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思想的边界,不如说是地里的边界。
看不到,没见过也没学过的事情,语言中自然不会有词汇去形容。比如英语里没有爆肚这个词。但一旦英国人见到爆肚,吃过爆肚了,自然会造一个词来形容这件事物。所以全球化以后,所有民族的词汇量都在暴涨。
未来终会有一天,全世界民族看到见到学到的事情基本一致,词汇量也差不多。
如下图,你能看到12个圆点像表盘一样排列着,那么,你能看出其中哪个的颜色与众不同吗?
只要不是色盲色弱,你一定会说是2点钟方向的那个——简直太明显了,别的都是绿的,就它是蓝的嘛。
然而非洲辛巴族(Himba)使用的语言里并没有哪个词汇能形容这种明亮的浅蓝色,于是,这个民族的原住民就完全看不出这个2点钟方向的圆有什么特殊的。
但是别着急怜悯辛巴族的原住民,他们的色觉没什么问题——你能看出来8点钟方向的那个圆也很特殊吗?
辛巴族的原住民就能!“8点钟方向的圆颜色特殊”对于他们,就像“2点钟方向的圆颜色特殊”对于我们,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是的,辛巴族的语言里虽然没有描述浅蓝色的词汇,却有3个不同的词汇表示绿色,而他们描述颜色的词汇一共也只有5个。
图中,2点钟方向的圆的RGB是“37,193,233”,8点钟方向的圆的RGB是“98,193,5”,其它圆的RGB都是“83,187,15”。
你也许会好奇自然界中那么多蓝色的事物,他们的词汇里为什么没有“浅蓝色”——首先,这是一个沙漠民族,他们看到的浅蓝色,几乎就只有天空而已,不太需要一个专门的词汇。另一方面,颜色是连续的,不同语言里划分颜色的方案也不一样,辛巴族的语言里非常专注绿色,把绿色分得很详细,而蓝色只被当作一种挺深的绿色而已,并不是一种单独的颜色,这也让浅蓝色没有专门的词汇了。
更具体的,这个关于辛巴族颜色认知的实验由伦敦大学的Debi Roberso等人在2005年之前完成,实际流程要比这条圈复杂一些,感兴趣的同学请搜索“Color categories:Confirmation of the relativity hypothesis.”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语言里从来就没有某种颜色的词汇时,我们就可能真的觉察不到那个颜色——所以语言和认知,究竟是谁在影响谁呢?
当然,语言不可能先于认知,但是,语言已经存在之后,就不只是认知的影子,而会是认知的舞伴,彼此之间强烈地影响。
如果语言对意识的影响对相对“客观”的色觉都有如此强烈的影响,那么,当我们讨论抽象概念,讨论社会话题的时候,语言对意识的影响又该是何等的隐蔽又深刻呢?
当我们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时,仅仅是在诅咒那堵墙吗?
————更新线————
我又读了遍原文,发现我原先的解读的确有偏颇。当地原住民与我们对色差的感知存在差异,这是事实,但原文中完全用语言差异来解释这种现象的逻辑链确实不严密。感谢评论区的质疑和讨论。祝大家新年快乐!
当你不知道口红的颜色有多少种时,你和你女朋友的话题就少了这么一块,同时平时的思考也就有了这么一个盲点。
当然,每个人因为性别,地区,职业,爱好,工作等等,都有很多盲点,所以人们才需要合作。
语言不单是人们平时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问题的材料,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外交流较少,那语言就会拓展得很慢,思考的盲点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在一段长达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里封闭,就将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他们的思维方式。
因为每天的新闻都差不多。
信息麻木了属于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场战争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当前的泛用理论。
因为谁也摸不清这一场战争的波及范围究竟有多广。
在分析俄乌局势时所有人都开的是和平模式,仿佛世界不会陷入战争一样。
事实上说中立的国家都在陷入这场战争。
欧美因制裁导致的信用崩溃;针对特定族群的纳粹行为导致人人自危。
乌克兰春耕面积减少40%,粮食危机就在眼前。
俄罗斯彻底退出国际金融体系,意志坚定的斗争形势。
这一场冲突已经在经济上让全世界陷入了世界大战。
这算不算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启?
不扔原子弹的经济战算不算世界大战。
现实中的自由经济逐逐渐势弱,而战时经济逐渐崛起。
俄罗斯一旦断气,欧盟大概率就要进入供给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