子里举行婚礼。

不过,住进商品楼意味着你和邻居密集地挤在一起,生活习惯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厨房漏水、酒后唱歌、阳台养鸡、向楼下弹烟灰……都可能引发邻里冲突。传统社区解体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社区领袖都管不了这些事情,大家需要新的秩序。这个秩序在最核心的层面是法院和公安局,但一般来说日常管理靠物业来实现。

物业公司这东西,你说他卑微也卑微,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得对业主毕恭毕敬。但从性质说起,这东西非常强大:

物业公司有税收权——物业费,而且还经常调整税率

物业公司有警察权——保安。可以阻止业主违规使用公共空间,禁止不交钱的业主使用物业,当然严重问题还是要找警察

物业公司管理“市政”事务——大型住宅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治安都不逊于过去的县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复杂管理。

物业公司要对外交涉——大型住宅区必然和外部的政府、市政、铁路有各种关联,从长期来看免不了要有利益互动。只要矛盾不激化到无法调和,这些日常的配合和博弈只能由物业公司来处理。

换句话说,物业公司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相当多的社会职能,在很多方面超出过去的基层政府。随着住宅功能的增加,物业公司的工作复杂性和权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那么,物业公司对谁负责呢?理论上说当然是业主。业主应该推举自己的代表,负责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监督物业公司的日常工作。进一步说,业主委员会才是真正的“物业”,只是业主委员会把具体工作承包给具体的物业公司而已。完全可能业主委员会不雇佣传统意义上的物业公司,而是直接雇佣保安负责治安,雇佣绿化公司来种树,雇佣清洁公司来打扫卫生……和包给统一物业公司的区别无非是批发和零售的不同。

所以,严格来说,前面说物业公司的所有权利,实际上都是业主代表委员会的权利。他们通过选举制度得到了业主的授权,所以可以全权使用物业费并具体落实上述功能。业主委员会有民主授权,有独立财政,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你觉得这算什么?这已经是一个基层政府,而且由于民主授权的存在,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没有上级可以撤换它。即这是一个分权制的基层政府。

不要小看这个“政府”。随着房产公司逐渐整合为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楼盘规模越来越大。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大型住宅区恐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这至少相当于乡镇-街道级别的基层政府。谁也不能轻视他。而且理论上说,多个业主委员会是可以通过集体投票来合并的,按照协议共享基础设施,共同使用物业费(税收)。这相当于业主委员会可以产生自己的上级政府,比如天通苑业主联盟,或者上海松江区东区联盟等等。类似的联盟如果直接和市政机构谈判,讨论市政服务问题,那已经毫无疑问地是参与中层政治决策了。

当然,我说的都是理论可能。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楼盘没有产生业主委员会,很多业主委员会运行的一团糟,内斗和腐败案连续不断。那些完全没有业主委员会,由开发商或政府制定的物业公司维持运行的住宅小区,未必就比有业主委员会的服务质量差。更不要指望业主委员会成立高效的脱产管理机关,乃至和其他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了。

但这不是才开始吗?

新的一轮居住区变革,中国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活空间,和完全陌生的邻居打交道,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存在理由都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能搞好才怪。但无论如何,既然居住区已经形成,业主委员会已经开始管理,在法理上谁也无法阻止这个进程向前推进,无法阻止业主委员会在内斗中成熟。不意外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层看到类似欧美的多党(派)政治。

以上是我最近几年的观察所得,我不是赞美这种基层民主政治,并非说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业主委员会政治的推行和普及无法阻挡。任何用明规则阻止它落实的政策都会激发难以想象的不满——你凭什么管别人的财产?卖地的钱还不够吗?以至于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预的政治代价。当然,用经济手段和潜规则来延缓这个趋势的落实或许是可能的。比如说政府通过补贴物业费来提高无业主委员会小区的服务质量,的确可以减少居民对“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说政府通过鼓励业委会内斗,也可以让居民暂时对业委会失望。物业公司的普遍黑社会化,背后多半也有某些机关的默许。

但无论如何,大包大揽意味着承担一切怨气,付出巨额补贴而没有好处。通过补贴获取的声望不会积累成政府的正面资产,只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而包揽基层管理,除了财政支持不住之外,还会因为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现公平问题。从长久来看,业主委员会出面负责居民区日常事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阻碍这个趋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对于大趋势,我们该怎么看?喜欢民主制的不要着急欢呼。因为这未必是你们需要的那种民主。业主委员会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根据物业比例和物业费比例来决定的。房子大的、物业费高的,投票权就要大。有多少套房子就有多少投票权。这里有各地业主委员会组织方案的对比:

首次业主大会上投票权确定的依据__中顾法律网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台的《加强业主委员会管理若干规定》中关于业主的表决权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居住房屋按套计算,每套一票;非居住物业按建筑面积计算,100平方米以上的每100平方米一票,100平方米以下的,每证一票。”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第ll条“召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应当有过半数的业主或者业主代表出席。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应当有全部投票权数过半数票数同意才能通过。决定通过后应当予以公布。业主投票权数按照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计算,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对业主投票权数可以约定附加条件。”

台湾地区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规定,涉及区分所有权人投票表决时,规定须经出席会议业主一定比例以上人数及其出席会议业主的区分所有权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并不具体计算每个业主的表决权的数量,而是采用与会业主业权份额比例及其人数比例总体核算。这种规定仍然使以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表决权的大小。

这很好理解。既然是业主委员会,那就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当然要按股份也就是出钱比例来说话,否则就没人愿意多交钱了,没钱了你们还玩什么政治?所以,你在小区里有100套房子,都交物业费,就应该比拥有1套的业主多99票。如果你有51%的房产,那这个小区就是你说了算,别人最多有监督权,绝无可能有决策权。有一万个人租住在这个小区,他们也没有任何投票权,因为业委会只对交物业费的业主开放。如果业主们决定本小区的自行车必须靠左行走(当然不太可能),他们也得遵守。和一人一票的选举相比,这样的选举更符合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原则,也更难得到普通人的赞美。

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怎样呢?等到大型业委会有了常设机构之后,他们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又会如何呢?党委能否有引导能力和否决权?

