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完之后发现我苦逼了,不仅不是排名第二了,都排名第三了,是不是再更会就排名第四了,好吧,我只能改这句话了,看完前面的答案,不看我的答案小心后悔,当然看了可能会更后悔。。再补充一句,小孩尽量别进来,我的东西不适合小孩看。
生活需要格局,读史同样需要格局,没有格局,那只能是文人的情怀,空具其形,不具其神,表面文章。
------------------------------------------------------------------
实名反对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啊。
有些想当然了,人的成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二十岁的人和四十岁的人做事方法有相当大的不同。
千万不要武断的认为,人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那不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历史人物也有这个过程。
你非要把三十岁的司马懿想成五十岁的司马懿,那就有失偏颇了。
就算他是天才,他也看不到未来的自己会如何,他还能从三十岁就开始做准备?
其实司马懿,不过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没有那么神,他懂得明哲保身。
论语中说,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
彼时的三国有多乱,想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隐忍。
当然那些出来做事的人,也不是就不懂这一点,他们很可能也懂,只是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是那样,因为他懂司马懿,一个人有才,却不愿意拿出来,而且这个人的才华还很给力,你该如何评价他。想来我们会得出和曹操一样的结论。
司马懿不是被埋没,而是他甘愿被埋没,因为不埋没的会不开心。
而为什么后期司马懿又跑出来了,那是因为看人下菜,也可能是被现实所逼。
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懿其实也挺可怜,因为他只是想明哲保身而已,却不得不走上了那条路。
读史的时候,千万不要带入自己的情绪,去想当然,把自己放入到对方的境地里去想。
有才怎么可能甘于平庸呢?因为不平庸会死的,名重要还是命重要,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只是啊,有的人想甘于平庸,却又真正做不到平庸,他的种种出卖了他,让他必须走上不平庸之路。而讽刺的另一点是,有些人不甘于平庸,却没那个能力,只能平庸。
当然最给力的两群人,一种是不甘于平庸,然后成名于天下。一种是甘于平庸,你们根本发现不了我。这只是他们做人的选择罢了,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好,这就是幸福。
司马懿是个不幸福的人。HOHO。想做却做不好,当然也可能是前期不想做,后期想做了,毕竟人是会变的。
------------------------------------------------------------------------------------
居然有这么多赞了,那么我再更点。
生活需要格局,读史同样需要格局。
什么叫格局,即是站得高的位置上想问题。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司马懿很厉害,第二部分是司马懿被埋没的问题。
第一部分这个大家应该没什么大的分歧,当然小的分歧还是有一点的,司马懿究竟有多厉害,在哪方面厉害,这个一会再说。先说第二部分,司马懿被埋没?
什么叫埋没,是不是就是说他的地位没有达到他能力应该到达的位置?
这里首先要说的一个观点是,权利真的好吗?皇帝真的好吗?
如果这是好的,那么那个位置才是好的,如果不是好的,那么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根本说不通。
在普通人的想法里,权利当然好,皇帝也当然好,只能说格局不够,站得角度有点低。
事实上,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有多少权利就会有多少责任,我们在享受权利的时候,这个责任就已经是潜规则了,不会随我们的愿意承担与不愿意承担而改变。这不像责任,你付出了并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有回报的一定需要先付出。
具体是什么意思?容我慢慢分析。
当一个上位者,有诸多的权利,但是在得到这些权利的同时,你必须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如果做不好,那么结果会很惨。
举个例子,当皇帝是不是很爽,天下都是我的,我让谁死谁死,可是事实上能是这样吗?不是的,当一个好皇帝,需要管天下万民的生活,一天要管的事实在是不要太多,没有一定的水平,根本抗不起那个担子。老百姓需要吃,老百姓的生活都得等着他来决策,决策出了问题,老百姓就会跟着受苦,这都是他的责任,他的权利当然是有点的,记得是点,因为管皇帝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你要想当个好皇帝,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相当于累得和狗一样,如果自己做不好,有人管是小事,国家出了问题是大事。
普通人想法里的皇帝,那就是最给力的皇帝或者是非常差的皇帝,每天只享受权利,义务什么都不用尽。对于最给力的皇帝来说,他能做到无为而治,在他的无为而治里,国家是不会出事的,但是对于差点的皇帝,他敢那样,那是找开心。
封建社会皇帝这个职业的风险有多大,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一旦下台,灭族。
当皇帝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当好皇帝会累死,当坏皇帝,享得一时荣华,然后全族跟着倒霉,而且大多数的皇帝,全族都跟着倒霉了,因为好皇帝没那么容易当的。
所以大家不要武断的以为,权利是好的,司马懿那么给力的人,肯定想往上爬。
这个不客观。
当然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格局可能没有那么高,他肯定也是想往上爬的,这是每一个年轻人的通病。
可是有区别的是,司马懿并非是一个寒门中人,他是一个世家中人。
什么叫世家?千万不要以为有钱有权就叫世家,真正的世家不是那样,有的世家可能没有钱也没有权。很多时候,有钱有权的可能叫暴发户。
