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林则徐? 第1页

  

user avatar   fugui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评价林则徐得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林则徐,一个是面对西方先进文明时的林则徐。

首先是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林则徐来说,他堪称典范。

林则徐办事认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十分难得。同时这也为他能赢得了嘉庆、道光两任皇帝器重,使他能够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作为一个汉族官员到达很高的官职。也是后来他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禁烟运动过程中,更证明了林则徐的非凡的魄力与胆识。囚禁外商,迫使他们交出鸦片这一措施使得当年大部分的鸦片都悉数收缴。(有人会质疑林的这种方式是否过激以至于导致了后面的鸦片战争,这一点可以参考《天朝的崩溃》中作者的论证,其实这些措施即使是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也并不能称之“过激”)。另外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收缴鸦片后会发一笔横财,但轰轰烈烈的虎门硝烟让这些人都闭上了嘴。这也侧面看出当时官场即使面对鸦片也照贪不误。林的清正廉洁,十分难得。

另外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被革职发配新疆期间的作为。他屯垦废地、兴修水利(比如著名的坎儿井就是他改良的)、发展新疆生产。作为一个传统政体下的地方大臣,林则徐这些品格与政绩显然是十分优秀的。

第二就是面对西方时的林则徐。

高中课本上把面对西方时的林则徐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一称号不容否认,在当时普遍“天朝上国”的思想枷锁之下,林则徐主动去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概况,甚至请人翻译西方报纸。这种能够主动放下架子去认识西方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十分难得。

但开眼看了西方是一方面,能够及时正确认识到西方的实力并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却又是另一方面。这一点上林则徐没能够突破他固有的思想桎梏。

1.他认识到英国只是遥远地区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人口军队数量更是与中国相去甚远,所以他就得出结论,英国不敢贸然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即使发动战争,路途遥远,我方人数众多,它也很难取胜。

2.他一直认为英国的鸦片贸易只是一部分不守英国本土法律的违法商贩在做,而英国政府是反对这种贸易的,为此他甚至还向英国女王写信来说明这些情况。所以他一直没有看到英国政府和英国商人本质上的利益同一性,这又进一步使他疏于对英国的防范。

3.还有就是林对英国可能发动的战争虽然有所防备,但都是以明朝防备倭寇之法,比如修筑炮台。这些防备的战斗力都极其有限。

所以虽然林则徐对西方开眼一看,但并未能够正确认识到西方的强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助长了他的天朝优越感。

但这样的战略误判我们并不能苛责林则徐,作为一个受四书五经和天朝观念熏陶了大半辈子的传统士大夫,他的看法和判断是十分正常的。而且当时林则徐作为一个地方官吏,在那样的背景下,他如若独自师夷长技也未必会得到中央的支持。

综上所述,林则徐的所作所为,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说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因为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了他应尽的职责。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答案,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user avatar   100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前天回答了

林则徐说过的那些大话

,引来不少自带思想钢印的朋友在评论区为之洗地。俗话说得好,黑到深处自然粉,二到无边便是真。读完以下内容大家就会发现:其实我才是林文忠公真正的脑残粉好吗!

今天不妨剑走偏锋,换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议论林公——楹联作品。在我看来,林则徐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楹联圣手 TOP10!连林公的著述都没怎么读过的朋友,你们评价起来会不会感觉有点玄幻呢?

◎ 林则徐挽韩崶

西曹法律,南纪封圻,溯三朝中外勋猷,范富欧阳同著望;
闽峤襜帷,吴趋杖履,忆卌载因缘香火,李张皇甫愧知名。

注:作为林则徐的前辈,韩崶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在京官至刑部尚书,在外官至两广总督,故上联有“中外”一说,非中国、外国之谓也。“西曹法律”和“南纪封圻” 正是分别指代刑部尚书和两广总督。按照传统挽联的套路,林则徐上比歌功,下比煽情,“闽峤襜帷”和“吴趋杖履”分别追忆了韩崶在福建任按察使时,以及自己在苏州任江苏巡抚时,韩崶对自己的照顾。原联自注:“公尝提刑吾闽,则徐为诸生时,即以国士相待。又则徐官吴门,值公里居,尤欣亲炙云。”

此联的精妙之处在于两个结句。上结将韩崶比作北宋名臣韩琦,韩琦与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并称“韩范富欧”——赵宋四大名臣;下结将韩崶比作大唐宗师韩愈,其中李翱、张籍、皇甫湜都是韩愈的得意门生,就好像林则徐和韩崶的关系。末尾为了避嫌,还用“愧知名”力表谦虚,可谓疏而不漏。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连拉人作衬都要求切姓,不是姓韩的牛人一概不用;但又偏偏在若干姓氏之中全然不提一个韩字:“范富欧阳”对上“李张皇甫”,不仅平仄相偕,连复姓都严丝合缝。这特么不是传说中的文豪是什么?

