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怎么在78年后取得了超英敢美的成就?为什么78年以前没有? 第1页

     

user avatar   canicularis-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落后国家而言,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进行追赶是经济建设的必经之路,而讽刺的是我国在1976年才将”单项技术引进”这个概念列入国家技术引进计划中。[1]

而在之前的技术引进方式倒是非常符合某些人所谓的“买办作风”,秉承着“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指导,特点就是重设备、轻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在1978年中国引进单项技术仅有20项、金额0.28亿美金,与当时成套设备引进所花费的金额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更糟糕的是由于意识形态挂帅,有关企业与部门在引进外国技术时动辄被扣上“崇洋媚外”“洋奴做派”等帽子。因此这期间技术引进工作的表现也是令今天的人们感到啼笑皆非:

1、在六十年代第一次引进西方设备时盲目自信,拒绝采购技术,而是试图用翻版仿制的办法消化引进的技术设备, 实际效果却都不理想。[2]

2、主管电子工业的四机部在1973提出要引进玻壳、荫罩、荧光粉三条生产线以配合彩色电视的生产,但考察团在参观一家美国企业时美方向中国赠送了几个彩色蜗牛作为小礼物,这原本无关痛痒的一件小事在传回国内后却被人大作文章,称美国人送蜗牛是侮辱中国在“爬行”,相关部门被打成“崇洋媚外”,并下令退回礼品,还要求向对方提出抗议,因为这次“蜗牛事件”的影响,中国彩色电视产业就被原地叫停,

3、重复引进极其离谱,如化工领域压缩机技术不断重复引进,其中尤以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最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成套设备13套,80年代又引进6套。可以称得上是“引进又引进,重复再重复”,这在世界各国技术引进史上都堪称史无前例。

4、在四川长寿维尼纶厂的建设中,法国根据合同派遣了80名顾问进行技术指导。但中国施工管理 部门在“独立自主”的方针指导下,将这些法国顾问的行动范围限制在以宿舍为中心的一公里区域内,不准外出、休假,并且限制中方人员与他们的正常接触,最离谱的是给这80人的技术队伍只配了一名翻译,导致工作根本无法开展。[3]

5、在建筑工程中又号称“稀饭馒头饿不死人”,把法国技术顾问的标准消减到了合同规定之下,结果法国人直接罢工,这事件一直闹到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才被解决。但即便如此这项工程还是被盖上了“丧权辱国”的帽子。

6、同样在辽阳石化纤的施工程中,法国向中方派遣了400名顾问,但中方工程师和工人因积极向法 国顾问请教技术细节而遭到无端的政治抨击,由此一度造成双方基本“各干各的”的怪状[4]导致该工程拖延了7年又1个月才告完工。

7、北京石化总厂引进的30万吨乙烯工程,因为配套设备被砍破坏了生产平衡,以致生产出来的乙烯和丙烯没有办法处理。为了多产乙烯还白白烧掉了联产而处理不了的15000吨丙烯,仅此一项就浪费1500万元,结果又被迫反过来限制乙烯生产。

8、六十年代中国兰州化学公司和日本的住友株式会社同时从英国引进35000吨的高压聚乙烯装置, 中国始终没有吃透技术,而日本经过不断的研究已经将其发展到了18万吨的规模,然后在70年代又出口到了中国。[5]

9、1952年奥地利使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获得了成功,1955年日本引进了这项新技术,使日本钢产量急剧增长,而当1956年奥地利主动向我国推销这项技术时却遭到了拒绝,而是继续追随苏联技术 大建平炉。

10、武钢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应当与至少150吨级转炉的炼钢厂相配才能充分发挥其轧钢能力,但当时冶金部拍板的人不懂 业务,又不能虚心听取意见,在决策时决定采用50吨转炉,而否决了150吨转炉的意见,结果导致投产后产能供应严重不足,轧机的产能被大量浪费。[6]连铸板坯能力利用率仅为14.7%,热轧能力利用率7.4%,冷轧14.2%,硅钢片29%。

