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一个掏耳屎掏出问题的案例。我给我4岁儿子掏了一下,导致后面花700元去医院处理了一下。
本文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上,《我花700给宝宝掏了次耳屎才知道耳屎不是想掏就能掏的》,虽然是针对小朋友的,对大人也同样适用。
==================
2016-10-15 更新:
没想到这么多朋友关注啊!哈哈!
集中回答几个评论区里的问题:
1、700元掏个耳朵太贵,是不是被黑了?
确实太贵!公立医院远远花不了这么多钱。但我当时并不知道是耳屎掉进去造成了异响。耳朵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也会有异响。小孩自己又描述不清楚具体感受。我不敢大意,只想着尽快就医。
至于是不是去了黑医院,这个真不是。私立医院不等于黑医院,黑医院的特点是过度医疗,治之前收钱少,治完了花很多钱。而我花700实际上是挂号费,挂号的时候人家就先说了,后续没有再另外收费。其实我那天还去了和睦家,没挂上号,不过问了一下价格,和睦家小孩的耳鼻喉科挂号就1400。其实正规私立医院准确地说,这个叫诊费,诊费很高,但是提前就跟你说。
不过以后再出类似情况,我心里有数,会选择公立医院。
2、答主被骗了(或者答主说得不对),自己定期掏就行,或者自己滴药什么之类的。
我的回答中提到我和医生的交流,也提到我在美国儿科学会网站上查阅到相关内容。
我理解两者是一个意思。所以两者可以互相作证。
当然了,你要是找到别的材料可以支持你的观点,欢迎讨论。
3、我是油耳或者别的情况,不掏不行,不掏难受。
回答中写了,确实有少部分人属于需要定期清理的。但这类人第一需要医生来判断,第二也不建议自己掏。
我有一个同学的老公,耳道倾斜角度和常人不同,导致耳屎自己掉不出来,他无疑属于需要定期清理的人群。但他也是定期上医院让大夫处理。
4、不建议参考欧美资料,东亚人这块情况很不同。
首先,回答中提到的医生是中国医生。
其次,欧美人耳屎比东亚人油腻。我理解这代表我们的耳屎更容易自己掉出来,也就是更不需要掏。我查到欧美小孩耳屎显著多于普通人的比例是5%,我国的比例我没查到,想必更低一些。
第三,有些事情油腻不油腻没多大关系。比如自己掏容易掏出问题。
5、答主就是掏耳朵技术差,我是如何如何弄的,效果很不错。
这一点我承认,我确实技术差。以我的能力和装备,我确实距离医生很远很远。
如回答中描述的:1、正常情况,大多数人不需要掏;2、有不良症状才需要找医生人为处理一下。
所以,未来我提升自己掏耳朵能力和装备的兴趣不大,也不必要。
6、哪有那些问题,我经常掏,一切正常。
我每天都不看红绿灯横穿马路,已经十几年了,没出任何问题,节约了很多时间。你以后也学我吧。
==================
原回答如下:
小朋友经常耳屎堆积,看着触目惊心。到底能不能掏呢?如果能,那应该如何操作?
我家前一阵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我付出700元给儿子掏了一次耳朵,才让我全面地认识了耳屎这件事情。
本文即分享奶爸我家里的这段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心急的朋友也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节看结论。
1 背景介绍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耳屎不能随便掏,尤其小朋友更是如此,尽管并不十分确定具体原因。
可是呢,有时候总是免不了心里痒痒,会给我儿子检查一下,看耳屎有多少。经常都是这种景象:
看上去耳屎几乎就把耳道给堵了,只剩下一点缝隙。见到这种情况,心里总是难免会涌起将其清理干净的念头。
尽管如此,我还是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尽量不掏,即使掏也只掏掉一小部分,确定有较大缝隙了就停止。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4岁多,每年最多掏过两次而已。
2 突发状况
上个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儿子突然对我说,感觉耳朵里面耳屎堵了,需要掏一下。
这是非同寻常的事情!因为他以往并不喜欢被掏耳朵,每次都很抗拒,今天居然自己主动要求,想必是耳朵里面有明显感觉。
我一检查,发现确实两只耳朵都有很多耳屎。于是我就给他掏了一下。
由于耳屎太多,反而不好操作,掏这坨容易碰到那坨,所以我大概掏了一小部分,露出明显缝隙,就没有再继续。
我以为这事到这儿就完了。
谁知第二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对我说右耳朵听见有声音!