除此之外,林公还有赠张姓河丞联云:乘槎直到牵牛渚;载笔同游放鹤亭。上幅见张华《博物志》,下幅见《放鹤亭记》张天骥事迹。《对联话》评曰:切地切姓,人咸叹其工妙。

◎ 林则徐赠陈用光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耕田读书。

注:陈用光是林则徐的老基友,道光帝钦点“文魁”。与上一联相比,此联平实无华,胜在质朴。我将其列出的原因在于,此联非常能够体现出林则徐的价值观,以及他骨子里强烈的士大夫气质。所以有人说林则徐的识见超越了前人的高度,我不敢苟同。

◎ 林则徐挽关天培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元相送面如生。

注:关天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毕竟常在考试中出现,并且没有超纲。关算是林的前下属,林文忠遣戍时过其县,吊丧挽额云:“我不如君”——可以说在关身上有所寄托。这个挽联也直白易懂,“双忠”还包括与关天培同时战死的麦廷章,“坎壈”则出自《楚辞》:坎壈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上联是对政敌琦善的高端黑,因为关天培已经成功镇守虎门“六载”,直到琦善接替林则徐;下联用蛮夷异类的行为作为反衬,将琦善又黑了一遍。“躬尽瘁”与“面如生”的对仗十分漂亮。(鸣谢

@理想的蘑菇

在评论中补充,末句典出先轸:狄人归其元,面如生。至于“躬尽瘁” 则是诸葛亮的熟典。)据载,关天培在牺牲时 “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 “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这是一个60岁的老人被大炮命中之后的神迹,大家有没有联想到黄继光或者邱少云?

◎ 林则徐挽陆我嵩

泽被十闽深,溯频年砥节奉公,荐鹗名留金筴重;
灵归三泖远,怅暑月殚精校士,骖鸾人赴玉楼寒。

注:联意无奇,基本概括了陆我嵩的生平。“荐鹗” 喻其举贤,典出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骖鸾” 喻其仙去,典出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此联极大体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代对仗狂魔的特点,其中“十”与“三”、 “深”与“远”、 “年”与“月”、 “公”与“士”、 “鹗”与“鸾”、 “金筴”与“玉楼”…… 无处不见精工。

◎ 林则徐赠黄冕

西塞论心亲旧雨;
东山转眼起停云。

注:黄冕是林则徐的老战友,曾一起在浙东抗英,又一起被贬谪伊犁。道光二十五年黄冕获赦,而林则徐依然流放在西塞,于是撰下此联,表达自己渴望出山的心情。此处“东山”是东晋谢安的典故,所谓“东山再起”是也。“旧雨”代指老朋友,见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停云”代指思念,见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且不论 “西”与“东”、 “心”与“眼”、 “雨”与“云” 这些精致安排,单从这寥寥十余字中,已经能够感受到老骥伏枥的林则徐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尽管五年之后他就要溘然长逝了。

除了上述楹联,林公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示家人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题福州鼓山联云: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自题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句句如雷贯耳,此处不复赘述。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别人评价林公的——

◎ 左宗棠挽林则徐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我认为左文襄对林文忠的评价非常客观公允。上联展现的是一个作为传统士大夫典范的林则徐,下联展现的是一个作为落后文明代表而无力回天的林则徐。林则徐睁开了双眼看世界,但他看到的依然只是“一块红布”。所以林文忠公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并不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他只是厚古非夷的代表,只是四书五经的代表,只是孝子忠臣的代表。他严谨、刚直、清廉、有文采,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好男孩。


user avatar   yang-ruo-fei-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不能提出这个建议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可能重新出现相关卫青、霍去病的内容? 
  我们能向刘备学习什么?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而不是选择赔款? 
  朱棣在位期间做了这么多留名千古的大事,但他的名气却没有秦皇汉武大,为什么? 
  金雀花王朝对后来的英国有何影响? 
  大革命增强了法国的国力还是削弱了? 
  如何看待在魏玛共和国的各阶级政党中,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 
  如何理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德是不是解放军的灵魂?为什么? 
  李陵冤么? 

前一个讨论
台湾的民主是否是伪民主?
下一个讨论
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地区如今为什么没有相对强大的国家?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