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罗辑思维》,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这是什么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人在北京做仓库管理员,年纪轻轻,又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办?

去创业?去跳槽?去出国留学?去找个老婆?去生个孩子?

一个个选项写下来,连我自己都能体会到它们背后的沉重和酸楚。残酷的现实是,上面的选项题主的朋友可能一个都没法选择。人生走到一个阶段,已经不是该干什么的问题,而是能干什么的问题。

题主也提到了,他可以选择考研。但在现实中,考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能力选择的。看看每年多少接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放弃考研就知道了。说逃避也好,说粉饰也罢,题主的朋友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考研的想法。

这样一来,题主朋友能干的事情,真的不多了。我们每天在知乎上读着逆袭的故事,现实中能够逆袭的又有多少?题主的朋友,也许每天都把自己浸泡在一辈子做仓库管理员的大恐怖中。

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

他在努力从这种大恐怖中寻求一种解脱。他从他能干的非常有限的几件事情里,选择了最不坏的两件:健身和听课。

那些证书也好,勋章也罢,背后是一个年轻的仓库管理员对自己的命运发出的不甘心的呐喊。他知道自己没能把握系统学习的机会,他知道自己没有家底让他多彷徨几年,多犯几个错误,他只希望凭着自己对坚持的信仰——这是他所拥有的反抗命运唯一的力量——来收获他渴望的“思想”和“改变”。

这就是他用以对抗自己那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大恐怖的信仰。永远不要轻易质疑一个人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它承载了多么沉重的绝望。上知乎久了都会有种错觉,仿佛人变优秀是很容易的选择。但现实是,它一点也不容易,且对很多人来说连选择都不是。因为要做到它,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不会变得更平庸——而平庸是一种所处环境决定的强大惯性。多少人光是让自己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他们根本无力阻止,更无力改变自己的平庸。

题主的朋友,就如同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扑面而来的,名为平庸的海潮,只差最后一步就会沦落到天天打王者荣耀看网络小说混退休的地步。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努力守住这不后退的最后一步。

我们当然也可以批评那些虚拟的证书和勋章是多么没用,批评这位年轻人是多么中二,批评他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但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我们能抛开自己拥有的一切,浸泡在他所承受的大恐怖里,然后做到他做到和做不到的那些事吗?

我不会批评他,因为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面对大恐怖能做到和他一样,更别提做的更多了。

我不知道题主的朋友未来能不能变得更好,但我知道,他已经非常非常努力地让自己不要变得更平庸——这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希望,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user avatar   dh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我也听《罗辑思维》,也在它的app“得到”上订阅专栏,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针对《罗辑思维》------------

我只订阅“熊逸书院”和“卓克”系列,还有一个“每天听本书”。 “每天听本书”和“熊逸书院”类似于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主要讲经典和各种书,我买过熊逸的书,他还是一个蛮不错的作者。卓克系列基本上是各种科普,从喜马拉雅开始我就关注这个人了。和“商业”有关的我一概没兴趣。 因为我一不想经商,二也不觉得这些商业思维对我有什么帮助。那只是罗胖的一种买卖。

我大概能猜测为什么很多人如此痴迷,因为他们有成功焦虑,对现实的焦虑,而且非常焦虑。 在这个每天都能听到“成功”故事,上个知乎,周围都是博士高管,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都拥有娇妻美娘(或霸道总裁)的世代,人会感到焦虑是很正常的。实质上这只是一个信息传播效应。而《罗辑思维》上的很多东西听完之后可以让人觉得自己“好像”懂了,进步了,无疑是缓解这种学习焦虑的方法。这个app上有一个节目叫“每天听本书”,一般开头就是“这本书中文版有30万字,我将通过25分钟来讲解其中内容”。厉害不厉害!25分钟“读完”30万字是不是觉得自己棒棒的!呵呵。老罗一直在倡导一种“碎片化学习”、“u盘化生活”。基本提倡一种通过“零碎的”时间也能学完“经济学”或者其他专门的学科。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营销手段”,这个app本身的定位就是在零碎化的时间提供一些零碎的知识,如果他告诉你,其实你学完这些东西也价值不大,你要学到真货,你得去看原文,你得去自己思考。大部分人还会购买吗?大部分人是不会的,国人还是太喜欢走捷径了。 你的朋友也相信了,他相信通过这种二手轻松的方式可以获得实质上的进步。并且他还认为这种吸收二手简化的知识是“思考”和“研究”。我始终认为零碎化的学习只能得到零碎化的结果,失去系统性,几乎毫无价值,大概是因为我是专业人士,我接受的训练是系统化的训练。

