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其他的回答都是分析系統的,我就聊一聊一下歷史淵源吧。
注音符號的誕生,有著它自己的歷史必然性。
首先,它對熟悉漢字且對羅馬字沒有認知的人十分有用。這種人在清末民初的社會里,一抓一大把。他們上過傳統蒙學、小學教育,學過《說文解字》這些小學經典。創始人章太炎也是這樣的,並且他本人就是一個小學專家。
可以發現,注音符號基本上都是選取的《說文解字》中的部首,而且是那些古今讀音類似的部首,取它們的聲母或韻母組成。這對於當時的社會影響是空前巨大的。過去文言中的通假字多,很多都是因為臨時忘記字的寫法而臨時借用某讀音相近的字,時間久了就對漢字系統的整齊造成了影響。外國人或蒙童在剛接觸文章時不僅要學習漢字,還要學習它們的通假字,這無疑提高了文化的門檻。
除了注音文字,在當時還有許多羅馬話注音方案,但都不是非常科學——持不同語言的外國人還是不能很好的念出來,只能猜個大概,普及率也不高。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政府不能設計一套官方的羅馬化方案呢?
咳咳。你懂的,我們大天朝泱泱大國怎能用洋人那些歪七扭八的文字?幾千年下來中國四周民族有很多注音文字,例如蒙文彥文甚至阿拉伯文,它們都沒能變成漢字的注音方案。我們寧願學起來麻煩一點,也不願意去採納那些胡人的文字。那麼之前我們字典里是怎麼注音的呢?
主要有以下這些:
根據以上三點,可以很明白的看出,注音符號取了它們的優點而且更加規範。注音符號基本上就是科學版的反切法,所以對當時的人也更好接受一些。
其實答主我常喜歡都用注音,但是習慣之後和朋友聊天要用簡體字(合群),注音符號根本打不出簡體還要認為轉換。
本文是手機打出來的,可能有些錯字,請不要感到拘束地斧正。
【2016/07/30】感谢@Glinie同志提醒的注音问题,现已改正。
【2019/06 注】 時隔多年回來看當年的回答,感覺真是羞澀(笑)。如果今年還有看到這段話的朋友,那你一定最近會有好運的~ 如果有用 Alfred 的,可以試試 Bopomofo-snippet 這個插件,可以快速地在各碼和注音符號間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