这些问题我暂时还不好说,但我可以举别的例子。前几天国家宣布了这么一个制度:

重点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

。注意按照党章和惯例,书记是要本级党代会通过的,第一书记则由上级下派,人事关系不受地方约束。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有朋友问,为什么要派这个第一书记?我也没当过基层干部,不敢乱说。但有一些基层的朋友给我说了一些段子,可以参照一下。

“基层现在不好管了,乡长比村长还多。修了村村通公路,搞了行政村合并,一个乡只剩四五个行政村了”

“那也不能乡长比村长多啊?”

“乡里一个书记,一个乡长,一个资深人大主任,一个县里某个局过来准备接班锻炼的科级副乡长,再加上乡政府里面享受科级待遇的老资格干部,开个乡常委会就得六七个人”

“这有什么后果?”

“村长坐一块就能把事定了。比你团结,比你有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乡长可以撤,村长是选出来的不能免职。乡里不顺着他们,就集体反应你不尊重民意。县里烦了,掂量着调整一个科级干部比换几个村长容易的多,你说领导会怎么选……”

我理解,下派第一书记,脱离农村基层党员的选举权来指定党委(支部)负责人。或许就是应对这种基层失控现象的一种努力。当然农村的问题还相对简单,因为人口流失,年轻人都去城市居住。长期来看,农村分散居民点又浪费土地又不创造价值,是要被消灭的东西。但城市的业主委员会自治却必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无法回避。政府暂时还可以用潜规则抵挡一两届,但长期来看,城市社区新秩序是一个必须应对的严肃问题。第一书记在衰败的农村有没有作用,我不好说。但如果只用类似的方案来应对城市社区自治问题,我估计是不够用的。这个悄悄推进的趋势到底会怎样,咱们拭目以待。

过年回家偶拍。如此激烈拼杀中出来的村长(主任),撤掉可不容易。

此外多说几句,,地方分权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担心地方分权对大工程建设的阻力。我不否认分级分权制会导致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就中国现实来说,单一制集权政府面对千家万户搞拆迁、搞说服,对每个钉子户都单独谈判,给出区别的价格,已经制造了巨大的成本。与之相比,成熟的分权基层政权或许有交易成本更低的选择

比如说,前一阵子杭州的垃圾处理厂事件,因为地方抗议,拖延了。但与其同时杭州已经没什么地方填埋垃圾,必须搞这么一个垃圾处理厂。怎么办?如果是搞拆迁建设的话,永远有人觉得补偿不够,永远有人觉得建在我家附近压低我家的房价,反正市场经济,别人开价低不能说明我漫天要价么。

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或许可以在多个分权社区内采取“拍卖”制度。即在垃圾处理厂项目上捆绑好处,比如说财政补贴,比如说援建幼儿园和公园,比如说降低电价。这些好处是逐步加上去的,由所有相关社区(从垃圾场中受益的社区)的代表得到社区授权后来“竞买”。如果没人买,就逐步增加补贴或补偿项目,直到有某个社区表示接受。然后由基层社区自己去腾出土地,安排项目。所有达成的额外补偿,由其他社区按比例负担。当然还有另一种竞买方式,就是在垃圾场项目上捆绑足够多的华丽补偿,然后逐步减少补偿,直到只剩一个社区接盘。

这样,等于基层社区替国家承担了谈判成本和一部分组织工作,国家可以不必大包大揽地一管到底,可以和基层的权力机构分担责任。哪怕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国家出来接盘收拾局面,至少也由国家一方获得了政治资本。不至于像现在辛辛苦苦做事还要付出政治声誉的代价。分权制度并不必然意味着分裂和低效率,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提高国家的政治声望。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垃圾场这种“点”项目的一种考虑。对于铁路这种“线”项目,对于连片工业区这种“面”上的项目,对于大型矿场这种可能影响整个流域的项目,技术对选址组合的限制极大,未必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案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前面的讨论,权当一种设想吧。但无论如何,业主委员会的选举通知就要在你家楼下贴出来了。

参考阅读1:关于国家层面对可控性选举的设计问题:

如何说服香港人支持中央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马前卒的回答

参考阅读2:关于制度变革的问题:

为什么苏联没能够和平演变美国? - 马前卒的回答

参考阅读3:什么改变了中国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央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所描述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高死亡率的现象?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luo-yi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生产的人造钻石可能会打破戴比尔斯对钻石长达一个世纪的垄断。国产人造钻石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根据南华早报的这篇新闻:

中国人造钻石产业最初是为石油钻探等工业目的而设计的。这个产业现在正在对全球钻石市场构成威胁。垄断全球钻石市场的戴比尔斯集团已经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寻找分辨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方法。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钻石商也无法使用肉眼分辨真假。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这已经显示了购物者会更倾向于人造宝石。
生产这种宝石的公司在中国各地迅速崛起,每个月都会生产约16万至20万克拉的宝石级钻石。业内人士认为,这足以推动该国在合成钻石生产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约一半的钻石产量来自人造,”中国云南省宝石学院副院长祖恩荣(音译)称。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实验室制造的钻石占全球毛坯钻石销售额的微不足道的1%,但到2020年,其份额可能扩大至7.5%至15%。随着更多国际品牌选择人造钻石,这一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速。2017年4月份,施华洛世奇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所谓的“Created Diamond”。
在上海的一宗2015年案件中,警察发现14%的粗钻石和镶嵌首饰的样本标有“天然”,均为人造。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印度孟买,这是世界第一钻石出口国。


根据GIA美国珠宝协会:合成钻石与自然钻石有完全相同的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光学和物理性质。 根据其生产方法的不同,大多数人造金刚石被分类为高压高温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两类。 由于HPHT和CVD钻石几乎与天然钻石相同,因此只有在宝石实验室进行分析时才会发现差异。Synthetic Diamonds | The 4Cs of Diamond Quality by GIA


人造钻石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相关技术问世。但最近生产钻石的技术得到了突破,使实验室生产的宝石具有了进入珠宝市场的能力。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报告Will Mined Diamonds Lose Their Luster?

