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80年代中期的产品,爱国者导弹使用的存储器是一片小小的内存条,S300导弹使用的是两个人才勉强抬得起来的磁芯存储器;
在某强度电磁干扰背景下,爱国者导弹系统仍可以识别目标,S300导弹系统则已经无法识别目标;
同样是雷达,F-14使用的AWG-9雷达在60年代中期即具备下视下射能力,苏联的类似雷达要等到1981年服役的Mig-31才具备;战斗机雷达里,1986年服役的Su-27早期型使用的雷达性能甚至不如1965年服役的F-4鬼怪的雷达;说到电子设备易用性,Su-27发射导弹需要进行23个动作操作,1972年服役的F-15只用做7个操作。
军品作为最追求技术先进的,差距都都15-20年左右。那么吹苏联电子水平好的,能不能有点数?
苏联的电子技术么...........................
说说苏联最引以为豪的军用电子技术吧,比如——雷达
这里分别从四个点来说明:
首先上F-15的APG63
以上是F-15对高空、中空和超低空飞行的T-33教练机的迎头探测距离。最远是85海里左右——当然,这可能是孤立的小概率事件。对T-33的密集迎头探测距离在65海里左右,尾追探测距离在26海里左右,检测概率按美标是85%。
按照美军提供的T-33的RCS雷达反射面积图像,正面30度RCS在10^0.7至10平米之间,正面平均大概6m^2。尾部30度RCS在10^0.5至10平米之间,尾部也取6m^2。
也即,APG63对6m^2 RCS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在65海里上下,约120公里;对类似目标的尾追探测距离48公里上下。检测概率85%。
这个数字大概能和另一份资料上的APG63对F-4典型探测距离90公里对上。
我们再看看Su-27的N001雷达
《苏联防空军史》这本书详细记载了N001的性能,大概对RCS 3m^2目标(MIG-21)的迎头探测距离10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公里。
注意,苏标的检测概率是50%。
根据《苏联防空军史》的另一份表,N001对3m^2目标的探测距离范围为85-100公里。根据查表和上下文知,85公里的探测距离对应的检测概率是100%(一般是三个标准差,大概99.86%);100公里对应50%。
现在开始换算。按照雷达方程:
雷达的探测距离与探测目标反射面积的0.25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即美标6m^2换算为苏标3m^2,反射面积小一倍,探测距离减少0.5^0.25,即探测距离除以1.1892。
又由于美标是85%检测概率,苏标为50%,继续换算。
苏标50%检测概率改为美标85%检测概率,雷达探测距离缩减8%左右。
即换算为同一标准比较,
APG63对3m^2目标迎头探测距离101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5公里。检测概率85%;
N001对3m^2目标迎头探测距离92公里;尾追探测距离36.8公里。检测概率85%。
总体来说,迎头和尾追探测距离,APG63有着大致8-9%的优势。
APG63是美国70年代技术的雷达,我们与80年代N001同时代美国雷达比一下。
APG67是单中推微型战斗机F-20的火控雷达。F-20于1982年首飞,性能非常类似于枭龙。
APG67只有73kg不到,平均功率不到400瓦(只有N001 40%)。能够正负30度探测下,上视/平视50海里外定位5m^2大小目标,检测概率85%;下视40海里。相当于上视/平视的80%左右。
换算为苏标3m^2大小目标,即81.5公里上视/平视探测距离,下视探测距离65公里;检测概率85%。上视/平视探测距离大概相当于N001 88%左右。
另外,N001只有上视/平视能力尚可,下视能力就完全不行。
根据另一份表
N001尾追MIG-21,8500米高度上视探测距离50-55公里,下视探测距离就只有30-40公里,只有上视探测距离的60-70%。这种下视能力衰减要逊色于美国雷达,应该和后台多普勒信号解析能力不足有关。
我们看看为了达到对RCS=3m^2目标平视探测距离100公里(50%检测率),N001付出了多少代价。
首先看看重量。
首先看看APG63
算上后端和电源组件,APG63的总重是515.8磅,约234kg重。天线直径36英寸,约914mm。
我们来看看N001
N001整个雷达组件(算上电源和后端),总重980kg,天线直径1.076米,发射机平均功率1KW。
我们说,APG63甚至还不到N001的1/4重,天线直径小18%。
N001尚可的探测距离是怎么来的?用巨大的质量和天线阵列换来的!