暴发户与真正世家的区别在哪里?不在钱上,也不在积累,底蕴上,虽然这也是一部分,但是更关键的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世家有自己一系列的家庭传统,什么事怎么做,用来保护自己的好东西,用来更好的使用自己的好东西。而暴发户在这一点是很欠缺的,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时间长了你就会有,而是人生以及生活的智慧,只有你的家族真的量变引起质变,出现一个真正智慧的人,进而影响了整个家族的行为方式,暴发户才能真正的变成世家。如果没有这个人,暴发户永远只能是暴发户,他根本保护不了自己家族的好东西,反而因为自己的好东西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招祸。
具体到司马懿的事上如何理解,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现在的美国总统和各大门阀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美国总统还是那种会让全族跟着灭亡的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的上位是不是需要门阀的支持,门阀为什么支持总统上位,而不是自己上位?原因即在这里,枪打出头鸟,我只需要享受我的权利,责任的事有人替我担着,那我就够了,我干嘛要去把责任担着,担不好了还会出事,完全没必要啊。
美国的那一套东西,中国早就玩过了,只是普通人看不懂罢了。包括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走这条路。
套到司马懿的这件事上,曹操只是门阀的一个代表,他在承担着责任,虽然他也在享受着权利。但是司马懿完全没必要说羡慕他啊,要羡慕也是年轻时候的不懂事。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想过,我这么给力的人,我也要成名于天下,可惜他有个爹,会告诉他,儿子,那条路不好走的,会如何如何。司马懿如果聪明,他会听,如果不聪明,他爹会强迫着他听。包括真正聪明的人是不需要他爹说的,因为他自己都懂。
世家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就像现在的美国总统与背后的几大门阀之间的关系。
皇权需要世家支持,世家也需要依赖于皇权。皇权能管世家,世家也可以管皇权。皇权说得不好听,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富贵,真正的富贵还在世家手里。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埋没,真正好的东西都在我手里,我还埋没什么。
未完待续。。
---------------------------------------2014.3.22.9.39继续更会---------------------------
当然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世家就不需要往上爬,包括世家也有档次之分,相当于做人的格局问题。
低档的世家,想的是如何更好的往上爬。高档的世家,想的是别的事。
包括很多事心里明白是一件事,能否做到是另一件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继续来分析,司马懿的一生。
司马懿的世家究竟有多强,可能没多强,也可能很强,这个很难判断。不过也无所谓,因为什么世家出来的都得需要一个自己懂的过程,世家出身只代表他能接触到那些理念。
容我慢慢分析。
司马懿,此人肯定有能力,并且在年少的时候肯定非常聪明,年轻的聪明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性格特点,不甘为人后,肯定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功成名就。这一点,别说是世家出生,就是拿刀架在脖子上,他依然也想要出人头地,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改不得。
而且他的成长也满足正常的聪明人升迁,包括他本人也足够的幸运,有那个机会去接触到一些人,可以让他爬得更快。
当然前些为什么要谦虚的隐忍,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世家出生的人都好这一口,虽然他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是他会这样去做,别人请我的时候,我一定要拿着点,谦虚点,等人一请再请,我再出来。
这一点别说是古代的世家,包括现代有才有名的人也一样,在普通人眼里叫装13,可是在真正懂的人眼里叫懂事。所以有了那句话,读史鉴今,可以不惑。
自己有才,家族也需要出去接触一些皇权,自己也想要往上爬,有人请了,自己也谦虚够了,包括那个老板貌似也算靠谱了(老板靠谱这一点尤其重要,跟着不靠谱的老板是会死的),好吧,我出来了,你们要欢迎我啊,天才的我司马懿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我乃天之骄子矣,你们这群老弱病残,等着看我成功吧。
然后现实给了他一个大嘴巴,你有才?呵呵,比你有才的人多了去了,就算没你有才,也够用了,你是谁啊,先在那儿磨练会吧。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
我不知道司马懿有没有不甘过,应该是有的,这也是天才的共性,天大地大爹娘大,下来就是我了。哪怕在别人看来自己的地位已经不低了,可是在自己看来,这才哪儿跟哪儿啊。
不过这个时候就能体现过世家的不同来了,世家人的懂得隐忍,懂得继续努力,而普通人会选择抱怨,选择不再努力。当然,这个东西和前者是一样的,懂得是一码事,做到是另一码事。有的世家的人也忍不住,也会堕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司马懿应该足够幸运,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隐忍,一直在等待机会往上爬,并且他的机会还不错。
大家可以去参考
@陆坏熊 @沃金的答案。
他爬呀爬呀往上爬。
可是爬的时候,慢慢的他发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自己的能力貌似有些不足了。
以前为什么一帆风顺,那是因为自己的积累,可以玩转自己地位需要的能力。
可是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他发现自己需要做选择了。
而且到了这个做选择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命运了。各种东西都会推着往那个方向走,功高震主,臣弱主强。我OOXX的,这是要玩死我的节奏啊。
以前我司马懿敢爬上来,那是因为在我的上位有比我给力的人在,远不说曹操,曹丕,就算一个曹睿也是强者啊,怎么突然之间,这些人都没了呢,这可怎么办。
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另一个答案。
=============================================
应该如何对待一个有功之臣,有功之臣应该如何自保?