从2014年起就有公司开始种植大型纯色钻石,并且有量产的能力。 “2015年,一家生产商在不到300小时内便制造出了一颗10克拉VS1净度和E颜色的抛光钻石,”EMEA金属与采矿团队主管Menno Sanderse说。


目前制造钻石的成本与开采钻石的成本其实并无太大差异。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计,实验室生长的钻石的资本成本可能略低于自然钻石:人造钻石每克拉343美元,自然钻石每克拉367美元。

但是真正的差别在在销售层面。人造钻石可以以低于自然钻石30%至40%的价格销售。 这是因为人造钻石生产商是零散独立的渠道,而自然钻石的供应,分销,市场营销和定价都被戴比尔斯把控。

一些厂商已经开始营销人造钻石:

“人造钻石在化学意义上是100%的钻石。唯一的区别在于生成方式不同。Swarovski的人造钻石与自然钻石拥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硬度,和光泽—— 就像温室种植的兰花与自然的兰花一样。”


目前比较有名的中国合成钻石公司:中南钻石有限公司黄河旋风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

从个人角度说。人造钻石相比于天然钻石的最大优势不是便宜,而是在道德上的高度:人工钻石不需要大量奴隶劳工没日没夜地在非洲的矿洞里劳动。从这个角度说,人工钻石是比自然的“血钻”更干净的存在吧。


user avatar   jian-dan-xi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是开放婚姻

结婚、离婚一事,往往被人们视作生命中零星几件无比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是,「生死相守」的承诺,对于真正长久、健康的结合,究竟是助攻还是诅咒?

在现代,当婚姻一事的「附加值」——诸如繁衍后代、形成经济共同体等——已愈发弱化,新的婚姻观念正在悄然形成。

开放婚姻」便是其中一种。这听起来是个很前卫新潮的词,殊不知早在百年前这种思想已然萌芽。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探讨开放婚姻的前世今生~

究竟是异想天开,还是醍醐灌顶,或是礼崩乐坏?你说了算。

1891年11月,英国性学家 Havelock Ellis与女同性恋作家Edith Lees结婚了。当时,32岁的他还是个处男。鉴于Ellis患有阳痿,两人从未达到过终极圆满的结合。

蜜月结束后,他俩分开生活,Ellis管这叫做「开放婚姻」。直到妻子 Lees 于 1916 年死去,这场婚姻才宣告结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Ellis 和 Lees 拥有的算不得是「模范婚姻」。但是,可能恰恰因为其中的不寻常,Ellis 才能得以通过它,向世人介绍一个至今仍然十分前卫而撩人的概念:试婚。

在Ellis的设想里,伴侣们将尝试探索不同层次的、暂时的结合,在这种承诺下,他们可以发生性关系、同时保持节育,只要没有孩子涉及其中,那么想离婚时可以轻易地离婚。

这一观念抓住了许多进步者的眼球,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和社会改革家本-林赛,他们都十分拥抱后维多利亚时代的新经济自由、文化自由。


「开放婚姻」很新潮?

你和两百年前的人想一块去了

尽管Ellis给「暂时婚姻」冠了个名称,但另一些人早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讨论类似的结婚方式了。例如,德国诗人 Johann von Goethe 在1809 年就阐述了这个想法。


还有美国古生物学家 E D Cope,他在著作 The Marriage Problem 中写道:

婚姻应该开始于一个五年期的合同,配偶中任何一方都有权在十年、十五年后终止或续约,如果那时,一切都依然很好,那就可以签份永久合约。
  • 1966 年,美国人类学家 Margaret Mead 提出,建议实行「两步」版的婚姻:第一步在「个人承诺」层面上,它比较适合资源有限的大学生们,容易解除;如果他们真的准备好了,愿意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了,那么也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为人父母承诺」;
  • 1971 年,马里兰州立法者 Lena King Lee 提出了「婚姻结构续签法案」,其中写道,伴侣应每年或每三年重续他们的婚姻契约;
  • 2007 年,德国立法者也提出了七年契约的法案;
  • 2010 年,菲律宾一妇女团体提出了以10年为限的婚姻契约(较为保守的亚洲人也行动啦!);
  • 2011 年,墨西哥城的立法者们建议,更正民事法典,让配偶们可以自己决定婚姻承诺的时限,底线为两年。


显然,终生婚姻面临着一次大检视。然而,说归说,没有哪部法律最终真正通过了,而可续约的婚姻这件事,也就仅仅沦为纸上谈兵——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

但其实,在这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在安第斯山脉的秘鲁印第安人中、在15世纪的印度尼西亚、在古代日本和伊斯兰世界……暂时性婚姻早已经成功地实行了几个世纪。

并且,看起来,人们已经准备好再次实践它了。


暂时的婚姻

可能反而会得到人们更多重视

在最近的调查中,许多千禧一代的受访者指出,他们对「婚姻2.0版」(beta-marriage)持开放态度。在新版婚姻里,两个人只用承诺给彼此一定数量的年限——两年看起来就挺不错的。

年限一过,他们就需要续约、重新商量,或者,分开。


尽管这份调查并不十分科学系统,但它仍然戳到了现代人的新意愿:人们隐隐希望,婚姻能够摆脱「山无棱,天地合」、「死生契阔」之类的枷锁——事实上,婚姻也确实很难做到这些(当然,也绝不是不可能啦!)。

根据美国智库 Pew 调查中心的数据,2013年的美国,有40%的新婚人士曾经结过至少一次婚。鉴于如今,已有10%的婚姻根本熬不过最初的五年,婚姻续约听起来似乎颇有一些道理。

我们现在的合约——「山无棱、天地合」——在以往的时代可能更适用一些。据美国社会学家称,殖民时期(约十七、十八世纪)的婚姻平均只有12年。

那时,不光人们活不了那么久、许多妇女死于生产,而且,男性需要女性做饭、打扫、照顾自己,女性也需要男性提供经济支持和安全感。但现在,以上种种,都已不再是人们结婚的原因了。


当一对伴侣走到了他们的纪念日,我们仍然会送上祝福,并且随着数字的增加,十五年、二十五年、五十年、七十五年,人们的心里会浮上一层优美的怀旧。

只是,这些漫长的婚姻一定是幸福的吗?并不一定,有些长久的婚姻并没有太多爱意、没有性,甚至可能充斥着愤怒和怨恨。但是,如果他们能相伴到死亡来临——成功!