一直到改革开始开始,从八十年代起步中国的技术引进才走上了正轨,从1983年开始,中国技术引进的花费才超过了成套设备引进,在1984年就引进了技术234项,金额2.74亿美元。如石化行业在1985-1987年从国外引进了113项技术、基本上以软件技术为主,硬件方面只引进了一些关键设备。机械行业在1983-1987年共引进814项国外先进技术。覆盖了约20类的主要产品,使这些产品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到八十年代末冶金行业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中、已消化、吸收技术成果500多项,通过引进、消化、改造、国内钢铁企业出现了一批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水平的装备。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成为中国技术引进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2000年中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为245.42亿元[7],其中三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为52.31亿元,占比为21.31%,而后来这一比重还有更为明显的大幅度提升[8]

参考

  1. ^ 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探讨.赵立新
  2. ^ 《技术引进与现代化》孙秋昌
  3. ^ NotedeSpeiehim anminist~redesaffaires6tmngres,le 12 mai 1975, AMAEF, Asie·Oe~anie, 1973 — 1980, Chine.752INVA/2126.
  4. ^ Retard du complexe p6troehimique de LiaoYang, le 21novembre 1975, AMAEF, Asie-Oc6anie, 1973 — 1980,Chine,752INVA/2l26.
  5. ^ 怎样搞好引进项目?马洪
  6. ^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
  7. ^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8. ^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user avatar   jiu-tian-lan-yue-3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3个图证明一下60年代与美国集团的技术和贸易。分别为化肥、外贸和粮食,数据来源于某些人口中的“良心CIA”档案,同一篇(第四篇中国经济)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朋友在评论区表示,你不应该抹黑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成就,轿车只是小道,化肥才最重要。新中国1965年就开始国产尿素了:

《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来源: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 )第二页就谈到“我国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一九六八年开始制造Φ800mm内衬Cr-Mn-Ni(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

大家知道为什么是1965年吗?是因为1963年从荷兰引进了尿素生产技术啊,2年后开始尝试自制尿素合成塔啊。(感谢网友 @天动万象钟 提供)

化肥问题同样坚定了我的判断:前三十年工业成就本质上就是“吃透外国落后技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

前三十年几乎所有技术“成就”本质上都是成功在国内复制了外国某一项落后产品。

不仅仅是尿素,根据当代出版社出版的《贺龙传》(史料地位地位类似《宋史·岳飞传》)披露,1958年首飞成功的“直5”直升飞机就是仿苏联“米-4”,而且在苏联提供全套图纸、全套工艺、真机并且派驻专家手把手教的情况下,真正第一架被空军接收的“直5”出现在1963年下半年。

另外,直5主要零部件比如发动机都还是从苏联进口的,当时哈飞在生产直升机这一项上,就是一个组装厂,而且还是水平很低的组装厂。


刚才看“一汽”原副厂长、原“红旗”轿车主要负责人范恒光吐槽“上汽”。

说“上汽”和德国大众合作后,花了国家80多亿人民币,用了七年多时间才基本达到国产化率要求。

由此可见,


有人说中国在1980年之前几乎不进口豪车,这就是胡说了。

因为“一汽”解决驾驶室薄钢板问题就是陈祖涛为了“八大”,去没有外交关系的西德进口60辆奔驰300时,奔驰公司帮忙联系的一家西德工厂联系的。

另外、根据20世纪80年代“一汽”副厂长,50-80年代“一汽”轿车部负责人范恒生回忆,第一代“红旗”几乎所有中央领导人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转给其他单位,原因就是质量不过关。

那么,问题来了,把“红旗”转出去了,那么有关领导坐什么车呢?