刚回答完另一个问题,然后看到
@James.Big回答了这个问题,过来瞅了一眼。
居然和我刚回答的那个问题差不多。
好吧,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我眼里,问题都长一个样子。用一套东西差不多都能解释得通。
当然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我写东西走题的原因。
嗯,我在走题。小心慎入。
现抄答案。
-------------------------------------------------------------------------、
快乐由两个方面决定。
你的期待值,与你的被满足程度。
如果你的期待值小于被满足程度,那么你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
如果你的期待值大了你的被满足程度,那么你什么时候都是不快乐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最开始恋爱的男女,会要求对方做到一百分,如果做不到,就会如何如何。
当时最开始可能会做到。只是人的天性是懒,过一段时间肯定会做不到。那么就开始失望,争吵,种种。
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爱,很是神奇。
然后因为期望值大于了被满足程度,所以不快乐,最终走向分手。
当然如果在此过程中,男女双方都能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那么他们也会过得很快乐。
这就是两个循环。
一个是良性的,一个是恶性的。
恶性的循环在于,期待值很高,而被满足程度非常难以到达,然后开始失望,失望之后开始争吵,争吵之后或是还是满足不了或是已经不想再去努力,进而恶性循环形成。
良性循环在于,期待值很低,而被满足程度非常容易到达,到达之后开始快乐,快乐之后更想努力或者不努力,但是依然快乐。进而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快乐。
当然这种良性循环也会变成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也会变成良性循环。
只是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人变得提升了期望值。或者是恶性循环的时候,人变得降低了期望值。
婚姻如是,爱情如是,育儿如是,人生如是。
好一碗大鸡汤,记得带勺子。
懂了你就快乐了。不懂也请免开尊口用一句谢谢来换我大勺子。
我的勺子很值钱的。
-------------------------------------------------------------
具体到这件事上,就看BOSS与这个有功之臣两个人中,是不是有一个懂事的。
要是两二百五遇上一起,那是一场灾难。
或者一个懂事的遇上了一个不懂事的,这个不懂事的还各种得瑟,超过了懂事的容忍度。
如果不懂事是在上位,下位的这个还不赶紧跑,非要找人T,呵呵,满足你的需要。
如果不懂事的是在下位,上位的忍啊忍啊忍,然后最终华丽的让他滚蛋。
当然还有另一种,懂事的遇上了不懂事的,不懂事的得瑟程度比不上懂事的容忍度。
不懂事是在上位,那么下位的这个人会很自觉的跑得很快。。参见。。拐走西施MM的那家伙。
不懂事是在下位,那么就只能看上位的这位懂事的人,能坚持多久了。
当然最好的状态不用说,肯定是两个都懂事。
那谁,你懂的,哈。
嗯,我懂的。
一个眼神,所有的问题都搞定了。要走要留,都开心加愉快。
可惜的是啊,懂事的简直太少了。
=================================================
具体到司马懿的事上,司马懿开始苦逼:以前曹操,曹丕,曹睿活着,我们君臣都开心,他用着我的才,我知道他会容忍我,哪怕有时候我出工不出力,他们也不会怪我什么,因为他们懂这是我在为他们打工,而不是为自己打工,那我休息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NND,可是为什么你们都去得那么早,还留下一个小孩子和我玩,你们曹家这是想坑死我的节奏啊。
以前你们活着的时候,给我军权,是让我去打外人的。我打完了外人,就把军权给我收了。现在这小鬼上来了,他肯定会猜忌我,而我还没军权,这是玩死我的节奏啊。不想反逼着反,想反又反不成,不带这样玩人的,好歹我这些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啊。而且TMD的,猜忌我的原因居然是我能力大,功劳高,怕我抢他的权。好吧,这个想法,我确实是有过,但是只是想想而已啊,我又没有军权,就动都动不了啊。我多想给这熊孩子解释一下啊,可惜TMD的,这熊孩子不听啊。
孔夫子说得果然没错,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矣,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可难死老夫了。