长久不应该成为幸福、健康的婚姻的标志。

与其被卡在「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的誓言里,不如给续约婚姻多点思考:它让人们能够恰当调整婚姻的火候,或干脆达成共识,已经烧糊了,调整不好了,然后结束它,而不用经历诉讼离婚的闹剧,或挥之不去的对「究竟哪里错了」的忧思。


已经过世的诺贝尔奖得住,经济学家 Gary S Becker 曾说:

如果每一对伴侣都必须依据自己对婚姻中什么最重要的理解,来个性化自己的婚姻契约,那么,对于婚姻这件从根本上就很隐私的事情,以及关于它的任何决定,也将不存在任何社会禁忌或批判。

如果这个社会真的在意升高的离婚率,倒反而可能应该好好想想「与子偕老」这句话了。如果新郎新娘们真的渴望幸福的婚姻,那么,现在也是时候负责任地去思考:

对于婚姻,你的目标和期望究竟是什么,然后,在续约的婚约上,郑重地大声讲出、用力写下:

「我依旧选择你!」


原文|A temporary marriage makes more sense than marriage for life

作者| Vicki Larson

来源|aeon.co

编译|犀犀张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失去了「死生契阔」意义的婚姻,似乎一时间仍难以接受。

不管对此态度如何,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那便是:

若将婚姻当成必须伴随一生的事物,那么难免造成压力、窒息,或是漫不经心,随意处置;但如果它成为了随时可能结束的选择,人们恐怕反而会多投注一些关注、思考和经营了。


究竟给了潜在的不幸婚姻以无负担的解脱方式?

还是将婚姻的严肃性推上滑坡?

对于「开放婚姻」这个概念,你怎么想?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jdxinli.cn/2ukmmb

《心理学装腔指南》——21天成为心理学大佬,简单心理自助训练营,你自己的心理成长基地,详情戳:jdxinli.cn/4hjvyq


user avatar   zhang-bi-chi-li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完成于5年前,可能部分观点已经落后于眼下,但仍有借鉴意义,请各位理性参考。

鄙人学浅,能完成这篇文章要感谢石油大学赵海龙博士,已经转行成为程序猿的李根先生,和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李一女士。谢谢!




看到有人提及页岩气革命,却没有详细作答,心里有些痒痒的,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作为石油从业者,觉得自己有必要为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的信息和动态。


为了使文章不过分枯燥,我想先聊个事儿。

2011年我大学本科毕业,进了一家国有钻探公司,当时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石油院校的学生沉浸在签约率99%的欣喜中,石油企业的员工探讨着彼此的奖金和度假的去处。整个石油行业一派繁荣,甲方乙方统统盆满钵满。

同事间闲聊之际,有人提到页岩气开采,一位资格老,业务熟的老工程师不屑道:“那玩意采出来成本贼高,谁去弄它?”有年轻人不服道:“长庆油田,原来还不开发呢,现在也要赶超大庆了!”“那你等到油价飙到200USD/bbl吧。”


2011年国际油价(侵删)当前油价不足40美金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两点:

1、古时候取暖用木柴,烧木炭;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美国钻探成功,伴随着内燃机的出现,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

每一次能源的更迭并非是前一种能源的耗尽,而是新的技术催生了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能源,之前是,以后也是,只有行业之外的人才会担忧石油耗尽了该怎么办,自打我识字起,课本上就一直说石油再开采50年就没有了,转眼过了20年,可能课本上还是这么写的。所以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并非原材料)被取代也不会是一种迫不得已。

2、新能源的开发不能一味的依托政府,有利益的驱动,才会有人前赴后继,新能源才能在一种盈利的模式下出现。油价高企之时,正是各大油公司开发新技术的最有利的契机,若是如目前这般油价低迷,油企都在减员限产,更何谈开发新能源?

所有人都明白这两点,但视野狭隘的人,就会固守眼前的利益,反正石油又开采不完,而且利润滚滚而来,何必去动页岩气?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轰然倒塌的柯达和裹足不前的施乐。但是在时代中总有些人能够洞悉一切,引领变革。这场静悄悄酝酿,暴风骤雨一般来袭的页岩气革命就是其中之一。

页岩气为何物?

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泥页岩中,以吸附或者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能源,在开采出来之后,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甲烷为主,可供我们做饭、取暖的清洁能源。

几年前,页岩气与天然气水合物等等虚无缥缈的名词一样,仿佛只是超越那个时代的黑科技,但为什么就突然火了,而且铺天盖地。个人理解,其得益于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页岩气资源极其丰富,国人似乎从中一下就看到了自给自足的希望,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过上了中东富豪的生活,再不济也能如委内瑞拉一般,享受一下产油国的国民优惠。

究竟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丰富到什么程度呢?

2012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估报告,经初步评价,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10~12m3,可采潜力为25.08*10~12m3(不含青藏区)。而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给出的评估可采储量为36.1*10~12m3,世界第一!