另外,根据中国汽车年鉴统计,1950-1987年,中国进口汽车总数超过1987年中国汽车总数的三分之一。



最近看了原“一汽”第一名员工,“二汽”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先生的回忆录《我的汽车生涯》以及“一汽”多名前厂领导采访、《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我一个深刻的感受是新中国工业成就分别源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援助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

作为一个1949年之前还是农业国的国家,新中国自己在1958-1978这20年至少在汽车工业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

甚至可以说,这20年能吃透苏联支援的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工艺技术就已经是最大成就了。

相反,不讲科学规律,蛮干、乱干造成的惊人浪费一大堆。

新中国汽车工业没有什么所谓的“前五个馒头”,第一个馒头是苏联给的,第二个馒头就是改开后自己买的。

举一个例子,“二汽”别看是1968开始组建,但是按照前“二汽”工程师、“二汽”技术副厂长陈祖涛先生的说法,一直到1978年国家花了5000万美元去全世界采购一批先进设备后,才真正投产。

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工业成就,最大的功臣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

作为一个很好的对照组:苏联也给了朝鲜汽车厂,朝鲜1950年代也能造卡车,2022年了、朝鲜自力更生了70年,朝鲜现在能造轿车吗?

朝鲜能工业化生产轿车所需要的合格发动机、转向系统、刹车系统吗?

不能。

没有改革开放,新中国汽车工业下场不会比朝鲜汽车工业好多少。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三十年,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主要是消化建国初期那批归国人才,以及苏联援建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扩充产能,真正的升级换代是比较少的,第一没有这个动力,第二基础也不太行。

因此,我们明明进行了三十年的建设,但改革开放后,发现和世界的差距更大了,于是重新去引进先进技术。那时的那些国企,基本都被淘汰了,工人们也下岗了,少部分引进了先进技术,并凭借着政策扶持,生存到了现在,但竞争能力还是不太行。

我们是世界工厂,靠的并不是当年那些国企以及工人,而是广大的农民工,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相当于重建了工业体系,所以闭关锁国,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会导致落后。自己闷头发展,永不比不上全世界在一起交流竞争。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军打完关东军回撤的时候,把满洲几十年经营的工业基础都拆了个七七八八带走了,

民国几十年里,大地主大买办大官僚资本的后代,有真才实学的,在国外一批,在我们这一批,跑去台湾一批,除了人尖子,其余的国民刚刚从农业国走出来,飞机飞过头顶,大把人觉得那是大铁鸟。

东南亚当时还是田园牧歌景象,日本被烧烤大师和蘑菇蛋回滚到了室町时代。

也就是说,当时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所有的洋务运动和工业化百年积累都打到毛干鸟净了,是资本丰度很低的地方,人力资源上日本还是有绝对优势,毕竟明治维新后搞了那么多年教育,见过世面了,

工业资本就中国剩点,普遍在大后方,大多也很低端,如果不奶一口,很快就跟不上二战后蓬勃发展的科技了。

很多人不了解抗美援朝的意义,我就再多重复一遍,详细的我自己有写过答案。

当时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是欧洲,如果中国不出兵,任由美国打到三八线,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扶植起亲美政权,那山海关往北乃至整个华北淮河,就永远是农业地区,和东南亚没有区别,到处都是地雷,美军飞机到处飞。

东北和日本未来一百年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好水稻,卖给全世界,也只配种水稻。

没有中国的参与,苏联没有任何可能在远东和美国拉锯,干脆弃掉远东算了,甚至有想过假如新中国再要亲美,背刺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平推一下,就如同我们平推越南是一个道理。

是中国用初生之力,竭尽所能把美国给拒止了,让苏联看到了中国的盟友价值,这才有了巨量的工业资本涌入中国,使得中国在不用对农业资本竭泽而渔的情况下,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而美国也只能放下珍珠港的仇怨,派太上皇坐镇日本,带来粮食罐头和流水线,让那些一锤子一锤子敲零式战机的工人,学会使用流水钱造东西,才有了后来日本飘了,被爸爸一巴掌扇回解放前的事情。

我看过美国一智库对中国问题最精准的概括——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维护汉民族的统一。”

没有任何键政家能把中国问题说得这么精炼而透彻。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处的人各有文化和历史沿革,山河关隘险峻和据守一方之处数不胜数。历史再清楚不过了,哪能王哪能霸,哪能鼎立哪能偏安,都给你标注得明明白白。