早知道这样,我一定会听我家的家训,不要出来做官,还做得这么高,可是TMD的,年轻的我哪懂这一点啊,我也想实现我的理想啊,这真是愁死老夫矣。
努力了一辈子,隐忍了一辈子,玩了一辈子手段,居然被姓曹的这样坑。难道活得长也是一种罪?老天爷,不带这样玩人的。
(原谅我上面用了些粗口啊,因为人在那种情况下,想不暴粗口都难。)
---------------------------------------------------未完待续,有空了再更--------------------------------------
继续更,2014.3.22.11.35
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这个世界的很多事,不是直线,直线的东西差不多全是错的,简单暴力那种事,是小孩子玩的事,也就是一条筋的想当然。
先说一下真正的世家子弟是什么,然后再继续写司马懿。
世家子弟的做事方法,其实就是成功的路是什么走。
自身要有一定的天份,要足够努力,努力之后还要懂得隐忍。
素书有云: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意思是什么?我有我的能力,我也懂得隐忍,我要学会看人下菜,如果情况对我有利,那么我就动,如果情况对我无利,我也会懂得退。而且这种利与弊,还会随自己胸中的格局而改变,而不是一条筋走到底,一条筋走到底的能成功的非常非常少,但是也有,比如海瑞。
其他能成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权衡,什么有利,什么没利,这条路如何走,而不是简单的一条路。在他们面前,路有很多条。
原因在哪儿?因为他们一个人的失败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那是一个家族的事,自己出了事,是会影响自己家族的。智商在那条路上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智慧,没智商有智慧能上那条路,有智商没智慧上了那条路就是找死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成功的原因所在,智慧不同于智商。只有那些寒门,包括一些孤家寡人做事才敢只给自己留一条路。
司马懿是世家子弟里非常优秀的一个人,他的每一步都在平衡,这是这类人做事的方法。
其实我没有看过多少历史,我这人太懒,三国只看过一次,还是很多年前,近期看三国的东西也只是网络上看过几本YY小说,包括萌风史纪里的描写,个人比较推荐一下萌风史纪里的一些东西,写得非常不错。
读史最可怕的一条在于,把成功的人都想成天才,把失败的人都想成蠢货。成功的人并不是天才,失败的人也不是蠢货,哪怕失败的人比起现在的普通人也要给力的多。
在权衡的游戏里,没有一个是弱者。弱只是相对的弱,强也只是相对的强。很多时候,就差一点点,历史就可以改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棋输一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智商最高的三类人,第一类,从政。第二类,经商。第三类,搞学术。
政治那一行,真不是一般人可以进的。普通人也不要自己想当然,用自己一条筋的思维去想别人,那群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无数条路。
什么叫智慧的人,有一句这样的话作为起始标准,看他的脑子里能否有两个完全相反的理论共存,而不冲突。如果没有,再聪明也只是个小聪明。
继续分析司马懿,他的一生也是权衡的一生,从最初的出来,到每一步的走,在走每一步的时候,他都有过自己的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在哪儿,不好处在哪儿。他都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教父里有句这样的话,孩子和女人可以粗心犯错,男人不可以。记得这里是男人,不是男孩。
前期的我就不分析了,无非就是一个想要往上爬,他有这个机会,有这个能力,包括上面也有能容忍他的人,君臣都开心。
曹操,曹丕,曹睿,司马懿,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傻人。他们都是懂得平衡的人,懂得自己的分寸在哪儿。包括后期的曹爽可能也懂,只是他的格局还小,而且当时的局势所逼。
就像我们现在想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自己被人相信,如何相信,如何被人相信,是你嘴上说两句就可以的?肯定不是,不同人之间有不同的权衡与考虑,但是总的目标是差不了的。我们都要让自己活下去,都不会自己去找死,聪明的人更是惜命。
