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一个铁杆赫本迷的看法,可能第一次系统为她写点东西,不知不觉就冗长了,看来我就这点水平了,见谅!
-
首先说个也许对很多人而言不太重要,但我却非常欣赏的点:她不象有些女星拥有完美的五官和身材,五官有缺陷(比如腮部线条略硬朗、脖子太长、胸小、太瘦),但却非常了解自己,甚至能把缺点转化为优点和特色。她被很多权威杂志评为最美,恐怕多靠五官、气质和独特性的综合(谁是第一美女这事见人见智无需争论)。她是公认的美女,但却毫不留恋容貌,不象很多有钱的老女人,拼命在脸上注射各种生化物质挽救青春。年轻时她华服加身,但到了晚年她反而不要珠宝钻石来虚张声势。真诚的笑容、优雅的气质就是她老年最好的装饰。任年华流逝,皱纹滋长,优雅老去。这种审美格调在一堆好莱坞女星里非常独特。
-
在我心中她的确是“天使”,但“人间天使”之类的美誉,常常让她不断“上纲上线”的被神话,一些对赫本有好感却了解不多的朋友--他们的过度吹捧有时看起来汗颜,这种捧杀和真实间的落差,只是满足网友自己的意淫,反而是对她的伤害。在当今还老打类似旗号,无疑会让部分人产生类似“绿茶婊”的误解。除了早期电影,她没把自己限制在“圣女”形象上,在生活中亦如此。
-
她的明星生涯相对低调,但在浮华的娱乐圈不受诱惑是很难。明星的臭毛病,如或真或假,或好或坏的绯闻她也有。一些没有证据(比如在总统生日会上给肯尼迪献歌,我认为是小报浪漫的想象)。但她曾和男星威廉霍顿短暂交往,我认为比较接近事实。虽然霍顿当时与妻子分居,却毕竟没有离婚。赫本牵涉其中难说光明正大(好在短暂的被吸引之后,赫本就冷静的退出了),我觉得此乃她最大黑点。不过,从她的一生总体选择来看,她称得上洁身自好、不贪慕金钱地位。她有两次维持10多年的失败婚姻,最后和“灵魂伴侣”终老。她是尊重婚姻忠于感情的现代女性。
《罗马假日》是她奥斯卡封后的作品,很多专业评选里它是最经典的爱情片之一,这部电影大家所知太多就不多提。只是让我遗憾的是,很多喜欢赫本的网友只了解《罗》,对她其他的电影所知甚少,把“公主”的形象混同于赫本本人。而讨厌她的人认识也仅限于此,拿这部电影的青涩来非议她的奥斯卡后冠。赫本的确是本色演员,但她不只胜任这类角色。特别是60年代以来,她演出了很多更复杂的角色,比如《修女传》、《盲女惊魂记》。《罗马假日》毕竟是赫本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拿时年23岁的她,来评价其整个事业人生是偏颇的。
她获得了5次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并得奖一次。但是她的演技的确很有时代局限性。她是靠本色表演的演员,在当时看来比流行的“戏剧腔”表演模式更自然,所以奥斯卡肯定了她。但逐渐流行的“方法派”又让她的表演显得矫揉造作。无论哪一派的审美,她都靠不上,这客观上促成了今日对她演技评价的尴尬。虽然远远比不上凯瑟琳赫本、贝蒂戴维斯、费雯丽等伟大演员。但总体而言,她有演技,也能用本身魅力让电影烨烨生光。
-
奥黛丽和伊丽莎白泰勒一样,是50-60年代很长时间内片酬最高的女星之一。1961年的《蒂凡尼早餐》片酬75万美元、1964年的《窈窕淑女》片酬110万美元,都是当时女星之最。她在《人物》、《传记》等杂志的“20世纪流行文化偶像”排名里,基本保持经典女星里前10(更多是前5)的位置。在最权威的美国电影学院“百年百大”(最伟大银幕传奇)经典女星25人里排名第3,这算是对她影史贡献的盖棺定论。时至今日,在当代欧美主流的社交媒体、网络搜索量上,她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人气仅次于传奇巨星玛丽莲梦露,甚至在东亚的中日韩等地人气更盛。
正如东方人看待《罗马假日》一样,《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在欧美是赫本的最大标签。关于奥黛丽的各种评选和排名,她凭借的作品几乎都是《蒂》。片中那个和《罗》完全不同的纽约拜金交际花,有着独特而矛盾的个性-成熟又天真、世故又洒脱、坚定又脆弱,还有点小哀愁。这个角色难度很高,让赫本获得奥斯卡女主角提名,这是奠定她影坛地位的作品。《蒂》和《窈窕淑女》在全球其他地区甚至比《罗》更出名。欧美人认为她优雅、经典,甚至性感。和中国影迷非常不同。
赫本以优雅的谈吐和时尚影响力闻名。是时尚界仅次于可可香奈尔的少数女性超级ICON之一,很多今日司空见惯的搭配因她而走红。比如衬衫打结的穿法、七分裤、平底芭蕾舞鞋、白天夜晚无时不在的黑框太阳眼镜、高领毛衣套头衫、无袖露肩洋装、风衣配A字裙、标志性短发、蜂窝盘发,她所代表的简约优雅风格,至今流行。又有些人说赫本是女装设计师-纪梵希打造的时尚玩偶。我觉得这不符合事实。很难说是她纪梵希造就了她,还是她捧红了纪梵希。
赫本晚年积极从事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为她增加了传奇性。她不是单纯拿慈善镀金的明星,她多次不辞劳苦深入世界上最贫困、最恶劣的数个国家和地区。比如,她曾坐在货运飞机里的米袋上,辗转10多个小时飞到战火纷飞的索马里。那里战火纷飞、饥饿和疾病萦绕,几乎也没人知道她是明星,实际上人生安全方面相当危险的。她在那里看到大批因传染病和饥饿死去的儿童,被堆在货车上一车一车的运走埋葬。
-
在她生命中最后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日程非常密集。筹款、接受采访、出访各国这样的活动,平均下来每个月都有好几次。她的演讲没有秘书代笔,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保留有她工作所做的笔记,密密麻麻的有一大抽屉,里面都是她对各国风俗、自然风貌、政治现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她在最繁忙的几个月,每天都接受十来家媒体的专访。要知道,在她做演员声名最显赫的时期,每天为自己电影宣传做的媒体采访也不过1-2个。所以基金会不是为赫本电影事业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她的全职工作,她对这份工作富有激情、使命感。
-
她想用知名度吸引大家对儿童问题的重视。她多次在世界上奔走呼吁,并在1992年第一次让索马里的难民儿童问题得到全世界关注。比如她曾在美国国会演讲,和她的联合国同事一起,为落后地区的儿童,争取到了6000万美元的国会拨款。
她熟练掌握英、荷、法、意、西、德等6-7种语言(很多外语达到类似母语般流畅的程度),热爱诗歌,有很深的舞蹈功力,还曾经获得过百老汇戏剧界的最高奖托尼奖。所以她是很有才华的女士。
艾菲尔法语—奥黛丽赫本 法语专访
艾菲尔法语—奥黛丽赫本 法语专访
赫本多国语言
赫本多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