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估计世界上有30%~40%的人口正遭受过敏性疾病的困扰[1];而且,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过敏症状出现的越来越多。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食物过敏等等。
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为10 ~20%[2],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有增加趋势。伴随着病情的发展,过敏性鼻炎人群会感觉呼吸困难等诸多痛苦,甚至会发展成还会引起像哮喘、鼻窦炎 、过敏性结膜炎等侵害呼吸道黏膜的疾病 :其中鼻窦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鼻腔内黏液集聚导致的局部黏膜病原菌加速繁殖严重的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针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后 ,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也称为超敏反应或者变态反应。换句话说 , 过敏性疾病就是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前边我们提到,在二战结束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引发过敏性疾病可能性的假说:“卫生假说”。
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卫生条件一般来说会更好,所以儿童在初生时期未充分接触周围环境的微生物 ,而在随后的生活中,完善的卫生保障措施使其饮食及生活环境保持高洁净度 ,同样使其难以接触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因此缺乏相应抗原的刺激,导致后期发生了过敏性疾病。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叫做“农场效应”的解释。概括的说,就是在农场出生长大的孩子,比在工业环境中出生长大的孩子,更不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
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从1岁开始暴露与马厩环境的儿童,与正常的同龄1-5岁的儿童相比,哮喘率降低了(1%对11%),过敏性鼻炎发生率也降低了(3%对13%)。[3]
而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从另一角度更加证实了这一点,与一个兼职农业活动的家庭相比,全职开农场的家庭儿童过敏发生几率降低的更为明显。[4]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虽然从农业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但我们的免疫系统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没有改变过来。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代价。
我们观察到很多过敏性疾病有家族遗传的趋势,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有明显的家族群发的趋势 。[5]之前我们对于这些遗传现象认为更多是有基因诱发的,比如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中,在考虑到祖父母的情况下,50%有过敏家族史。[6]同时经过最近几年的全基因组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可能导致过敏的基因,这使得我们一度认为过敏性疾病与基因是强关联的,但是23%的没有任何家族史的儿童也会出现哮喘和(或)过敏[7],并且在那些过敏性疾病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国家,这个比例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大。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眼光关注到了另一套基因组上。也就是我们人体内,除了人自身的基因组以外,另一套巨大的基因组:肠道菌群基因组。
与大家常见的物理学老梗“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类似,生命科学也有一个类似的梗,“机制难寻,肠道菌群”。这其实是想说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非常多的生命活动之中,甚至在某些地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无菌小鼠和悉生小鼠动物模型的发展,免疫学家通过对无菌动物进行粪菌移植实现肠道黏膜免疫重建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诱导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以及调节对微生物和外源性蛋白质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宏基因组的研究深入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人体的肠道中至少存在着人肠道中至少存在100万亿个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态与机体存在共生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有了机制难寻,肠道菌群的这个梗。
那么肠道菌群既然会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那么肠道菌群是否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耐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除了前边提到的卫生程度与遗传以外,还与如分娩方式(顺产,剖腹产)、同胞数、母亲和儿童感染史、抗生素治疗以及食物成分(比如母乳喂养、早期食物多样化和发酵食品的定期摄入)等因素密切关联。[8][9][10]
很明显,这些因素,几乎都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比如在自然分娩中,产道是婴儿与微生物群第一次接触的部位,这些微生物群将定植于新生儿肠道以确保其具有免疫功能。[11]而抗生素的使用会严重的破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结构。[12]同样新生儿的肠道菌也会根据食物的变化产生影响。
同样对于患病人群的肠道菌群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个体其肠道菌群也会出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婴儿与正常婴儿相比较在出生 1个月时,肠道内肠球菌与双歧杆菌 的数量都比较低 ,到第3个月与正常婴儿相比较患儿肠道内梭菌的数量明显增多 ,而到了12月龄时 ,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肠道内拟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儿童。[13]
越早干预,预防或者减轻过敏性疾病的效果就越好。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来看,涉及到肠道菌群对于早期建立的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当以一个非正常的肠道菌群环境正常起来的儿童,对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的几率就会提升。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也支持了这个观点,还是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有1/5的儿童在2-3岁时出现症状,大约40%的儿童在6岁以前出现症状,大约30% 在青春期出现症状。[14]并且在3岁后可能会转为呼吸道过敏等症状。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应用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是目前孕期及婴幼儿出生以后第一个月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关于益生菌预防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仍处在研究阶段,目前主流的几个原因推测如下:
近二十年里,我们对于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
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对于过敏性疾病有着预防及其治疗的效果。[15]
其中关于早期预防最著名的一个临床试验,Melanie Rae Simpson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平行试验,让415名孕妇在36孕周时开始随机服用含有益生菌鼠李糖杆菌GG、嗜酸乳杆菌La-5和动物双歧杆菌乳酸亚种Bb-12的牛乳或安慰剂直到产后3个月,6年后对他们的孩子进行过敏疾病发病情况的评估,发现孕产妇单独摄入益生菌足以长时间地减少特应性皮炎AD累计发病率。 [16]世界过敏组织(WAO)-麦克马斯特大学过敏性疾病防治指南也参考了这个结论——使用益生菌干预可能对于湿疹的预防有一定的益处。[7]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同样这个实验发现,此益生菌组合对而对其他诸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没有显著的效果。
这也说明了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及其组合,对于不同的过敏性疾病的效果不同。
比如另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婴儿早期服用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四联益生菌 3 个月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相关症状。[17]而另一项对成年人的益生菌研究发现,使用副干酪乳杆菌 、罗伊氏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的三联菌种,对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指标 ,缩短康复时间等效果。[18]
这也再次说明益生菌的多样性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存在着关联。
下图列举了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代表性益生菌。[2]
也就是根据过敏性疾病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益生菌组合。
所以如果大家想尝试通过使用益生菌来控制过敏性疾病,可以参照目前以有的文献研究多尝试一下。
这里边的好处就是试错成本并不高,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一些人吃这个管用,有一些人就不管用,很难说我保证你吃xxx的就好使。甚至最常见的三联双歧杆菌乳杆菌都可能会对某些人群的过敏性疾病有缓解作用。
尝试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比如我们在文献里看到的,都是这样记录的:
益生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 (主要成分 :副干酪乳杆菌GL一156、罗伊氏乳杆菌 GL一104、鼠李糖乳杆菌 MP 一 108 ; )治 疗 ,1袋 /次 ,3次 /d,少量温水空腹冲服 ,连续治疗12 周 。[18]
那么,第一是需要保证益生菌用量,频次,和使用周期。
你说我就一天吃一包,然后就吃了2,3天,然后说没效果。那肯定没效果啊。所以在保证用量频次和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在比如食用了4周,8周以后仍然没有任何改善,那就是没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时候要注意配方里边的菌种名称标记。
比如罗伊氏乳杆菌 GL一104这些,这里边前边的中文是菌株的种属名,后边的英文+数字才是菌株的名称。同样的菌种,不同的品系之间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受制于专利影响,各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专利菌株。这些菌株都是通过一代代的筛选和临床检测优选出来的效果优秀的菌株。在选择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在这方面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