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立袁尚为继承人不是死前的起意 而是袁绍的长期布局 袁谭已被过继给袁绍的兄弟 宗法上是袁绍的侄子
后来袁尚即位并没有人质疑他作为袁绍继承人的合法性
袁绍要避免手足相残的情况有这么几个方法
第一 打赢官渡之战 成功改朝换代
第二 死前叫来袁谭(或袁尚) 诛杀之
第三 不要培养袁尚势力 让袁谭即位
这几条以袁绍的性格都不会发生 所以都是空谈
转来天涯长篇
许多人总认为,袁绍死后,袁氏家族起内哄,是因为袁绍没有确立继承人的结果。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因为,袁绍的继承人是袁尚,这本身毫无争议。所谓袁绍临死前,没有确立继承人,又是从何说起呢?
所谓袁谭也有继承权,那不过是后来拥有话语权的辛毗等人,在扯淡罢了。因为,袁谭早在五六年前,就过继给了袁基(袁绍已死的哥哥),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从法律意义上,袁谭只是袁绍的侄子,袁谭没有继承权,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而且,袁谭的支持者,也不敢说袁绍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他们只是说,在若干年前,因为审配使坏,所以袁绍把袁谭给过继出去的,所以让袁谭丧失了继承权。
从这层意义上,他们也承认,袁绍生前就已否定了袁谭作为继承人的资格。只是,他们认为袁绍这样的没有道理,所以他们要替袁谭出头。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最基本的事实,自然就会知道,袁氏家族后来的败亡,并不是袁绍没有确定继承人造成的。而是因为,袁绍势力范围内豪门林立,他们可以围绕袁氏诸子纵横开合。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袁绍有没有确立继承人;袁绍死后的权力交接也不会平稳过渡。
表面上看,袁氏家族起内哄,是因为袁绍几个儿子(一个外甥),各据一州的结果。实际上,袁绍这样做,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因为在袁绍地盘内,一直是几大家族共同控制着最高权力。在这种背景下,袁绍让几个儿子(一个外甥)各据一州,几乎是最优选择。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袁绍不让自己的儿子占据各州的最高权力,那这几个州的最高权力,必然会被其它个豪门大佬占据。如果是这样,等袁绍死后,这些豪门大佬,直接就可以绕过袁氏诸子,与袁绍的继承人分庭抗礼了。到时,袁氏集团只会分裂的更快些。
当然了,因为袁氏集团内部的主要问题,就是豪门林立。所以,后来袁尚、袁谭内哄时,才会出现荒谬绝伦的一幕。那就是这哥俩打急了眼,袁谭竟然邀请曹操来帮忙。 简单的看,这种事情的出现,简直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智商。因为袁氏诸子团结一致,能不能打败曹操也是一个未知数。现在,袁绍两个儿子打内战,竟然邀请曹操过来帮忙,结果还有悬念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谬的一幕呢?简单的看,自然就是袁谭脑子进了水。问题是,深入一分析,显然没有这样简单了。
我前面就一再说过,对于豪门家族而言,他们通常都是坐看风云起的。比如,陈登在徐州,不管是陶谦主政;也不管是刘备主政;不管是吕布主政,也不管是曹操主政。谁来执政,也得重用陈登。不重用陈登,他们在这里肯定是玩不转的。
所以,在许多豪门贵族眼中,支持袁氏也好,还是支持曹氏也好,并无本质区别,一切就看支持谁更有利罢了。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辛评、辛毗兄弟为代表的家族,就可以知道了。在韩馥统治冀州时,辛评就是实权派;袁绍取代韩馥后,辛评依然是实权派。
袁绍死后,袁绍的继承袁尚重用审配;辛评自然不爽了,所以他就支持袁谭与袁尚相争。袁谭的错误,大约就是因为此时没有拒绝这种诱惑,所以跟着辛评等豪门大佬,越走越远了。
最后,袁谭想回头,却感觉已没有回头路了。于是,只能闭着眼睛乱出牌了。
后来,审配给袁谭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更明确的告诉袁谭,你不觉得,你现在干的事荒谬绝伦吗?