无论从哪份数据上看,中国的页岩气资源都极其丰富,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如主体思想般宣传报道。

其二,参照上图可知,美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比之中国较少,最多也只与中国打个平手,但自2006年到2011年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从311*10~8 m3上升到1800*10~8 m3。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大国,能源自给率达到81.4%。这一转变如此之快,就连大部分石油从业者也没能预见。


(2014年)

有人会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要高于美国,从中丝毫看不出页岩气革命的贡献啊,但是如果你看见下边2014年中美能源结构对比,你就能明白了……


中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能源自给率,真的要感谢雾霾的好伙伴——煤。

看到以上两点,急于改善国内能源结构的中国有识之士,怎能不为之所动。紧接着中国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对页岩气的宣传,将页岩气列为独立矿种,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

页岩气的开发带来如此剧烈的改变,它不但大大改善了原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能源自给程度,而且吊足了现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胃口,使之卯足劲要再创几个大庆。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的能源供求关系将会彻底改变。世界能源利益的蛋糕也将重新划分。

页岩气革命前全球能源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于20世纪中期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同期天然气开采迅猛增长,加之天然气管道大规模建设完成,1956年天然气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至此石化三能源成鼎足之势,几乎20世纪所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背后都有石油的身影。

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于1948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从当年起,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的出口重心从墨西哥湾逐渐转移到波斯湾,看着一口口油井喷出黑色的财富,中东大佬们其实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们将不会在沙漠中骑骆驼躲避风沙,而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住豪宅、开豪车。

时至今日,世界上来自原油出口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中东的几大产油国,我没有提及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确实不低,而其他南美、非洲等产油小国几乎已经被石油工业所绑架了,石油工业成为其支柱产业,而手中却没有技术,从上游勘探开发到下游炼制储运几乎都依托国外公司,油价高企之时,国民不富,油价跌破谷底,则国败家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委内瑞拉、尼日尔、苏丹、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这次油价暴跌中受到的冲击。)


我们只看到了波斯湾产油国的富庶,以为是真主的馈赠,实则不然,这些国家也是通过几十年与英、美、荷、法及其大型跨国油公司的斗争而占领的石油利润。

二战前西方国家在中东租让地情况(侵删)


二战后,随着OPEC组织的建立,波斯湾及世界主要产油国逐渐联合起来,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对抗西方,对抗跨国油公司,对抗非OPEC成员国,最终成为人生赢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调整原油产量,控制石油价格。直至原油期货贸易的产生,才彻底打击了OPEC的定价权力。

先辈们经过如此大费周章的努力,方能换取的利润,后世子孙怎么可能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中东大佬VS山姆大叔


革命后的能源形势,产油国的对策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次区域战争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因为国内油价飞涨,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严格限制原油出口。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退出了石油出口争夺利益的舞台。

40年后,美国携页岩气开发之技术卷土重来,
2015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之后,一艘名为THEOT的油轮离开油港运营商纽星能源在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沿着墨西哥湾西海岸出发,将驶往意大利船上满载着来自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得州南部钻井的石油和凝析油,买方为瑞士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

上文已经说过,页岩气深深的影响着之前和如今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而中东大佬的江湖地位是靠前辈的血肉堆砌的。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必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呢?

关于页岩气兴起后的阴谋论,在各大网站上已经满天飞了。有人说油价下跌,OPEC放任不管同时继续增产,就是为了摸清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真实成本,同时将其扼杀;有人说,页岩气是美国的杀手锏,通过页岩气肢解俄罗斯的同时,将欧洲盟友牢牢的握在手里;更有甚者,眼下的低油价,中国作为受益者,纵横捭阖,平衡各国利益,同时做大自己。一时间众说纷纭,极大的丰富了退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我想说,无视剂量的用药没有效果,无视剂量的下毒也不一定能要命。美国目前仍然是石油进口国,目前的页岩气开发规模仅仅是改变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程度,暂时还不能让美国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的一极,虽然美国原油厂商的运作空间更大了,也只是为中国、日本等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提供了未来的一种选择。

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占世界能源开采量的比重还没有足够高到挑战OPEC的权威,令OPEC更头疼的还有越来越多的非OPEC成员国。同时美国的页岩气也不足以支持其欧洲盟友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往来。而哪怕是现在俄罗斯也向中国卖着高价的石油,美国一时间想堵也堵不住。

所有的能源国都意识到这次浪潮将改变世界,但眼下的页岩气只是这次变革的开端,各国不会因为它翻脸无情。只会尽量想它靠近,避免在浪潮来临之际,自己的小船说翻就翻。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何开展的?

美国人的上帝才是慷慨的上帝,而美国的人民也是争气的人民。在能源开发这方面,美国人从来不囿于自身资源的禀赋,而是具有某种前瞻性。小学的课本中,告诉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煤炭资源中国这一栏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3.3%,排名世界第三。第一是谁?竟然是美帝!达到2446亿吨,超出我们一倍还多,气人的是人家还不用!还不采!

2015年4月,美国天然气发电量超过煤炭发电量,2016年美国暂停实施新的联邦土地煤炭开采租赁,并启动联邦煤炭审查项目。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支持新的煤矿开采,只用现有已经开发的产能供应国内需求和出口。

正是美国人这种对资源利用的全面考量和取舍,页岩气革命才爆发在美国,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据称美国的第一口商业页岩气井早在1821年就诞生了,这口井确实让人牟利了,所以才有其他人看出商机,增加的投入,以期获得回报。

2000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开始成指数型增长,页岩气的开发使美国天然气和LNG进口量大幅下降,预计2035年,页岩气开采将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美国页岩气的飞跃发展主要依托三个方面:技术、政策、资金。

技术

开发页岩气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这两项技术对于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并非是什么陌生的词汇,这两项技术同样应用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

举个例子,一座城市下边有石油,城市里我们又不能立钻机,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城市边缘开钻,然后用一系列井下工具,控制钻头的走向,打进靶区。若是让钻头斜着走,就叫定向井,若是再斜一点,能水平走,就称为水平井。这项技术能力的大小是看你打的井垂直井深有多少,水平位移有多少。

至于水利压裂就更简单了,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形成一个油湖或者油河,而是藏在孔隙裂缝中。由于地层存在压力,一般来说,越深压力越大。当钻头打进地层,贯通了地面与地下,地层中的原油就会自发的喷出来,这就是很多自喷井。但在大部分地区,地层压力没有那么理想,孔隙度、渗透率也没有那么好。所以就需要压裂地层,使地层与井筒的接触面积扩大成百上千倍,再结合水平井技术,就会使泄油面积最大化,同时降低井底附近的渗流阻力。使原本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量的页岩气最大程度的被开采。

说清这两项技术的原理不难,但是把这两项技术优化,形成规模生产,便足足耗了美国人三十年。技术积累的过程正是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训——厚积薄发!