我问他,是什么声音?他说,咔擦咔擦。
我又问,声音在耳朵里面,还是耳朵外面?他答,耳朵里面。
我再问,这样的声音持续多久了?他答,从白天到现在。
这下我就紧张了。我知道耳朵里面有异响,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听力。
我用手电照着往里面看却看不出什么来。于是只好让他早点休息。
第三天一早我就开车带他去了北京儿童医院。谁知北京儿童医院的耳鼻喉科全天的号都已经挂完了。我不敢耽误,只好转道去了私立医院。不料私立医院的耳鼻喉科也异常紧张。直到走到第三家私立医院,才终于挂上号。
大夫听完我对整件事的描述后,戴上专业设备给我儿子检查了一下。然后告诉了我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一坨耵聍(耳屎的学名)掉进了深处,贴在了鼓膜上,所以其不时摩擦鼓膜,导致耳朵里面听到异响。通常这种情况是不需要处理的,随着人说话、吃饭等下颚运动,耵聍会被抖落并掉出来。但是小朋友的下颚力量较小,再加上这坨耵聍的大小形状各方面赶巧了,所以小朋友不足以自己将其抖出来。
随后大夫给我儿子清理了一下耳朵,将两只耳朵都清理了。简单地说,就是给掏了一下耳屎。
不过,大夫的工具就高级了,不是挖耳勺这类的,而是类似吸管的器械,一头伸进耳道,一头连上机器往外吸气,类似吸尘器的原理。这样就将耳屎一坨一坨地吸了出来。
前后约莫5分钟就搞完了。儿子立刻说耳朵里没声音了。
我问大夫,耳屎怎么会掉进去呢?大夫说,很可能是在家里掏耳朵的时候,给顶进去了。
我又问,那平时耳屎到底用不用掏啊?大夫说,绝大多数情况都不用,自己会掉出来的。
我再问,那如果耳屎真的多得把耳道都堵了,也不用掏么?大夫说,真出现极端情况,你也千万别在家自己掏,很容易掏出问题,来医院找大夫处理。
我连声道谢,然后出来一结账——700元整。私立医院确实很贵,但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也顾不上许多了。好在医生态度很好,也不着急看下一位病人,所以还能跟医生多聊两句。
3 结论
回家之后,我就想一定要彻底研究一下耳屎这个事,于是上美国儿科学会的网站检索了一下,获得了不少有用信息,下面与大家分享。
首先,耳屎并非污秽之物,其反而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保护了耳道内的皮肤;
有防水的作用,可保持耳道干燥;
有杀死细菌的作用。
那么,耳屎是否需要清除呢?
通常来说,耳屎不需要人为清除。因为人体的耳道有自动清洁功能,耳道内的皮肤会带着耳屎缓慢地向耳道外移动,然后耳屎会变得干燥,并自行脱落,掉出耳道。
有一些人,他们产生耳屎的速度显著高于普通人,只有这类人才有可能需要定期清除耳屎。是不是这类人需要医生来判断。
当耳屎引发了一些症状时,如对耳道、听力等造成影响了,才需要人为清理一下。
耳屎过多是不是一种病?
耳屎正常来说只存在于耳道外部1/3,即使很多,通常也会自己掉落出来。但如果耳屎确实太多,且没有掉出来,进入了耳道内部,并导致了一些不良症状,则是病,不过只是小病。英文叫 earwax buildup 或者 earwax blockage,中文大概叫耵聍栓塞。
造成这种情况的3大原因是:
掏耳朵的时候,将耳屎顶进去了;
用手指扣耳朵,将耳屎顶进去了;
带插入式耳机时,将耳屎顶进去了。
可见,耳屎过多且掉不出来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们自己施加外力造成的。
发生这类情况时,正确的方法是去找医生,而不要自己掏。
自己掏耳朵有什么副作用?
容易把耳屎推到耳道深处,造成更坏的结果;
容易把耳道皮肤刮伤;
如果小朋友动一下,可能误伤鼓膜,损害听力。
综上,耳屎通常不用管,老的会逐渐掉落,新的又会长出来。不要自己掏,容易弄巧成拙。如果小朋友确实出现了不良症状,请及时上医院请耳鼻喉科大夫处理,公立医院花不了多少钱的。
最后,我想讲一个带儿子看病时的细节——我们平时一般称呼其“耳屎”,这个名称让人潜意识中觉得其是耳朵中的脏东西,既是脏东西嫣有不清理干净之理?但我跟大夫的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从来不说“耳屎”,而说“耵聍”。我俩的交流过程是这样的——我说,“耳屎”如何如何;他答,“耵聍”如何如何。
“耵聍”听上去就舒服多了。我看以后我们都改口说耵聍吧。
参考文献: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
微信号:DaddyGrowUp
不爱鸡汤,只有干货!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