早些年还有村民闲着没事干就称个帝呢,建国之前的中国,根本就没有牢不可破的工业基础和民智基础,主要是重工业军工业。

假如没有抗美援朝,整个中国北方好好种地,东南沿海就十里洋场化了,开放得一塌糊涂,跟疫情前的芭提雅似的,到时候就算改革开放了,搞啥经济呢?看来看去,还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吧,成就那真是斐然。

从建国到1978年,实际上是筑基的最关键时期,把苏援的东西尽快消化吃透,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为我所用,把整个国家的精神和意志拧成一股绳,

至于1978年之后,那是我们自己选的,成为什么都有道理,因为有本事选,就像伊布,你得先成为伊布才能进化成各种形态,

一直苟着当垃圾,就算到了1978年,也不过是从瓦斯变成了双蛋瓦斯,除了脑袋多了一个,还是一样的弱鸡,根本没变化。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一元就是工业化加持的高度统一性,才有后面走自己的路。


user avatar   kingofz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明18岁高考考上了清华

为什么18岁以前他考不上清华


那些彻底否定前三十年

说中国成就全靠改革开放

靠全盘西化 靠投向西方的

不是椿就是槐


user avatar   yi-ge-xiao-xiao-d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设平行时空里78年后的这批人直接穿越到了49年,你猜他们能取得的成绩上限是多少?在没有历史经验加持的情况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内部大剿匪,全民大生产等等他们干的成哪一项?就算有历史经验加成的情况下,面对蝴蝶效应,又能完的成几项?我看就一个抗美援朝就能让这批人跪了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反对最高赞回答。

一、民用、载重汽车建国后长期依赖进口,解放是仿制+进口零配件的组装车。这些历史事实你怎么不说呢?

左人胡说八道什么78年以后进口汽车多少多少,你们咋不说78年前进口汽车多少多少,在左人眼里进口汽车也是罪过吗?





1978年前,我国民用汽车几乎全部是进口的,车数从5万辆增至30万辆,可以说进口汽车承担等着客 货汽车运 输 的全部任务,后来 虽有少量解放、跃进 国产车 投入使用,但也是仿苏联的吉斯15 0、格斯51型。

在那时的 30万 辆汽车中,美、日、英等国旧型车 占相当比例,在维修配件 的产销和进 口也 各有不下 20 % 的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旧 型汽车 和解放后进口的苏联、东欧汽车日渐淘汰。到 了 70 年代从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大批进口中型 货车,同时也进口了日、法、意、瑞典等西方国家 的柴油 货车和小客车。到1976年民用汽车总数已超过百万辆,国产车已超过进口车保有量,汽车维修 配件 的生 产、供应都 有较大 发展,

进 口 车 型 国产维修 配件的生产 也有 了新 的进展。同 时在当时的统配计 划中仍占有主 要 比例,从 国外进 口 汽车配 件也达到空前高 峰,当时仅天 津公司 从苏联、东 欧进 口 汽车配件每年都 在8 0 0 0万 瑞士 法 郎,从西方 进 口 达 1400万 美元。天 津公司经营 的进 口 汽车配 件年销 售 额 最高 达到2亿元,


看看改革开放前汽车工业


一汽汽车返修量惊人。




1978年前一汽自主研发量产的品牌车除了红旗还有啥?而且红旗是高档轿车。







1978年前二汽比一汽更差,汽车产量几乎是没有,“干打雷不下雨”