政策

一个项目的开发就好比是化学反应,政策不是反应物,而是催化剂。若是项目糟糕,无法盈利,就是政策再好,人们也避之不及,除了国企没有人会硬着头皮上。相反,若是项目成立,有利润的驱使,就算没有政策或者违反政策,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若是有那么一点政策,商人便会趋之若鹜,资金便会纷至沓来。

页岩气开发项目便是这种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项目 ,若是没有政策的倾斜,这场变革可能会发生在很久之后,但仍然会兴起。然而美国无愧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种变革若不是由他引领,怎么对得起那高高挂起的四颗人头!


1978 年,《能源税收法案》出台了替代能源生产的“税收津贴条款”,1980 年的《原油意外获利法》对全美油气行业实施五种税收优惠,享受3.5 美分/立方米的税收补贴;2004 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 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 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能源的研发;2005 年的《能源政策法》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增采等5 个方面给予145.5 亿美元的税收刺激额度, 并对基础科研和化石能源分别提供141.84 亿美元和20.42亿美元的专项资助。在监管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对天然气开发商和管道运输商进行不同的政策监管, 在监管管道运输费用的同时放开天然气价格,
保证了天然气生产商和用户对管道拥有无歧视的准入条件。

资金

美国的资本运作过程,在知乎中被无数经济学大神阐释过,这次我也不多舌了,言多语失。总之,华尔街的投资能快速的作用到生产一线,生产一线的利润能迅速的反哺华尔街的投资商。如此循环,好似车轮一般,让美国的页岩气开发,越转越快,越快越转,若不是国际油价腰斩,美国页岩气开发必然能能带来更振奋的消息。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道路

有人质疑页岩气的开发并非是一场革命,因为按照目前国际油价的形势,页岩气开发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但依我看来,并非如此,页岩气开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这并不是革命的全部,这只是革命的开始,我们有幸做为旁观者,见证科学技术的又一次腾飞。

(删除部分内容)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不跟风,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发展非常规天然气。我国的的致密气(开采难度要低于页岩气)——苏里格气田开发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就。该项目采取了5+1模式,引入了不同的公司参与竞争,虽然同属于中石油,但却各自为政,竞争激烈,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在苏里格被采用,被推广。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当地生产作业条件的开发之路。中国应该在这场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从,不盲目。


user avatar   sylar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越来越多的90后不上班,或者不为钱而上班。

家庭条件很好,一年几十万的工作根本看不上。

我记得我刚刚来上海的时候,一个房东大妈看我天天加班。挺心疼我的。

她对我说:小伙子为了几十万,拼命不值得啊。得注意休息。

我骄傲的说:您一个月工资多少。

大妈说:我上海人,一个月工作在超市也就1200吧。我其实去也就是聊聊天。没指望那工资。收房租一个月能1.5W。不过这些都是小钱。就你住的这套房,去年就涨了200W。

我觉得这段对话还是蛮值得品味的。

反正我觉得在年轻人看来。

劳动光荣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

因为光荣既不能换面包,也不能换牛奶。还容易让人迷茫。

不为钱上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追求。

至少我是羡慕房东的。

每天锻炼下,吹吹牛,收收房租。

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就送去国外上大学。

挺幸福的。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男性精子数量锐减50%,人类面临繁衍危机!

原因未知!


这是最新发表在《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上的一个研究。

他们研究了1973年至2011年间近200项内容, 成员多达42935人,分布来自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North America,Europe,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

在考虑了包括年龄和禁欲时间在内的影响因素之后,结果显示,这不到40年间,男子精子浓度(sperm concentration (SC))总体下降了52%以上。

趋势图如下

(1973-2011年间精子浓度下降)

然而:

原因未知!

记得有部电影《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讲述的就是未知的原因让地球上的人们丧失了生育能力,19年来没有一个婴儿出生。然后全人类陷入了恐慌和消极。


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灭亡,放弃了所有的希望,他们藐视法律,肆意抢砸,枪支的泛滥,使得人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了惶恐不安的危险地带。此时的英国处于军国统治下,他们将不断涌向英国的移民统统从城市里赶出,聚集到一处专门为移民准备的集中营里

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无论是陷入负增长的欧洲,还是逐步进入滞涨期的中国,都显示出了出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下图是2014年全世界各国人口出生率,颜色越深表示出生率越低。


曾经有很多解释,比如越发达越不愿意生(尽管大家知道发达国家多个小孩的很多)。

比如抽烟饮酒等(其实其他国家也抽烟饮酒,而且文章研究群体中抽烟只占25%)

然而,这个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就是这些国家的男性精子浓度发生了下降。


参考文献:

Levine H, Jørgensen N, Martino-Andrade A,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7: 1-14.

当然愿意看新闻的也不错

BBC:Sperm count dropcould make humans extinct - BBC News

guardian:Sperm counts among western men have halved in last 40 years – study


————部分讨论————

1,年龄问题研究者考虑了

2,已育男性精子数量也发生下降,但是没怎么猛。

3,这是2017年6月28号才接收的文章,代表了最新的成果,所以反驳者,建议找更新的内容。

4,样本量非常大,近43,000,跨度近40年。

可以说足够代表性了。


对于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我帮你想好了

1,研究群体不够大

嗯,作者承认了。

毕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涉及全球70亿人,联合国做不到,中国人口统计都做不到,更别提研究机构了。

比如,没研究亚马逊原始部落,我就不信哈哈哈哈

2,因素考虑不足

比如, 为什么不考虑这些人的性取向,为什么不考虑他们是否天天喝咖啡哈


趋势已现,值得重视。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重新精英化与去平民化,这个趋势走向是好是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包括意识到和正在有意识的引导这个趋势的人),但是这是不得不发生的趋势。如果结果是好,中国将成为精英理论的典范,如果不好,将加重社会分裂和阶层分化,成为最大号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

这是大家正在经历而且基本没有感觉的,但20年后大家回顾今天才会发现自己就生活在历史里


user avatar   junlin_19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站在大时代的前面,迷雾重重,你目之所及,能看见的历史纵深有多远?