是不是《得到》(或者说《罗辑思维》)上的很多“方法”都是“骗人的”?是一种高级的智商税?我不敢肯定,我说了,我不太关心这些类似“成功学”的东西。而且,关于我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我已经有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法了。但是据我所知,任何一个方法你不坚持一段时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比如锻炼健身。 我不知道你这位朋友坚持了没有。

既然我不认为它们有非常巨大的价值,为什么我还要购买?是因为我虽然知道其价值不大,但是也不是价值为0,我愿意为那一点点价值付费。我基本上把听这些节目当作是一种智力型娱乐还有“筛选书籍”的方法。毕竟蹲坑、坐电车和散步的时候很无聊,听听这个也没坏处。我选的节目都是读书类的。我不相信我自己听个几十分钟的节目就能真了解这本书了,最多就是一个粗粝的梗概而已。但是如果这个书的大概内容我感兴趣,那么我会去amazon或者其他地方买个原文回来看看。比如我听完一个讲解“丝绸之路”的节目后,就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购买了《丝绸之路》的原版,那的确是讲解世界史的不错的一本书。

总之一句话,作为一个用户,我想说的是:《罗辑思维》也好,《得到》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娱乐“,别太当真。要获得吹牛逼以外的真货还得好好看书和思考。

-------------------------针对你的朋友-----------------------------------------

回到你这个朋友的问题上,我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了, 他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他有点像“通过学习来回避现实的问题“,不断在朋友圈晒“健身和学习”本质上是希望获得认同感,害怕自己一事无成,通过“坚持”这些东西他可以告诉他自己他没有浪费时间。他之所以不断要求你看书,是因为希望通过改变你,让你更加“认同”他,他这样好获得满足感。你告诉他不看后他那么发火,是因为他觉得你贬低了“他的生活方式”,戳穿了他皇帝的新衣,所以他说你是俗人,说你不思考(罗胖倡导的自由主义从来都不会排斥俗人的,他说他自己就是一个大俗人)。他所谓的思考就是读这些二道贩子的东西,而不是试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那样去探究一个问题。所以,与其说他想获得“成功”,他只是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已。说白了,我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可怜人, 他在和你的对话中那么“天马行空”,“啰里八嗦”,其实本质都是在“自我加强信仰”,他要告诉自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没错的。 这其实也暴露了他心虚。当然了,我不是说这样就一定“错”,只是如果真的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坚定,那么他的表现会更加自信。一个人太跳,往往是心虚的表现。我和我的同学每天都看paper,我们不会在朋友圈里面晒自己看了今天看了多少paper,看了多少页书。甚至发表了paper都不会发盆友圈。发这个有什么用?有自信有理智的人不会通过发朋友圈来获得廉价的满足感,他们会朝着自己的路一致走下去。


对了,下次你朋友再要你“看书”,你便用下面王小波的话回复他:

假如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了上方,原来长了一座鸡窝

user avatar   charles-wang-20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当年放弃学业,没上大学跑出来打工,在底层生活过,有过些类似的经历。


底层人民(这个底层是相较中产而言),虽然经常嘴上说读书无用,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大多还是很敬畏知识的。他们对知识往往有种特殊的自卑感,哪怕平日里可以当众骂街,撒泼打滚,但面对需要具备一定量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流露出少见的懦弱。


像是我们的父辈,很多人吃了没文化的亏,受了不少苦,所以他们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但是大多数底层民众,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弥补——这种知识的断层,远比贫富差距更令人绝望。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难想像在知识匮乏的环境中,那些追求知识的人多么痛苦。


像是渴望破壳而出的鸟,因为身体羸弱,没办法打破蛋壳的束缚,只能在其中无力的挣扎。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一点微弱的烛光,也会看起来像太阳般光彩夺目。


我最苦的时候,每周末都会跑到新华书店坐在地上看书,咬着牙花半个月的工资买很多书回家。


那时候读书学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摆脱底层生活的唯一希望。


不过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读了很多垃圾畅销书,不但浪费时间,还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浮躁,因此栽了很多跟头。


对于你的朋友,理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痛。


普通民众,所缺少的,不是什么「知识经济」,而是真真正正的教育资源。


很多人说阶级固化可怕,在我看来,教育资源的固化才是最可怕的。


你不能指望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成年人,重新坐在课桌前,去完成基础教育,这不现实。


但没有基础教育做支撑,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学习,靠自己非常困难。


很多信息输入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和完善认知体系做基础,根本无法产生价值。


你买一堆子弹,没有枪械,也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成年后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就是读相关领域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人类文明真正的精华,经得起时间考验,对比网上能接触到的碎片化知识可谓云泥之别。


