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天一直在美国考察零售业,看了一百多家大中小型各种门店网站。拍了上千张图片和视频。应该能相对专业的回答这个问题。但需要说明,我不懂太多英文,所以,细节上还需要确认。
ok,回正题:如果美国零售业是研究生学历,那么中国大多数零售业基本上还处于小学阶段,原始阶段,即便是家电业,数码产品这些在中国看起来最现代化的商业零售模式,在产品细分,销售理念,数据运营,供应链,卖场设计,陈列,客户体验等方面也比美国差距至少5年以上。
其他运动,保健品,百货,宠物,花卉,饰品,休闲,服装,自行车,汽车配件等等等产业就不用讲了。差距10年以上。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中国零售业出发点是一个卖货的,是如何把货卖出去,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促销广告,声音,平面等等。以进攻的形式进行销售,推荐客户不管他是否是真实的需要。而美国是解决需求的,他所有的设计,是为了解决你的需求,发现你的需求,是防守型销售。不会出现大量的促销之类的东西。美国的卖场很安静。中国的卖场很吵闹。
第二:美国的零售业是系统作战。依靠多个竞争关系的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比如如果你要买保健品,非处方药品,营养品,那么初级模式,可以去沃尔玛,中级模式可以去CVS,高级模式可以去GNC。也可以线上,也可以线下。 绝大多数汽车配件,宠物,服装,鞋帽等主流行业都可以找到这些满足高中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专门店铺。不但在消费能力上细分,还在产品生命周期上细分,比如耐克,哥伦比亚等等。在同样的产品上,分别会区分新品上市的渠道,中间时段渠道,低价打折渠道。什么?你让所有消费都在一个店里?你见过开奔驰的去奔奔4S点做保养的吗?
第三:IT系统背后的数据能力,且放下财务,人员管理等,只说这个IT系统里的一个供应链模块作为样本,而且沃尔玛那种怪兽级的我们不谈了,美国的绝大多数企业的货品都是从中国,东南亚,全世界来的,很多专业门店所涉及的产品SKU多达几十万种,这些产品分布在全美几十个州的几百家店铺。采购需要40-120天的供应链前段,中间需要10-30天的在美供应链物流。后段需要3-5天的客户端物流(如果他们是线上订单的话)这种供应链,还需要应对质量控制,产品改款设计,销售平衡负载。产品定价变价促销等等供应链上的细节问题进行处理,你你去猜猜,看看国内那个能在这个系统能力上运行。
第四:现场管理运营理念,绝大多数的美国专业卖场,尤其是通式的标准化产品,你进去以后,在5000平米左右的卖场,你能看到的工作人员,加上收银员,现场一般不会超过30人。但这些人,就要管理整个卖场的所有的事情,他们都会在你的视线之内。基本上保证你需要的时候,在30秒内,会有人来帮助你。你可以猜猜,这个背后的管理工作,事前准备工作,数据化标签,卖场设计,需求解决动线设计,需要做多少前置的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段的数据在前段进行支撑挖掘分析改善!
第五:中国的卖场普遍在市区,美国的卖场普遍在市郊,这个话题不需要展开,就是成本和交通工具,加上生活圈差异,老美是地广人稀,人人汽车,住在郊区。中国人是反得。
第六:对品牌理念,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客户交互信息界面,中国绝大多数设计都是个渣,渣的很,根本不去想消费者到底想看什么,比如说明书,机械类,我的天,给个爆炸图,连老美那种善于动手的民族,都是实物实景将截图,你在中国面对大多数不会动手的笨蛋,用爆炸图,你是要逆天吗!国内的产品外包装松松垮垮,还没到家,就在商场里,就已经歪七斜八,松松垮垮等等这类问题,不一一而足。
现在如果有人能把美国这个系统成功引进到国内的。就等着上中国富豪榜吧。引进这个系统,需要了解中国的从细节到全局的零售业,从美国小店到大卖场到高档百货的全领域。嗯。看看谁能这样,我花了十几年,目前还在这条路上前进着。
还有很多差距。再写下去就得上数据和做研究生报告了。先这样。
不过,美国还是有好几个机会的,因为传统的美国人比较懒,并不太喜欢创新,加上产地信息和需求地信息的传递时间比较长。运营电商技术来改造某几个细分行业的传统渠道,还是有很多胜算。
另外,美国的批发市场,跳蚤市场,零售摊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几个温州人开的一元店能在美上市,就是很重要的证明案例。
饰品装饰品行业的SKU管理能力
汽车配件和维护保养工具的细分
卖场设计和动线区域设计
产品包装展示设计
产品陈列技术
外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