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的文科科普工作。关于文化的形成,尤其是差异性的形成,有三种主流的说法:
第一,宗教决定论。最先说它是因为对无神论的大家来说,这一点你肯定是不信的,我可以简单说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肉身是自然界演化来的,但精神是上帝灌输的。就好比,电脑硬件是电子厂生产组装的一堆金属和硅,得有软件才能发挥功能,而软件则是人装进去的。装什么软件,尤其是装什么操作系统,就决定了这台电脑是什么类型或者风格,比如是Windows还是Mac,又或者Linux。在这里,文化就好比是操作系统。这种观点在西方是占很大份额的。有神论者之所以能与进化论相对和平共处,就是因为他们把肉体的部分让渡给了进化论,但精神部分依然坚守。
第二,地理环境决定论。有本书大家可能听说过《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就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简单说,什么地方发展出什么文化,看当地的气候水土。大家常听说的,中华文明由于身处良好的水土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种植,所以形成了农耕文明;北欧地区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极端,不适合发展农业,最后就成了海盗业的代名词。这种观点在科技信仰盛行的人群里是非常有市场的。沿着这个思路,人们似乎可以给一切文化现象找到自然科学上的解释。然而,这种思路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天命论”色彩,似乎一个文明开局在什么地方,就注定了它后来的命运走向,推演到这个地步时,一些人就开始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了怀疑。
第三,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属于这个派系,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常说的,耕牛和石磨只能产生农场主的文明,蒸汽机和铁路才能产生工业资本家的文明。这种思路,比地理环境决定论显得没有那么强的“命中注定”的感觉,但其实也是很强调相对于个人主观因素之外的客观因素的,这里面包括地理环境,也包括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客观因素。这种理论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人的能动性,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创新,改造生产力,进而影响上层建筑,而不是像地理环境决定论那样“天命注定”的感觉。
综合来看,文化形成肯定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其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因素,经济活动是主要动力,而历史的偶然性,比如伟人、天灾、阴差阳错等等,也在发挥作用。有了这样的观念,对于克服文化上的盲目自卑或者自大、甚至是文化民粹主义,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