司马懿为什么要装疯?因为他不装,他就得死。装得不像,都得死。实在是被逼无奈啊,为了活下去,什么事都得做,而且他的死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死,而是一个家族的问题。墙倒众人推,走上了那条路,就是一条不归路,上去容易,下来难。
至于他的家族为什么走上了称帝之路,也是种种原因推到的那一步。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可能不会选的。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把这句话好好看懂,不要想当然。
不成功的人才会想要成功,真正成功的人,他们明白自己成功的那条路是怎么走出来的,在那条路上他吃了多少多少的苦,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不会愿意选那条路的。因为在那条路上,活下来真是靠侥幸。
好吧,更完了,其实上面的东西都是我瞎编的。
-----------------------------------------------------------------------
我的文字拒绝评论家,尤其是小孩评论家,如此难以取悦,写得少,他会说我是鸡汤,写得多,他会说罗嗦。
我都说了别进来了,还要进来。我这一篇东西真是瞎编的,因为我自己读史读得不够多,最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只是看到我有朋友关注这个话题了,然后进来看了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那个答案有些想当然,然后就自己随手写了点。后来断断续续的有人点赞,包括我也看到了几位大神写的东西,所以我就又开始补充,这也是我思维为什么乱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思考问题应该有的方式方法吧。如果我能一下子把问题全思考清楚了,那么说明要么我之前就全懂了,要么就是我的境界比较低。我在不断的补足东西,不断的修改东西。
包括我自恋点说,如果你认真看了我的东西,会对你的生活,你的思考方式,你的读史方式挺有用的。
一堆小屁孩,到处找存在,到处当评论家。真以为评论家是好当的啊,随便阿猫阿狗就敢出来挑挑这儿挑挑那儿。
最后补充一个做人的素质。我年轻的时候也愤青过,也看什么都不爽过,但是我会选择在自己的日志里发泄,而不是当着一个人的面发泄,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为什么现在的知乎这么LOW,简直受不了。
曹操在兖州纵横的时候,司马懿还未弱冠呢,这是年龄问题,何谈埋没。。。
不仅是司马懿,早期曹魏政权世家文臣以汝颍谯沛人为主,直到献帝东奔,司隶和关西的世家才开始大规模进入曹魏阵营。
但司隶和关西在文官系统的卡位中,势力并不如资格最老的汝颍世家,直到储位之争中,司马氏重注押宝曹丕,赢得盆满钵满。
但即使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氏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野望,因为军权还是捏在曹氏手里。
曹魏军制,禁军和军镇主将,都由曹氏宗亲担任,辅将由寒族出身的将领担任,门阀世家无法指染军权。
但这是依靠“人治”维持的制度,到曹睿在位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无法维持,司马氏出领军镇,并依靠在关中经略多年的资本,和曹爽做了交易,司马师获任“中护军”,在禁军体系中打开一道裂缝,于是曹魏悲剧了。
-----------------------------------------------------------------------------------------------------------------------------------------
骆同学写得挺好的,但观点基本站不住脚。
1.关于帝王相,论据本身就是错的。
渲染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在他出仕之前,他老爹和老哥已经在曹操手下干了好几年了,司马懿靠曹丕起家之前,他老爹和老哥的名望是比他高的,更能代表司马氏,司马氏的立场已经很清晰了,拿这个说事太打宣王的脸了。。
“曹操态度”之说,《晋书》成于贞观年,打造太宗伟光正形象的政治目的,大过单纯立史,观点多有不客观之处,仇鹿鸣先生在《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和家族网络》里总结了对晋书的质疑,这里不多说了。
2.司马氏掌权,只是偶然事件,外部原因大过司马懿自身的运作。
司马懿肯定是有才华的,但用“权臣之姿”形容他更恰当,要说他是“枭雄之姿”,就太过了。
三国三位枭雄,孙策白手起家攻略江东就不说了,老曹年轻时候在王党与门阀两种政治理念之间迷茫与思索,差点把他爷爷和老爹积攒下来的政治本钱玩没了,等他终于完成了一个王党自我救赎,又杀了九江边让,差点连自己的基地都玩没了。
