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一定都听过吧。
单纯喜欢打仗的人要不是疯子,就是不懂事的孩子。被战争裹挟的人往往最终的目的是在战争之外。不是为了战争而进行战争。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所以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
通常来说,战争是在和平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不得不战。
战争在开始之前,总要进行一系列谈判,因为各自的诉求差距太大,谈判破裂,双方又不愿意回到原点继续谈判,那就只好以战争的手段来实现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战争当中,任何一方只要发现了一点点可以继续谈判的理由,那么还是希望对方可以回到谈判桌。毕竟战争是在大量消耗资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当谈判的机会来临时,如果你杀死了对方的首领,那么和谁谈判就成了问题。刺杀对方将领,会被对方认为敌方已经没有谈判的可能,在面临肉体被消灭的情况下,会促使敌方更加团结,将战争进行到底。
这就是战争中不能直接杀死敌方高级将领的原因。
如果在判断对方实力时,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高于对方,我消灭你和你没关系,总之杀光你的有生力量就行了。在这样的判断下,往往就没有规则了。
这种战争预判机制到现在还在实施,比如说美军特种部队最近杀死了Isis的首领巴格达迪。更早以前杀死了本拉登,都是在这样的判断下进行的行动。
还有一种实施刺杀敌方高级将领行动的往往是战争中弱势的一方,期望通过暗杀敌方高级将领的行为来结束战争。历史上看,成功的例子没有。像钓鱼城杀死蒙哥,也并不能阻止蒙古的铁蹄。倒是解救了欧洲,这是意想不到的。
刺杀敌方将领虽然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是也有成功的。但事实上,往往作用不大,敌方只要有生力量依然存在,总能再次选出一个来。军事行动一般也不是单纯依靠武力,经济、政治、战略思维同样重要,一个将领的存亡在战争中所占的优势比例并不算大。
就以题目中举出的日本为例。
当时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还是不错的。起码在亚洲地区确实一流。
但是日本的战略思维就有点二。
传统上,日本是一个海权国家。日本对于周边海域的控制一直不错,因为有大海阻隔,日本历史上很少受到外来侵略,日本在海洋上的作战水平,特别是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成绩不错。
但是,日本却醉心于要成为一个大陆国家。要海权、陆权并举。这就出了问题。
日本岛的资源是无法支持这样大规模的战争的。
当时的日本对于中国国力的判断问题不大。农业国家是打不过工业国家的。但是它忘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世界列强在中国都有利益。东北威胁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天津、上海有各国租界,中国沿海内地有通商口岸。美国也担心日本一旦控制住了中国东北,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大力发展联合舰队,从而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甚至于逼退美国称霸太平洋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蒋介石一直期望国际调停的动机所在。
日本刺杀了张作霖,成功的占领了东北。看起来很不错,但是这样的行动,就是在完全无视苏联和美国的利益,进军东北就是在事实上同时与中国、苏联、美国为敌。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覆灭的根本原因。日本怎么可能同时挑战这种规模的国家?
日本占领东北后,还要搞华北自治。华北是什么地方?燕云十六州啊。中国的政权一旦失去了这个屏障,中原则无险可守,就要面临政权覆灭的危险。后来日本见没有外国进来公开干涉,以为自己吃的下来中国,还傻不拉几的公开不承认蒋介石政府。结果,蒋介石为了保持政权的合法性,坚决抵抗到底。日本因此完全失去了谈判对象,想停都停不下来。
所以日军刺杀张作霖,攻占东北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战略思维造成的。如果日本按照《马关条约》规定,不进犯中国东北,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强大的海权国家,向英国学习,那今天的日本就是一个超级大国。日本拥有朝鲜半岛,琉球、台湾岛、南海,关岛等。这是多大的势力范围。中国的海洋完全被封锁住,然后以分裂中国扶持军阀为目的,打断中国的统一进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就很成功,谁要统一欧洲,谁就是英国的敌人。英国的光荣孤立很厉害的。
欧洲国家打仗,俘虏了敌方将领还要客客气气送回去,有时候还要送一个妹子去慰安。这叫懂政治,懂谋略。
虽然这是事后诸葛亮,但是也说明日本是一个谋略上的小学生。而这样的历史机遇往往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了。
在战争中将政治放在第一位,保证对方高级将领存活,这会让对方产生幻想,在时机有利时,多一个谈判的机会。肉体消灭对方将领,可能会激起更大的斗争意志,将战争推向不利的局面。
降维打击可以不考虑这个因素,但是最怕的是这个所谓的降维打击并不是实际情况,而是一种单方面的误判,从而走向灭亡。
不要误导读者,对方生气的不是你买三万多,而是你买了又回去换三万多,而且还是这么个理由。你上来就买三万的,保证没事。
我不同意你说的双方都有错,就买东西这个过程,你告诉我男方错在哪里?不是你喜欢才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