当然了,雷达也不是只比探测距离,毕竟雷达也不只是手电筒,只要探测距离远就行了。我们来比比雷达能实现的功能。
LPRF测距非常精准,但是会出现多普勒模糊(盲速);HPRF测速非常精准,但是会出现测距模糊情况;MPRF介于两者之间,一般用于检测中低速目标。
所以,一款优秀的雷达应该是集合了三种脉冲重复频率,用于不同环境对抗不同目标。
1976年F-15A/B上开始服役的APG63是人类第一款融合了LPRF/MPRF/HPRF三种脉冲重复频率的雷达。APG63还具备单脉冲测角功能。
早期的APG63只具备STT单目标跟踪模式,84年升级后具备类似F-14的AWG-9那种TWS(边扫描边跟踪)模式。配合具备单向数据链中段修正能力的AIM-7P blockⅡ,可以在中距BVR空战中一次性攻击2个乃至以上目标。
82年NCTR非合作敌我识别功能进行测试,85年正式服役。
早期F-15A/B还在使用磁芯存储器,到77年之后换装固态存储器。
APG63后端是全数字信号处理;80年之后,F-15C/D上的APG63更换了被称为PSP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的全新设计。
我们看看N001。
由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实践证实,苏联无法工业化开高精度波导,N001雷达从原先预计的平板缝隙阵列雷达改为MIG-29的N019雷达的放大版本。使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
N001的后端并不是全数字式的。受限于数字滤波器和AD/DA转换器的技术不足,N001使用模数混合结构,信号先经过模拟电路带通滤波处理压窄信号带宽,再进入AD转换为数字信号进入数字FFT进行滤波。
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对AD转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精度的要求,坏处么,就是使得信号损耗增加。另外,N001雷达使用480点FFT积累,没有脉冲压缩功能;而APG63是512点FFT+MPRF波形13位巴克码脉冲压缩。
N001使用了APG63超过4倍的重量,探测距离仍然不如APG63,除了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本身增益不足以外,后端数字信号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信噪比降低是主要原因。
由于没有PSP可编程信号处理器技术,N001使用固定式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每种波形都需要搭建对应硬线电路,使得雷达后端非常庞大笨重。
F-15C/D的PSP可编程信号处理LRU可更换模块总重47.2磅,约21.43kg。而N001后端数字信号处理固定式电路总重上百公斤。
N001雷达可以同时追踪10个目标,但只能一次性攻击一个目标。到MIG-29M 9.15和Su-27M的N010/N011平板缝隙阵列雷达才具备追10打2——一次性攻击2个目标的能力。
这样巨大的技术缺陷使得Su-27和MIG-29无法使用具备中段数据链修正能力的R-27R/T和R-27ER/ET进行多目标攻击,只能一次性锁定攻击一个目标。这极大弱化了Su-27的火力和BVR中距拦射能力。
另一项影响BVR性能的因素在于导弹
R-27R/ER使用了单脉冲导引头+倒置接收机技术,能够一次性发射2个以上脉冲进行测角,与美军82年开始交付的AIM-7M类似,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但是由于苏联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的技术不足,R-27R/T使用单推力火箭,使得其总冲和初始动能相较于美军AIM-7F/M/P有较大差距。
火箭发动机的劣势使得R-27R的拦截距离相较于同时代AIM-7M劣势较为明显;AIM-7M射程非常接近大的多的R-27ER。