还有皇叔,皇叔在徐州的博弈和投机中,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市委书记级的流浪军团,做到和曹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政治局级领导,但他不甘心,他就是那种不当皇帝就会死的男人。
而反观司马懿的出身起家,并没有惊人的战略级别的事件,文不过荀、贾、郭、程,武不过诸夏侯曹。
司马懿像那个时候大部分世家子一样,依靠父兄在官场的积累,结交名士树立威望,而进入官场。
几个关键节点。
进入东宫,缘于曹操的调派,“使与太子游处”,结识和靠拢曹丕,坐上东宫官场火箭,连带河内司马成为可以与颍川陈荀并立的大世家,这一点司马氏的婚配状况的变化已经很好的说明了。
开始掌军权,缘于曹魏自身制度和策略的缺陷。同样是门阀威胁君权,东汉的策略,是靠宦官和外戚这些寒族豪强,对抗世家官僚,为毛东汉不用宗亲呢,因为宦官和外戚毕竟是外人,权力再大至多干预废立,取而代之的机会少,而宗亲如果坐大,同是一家,取而代之是有正统性支撑的。
而曹魏因为魏武是靠宗族起家的,所以宗亲地位超然,成为曹氏控制军队的关键。但宗亲的危害上面已经说了,所以文明二帝都一定程度打压了宗亲,导致宗亲接班梯队断裂,等到曹真死的时候,已经没有宗亲有足够的履历接手军队了,明帝被迫让司马懿出领军镇。
明帝晚年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打压宗亲的危害,想提拨年轻一代的宗亲重掌军权,“图万年后计,莫过使亲人广据职势,兵任又重”,但已经做不到,匆忙间提拨曹爽上来。
曹爽虽然有过禁军系统的履历,但威权远没有到达掌控朝局的地步,所以他被逼干了两件事,一是采用激进的用人策略,提拨自己亲信,这激怒了在位的寒族曹魏功勋元老。导致本来作为曹魏制衡门阀的寒族士人,短暂的与司马氏为伍,而他们在“高平陵役”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件事,是为了控制司马氏有极大影响力的关中军镇,作为交换让司马师担任“中护军”,获得了部分禁军的控制。
这两件事,直接导致“高平陵役”曹氏的惨败。
所以更准确的说,是曹魏不可能避免的错误累进,被司马氏摘了桃子。
0c0
谢邀~
楼上大伙已经把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我就赘述两句吧。
题主您这个问题其实不成立,司马懿并没有“不受重用”。
事实是,他非常受重用,也并没有被埋没。
提前说一嘴,《晋书》里描绘的司马懿不欲屈节事曹魏,还有曹操忌惮他的那些话,就别信了。
本质和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是起美化作用添彩。
《晋书》对司马懿的美化,还有遮羞的功效。
因为站在传统士人道德立场来看,司马家是百分之八百的奸臣,毫无忠贞可言。
哪怕是正史,也不是没有预设立场的。
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史料,才能保证不会得到一个完全扭曲的人物。
这更显得良史的可贵。
晋朝史官为了回避不忠的事实,只能找一些借口来迂回表达司马家叛魏的正当性。
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曹操从后面叫他,司马懿显现狼顾之相,曹操大惊于是深忌之,这种事当个乐听就行了,别认真。
更别提为了把司马家爷仨描画的伟光正,还让司马师、司马昭哥俩上演一出绝食的好戏。
说司马懿年老跟张春华拌嘴,张春华绝食,司马师哥俩陪老娘一块绝食。
司马懿怕饿坏儿子,只能跟老婆子服软。嘿嘿。因为不忠,所以要孝。
我不认为司马懿推辞征辟有什么大不了的,张春华杀奴婢那事儿,是吃醋的可能性还比较大。
这些给司马懿遮羞的话,有两条永远说不通。
如果曹操真这么顾忌这个人,他脑子得多有问题,才会让司马懿当曹丕的太子中庶子。
自己眼里的大毒草天天围着继位人转悠,居然听之任之,这是曹操的智商吗?
其次,就算曹操真的顾忌司马懿,不待见他,那曹丕怎么说呢?
曹丕对司马家可谓有大恩,司马懿更是曹丕四友之一,临终任命的三个辅政大臣之一。
如果曹操视司马懿为祸害,所以司马懿有理由不忠于曹操,那他可没借口对不起曹丕。
《晋书》在编撰时,直接照抄了大量西晋官方宣传论调。
这些官方宣传,就跟汉高祖是龙种一样,都是为了塑造舆论,给自己找合理性。
在跟司马懿同时期的各种史料里,根本找不到曹操不喜欢他的记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甚至《晋书》里对司马孚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当别有用心的。
高平陵事变时和司马师一起驻军司马门,事后还因功加封。
说司马孚是魏国纯臣?可别糟蹋魏国了……他们是一大窝狐狸啊。
跟《晋书》的论调正相反,曹家祖孙三代,对他们司马家都很不错,特别是曹操和曹丕。
再说了,就凭曹丕那个怨妇劲儿,如果他爸比特别讨厌自己的好朋友,肯定会写文发牢骚的。
为什么上面说司马懿推辞征辟没啥大不了呢?