重庆重汽厂,引进法国汽车配件自己组装,但是1978年前连400台车都没有组出来



上海汽车厂,突破万辆大关1980年了。



南汽,借助苏联技术,产量忽高忽低。







重型汽车仿制国外同类车型。






二、您不吹吹空中解体的直六?1960年前直5全部不合格,你咋不说。


直⑤是仿制米4的。

1956年四季度, 我国同苏联签订生产技术协议, 引进并仿制米 4直升机, 我国的代号为旋风25 (1964年定名为直升5型机, 简称直 5) 。苏联方面为此提供了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1958年初, 全部资料到厂, 122厂立即投入试制。由于时间紧迫, 该厂采取边发图纸资料、边设计工艺装备、边制造零件的交叉作业法, 结果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便制造出第一架直 5直升机。1958年12月29日, 进行了首次试飞。1959年, 按空军和航空工业局批准的验收试飞大纲进行了全面飞行试验, 结果表明直 5达到了米 4的要求。1959年12月19日, 国家鉴定委员会向122厂颁发了直 5鉴定书, 同时提出了该机遗留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直升机作为新机种究竟有什么军事用途, 初期在国外就有广泛争论 [2] 。中国空军对直升机的使用也不明确。当时我国十分重视战斗机、轰炸机的研制。为了加强空军的作战能力, 1958年我国决定仿制苏制图 16中程轰炸机 (1) 。这个任务交给在修理轰炸机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122厂, 并要求组装的第一架图 16 (当时称飞龙 201, 后改称轰 6) 在1959年国庆节前上天, 这项任务成了该厂重中之重的任务。这样直 5遗留问题的解决以及批生产进度明显放慢。以致1960年以前生产的直 5全部不合格



直5的质量问题受到使用单位的强烈不满。1960年12月, 国防工业系统召开三级干部会议, 提出“军工产品质量第一,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求数量”的方针, 决定对一些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采取“一切两断, 彻底革命”、“老老实实, 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整顿 (3) 。鉴于当时122厂两机同时生产的矛盾, 根据军方和航空工业管理局的商讨意见, 决定将轰 6的试制任务转到西安172厂 (西安飞机制造公司) , 122厂集中精力对直 5遗留问题进行彻底审查, 进行“优质过关”。经过3年的努力, 查出各种各类问题11361个 (4) , 并在图纸资料、工艺样板、工艺规程、生产秩序、人员培训以及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进行重大调整和改进, 取得了成效。1963年7月, 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对直 5进行审查, 最后批准其重新生产。这是我国第一个大批生产的直升机机种, 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79年, 共生产545架, 其中基本型437架 (图1) , 客机型86架 (图2) , 林业型7架, 水上救生型13架, 航测型2架, 其他型10余架。这些直升机交付空军340架, 海军54架, 民航6架, 林业部7架, 二机部2架, 援外87架, 其他部门9架 (5) 。




涡轴式直升机探索——直 6

在直 5研制和生产过程中, 国际上涡轮式发动机获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先后产生了涡桨式发动机, 涡轴式发动机和涡扇式发动机。涡轴式发动机专为直升机设计, 燃烧能量绝大部分以轴功率形式输出。与活塞式发动机相比, 它具有重量轻、功率大、油耗低、寿命长、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维护简易、高温高原适应性强以及噪音和振动水平低等优点。这种发动机一经问世, 发展异常迅速。美、苏等国很快推出了一系列安装涡轴发动机的新型直升机, 不仅使直升机技术和性能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直升机的应用空间 [5] 。所以, 直升机涡轴化是技术发展的必须趋势。

直升机涡轴化潮流也影响到中国。早在1965年, 用户方面就提出直 5高温高原性能差, 难以在西藏、新疆等迫切需要直升机的地方使用。虽然进行了某些改进, 但并没使性能有实质性提高。这些情况反映到三机部, 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于是对直 5进行大改和涡轴化就有了用户需求基础。1966年1月, 三机部会议决定由122厂对直 5进行涡轴发动机改装 (19) 。这个机型就是直 6。

关于直 6的具体方案, 当时曾提出3个设想。一是采用美国的J69发动机, 二是采用美国的T53发动机, 二者都是双发方案;三是采用安 24运输机上的单台涡桨发动机进行改装。承担发动机研制的株洲331厂认为在没有图纸和测绘资料的情况下仿制J69和T53没有把握, 而安 24发动机已进行了试制工作, 且图纸资料比较完备。于是, 1966年召开的三机部会议本着“快上”的原则, 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 并要求在1967年10月1日前拿出试飞样机, 1967年底实现首次试飞 (20) 。