直到1990年服役的R-27ER/ET,苏联才增加了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而相关发动机技术早在1976年就开始装备美军AIM-7F。82年贝卡谷地以色列就靠着AIM-7F大杀四方。
进入80年代后期,美军继续升级他们的雷达,美苏雷达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80年代末,一种被称为APG70的雷达开始进入美军服役。这种雷达装备全部F-15E和最后43架F-15C/D(F-15C/D版本的APG70阉割了对地能力)。
APG70对空具备一种新的模式——距离选通HPRF,其是全世界第一种具备“距离选通HPRF”模式的机载雷达。
APG-70的 HPRF为 200kHz,用了 20000个多普勒滤波器,每个距离门 500个。该技术用于远距搜索,只用 HPRF一种波形,无需交替中、高2种波形就可提供比 APG63的MPRF波形好得多的前半球和后半球2种环境中的探测能力。“距离选通HPRF”远距搜索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可使驾驶员探测远距目标并对其分类,然后转入边扫描边跟踪工作方式,并集中搜索目标密集成串的区域。新工作方式使目标分类识别能力提高 5倍。不需要跳变就能区分出相互距离 小于90米的目标。
对地模式是APG70升级的重点。APG70具备多普勒锐化和SAR/ISAR合成孔径/逆向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能力。
APG70的HRM对地高清雷达图片功能的分辨率达到2.6米/37公里和38米/300公里,可以在三十几公里外定位单个车辆,并在300公里外定位苏军野战机场。
可能大家没有比较,不知道这相对于苏联来说是怎么样一种可怕的性能。
这么说吧,苏联在1987年7月25日发射了一枚无人空间站,代号Cosmos-1870(宇宙-1870),属于“Almaz-T”(金刚石-T)无人军事战略侦查空间站项目,入轨重量约20吨。上面装载了试验型SAR雷达进行对地侦查测绘。我们看看苏联战略级试验型SAR雷达与装在F-15E上的机载雷达便宜货(相对苏联的无人空间站来说)进行对比。
Cosmos-1870的Mech-K合成孔径雷达使用2部1.5米×15米的巨型天线进行成像,工作频率3GHz,分辨率是多少呢?在260公里轨道高度上分辨率25-30米。
好家伙,你用20吨级战略级卫星(需要使用质子火箭进行发射)15米的天线进行成像,260公里外分辨率才30米;这和F-15E的APG70的914mm天线成像精度(38米/300公里)差不多了..................................
然后,这款87年升空的苏联最先进卫星的图像信号还是模拟式的,连星地数字信号数据链都没有,需要使用录像机保存模拟图像信号,再用模拟信号数据链传回地面控制站.......................................
可能自己都觉得实在太差劲拿不出手,苏联91年3月31日发射了Cosmos-1870的改进版本——Almaz-1A无人战略侦查空间站。Almaz-1A重18.55吨。
Almaz-1A使用改进版本的Mech-KU雷达进行探测。
Mech-KU雷达继续沿用2部1.5米×15米天线,工作频率维持在3GHz。但是提升了精度——无人空间站工作在近地点293公里,远地点305公里的轨道高度,300公里外分辨率从30米左右提升到15米。
为了应对Mech-KU雷达可靠性不足的缺陷,Almaz-1A空间站保留了Cosmos-1870上老型号的SAR雷达后端,可以在必要时候切换——代价是降低分辨率以及无法数字传输。
Almaz-1A使用数字式数据链进行传输,传输经由Luch同步地球轨道中继通讯卫星进行中继。
总体来说,考虑数字地图成像能力以及成像精度,一直到1991年,苏联战略级侦查卫星(重达18.55吨,使用2台15米天线)的SAR成像精度才能赶上超越80年代末F-15E的机载雷达的水平....................
虽然对于苏联已经太不容易了,但是这种成就么,总让人忍不住想笑。
我们看看美国对应的NRO国家侦察局战略级SAR卫星的成像精度。
早期型号长曲棍球工作在440公里轨道,冷战结束后的改进型号工作在680-720公里轨道。
“长曲棍球”的分辨率是440公里轨道上3.28英寸,约83,单位是厘米!!!!!