但如果自身基础差,学起来就会很吃力,出现错误时,也没有人进行指导,帮助改进。


这就是普通平民的悲剧所在:一开始没有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一步错,步步错,形成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看你朋友目前的状态,应该是没心情啃厚厚的专业书籍了。


推荐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吧。


他喜欢思考,可以从这几门课程开始。(文末)


作为没上过大学的退学生,我也像题主的朋友对高等教育产生过质疑,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被劣质教育荼毒的牺牲品。


好的教育,不但能满足人对求知的渴望,更能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对自身的认识。


希望这些课程,能带给他一些启发。


也衷心祝愿所有成年后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年轻人,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





推荐课程: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_全26集_网易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_全12集_网易公开课


牛津大学公开课:批判性推理入门_全6集_网易公开课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原理_全40集_网易公开课


杜克大学公开课:怪诞行为学_全13集_网易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立大志_全22集_网易公开课




推荐关注

微博:王盐Charles

微信公众号:王盐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过的爆料,我觉得你这个朋友如此热爱学习,体现了他的懒惰和懦弱。

我现在才知道逻辑思维这个app是多么的深谙人性,通过游戏中的成就和奖杯的方式来给人造成满足感的假象,还什么电子结业证,笑死我了。

你如果在网上自学了微积分,或者就算画油画也好,好歹也是下功夫学了。但是那些都是些啥玩意呢。

这就牵扯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其实学习这种活动,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脑力脑洞。

真正困难的,是创造新的知识,搞一些新东西。

了解已经存在的知识,跟着别人的思路走,主要是一个体力活,一旦让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去创造一些东西,这就远远不是体力活了,首先就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不适,让你天然的排斥,用你们喜欢的话说,这叫走出了“舒适区”,更不要说真正做新的研究的时候那种迷惘,以及成倍数增加的脑力劳动强度,真的掉一层皮。

而学习,太轻松过了,就是“舒适区”嘛。

所以很多人,以学习为借口逃避,你看着一直在学习,其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恰好是一个懒人。

我的室友是一个新的博士生,虽然是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但是现在什么都在学,空间计量也在学,matlab也在学,latax也在学。但是当我问,你自己的研究内容呢?答案是没有,而且很可能这些都用不到,因为正经的老师排斥数学。

我不忍心说什么,因为学习总不是错的,更何况在这个有悠久正经历史传统的学校,能学这些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我总感觉这种学习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在里边。大家做经济学研究,都知道大多数计量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着手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时候,一步一步巩固完善的,而这个过程,伴随着随时冒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困难,需要你不断的搜索资料、推导理论,再加上很多苦苦的思考。而学计量,这还不简单?上课就是放松嘛。

可以说逻辑思维这种造成人在学习的假象,特别抓住了一些青年的心,这些人没有毅力和勇气走出舒适区,创造新的东西,所以逃避在学习的假象之中。


user avatar   li-pa-pa-46-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都在讨逻辑思维,仔细看了下题目,题主朋友的出现的问题,跟逻辑思维有啥关系啊?

题主朋友(暂称邱哥)就算是不看逻辑思维,最后也会往这个方向去,逻辑思维本身没什么问题,就是一种知识营销的模式而已,问题是听逻辑思维的人究竟把这些内容理解成了一个什么东西。

邱哥这样的人其实咱们身边多少都有,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俩字“脱俗”,凡是俗的东西都是其鄙视的,显然题主也被当成了俗人。其实追求脱俗也没什么问题,从古至今,咱们中国知识分子大多追求脱俗,但是呢,追求脱俗的人也是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虽然我追求脱俗,但是我也能接受俗,认为世间各种人的各种观念处世之道,都是有其合理之处,求同存异,精益求精。而另一种追求脱俗的人,不仅要求自己脱俗超凡,也必须要对他认为俗的人和事口诛笔伐,冲锋在脱俗战线最前端,肩负人类觉醒的神圣使命。

邱哥显然属于后者。同样显然的是,即使他接触的不是逻辑思维,而且别的什么主义,也是一样的表现。所以核心问题是,邱哥这样的人,在追求自身觉醒进步的同时,对于其他人类的权利,是极为漠视的,这类人,一旦掌握权利,很容易变成希特勒式的人物。

承认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并给予多样性个体平等的权利,是“善良”这个词很重要的表现之一。而我们的早期教育,往往侧重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缺乏关于“尊重”的教育,我们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无法忍受身边和自己不同的人和事,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没有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最基本的“存在即合理”式的世界观。