因为,从宗法意义上,你现在是袁基的儿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现在袁尚继承袁绍的权力,那是名正言顺的,你对此不服不忿,这已经够荒谬了。你竟然还能想到,找曹操来帮忙打你袁尚,你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袁谭对此,也只能是泪流满面,但是他却没有选择了。因为他似乎已走的太远了。因为,他现在对袁尚臣服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
基于辛评等豪门大佬的利益,邀请曹操参战,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对于辛评等豪门大佬,本来就是习惯性的坐看风云起。你袁尚敢对我辛评不义,我就敢对你袁尚不仁;你袁谭不能代表我的利益,我就找曹操。
当然了,你曹操如果敢不尊重我辛评的利益,老子还能帮助别人整你。总而言之,老子就是这里的地头蛇,谁也别以为自己是强龙,就可以不尊重老子的意见。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辛评为什么要怂恿袁谭请曹操参战,并且还让自己弟弟辛毗去请曹操发兵冀州。
所以,在曹操马上就要攻破邺城时,审配气得把辛氏家族,留在邺城的人全杀了。总而言之,你辛评这个王八旦,为了自己家族利益,竟然能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老子现在就让你知道,你的选择有多愚蠢?是的,你新投的主子曹操胜了,不过你永远也看不到曹操率军进入邺城。
当然了,曹操统治河北时,自然还得依靠辛氏家族的支持。
辛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后来是辛毗。辛毗在曹魏集团就是牛逼到天上的人物。表面上辛毗一点面子,也不给魏文帝、魏明文帝留,是因为辛毗忠贞耿直,其实是因为他有辛氏家族背后强大的实力。
在高平陵之变时,辛毗的女儿更明确告诉她弟弟辛敞,你应该出城追随曹爽;而辛敞就是因此追随曹爽出城了。结果呢?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依然还得重要辛敞。
表面上,这是因为辛敞忠贞(不因为曹爽失败,就离开曹爽),所以应该重用。其实呢?这还是因为辛氏家族背后强大的实力在作怪。
而辛敞的姐姐敢让自己弟弟这样做。显然是因为,辛敞的姐姐希望大小都押。因为,辛敞的姐姐、姐夫一家在城里,等于押在了司马懿身上;辛敞出城,等于押在了曹爽身上。无论谁胜谁负,他们家族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威胁。
更主要的是,辛氏家族在此过程中,对豪门表明了态度。换而言之,我们辛氏家族是有原则、有立场,我们永远不会向权贵低头。
这就是豪门贵族,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任你风云变幻,我们也始终是坐看风云起。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袁谭手下的人,竟然会怂恿袁谭向曹操借兵了。
审配作为首席执政官,辅佐袁尚继位,本来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其它豪门家族(辛评、郭图),却在暗地里,极尽挑拨离间之能。
因为,袁尚继承袁绍的权力,那是名正言顺的。所以,支持袁谭的人,也不敢支持袁谭争夺继承权,而是怂恿袁谭与袁尚分庭抗礼。
在在这种背景下,袁谭就接管了黎阳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我们知道,黎阳在黄河北岸,是抵抗曹操进攻的最前沿阵地,是冀州重要的军事重镇。
其实,到此为止,已让袁氏家族面临了灾难性的危机。
因为,从理论上,袁氏家族必须得加强黎阳的军事力量。而且,基于袁谭及其追随者的利益,自然会积极推动黎阳的军事力量加强。问题是,基于袁尚的利益,显然会反对这样做的。因为,随着黎阳的军事力量加强,就意味着袁氏集团的权力重心,向袁谭一边转移了。
当然了,刚刚继位的袁尚,面对辛评等大佬支持的袁谭,也不敢过分拒绝。在这种背景下,袁尚只是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让逢纪到黎阳当政委。
逢纪在黎阳,作为袁尚的代理人,自然事事要压袁谭一头。逢纪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你袁谭千万不要试图依靠军事力量,染指最高权力。枪杆子,永远也得服从政府指挥;而我就是政府的代理人。
袁谭也好,袁谭的支持者也好。本来都希望袁谭可以凭借黎阳的军事力量,与邺城的袁尚分庭抗礼,现在一看逢敢这样替袁尚出头,一时火起,直接就把逢纪的脑袋砍了下来。
到此为止,袁氏兄弟的矛盾,显然就已到了决裂的边缘。因为,逢纪作为中央政府派到黎阳的政委,袁谭竟然敢擅自杀掉,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但是,袁尚并没敢与袁谭正式决裂。因为,他们之间决裂的后果有多严重,谁也知道。所以,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兄弟还一直在并肩作战。
袁绍死后不久,曹操就率军进攻黎阳。这一年是公元202年9月,距官渡之战,差一个月就是两年了;距袁绍之死,刚刚过去四个月。
袁谭请袁尚向黎阳增兵。袁尚知道,如果让其它将领率军增援黎阳,相关军队肯定会让袁谭接管的。所以,袁尚亲自率军到了黎阳。
袁尚这个举动,名正言顺,因为此次的黎阳之战,完全可以与三年前的官渡之战相比。如果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上次是袁氏处于攻势,这次是曹操处于了攻势。
这样大规模的战争,袁尚亲自率军到前线,应该是名正言顺的。
当然了,因为袁氏兄弟勾心斗角,所以在几个月后,被曹操在黎阳打败了。但是,因为面对曹操强大的压力,袁氏兄弟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在这种背景下,郭嘉就说,我们应该暂缓进攻河北;因为我们一直进攻河北,袁氏兄弟肯定会同舟共济的。我们不妨先干点别的事,给袁氏兄弟一个火并的机会,等他们火并开始后,我们再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