长曲棍球具有恐怖的400多公里轨道外亚米级成像精度(对比苏联91年300公里外15米分辨率,我就笑了),这还仅仅是美国冷战末期的电子水平。
已知苏联91年SAR卫星是15米/300公里分辨率,按照弧长公式简单计算,如果其在440公里“长曲棍球”轨道高度成像,成像分辨率大于等于22米。对应“长曲棍球”分辨率0.8米。“长曲棍球”的分辨率精度大概是苏联末代SAR卫星的27.5倍。
2010年之后新一代的FIA未来成像架构合成孔径卫星具有相较于长曲棍球更优秀的分辨率以及强得多的对抗反卫星武器性能。
我在前一篇关于F-16的文章中介绍了F-15雷达85年集成的NCTR能力。
NCTR的技术原理是“微运动动力学”和“微多普勒”机制。
其通过PSP数字式可编程雷达,使用ISAR逆向合成孔径雷达模式对对方战机正面风扇和后部涡轮叶片反复积分,从而探测发动机的叶片构型、角度和二维数字图像,与战机数据库中储存的米格/苏霍伊战机叶片频谱进行比对,以确定对方战机是否是米格/苏霍伊型号战机。
说人话就是——这种神奇的技术可以用雷达波数发动机叶片,判断这玩意是欧美战机还是苏联战机。
俄罗斯第一款正式具备NCTR的战机雷达是售卖给印度当小白鼠的Su-30MKI上的N011M“雪豹”PESA被动相控阵雷达。
为什么苏联时代,哪怕是90年代初的苏联末代N010/N011雷达,也不具备美军APG63和APG70这种神奇的“数叶片”敌我识别能力呢?
我们通过雷达后端的计算机和信号处理能力找原因。
我们先看看Su-27 83年服役的Ts-100中央计算机(MSI中等规模集成电路)以及91年服役的Ts-101中央计算机(LSI大规模集成电路)。
这两种计算机是16位计算机。
83年服役的Ts-100(装在Su-27上)具有17万次/秒的定点计算能力(战机雷达不需要浮点运算,所以运算次数一般都由定点运算表示)。
一架Su-27具有2台Ts-100,其中只有一台属于N001雷达,另一台属于OEPS-27红外IRST系统。
91年服役的Ts-101(装在Su-27M(三翼面老Su-35)上)具有42.5万次/秒的定点运算能力。
一架Su-27M使用两台Ts-101,与Su-27同理。
我们对比一下美军同时期的机载中央计算机性能。
1980年服役的APG63 PSP一台信号处理计算机就具备710万次/秒的定点运算能力;
而1988年服役的APG70的一台PSP具备3300-3500万次/秒的定点运算能力,并且保留短时间升级到4400万次/秒的能力。
一架F-15C/D的APG63雷达具有相当于42架Su-27S/P(超过苏军一个航空团)的N001雷达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总和的强大算力;
而一架F-15E的APG70则具有两个航空团(苏军一个航空团36-40架战机)82架Su-27M的雷达总和的强大算力。
后端信号处理能力的差距可以解释为什么Su-27不具备NCTR能力——冷战末期苏联贫弱的机载计算机根本无法解算发动机叶片细微角度差别带来的细微多普勒频移。
事实上,Su-27和Su-27M的Ts-100/101已经算是苏联最强的机载计算机了,我们来看看更差的型号——苏联防空军末代截击机MIG-31的“氩-15”。
1980年在MIG-31服役的“氩-15”数字计算机的定点运算速率只有10万次/秒,在80年代中期使用新技术进行升级改进,运算速率才提升到20万次/秒。
“氩-15”还在使用铁氧体磁存储器进行数据存储。
80年服役的F-15C/D约283KB(单位:千字节)固态内存(ROM)容量(96K×24位);85年升级后具备440KB内存;87年MSIP升级后具备696KB内存。
F-15E的APG70具备1024K×16位ROM内存,约2MB内存容量。
因为Ts-100的136KB并不是全固态内存,所以不好拿来对比;我们直接拿全固态内存的Ts-101来对比。
91年初始版本的Ts-101具备64K×16位固态ROM内存,大概是128KB存储容量(单位:千字节);Ts-102升级到约256KB。
91年Su-27M的Ts-101的ROM存储容量尚不到80年F-15C/D的一半。大概只有同时代APG70的1/16。
冷战时期70-80年代中期以前的可编程PLD半导体逻辑器件一般是PLA可编程逻辑阵列和PAL可编程阵列逻辑以及GAL通用阵列逻辑。那个年代的PLD总体来说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
1985年,一家叫做赛灵思(Xilinx)的美国Fabless芯片公司推出了一种叫做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的新技术。这款最早的FPGA芯片编号XC2064。
FPGA芯片是一种半定制芯片,全世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是美国的Xilinx和Altera两家芯片公司。相比于全定制的ASIC,其能快速重编程适应不同场景。基于SRAM或闪存的FPGA具有全寿命几乎无限次重编程能力,非常适用于雷达后端处理。这种高速芯片现在用于挖矿以及进行大数据深度学习。
由于四家美国芯片巨头占据了全世界几乎100%的FPGA产能,华为、阿里和腾讯都需要进口海量FPGA芯片用于深度学习。
APG70是全人类第一款使用FPGA进行后端信号处理的雷达。其在一片1.37厘米×1.37厘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8000个门阵列。
这大概是1987年Xilinx公司的技术水平(1987年,一块芯片9000个门阵列),随着半导体摩尔效应的进展,到92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已经能实现同样大小芯片上集成60万个门阵列!!!