所以呢,类似邱哥这个锅让逻辑思维来背,个人认为不太合适。如果真要讨论,感觉原生家庭的话题似乎更合适呢。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汉我真心劝告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要警惕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此类节目。因为这两个节目是比较典型的“有害”节目。

肯定有人不同意了,人家说的多好,多么高大上,多么富有思辨精神,多么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你就是羡慕嫉妒恨,比其它节目有深度多了。这些等下慢慢说,说“有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俩节目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读书和学习的错觉,而且越陷越深深信不疑,尤其是想上进想读书想学习的年轻人,几乎有百害而无一利。至于晓说、老梁等属于纯粹的休闲娱乐,就像评书、相声、大鼓一样,他们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定位很明确,而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则不是,是定位于知识性的节目,学习的工具,属于知识付费。

为什么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要警惕?

如果是中老年人,人生已经过去大半,即便沉溺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也无所谓,有学习的错觉就有吧,丧失了辨别能力就丧失了吧,就当是纯粹的休闲娱乐了,总比赌博打麻将抽烟喝酒好一些吧,已经被社会“毒害”了大半辈子,也不差这一下了。而年轻人不行,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某种比较极端的思维模式影响,可能会受害比较大。

为什么说这俩节目“有害”呢?有哪些害处呢?

就是刚才说的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害处”)是这俩节目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读书和学习的错觉,而且越陷越深深信不疑,甚至走极端就像题主同学的案例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人之初,性本惰,谁都知道读书好,但是读书需要思考,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读书的成本。如果有个人说你跟着我不需要读书也能起到读书的作用,甚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不可能直接说,但做(引导、引诱)比说更有诱惑力。这种情况你刚开始肯定不信,那听听试试吧,哇!听上去都好有道理,说的简直惊天地泣鬼神,太长见识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啊,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啊,既然能轻轻松松就获得这些“精华”我干嘛还读书呢,又累又花时间精力。

年轻人阅历有限,本来就比较浮躁,总想急于求成,现在有人利用了这种人性弱点,让你很容易就获得知识精华从而获得读书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很少有人能够抵抗的住。久而久之,这种依赖式的“知识”获取方式会极大损害你的读书欲望,而不断增加的是掌握“知识”的错觉,这种靠投机取巧获得的伪知识极易让人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就像大家都喜欢追求捷径,但大多数情况下,捷径只会让你绕更远的路。

结论和道理是最不值钱的

准确来讲,这俩节目输出的是结论和道理,类似于中学语文考试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也是网络上常说的干货,干货恰恰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干货,真正的干货一定是自己通过认真的阅读和反复的思考获取的,别人给你的只能是咀嚼过的甘蔗渣,看着一大堆其实没啥用。

读书就像吃甘蔗,享受的吸取营养和精华的过程,同时间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思考。但是就像吃甘蔗一样,这些节目输出的就是榨取汁液后的渣渣,你确定要吃?这么说刻薄了点,文艺一点,温柔一点,道理和结论是最没用的,没有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就像大部分人生道理幼儿园都学过一样,可是很多人到老依旧不懂事。现在的大部分所谓的干货、读书会分享会其实就是输出和分享甘蔗渣渣,看着不错其实没用,专骗懒人。

为什么他们的观点和言论那么吸引人呢?

这里就牵扯节目的制作流程了,这类节目大都会有比较庞大的文案团队,专门给主持人写稿子,每一篇稿子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从标题到内容都要体现两个字,颠覆,颠覆你的固有认知,让你大呼过瘾击节三叹相见恨晚,就像咪蒙的公众号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很难跟有用没一点必然关系,当然最大的意义还是吸引你关注和掏钱,除了这些还有各种逻辑硬伤、内容谬误,这个展开说要几天几夜了,网上有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里不能不说罗振宇和樊登的身份,前央视主持人、策划人、制片人等,非常优秀的资深媒体人,怎么吸引眼球把握受众心理对他们来说简直小菜一碟,王凯、张泉灵、王利芬等也是前央视人。

有人说很多高管、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喜欢这俩节目。

人家不比你高明多少倍,我想说的是,隔行如隔山,高管、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是教授、研究院,在读书欲望方面和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没有本质区别,他只是在他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有话语权,哪怕是钱学森还迷信气功和特异功能呢,牛顿还迷信炼金术呢,而且正因为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欠缺,所以才会愿意于花钱购买“知识”,这两个节目的会员中此列人群很多,也是重点吸引的目标,因为多金嘛,花几千块钱根本不算事,甚至一顿饭钱一套衣服而已,还买到了“知识和见解”,划算!

