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转膛炮和加特林自动原理的转管炮对以格斗空战为主要用途航炮而言,没有多大的优越性。
1.抛开其他要素,火炮就是利用化学能赋予弹丸能量的一种机械。简化一下,赋予弹丸能量靠的的平均膛压和做功距离(身管及弹膛长度)。
2.多膛武器天生就有漏气问题,转膛炮自然也不例外。要解决闭气问题,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R23和BK27都是弹膛前后运动+活动衬管/紧塞套管配合来解决闭气。R23的药筒长度一直延伸到和比弹丸还长,是一种不是埋头弹的“埋头弹”。R23闭气原理中,这个奇葩药筒也发挥重要作用。
3.因为弹膛运动和活动衬管+紧塞套管的存在。峰值膛压不能过大,且因小口径火炮的药室扩张系数天生偏低,内弹道设计中的膛压-时间曲线不易平滑。
4.因为膛压受限,火炮赋予弹丸的能量有限。西方转膛炮一般走高速轻弹路线。
5.弹丸的“轻重”不是看重量的,是单位重量/截面积比值。在弹形系数一致的前提下,轻弹的千米速度降肯定大于重弹,弹道肯定更弯曲。
DEFA的30*113弹,弹丸重量在236~245g;同期NR30的30*155弹是410g、23*115弹是185g。
BK27的27*145弹弹丸重量260g,苏30*165弹385g。
转膛炮弹药的截面密度显著偏低。
6.对于航炮来说,使用距离也就是几百一千,轻弹高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极端做法是,弹丸减阻也主要考虑减小超音速段的激波阻力,典型代表就是23*155弹后期的185g弹丸长圆柱+圆锥形的弹头形状。
7.同期的转膛炮和转管炮,和加斯特原理航炮、身管短后座原理航炮相比。重量大,金属利用系数偏低。故障率还偏高,R23总产量只有500多的重要原因就是故障率高,它那个奇葩药筒的弹膛定位方式就是故障主因。
8.关于精度,转膛航炮自动机产生撞击小,精度确实是最高的。转管航炮,外能源转管炮的弹丸出膛时切线方向的速度是已知的,散布式可计算的,便于火控调整。加斯特航炮,后坐力方向与火炮轴线不同轴。Gsh23-2的解决方法是膛口加多室制退器,调整炮尾支撑点布置和使用弹性支撑结构;加上23*115本身弹丸动量不大。千米内的散布是可以接受的。加斯特原理的航炮主要问题是安装时必须突出机体,影响挂架和口盖布置。
9.算下来,还是GSh30-1的身管短后座原理最适合航炮。
10.M61重量太大,而且在F20和F16这样的轻中型机上,还发挥不出来6000r/min的理论射速。
11.厄利空的35转膛炮,包括我国研仿产品,也有上述问题,暂时不会大规模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