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队的队徽和名字。
这是意大利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Juventus的新旧logo ,2017年开始它们把右边的旧队徽换成了左边的样式 ▼
然而罗马尼亚有个足球俱乐部的队徽和名字,与意甲尤文图斯几可乱真 ▼
左边的“尤文图斯”是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足球俱乐部:布加勒斯特尤文图斯。
拼写一模一样,logo相似度也极高。
意甲尤文图斯状告对方,名字和队徽都太像了,不能使用!因而从下赛季开始,布加勒斯特“尤文图斯”将更名为克伦蒂娜(FC Colentina),队徽也要换成全新的设计。
布加勒斯特尤文图斯之前是个不起眼的小球会,2015/16赛季,该队还在征战第三级别联赛,但随后完成了二级跳,本赛季他们成功升入罗马尼亚顶级联赛。
此前,他们的队名是普罗耶什蒂佩特罗鲁队,1992年,为了向过往的辉煌致敬,才更名为布加勒斯特尤文图斯,但在下赛季,他们又将以一个全新的名字出现。
这个“山寨”真的挺奇葩的…
马拉松比赛的号码布。
以前国内的马拉松有些会发两张,要求选手身前/背后各贴一张。后来统一向国外看齐,每次比赛只发一张,避免有些人将另一张号码布给别人使用。
这样一来,“山寨”号码布就出现了。
▲上图是2017年北京马拉松,三位选手带着同为“D0198”号的号码布在起点附近合影,很显然其中两张,或者这三张号码布都是克隆的。
结果这张朋友圈的照片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很多人要求组委会严惩这些“非法”参赛者。
对不跑步的人来说,会很难想象跑步42公里是什么感受。如果和一个不跑步的人说,“现在你有机会参加一场马拉松!”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你还不如直接让我去死。" 但对马拉松爱好者来说,如今很多知名的比赛都一票难求,相比跑完,得到一个名额的难度更大。
比如今年的北京马拉松,30000参赛名额,98687人报名,能被抽选中的几率只有约30%(A类选手中签率约为45%,B类选手约为10%)。这使得没抽中但是非常想跑的马拉松爱好者,就开始研究曲线参赛,比如,山寨一张号码布?
除了上面的三位壮士,2017年北马还出现了这些“D0198”们——显然他们的号码布很可能是来源同一个山寨制造者▼
还有这两位“B0555” ▼
早年山寨马拉松已经不少见,比如2014年上海马拉松期间,在某宝的二手闲置app上就有人公然售卖山寨的号码布,号称与正式的号码布“相似度99.9%”,“不摸光看完全识别不出真假”。不过售卖者很快被下架了。
去年的北京马拉松号码布还特别使用了真伪识别技术,“通道那个存衣车的那个区域的时候 ,有一长排的志愿者工作人员,拿那个防伪的电筒照这个号码布, 如果号码簿上荧光灯倒出来没有防伪标,这个号码布就是假的。 ”和验钞差不多的技术。
但显然山寨号码布还是很容易避开检验,毕竟马拉松起点是很开放的,他们既可以从其它地方进入赛道,也可能夹在人群里混进起跑,一场马拉松几万人,一个个扫描检验难度相当大。
如今每场马拉松赛道旁都有一堆组委会或者服务商的摄影师,他们在记录选手比赛的同时,也成了找出这些山寨号码布的最主要源头。2017年的几个重要马拉松,几乎每场比赛都发现“套牌”“克隆”马拉松选手。
山寨号码布跑马拉松是有一定风险,如果在比赛中发生意外无法享受到保险。2016年厦门海沧半马猝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用了别人的号码布比赛——与山寨号码布性质比较接近。
每个组委会和中国田协也都严令禁止替跑、山寨号码布的情况,一经发现就是重罚。2017北京马拉松赛后第2天,组委会就发表了声明:
……蹭跑、替跑、伪造号码布等违规参赛行为,侵占了正常报名参赛选手有限的赛事补给和资源,破坏了马拉松赛场规则和秩序,违反了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产生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人身安全隐患。对上述违规行为,组委会表示强烈谴责!组委会将根据现场图片、录像等线索查证替跑(蹭跑)者身份,一经核实,将对其进行终身禁赛,并报请中国田径协会追加处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号码布参赛行为已违反其第52条第三项关于“伪造体育比赛入场券”条例,组委会将保留诉诸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其它马拉松组委会对山寨号码布、套牌/替跑的行为一般也都有禁止参赛两年等的处罚。北马声明里提到的“终身禁赛”会是相当严厉的惩罚。
山寨马拉松号码布在国外,比如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等也都屡见不鲜。对这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
有些人觉得这些“套牌”跑者其实并不为节省报名费,也不是冲着奖金名次去,只是很想比赛而又运气不好抽不中名额,情有可原不该重罚。有些人觉得这很违背体育精神,不遵守游戏规则就该禁赛。
看完再来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