122厂经过两个月的酝酿和技术准备, 于1966年8月完成直 6的设计工作。由于进度要求, 直 6是在直 5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后机身完全未动, 前机身为适应发动机要求进行了结构修改。另外, 关键性的动部件如旋翼、桨毂、旋翼刹车、减速器以及自动倾斜器都采用直 5的部件。直 6的零部件共有6825种, 其中3076种与直 5相同;成品及附件255种中与直 5相同的有67种。发动机是涡桨式, 331厂对它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 就是涡轴 5 [6] 。

1969年2月直 6第01号用于静力试验的样机完成总装, 并运到沈阳112厂进行试验。“两个大搞”方针传达后, 直 6的研制进度加快。1969年9月, 02号机进行总装, 11月29日总装完成, 12月初, 在地面进行起动、打锥体、功率协调等试车试验。12月7日, 进行了首次悬停试飞, 10日进行了首次空域试飞。当天的试飞完成了科目要求。但在以后的试飞中, 逐渐暴露出一些重大问题, 最突出的是改型发动机不过关 [7] 。当时决定在继续试飞的同时, 要求有关部门对涡轴 5发动机进行较大的改进和完善。

02号机从1969年12月15日开始, 在42天里试飞了34次, 按试飞大纲基本上完成了厂内试飞科目。1970年8月, 03号机也投入试飞。厂内试飞科目结束后, 03号机于8月31日前往南京进行高温试飞试验。9月9日试飞结束后, 又经过4天时间转场兰州榆中机场, 进行高原科目试飞试验。试飞结果表明, 直 6的高温高原性能比直 5有了明显的提高。飞行员的评语是:此种直升机经过三个点的试验及转场飞行, 性能是可观的, 潜力很大, 又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我们愿意飞它, 对未来战争能起很大作用 (21) 。

但03号机在返回哈尔滨途中, 在唐山机场附近因发现动力舱漏油迫降, 结果机身翻转, 机头触地, 机上10人全部受伤住院。后经事故调查发现, 原因系操纵油路接管嘴处断裂所致。此类事故以前也出现过, 但未受重视。后来, 03号机经过修复参加了1972年的试飞。

涡轴 5发动机经过大改后, 分别装上了02号机和03号机。1972年5月两架机同时在哈尔滨122厂进行试飞。根据三机部和六院650号文件精神, 这两架机准备在7月到南京进行高温科目试飞, 然后转到西北、西南进行高原科目试飞。

1972年8月7日, 两架直 6直升机正式准备向南京进发。在起飞过程中, 03号开车顺利, 02号第一次起动开车失败, 再次起动才成功。飞行员提出先查清第一次起动失败的原因后, 再行转场。在场的有关领导急于完成任务, 否定了空勤人员的建议, 要求按计划进行 (22) 。两架飞机起飞后, 开始阶段飞行顺利。但当飞到吉林公主岭市上空时, 02号机突然降低高度 , 后面的03号机飞行员看到02号机排气管冒白烟, 并有东西飞出。该机最后失去操纵, 右侧滑触地坠毁, 发生一等事故, 机上6名乘员全部遇难。

此次事故发生后, 三机部召开会议, 决定推迟原计划, 但要求继续试制。122厂代表则表示不愿再试制。在部领导要求下, 厂与会代表再次请示厂负责人, 该负责人仍表示不同意继续试制。会上, 江苏的代表有意将直 6接过去。这样, 直 6的试制和生产任务就由122厂交给江苏382厂 (23) 。

1970年在“两个大搞”方针下, 在122厂试制直 6的同时, 江西的372厂也有意生产直升机。1970年10月, 该厂用122厂提供的部件组装了一架直 6, 并进行了试飞。以后, 该厂又花了4年时间试制直 6的零部件。1975年, 由于直 8决定在该厂上马, 直 6的工作随之停止。

江苏试制飞机的想法也始于1970年。当时南京军区领导决定, 以江苏省地方工业为主制造直 6直升机, 要求力争当年完成3架。由常州变压器厂 (后改为382厂) 制造机体, 无锡动力机床厂生产发动机, 其他部件安排在南京、南通、徐州、扬州、镇江、淮阴、连云港等地的工厂生产 (24) 。