按理说节目内容本身无对错,想挣钱也没啥,但是不应该在宣传上误导人。就像《货币战争》本来是很好看的财经小说,宋鸿兵说这是经济学作品,财经类图书;也像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本来是很好看的意淫小说,他却说是这真实的采访手记,这就涉嫌误导甚至骗人了,一句话,君子也可以爱财,但一定要取之有道。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见解,如果你觉得这些节目挺好,确实学到了东西,那怕即便没学到什么但是听着很有意思,花钱不多开心娱乐,还能跟人吹吹牛,那也是有用的一种。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跑步人人都会,但是刘翔可以成为全民偶像。唱歌人人都能可是刘欢可以以此为业。

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任何领域是可以通过简简单单地“我知道”就能够获得机会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向别人证明我们精通,我们爱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得到机会。而机会跟成功又差了一段距离。

罗辑思维讲了很多事情,让我们对很多领域从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因为知道而获得机会,中间还有精通,热爱和找到对的人。

年轻人往往觉得我知道比精通,热爱和机会更重要。实际上,我知道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因为这个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思维不应该替代事实,这是我最大的感悟。

大概是在年初开始听罗辑思维,今天看了眼,进度已经到316期了。

罗辑思维很少涉及到生物领域,有几篇提及生物相关的时候,我发现,在这几篇里,逻辑思维似乎存在不少事实性的错误,所以推出的观点也是比较奇怪。

我当时想到的问题是,罗辑思维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内容性的错误。

嗯,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也没必要,罗辑思维嘛,事实只是引子,观点才是重要的。

而他的观点,总体上总结出来其实往往是互联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这两个内容。

前者不说了,罗胖一直认可的互联网未来的强大(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过于乐观了)。

后者的话,大体上就是辩证法那一套,任何事物我都能给你找出一些不同于常理的想法。

到现在,我基本上把罗辑思维当做一个休闲的碎片化听东西的内容,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说了一大堆,其实表达的就是:别把罗辑思维当生活明灯,脚踏实地更重要。


user avatar   ni-ke-liu-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得到专栏的用户,也订阅了“每天听本书”。

这个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酱紫的。

当你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打开得到app,浏览一下书名,选感兴趣的听。

记得播放速度调成两倍,这样一般一本书10-15分钟就能听完。如果允许的话,建议看他提供的稿子,这样更快,5-10分钟就能读完。

不是碎片化么,那就把碎片化发挥到极致好了。


如果听完/看完觉得没啥特别的,那就跳过,看下一本。

如果觉得有一两个观点/事实有意思,建议去网上买/找本电子书,仔细把你感兴趣的这个部分读完。

如果整本书都觉得特别有意思,建议把书买回来放在身边,仔细读完,并且最好是反复读几遍。


所以”得到“是我阅读的第一步:筛选器。

不要小看这一步,这其实很重要,也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知乎和豆瓣有一类文章特别受欢迎,那就是书单。

经常是几十本书罗列下来,细心的答主再描述和介绍几句书的梗概,并加上自己读后的感受,那么八成这会是一个高赞高收藏高感谢的文章/回答。

你看,这个需求很旺盛的。


“得到”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首先罗胖团队精心挑选了一些他们觉得不错的书,这样大部分的垃圾应该是过滤掉了。然后经过某一个学识/阅历还不错的人解读书的梗概,那么你八成就能知道自己会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或者这本书到底是否对你有用了。

然后再根据你对这本书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下一步看这本书的仔细程度。




知乎的政治正确似乎是抨击“逻辑思维”,最好再冠上一个“智商税”的帽子,然后批评得一无是处就最好不过了。

其实挺可笑的。

一块钱一本书,如果我能听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浏览完一本垃圾书的时间成本可远远不止一块钱。

如果能因此找到一本非常喜欢的书,真正能帮到我的书,那就更是超值。



帮你筛选,这是”得到“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得到“仅有的价值所在。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是粉丝行为,宗教信徒行为么?

自己信什么粉什么值得尊重。

比较烦的是传教士和卫道士。

你离他远点儿就是了。他改变你很烦,你改变他也很烦。




     

相关话题

  我们总感觉世界对中国有深深地误解,我们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是否也有误解? 
  沉迷的纸片人换模之后不一样了怎么办? 
  明明真实的世界中到处是阴暗,有的人却总是相信正能量? 
  有哪些知识,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有些高中生的亲美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是什么让你们相信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羌背工艺(也就是书的线装工艺)中的「羌背」,有什么典故么? 
  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给员工发年终奖是懒政? 
  如果子代可以继承父代的记忆,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罗辑思维,罗胖是不是一个贩卖焦虑的奸商,得到平台是不是是一个没有良知良的霸道平台?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爆笑恶搞能把人笑爆炸的电影值得推荐?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