咱来把这个事儿捋一下。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这是《晋书》里司马懿同志的履历。先是“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然后曹操才派人征辟他。
参考另一个被举为上计掾的姜维,“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这是一个入职的流程,如果应招了征辟,就等于认了之前郡里的举荐。
司马懿这次会拒绝征辟,诚然有袁曹局势不明的考量,另一条是因为举荐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
“建安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公遂济河,围射犬。……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建安六年时任河内郡太守的就是这位魏种,他是兖州人。
这个魏种后来也没有更多事迹流传,我一直很好奇陈寿特意记这么一笔是什么用意。
当时曹操的阵营里,文官系统由汝南与颍川的士人把持,部队系统由沛国与谯郡的武人把持。
兖州人的代表就是程昱,他是曹操的五位谋主之一,但是兖州人在曹营的地位,远不如颍川人。
说起来,因为不待见举荐人而拒绝征辟的事儿,程昱也干过。
当初刘岱很赏识程昱,但他不看好刘岱,拒绝了几次征召。后被刘岱表为骑都尉,程昱索性装病。
建安六年的司马懿和当年的程昱一样,他可不打算把自己跟弱势的兖州士人绑一块儿,不领那情。
什么人的举荐能够入他法眼呢?当然是颍川人。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曹操做丞相是建安十三年。
隔了七年,是谁把司马懿举荐给了曹操?
《后汉书.荀彧传》:“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腢、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荀彧别传》:“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颍川人老大,曹操阵营内第一文官。
这面子足够大了,于是搭上了颍川人关系的司马懿同学就痛痛快快的赴任去了。
后来司马家和荀家的亲密关系,也证实了荀彧对司马懿的提携。
司马懿曾经称赞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见到了荀彧的儿子也称赞:“荀令君之子也。近见袁偘,亦曜卿之子也。”
后来司马懿靠着抱荀彧大腿,终于拉拢到了颍川人。
在他玩死曹爽的过程中,颍川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所以对于司马懿之前的所谓不欲屈节事魏,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他需要一个更有背景的关系,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准备更高的起点。
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当时大部分士人都是这么干的。
不欲屈节纯粹是瞎扯,他可热衷功名利禄呢。
司马家并非是根正苗红的读书人。
他们老家河内,与河东郡、河南尹并称三河之地,紧靠边疆。当时那附近盛产白波贼和匈奴。
三河出豪壮武人,最有名最厉害的三河武士不是本多忠胜,是关云长。
司马家自称司马卬后人,楚汉相争时的赵国武将。
千万别误会司马懿是军师谋主,那都属于兼职。他家是祖传的将种。
从爷爷司马儁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居然坐到颍川太守。到司马防这代产生质变。
河内跟颍川的距离并不远,以司马儁的履历来看,司马家跟荀家应该还是老相识。
不过在当时将种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经学传家的世家子弟才值得炫耀,司马懿为了打入这个阶层,也努力了好久。
他跟荀彧、曹操,这两位其实有相似的烦恼。
曹操是公公的孙子,荀彧的父亲曾被迫和中常侍唐衡联姻,给荀彧找了位公公老丈人。
他们都曾经或不被传统士族接纳,或被士人们讥笑。
司马懿这个将种充大瓣蒜,靠着河内老乡四处美言装名士派头,估计很能引起二位前辈会心一笑。
曹操和曹丕对司马懿真挺不错的。
司马懿光和二年才出生,他五岁的时候曹操正忙着和人围殴黄巾军呢。
老曹和吕布互相抽出脑浆子来的时候,司马懿才十五。
他倒是想不埋没,这么个小孩子在曹操早期除了当个书童,没有任何作用。
等荀彧征辟他,可以抱上梦寐以求的颍川大腿了,都已经建安十三年了。
那年老曹正忙着南征,刚入职的司马懿的主要工作是陪曹丕读书,这一年曹丕刚二十一。
曹操得多二,才会让一个刚入职的家伙这时候进来参与军谋大事。
后来司马懿就在曹丕的亲密小伙伴这条道路上愉快的奔跑着。
从他接受征辟,到曹操病死,只有八年时间。
手下人才济济的曹操就是有心重视他也没那机会。
司马懿根本就不是曹操时代的人。
因为一直是曹丕的亲信,后来曹丕曹植夺嫡的时候,他除了曹丕也没别的选择。
在这时候出力最多的其实是曹丕最亲爱的吴质,但司马懿总算是跟对了人。
曹丕是个很重朋友情谊的人,登位后非常对得起这些老伙计。
