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新文字」的维吾尔语字母表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但一些字母的发音仿照了汉语拼音;而还有几个字母,与中亚突厥国家在从波斯-阿拉伯字母最终转换到西里尔字母的过程中短暂采用过的拉丁字母是一样的。维吾尔新文字的字母表是这样的:
(图片出处:
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
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新文字」方案是 1959 年底制定,次年开始在小学里试行的 [1],之后在在全新疆推行。一直使用到 1982 年底,决定「全面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2] 为止。「新文字」被废止原因是它并不成功。
在使用这种经过大幅调整的拉丁字母表之前,新疆一直在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既然 60 年代的这种拉丁字母表被称为「新文字」,那之前的波斯-阿拉伯字母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了「老文字」。在尝试推行拉丁式新文字之前,政府还曾在 1956 年制定过基于西里尔字母的少数民族文字 [1],但很快就废止了。
从 13 至 15 世纪开始,新疆的突厥民族就开始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察合台文。这一时期的突厥语引入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而且这些词汇的拼写一般会直接照搬在原语言的拼写方式,所以整个语言的拼写大概会是很混乱的。20 世纪 30 年代,对察合台文大幅修订的维吾尔文拼写方式就已经出现了,这时的拼写剔除了许多读音重复的字母,又增加了一些适合维语发音需要的字母,做到了一个字母对应一个发音。这一套字母表应该就是之后所说的「老文字」(这句话存疑)。[3](我没见过察合台文的文本,所以不知道具体做了怎样的修订。感觉大体上或许像是现在的波斯语,一些元音不标出来,若干个辅音字母读音相同。一个学过波斯语的朋友,见到了维语字母表之后,热情地称赞说,维语字母表太科学了。)
这套「老文字」从 30 年代中期到 50 年代末,存在了 20 多年,中间也做过一些调整。在 80 年代恢复使用后,1983 年 4 月又大概做了一些调整,添加了表示 ö、ü 的两个字母,排定了字母表的顺序。[3] 实际上维吾尔文的正字法之后还做过一些小小的调整,而且现在有一些常用单词的拼写仍然没有统一。
1960 年代拉丁化、推行「新文字」的主要理由有波斯-阿拉伯字母的字母形式太多、字母的连写太麻烦;一些单词的拼写方式跟口语发音不一致,导致一些词读音、涵义大不同,可是拼写却一样;拉丁化的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尽量一致,这样可以帮助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在推行「新文字」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和民族学院(后来的民大)从 1950 年代中期开始,也对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进行了田野调查。[4] 这三个问题里,第一个问题不算是问题;第三个问题,通过实行「新文字」其实解决不了,比如英语和法语都使用拉丁字母,英国和法国差异还是那么大;但不同音同型的问题的确是需要解决的,对维吾尔语,1983 年的正字法调整就是很有益的。
但是「新文字」的推行成效有限(有一批维吾尔人初等教育是以「新文字」进行的,很多人是后来重新学的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一个原因是刚开始推行不久就赶上了文革,「推行工作中断了三四年之久」,另一个原因是「离开语言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从事某种改革,往往是好心未能办好事」,另外据说一些字母的使用方法「少数民族群众不易掌握」[1] 也就是说,除了文革的时机不凑巧之外,另外的原因是拉丁化改革是瞎胡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群众的阻力。
即使是在「新文字」推行期间,也长期存在着新老文字并用的现象。在「新文字」废止之前,官方曾在 1979 年底间接地承认「新文字」并不成功。1979 年底自治区政府的一则通知 [5] 说「在维、哈新文字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一刀切”地「于 1976 年便宣布停止使用老文字,报纸、书刊和各类文件全部使用新文字,给相当一部分尚未掌握新文字的干部和群众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很不利于宣传工作。这则通知进而要求从 1980 年开始,开始「有限额地出版维、哈老文字报纸」。这则通知把「新文字」推广工作的失败归咎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还说要继续办脱产班,让干部学习「新文字」。这么说来,报刊书籍和文件中完全使用「新文字」的时间说不定只有 1976 年到 1979 年底这四年。
由于有了「新文字」的失败教训,怕引起人们的厌倦感,所以 2000 年代初推出「拉丁维文」(ULY) [6] 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它只是一个辅助的转写方式。一些维吾尔学者对维吾尔文拉丁化还有蛮高的呼声,不过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对拉丁化的看法是怎样的。未来十年里,维吾尔语恐怕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来自汉语、英语的借词会构成很大的冲击。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都会受到这样的冲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