江苏生产的第一架直 6的机身、发动机、成品件等均由哈尔滨122厂和120厂提供。1970年9月19日, 第一架飞机完成总装, 9月20日正式试飞, 9月29日飞往南京, 10月1日进行了飞行表演。此后, 江苏各厂就开始了直 6的自行制造。到1972年12月, 382厂共制造了3架机。其中只有第二号是质量较好的。

1973年4月10日至26日, 三机部根据军委关于加速直 6研制工作的指示, 在无锡召开了直 6研制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直 6进行质量改进, 并要求加速研制生产步伐。从1974年12月到1979年初, 江苏382厂又生产了6架直 6。在长达8年的试飞中, 对直 6的高温性能、高原性能和高寒性能进行了全面考核, 对发动机进行了长时间试车考验。1976年10月28日, 国家定型委员会在常州召开直 6定型会议。按照直 6的设计要求:基本性能指标与直 5相当, 高温高原性能优于直 5, 都已基本达到。1977年2月28日, 中央军委常规武器装备发展小组以常装 (77) 4号文件, 正式批准直 6及配套的涡轴 5发动机定型。1978年直 6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2月, 三机部召开企事业领导干部会议, 考虑到直 6机种落后, 单发动机布局不安全, 决定下马停产。1980年, 国务院、国家计委、国防工办下发 (80) 办计字435号文件, 在《关于调整江苏直 6飞机生产线》文中, 正式决定直 6停产下马 (25)


引自


中国汽车工此的早期发展(1920——1978)

关云平

中国直升机研制简史

《航空知识》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大概扫了一眼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那感觉和看视频网站弹幕或者明星微博评论是一样的。

xx真帅,XX真美,xx真努力,xx某年某月拿了某奖,XX哪个视频点击过百万了。而且一定要复制很长很多,横向和纵向都要超过一个屏幕那么长。而且我发现,这些弹幕和评论有着越来越色情的趋势,愈发关注评论对象的身体器官了。

万事回归饭圈,大致如此。我只希望知乎不要朝下三路发展吧。我就纳闷了,你们把成就单子列那么长有什么用呢,能有我家哥哥的获奖列表长吗?


真是有点懒的说了,就放一张图吧。

——《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二)》,《冷战国际史研究》第十八辑。


user avatar   yang-xie-long-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78年前成就有,但付出更大。

一方面官僚系统所造成的浪费、低效以及工人怠工造成的损失比起苏联老大哥来不逞多让。

而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又容不得半点政策失误,高积累稍有不慎玩砸了,就是一次大吃饱。

我们现在对于过去的评价是在徘徊中艰难探索,这是很恰当的。我们为了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就基本上是对等的甚至代价远大于成就。而我们为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给国家造成的伤害直到今天还留有遗毒。

至于经济发展——千万别用二战前的逻辑来看。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后发工业国家很多很多,国际环境远不是二战前苏联面临的危险形势。只要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并不困难。事实上我们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恰恰也是刚建国还没大规模搞运动的那十年左右。

归根结底,在一个连基本吃饭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贫困国家,一切问题的核心只有经济发展一个。而一旦用政治工作来取代经济工作,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治工作也遭到完全的失败。

那种既要又要的想法是绝不可能成立的,最后反而会受到更大反噬——即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很多左壬所批评的80-90年代的那段时间无论从政治还是从思想上不正是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体现吗?




     

相关话题

  如何解读2021弗吉尼亚州长选举结果? 
  身为廉价劳动力是怎样一种体验? 
  卡米拉为何不像戴安娜王妃那样受欢迎? 
  美国人民为什么不造反? 
  中国未来会不会像日本那样多半人口聚集在大城市? 
  为什么东亚三国会出现韩国的五抛世代、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中国的佛系青年,是否与儒家文化有关? 
  COL是美国空军上校军衔吗? 
  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会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 ? 
  加拿大怎么不怕美国侵略呢? 

前一个讨论
广东广府人人怎么看伟人尚可喜?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基层防疫应注意哪些问题?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