黄初元年司马懿先为尚书,随后又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到了黄初二年,已经是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啊伙计们,曹丕已经让他参与重大决策了。
恩宠无比,五年时间,这升官速度比火箭还要快。
曹丕病逝后,遗命的三个辅政大臣,就是宗室曹真、颍川代表陈群、河内人司马懿。
恰好这时候司马懿又碰到了一个好机会,孙权趁曹丕刚死,派诸葛瑾来打秋风。
孙权和诸葛瑾一人带一路,同时进军。诸葛瑾这路就被司马懿抽了回去,斩首千余。
这应该是司马懿第一次单独领兵上阵,他的运气简直太好了。
不光对手是东吴这群进攻白痴,更是诸葛瑾这个军事上没什么出彩亮点的软柿子。
军事天才司马懿体内司马家将种的血统觉醒,三河武士的血在燃烧。
两年后就创下了十六天破城斩孟达这种佳绩,当时的司马懿肯定有种找到灵魂归属的感觉。
然后就被葛公教育了两次怎么做人,帮助司马懿领悟了一生的奥义——神龟流龟缩功。
如果说司马懿在初始就包藏祸心,要寄生在曹氏内部蚕食,那太不现实了。
《火凤燎原》里状司马之多智而成妖,那毕竟是漫画。
初平元年讨董卓时司马懿才十一岁,哪儿来的城下一聚呀。
曹丕在位时对司马懿的恩宠,正是他幸福人生的开始。
那时候的司马懿兴许还有着美好幻想,假如曹丕命长一点,没准他早就当上三公了。
后来司马懿的篡权,最开始应该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伴随迅速的膨胀。
曹丕是个重度文人病晚期患者,有着很强的文人气质,以及文人式的轻狂。
在他任上,迫于曹氏与颍川士族一贯的合作关系,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这确保了世家大族子弟在权力阶层的世袭。
但曹丕同时还干了一件事儿,就是督促察举制在全国各郡的推行。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是相悖的,九品中正保证高门步入仕途,察举则给了寒门士人机会。
曹丕最好的朋友之一吴质正是出身寒门,由于寒门出身,吴质一直与世族不睦。
他的仕途也很早止步不前,按照曹丕的性格,如果吴质出身再好一些,地位不会比司马懿差。
简单来说,曹丕时期与颍川士族集团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
后者企图控制文官阶级,形成皇权之外的政治力量。
前者想要稀释门阀对政治的影响力,寻找制衡的手段。
其实这种努力从曹操杀孔融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这种矛盾在曹爽时期达到极致。
皇权与门阀的既得利益产生冲突,作为抱颍川大腿起家的司马懿被雪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热衷于功名的司马懿怎么可能甘心自己的政治生命就这么完结。
高平陵之前的司马懿必然是充满担忧的。而曹爽和门阀的矛盾,毫无疑问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
门阀的初衷只是为了维持住既得利益,架空曹爽。
以司马懿对蒋济、高柔等老臣的口头保证来看,最初门阀阶层是将事变视为内部矛盾处理的。
只要搬掉曹爽这个改革派,保住门阀的地位和权益就好。
那时候他们绝对没有改朝换代的念头,毕竟就算换代了,地位也不会更高,又何必冒险。
于是司马懿在世族的支持下,端掉了曹爽。
尽管现在将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渲染的如何厉害,但其实他不是和曹爽冲突最激烈的人。
给个太傅的闲差在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优厚的董事级待遇了。
更何况曹爽居然还会放任司马师担任中护军。
曹爽就算再笨,一个有一点政治智商的人也不可能会犯这种傻。
如果他真的把司马家视作眼中钉的仇人,这就是自杀。
虽然当其时,司马师的中护军职位已经被架空。
但高平陵事发之日,司马师能够攻取司马门,靠的恰恰就是在禁军中偷偷培养出的根底。
否则的话,由禁军守卫的司马门,不能如此顺利的拿下。
热衷功名,擅长寻找机会的司马懿,不知道这时候和曹爽达成了什么协议才会换来这种结果。
反正为他讳饰的《晋书》肯定不会明说。
结局就是,深受曹丕恩宠的老臣司马懿,在门阀支持下发动政变。
曹爽得到了门阀对他人身安全以及个人资产的保证。
由于自曹操时期开始,曹氏与门阀的友好合作关系,双边达成了共识。
曹爽走人,门阀上位。这本是极好的。只是有一个人变卦了。
司马懿的变卦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事成后的顿悟,无法考证。
但他的权力野心真正膨胀,显然是在此时此刻。
一个被雪藏两年,以自保为主的人,当其时所考虑的必然是生存。
而热心功名的权力动物被唤醒后,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就属于本能了。
简而言之。
曹魏的灭亡,恰恰是由于司马懿没有被埋没。
“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
还是曹丕想的明白。
天网恢恢呐。
刘裕把刀架在晋恭帝脖子上时,不知道司马德文有没有埋怨过他的祖宗。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