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实施户籍制度,中国也不会混乱。只是当年会出现城市粮食紧缺,工业化受阻,而后在粮食供给逐步增长时也会出现不少贫民窟。当然,反过来说,饿死的人也会少很多。不过由于工业化受阻、工业产品不足导致的人均寿命上升受阻,同样会导致很多人提前亡故。所以究竟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为什么中国实施了户籍制度而美国没有实施。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开国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人口密度过低,而不是人口密度过高。
人口密度低,所以完全没必要控制人口在乡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地方有的是,粮食管够(除了Jamestown刚开始的时候)。
49年以后,中国农村人口过剩,人均产出低,而又极速工业化,粮食产出难以支撑城市人口扩张,于是政府开始控制城市人口,以期降低粮食供给压力,因此才有户籍制度。
杨奎松的《从小仁政到大仁政》
杨奎松:从“小仁政”到“大仁政”就专门讲到了50年代的征粮问题。当时的情况是,为了支撑城市高速工业化,已经达到了农村会有人饿死的程度。
那么有人说现在人口是当时的好几倍,为什么现在还能供养这么多人口,当时就不行呢?这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为了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而不断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兴修水利、改良种子、建立化肥和农药工业。这些条件在50年代末时尚不存在。
当然,也有人理解为户籍制度是为了更严密地剥削农村。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对的。
至于
@谙小林说,民众也不是傻子,没粮吃自然就返乡了。民国时期,诸如上海广州的大城市在冬春时节天天有饿死、冻死的“路倒”,扫大街的一般一天要收拾几十具尸体。据1947年文献《论广州市的市政》记载,“三十五年(1946年)自一月至八月路尸达七千二百余具。天寒地冻,贫病者更难为活。现在每日都有十余具,不能不谓骇人听闻。”莫非这些人都傻么,不知道该返乡?他们也许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耐受能力,也许是太希望生活在城市,也许是农村疑无路可退。谁都不傻,但城市里照样饿死人。话说在城市要饿死了,回乡就能过活?土地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回乡就有地种,就有粮吃?
他认为这是计划经济而不是粮食产量的错。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对的。如果当时的政府不极力推动工业化,那么城市化速度也不会太快。大概也不需要如此多的粮食。至于说不搞计划经济农村产粮就会多,这恐怕是无稽之谈。计划经济的确在“激励”角度具有一定的弱点,但计划经济在组织水利建设、种子改良、工具改良方面却也有优势。49年之前的几年,西南地区并没有显著的战乱,其粮食产量仍然比49年后低很多。
有人提到日本,日本早期同样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而且后来人口暴增,粮食完全无法供给,开始向外移民,并部分地导致了侵略战争。
另外有人强调很多国家城市人口密度高,这是毫无关联的。纽约人口密度再高,美国全国的农业产出仍然能够非常轻松地养活。这个情况和中国1950年代是不同的。
至于说中国目前是不是还应该继续实施户籍制度,这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