500年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他以为自己只是去到了东印度,而同时代的人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他们的街谈巷议中,法国查理八世率兵三万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的战争,西班牙发布通牒要求所有犹太人离开西班牙,甚至英格兰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世瞩目的玫瑰婚礼,都要重要的多。

事实上,这500年来,在我们的媒体新闻中,最常见的,最轰动的,永远是政客的上位和倒台,明星的艳照门和绿帽子,还有地震洪水大海啸、杀人越狱和股票……

而这500年来最重要的变革,以下这些事件,不知道有几个会在当时能够上得了报纸头条?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资金赞助下到达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但是他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最终身陷囹圄,在凄凉孤独中死去。——世界近代史从这里拉开帷幕。

1497年,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上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落成。——这个时候的达芬奇也就在小圈子里有点名气,但在后世的史书中,这已经成为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事件。

1602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上市发行。——这是近代金融史开天辟地的事件,也是17世纪荷兰海上帝国崛起的支柱。但在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上,甚至都没有提及。

1687年,牛顿的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近代科学革命开启。

1774年,苏格兰格拉斯哥仪表修理店的瓦特将改进的蒸汽机投入生产。——这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开端,重要性不用多说,但是当时除了一些工厂老板,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对这种事情有兴趣关注。

还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电的研究、爱恩斯坦的科学理论、黑格尔的哲学思考、爱迪生对电影、电灯、留声机的发明、IBM对电脑的开发,这些经济上、科技上和文化上的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往往在无声中超越了时代。

与他们相比,纷纷扰扰的时政新闻,能够比肩的大致不过是英法德美日苏几个强国的轮番崛起与更替,以及两次份量极重的世界大战而已。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谈政治和花边新闻,重点探讨一下那些我们未曾给予过足够重视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创新。

【经济革命】

近百年来经济史上最受瞩目的事件就是亚洲版的工业革命,从日本、韩国、台湾、新马泰,到中国沿海、内陆、越南、印度的制造业迁徙浪潮,蔚为壮观。

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一点:现今的世界,其实已经是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GDP(普遍在70%以上)来自服务业。所谓工业,要么可以标准化的,比如汽车、机械,交给了机器人去生产,要么无法标准化的,比如服装,交给了落后的亚洲国家去生产。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虽然空心化了,但是跨国企业的利润率却在上升,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口向创新价值端集中。尤其是苹果、微软、谷歌、思科、高通,这些科技巨头一家接着一家,从车库创业到纳斯达克敲钟,创造了新的需求,创造了新的行业,为整个社会的高收入和社会福利提供着支撑。

经济的成长,有赖于大量这些创新小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去创新的技术,企业是否能够方便的获得资金支持是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几百年来,金融行业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创新变革。

第一个阶段,是银行的出现。但是银行贷款,往往需要资产抵押,需要信用保证,这使得银行成为了大企业的提款机。

证券交易所的出现,是第二个里程碑。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向公众募集海量资金,这为中型企业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库。此后的债券、基金、衍生品交易,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让资本的流动性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个阶段,是风险投资的出现。这使得更小的、具有潜力的创业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就可以获得资金的关注。这是一个何等低成本的创业时代,而在诞生风险投资商业模式的硅谷,慢慢的也就成为了现代创新科技产业的沃土。

但风险投资其实仍然是有进入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投资人往往集中于几个主要的创新前沿城市,依靠人脉机会去接触创业者,看中的创业者大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尤其是在主流大企业里辞职出来的。比如你是BAT巨头的中高层主管,即使你没有什么好想法,也会有一帮所谓的VC追着你的屁股跑。

优酷的古永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曾经在搜狐做过总裁,又在贝恩咨询公司混过,既有人脉,又熟悉风投的喜好,于是在当时千军万马涌向视频行业的几百个风投项目里,就他做到了最大。如果你没有这些经历,那么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酷六一样苦苦支撑后卖给下家了。

要么你就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投入市场后一炮而红的产品,也会有一帮VC嗅着钱味闻风而来。像雅虎、谷歌这种纯粹的代码产品,投入成本少的可怜,放到网上,只要口碑好,很快就可以传播开来,只要有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种子用户,自然不愁风险投资商的关注。

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现代IT科技创新大多集中在硅谷了,假设你是在非洲,即使你有惊世绝俗的创意,那些风险投资商们也是很难找到你的。没有启动资金的支持,绝大多数的产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但更多的项目其实是这样的:创业者没有知名度,产品在大规模上市以前没法验证,投资成本大时间长收益没有办法预测。这些项目我们可以称之为“三无项目”。

对不起,对于风险投资商而言,虽然冠以“风险”二字,但其实一切都是可控的,所有这些风险在经验法则的规避下,让他们更加愿意追逐着热门的行业和创业明星。而在真正的风险领域,投资商的面孔其实无比的冷漠。

比如传统行业的发明创新,比如文化艺术类的个性化产品,比如需求不明的异想天开……在过去,这是无解的,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众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可能。

众筹借助了互联网的信息沟通技术,让毫无人脉关系的、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完全不同社会阶层的、低门槛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让那些风险巨大的、缺乏知名度的、冷门的产品得以诞生,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举一些例子,比如Pebble, Oculus Rift和Boosted这些硅谷的智能电子产品,都是在众筹平台上一炮而红的。

时下国内最热门的本土动画《大圣归来》,也有众筹的一份功劳。大圣口碑爆棚,票房也将创下6亿元以上的记录,投资收益比极高。但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呢,在项目诞生之初——

你听说是一个国产动画片,很可能快速搜索出种种失败的案例,什么魁拔,魔比斯环,那是亏得要卖肾哦,喜羊羊大狗熊都有热门电视动画打底呢,你有么?在美日动画的打压下,这个行业的成功机率在2%以下,人品爆发的机会大概跟中彩票差不多,可以说是冷门行业中的冷门领域。

创作者有知名度吗?对于艺术产品而言,就算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都不是品质的保证,更何况是连动漫业内都没几个人知道的导演。

特效成本惊人,一不留神就过亿了,票房必须在3亿以上才能回本。首日影院排片占比在10%以下,如果不是自来水奇迹出现,几乎就是必死无疑的。

对于一个失败概率在99.9%以上的创新商业项目,别说VC们会绝对的敬而远之,即使是光线影业这样的发行巨头也在捏一把汗后半路退出了。

商业终究是讲求回报的,无法苛求这些投资者们。但也因此,使得大圣归来在八年的创作期中几度难产。如果不是众筹的出现,很可能,大圣就只能在归来的路上漫漫等待,或许要被再压上500年了。

众筹的妙处就在于:你的投资者是不依赖于人脉的,门槛无限降低,近乎于零。投资者的风险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于是可以甚至不考虑收益,仅仅只是个人喜欢的情况下,就直觉的出手了。对于中国的中产以上阶层来说,一万几千元的投资并不需要太艰难的做数学题,或许老子一高兴就拍板了。而具有这样投资能力的人群,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上千万的人。你只要获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认可,就已经可以筹集成一笔巨额的经费。

《大圣归来》一共有89位众筹投资人,来自各行各业,多的数十万,少的一两万,凑成了780万元,还有电影上映后贡献的200多场包场票房。这笔资金,对于电影的成功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并且按照目前6亿元的票房,投资人们已经可以获得四倍以上的回报,让众多的华尔街金融大咖摔碎了一地的眼镜。

这就是众筹的力量。

查了一下数据,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报告,201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众筹平台53家,总数量211家,上半年完成募集资金46亿元,相比起2014年全年13亿元的募集金额,已经有了大幅的增长。不过相比起世界银行的预测,据说到2025年,那帮砖家们认为中国的众筹投资将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可以说,现在只是起点。

互联网金融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创新种子有很多,P2P、余额宝、移动支付都比众筹要热门的多。但在我看来,对于经济的创新动力而言,众筹所能产生的裂变可能性要大得多。

或许不久以后,你开始创业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经费筹集途径,就是众筹。

【科技革命】

更新内容已经发在这里

近二十年来,有哪些用不到电的重大科技突破? - 君临的回答

【文化革命】

一个不留神,发现自己又挖了一个大坑,算了,先写到这里吧,其他的以后再更……


user avatar   tian-zhong-pu-ni-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Sibyl(西拉比)系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出现。


据联合时报报导,新加坡科技人员研发出人工智能系统,能迅速搜查并识别网民留言是否带有讽刺性,该系统或将于明年被政府用于采集网民意见。

研究人员表示,针对网上流行语带双关的讽刺性留言,例如“在高峰时段乘地铁的感觉真棒!”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留言者的真实观感,进而从反讽词句中了解其言语背后的不满情绪。

目前该系统已被三间私人企业采用,分别用作分析网民对于数码内容、广告及医疗服务的相关反馈。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有3个政府部门表示对这一系统感兴趣,正在进行评估,最早可能在明年初面世。


crystalace.socialanalyticsplus.net

这个是在线演示,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测试界面是这样的。)


虽然现在只是测试版,但按照现在人工智能的进化和算法的完善来看,明年正式推出的时候,应该可以连讽刺语气都可以检测下来。

(ps,新加坡用的是:英语、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也就是说,这个识别系统一旦在新加坡使用成功以后,基本上全世界一大半的地方都可以引进了。)





哦,对了,你说汉语博大精深,可以用谐音词或者同形的字代替?

上个月我在知乎看到某个帖子,上面说我国东华大学某研究组已经完成了对敏感词进行谐音和同行以及同义替换分辨的算法。




第二则是2012年,基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教授首创的数据型组织(CDO)理论所研发的“智慧红云”系统。


系统首先将收集党员(基层组织)的基础数据、活动数据,及参加“三会一课”、讨论发言情况等精准数据;随后,系统独有的“党员数据精准画像引擎”,将在云平台上对党员(基层组织)进行快速、准确、全面的“画像”;最后,系统可针对“画像”采用“TensorPlus深度学习系统”进行解决方案推送,为基层组织更好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提供帮助。


作为国内首个“电子信息+智慧党建”项目,“智慧红云”诞生于2012年,基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教授首创的数据型组织(CDO)理论提出。“CDO数据型组织,是通过构建组织的数据空间,提高组织的自记忆、自判断、自预测能力,实现随时随地的服务,实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准治理。”陆川说,这正是“智慧红云”与传统党建信息化的区别。

“智慧红云”提出,将党建工作的实施情况、参与情况等形成精准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测评、判断、预测。“实现党建工作的数据化、智慧化,正是智慧党建的‘未来两步’。”陆川说。


也就是通过大数据对人进行分析,并且得出人的思维情况。

人平时活动时候有很多数据可以被采集,包括你的喝水的时间,上wc的间隔还有摄像头拍下来的面部表情,人类心灵的窗口眼睛。

基本上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细节暴露出来。而采集这些细节,将会可以得到你这个人现在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

而通过这些,就可以预测你个人的行为。

通过你平时的举动,也可以分析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比如是不是反社会人格。




当然大家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我们知道法律是用暴力手段强制约束人类行为的一种规则。

它约束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因为现在的法律是不存在“潜在犯”的。






如果心里憋得难受,我们还可以学霜月美佳姐姐的减压方法~( ̄▽ ̄~)~:
















        

相关话题

  为什么看热的地方周围会模糊? 
  手机不支持联通4g怎么办? 
  你觉得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炉石传说》中哪一个职业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为什么?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什么会自杀? 
  为什么印度被英国统治那么多年,社会风气还那么原始落后? 
  教父一里面的泰西欧在一开始就是内奸吗? 
  为什么雷锋精神没成为普世价值? 
  美欧在打完利比亚又准备要开打叙利亚,真实的动机是什么?为摆脱经济危机并转移国内矛盾? 
  装空调的师傅发生意外,雇主要承担多大责任?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著名的国家级面子工程?
下一个讨论
「失败人士」如何回家过年?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