苏联直到解体,可能都不明白FPGA是个什么东西,完全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也完全未见苏联芯片部门对美国FPGA的神速进展做出任何反应...........................................
苏联到冷战末期,刚刚开始山寨美国80年代初的PAL可编程阵列逻辑器件。
对于俄罗斯冷战结束后在导弹和雷达后端处理上的技术进步,澳洲技术专家非常不客气地将其归功于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俄罗斯芯片的部分解禁——俄罗斯从而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海淘各种所需芯片。所谓美国技术一开源,芯片一不卡脖子,俄罗斯雷达技术就飞速进步。
要没有美国的芯片,就凭苏联人留下来的那点渣滓一般的芯片技术,俄国人还玩个屁的机载数字雷达。
我们首先看看APG63的可靠性。雷达的可靠性有一个检测标准,叫做MTBF——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我们看看1983年美国国防部关于APG63的ADA报告,我上面贴的很多APG63的资料都出自这份报告。
1974年,APG63达成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30小时测试;1975年45小时;1977年1月通过MTBF=60小时测试。
APG80的MTBF在80个小时左右。现在的美军全固态AESA雷达,MTBF在500小时甚至1000小时以上。
在1981年,F-15C/D机队的全任务出动率是66.7%——约2/3的战机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即时出动。
而同一年美国空军总的平均数是53.4%,刚过一半。
总体来说,F-15机队的出动率在逐年提高——1979年整个机队全任务出动率只有50%左右,到82年已经提高到65%左右。
相比于F-15部队,苏军Su-27部队简直是刷新了人类新的下限。
在2001年对NIIP时任总经理 Ю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Белый(尤里.伊万诺维奇.别雷)的访问下,时任NIIP总工程师/总经理的尤里.伊万诺维奇.别雷在访谈中透露——早期Su-27的N001雷达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只有4-5个小时。
由于4到5个小时的MTBF这种可靠性实在太过惊悚——平均1-2次左右飞行雷达就坏了,几乎是一次性飞机。高强度飞行对抗演练甚至可能雷达刚修好飞行途中又坏掉了。
根据苏霍伊官方网站资料,Su-27虽然在1985年6月就开始进入部队(防空军,空军要到85年底),但是一直到1990年8月23日才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服役。
苏联末期的雷达,受困于可悲的电子技术,与美国的差距在急剧扩大中。像倒卡神器N001(Su-27)和N019(MIG-29)这两种坑爹货,除雷达探测距离勉强尚可之外(美军飞行员90年代与MIG-29做DACT异机种对抗演练以及实地飞行操纵MIG-29,也表明N019雷达除探测距离尚可外,其余性能全都是垃圾),其余性能都被美国拉开极大差距。这主要就是由于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微电子和算法软件技术狂飙突进所造成的。
至于有奇怪的想法认为苏联人挺到互联网革命就能续命——苏联人冷战末器连软件工业都没有,软件业差到连写软件的程序员都凑不齐,只能靠大学教授业余时间整点软件小作坊,你叫他发展程序员从业人员10倍于软件的互联网产业?梦里啥都有..............................
当年全世界只有美苏有半导体全产业链。你说呢?另外苏联的电子产业都在白俄罗斯。现在的俄罗斯电子产业然并卵。
转载一下
被西方无限丑化的“苏修电子工业”(内容、图片多来自谢尔盖先生和KGB1986先生以及其他人的资料)
嗨乌兰诺娃
70年代末投产的2С系列工控微机,广泛用于车铣加工中心、磨床、激光切割和线切割机床。其中的2С42-61/65使用МС1201处理器主要用于三轴联动用于车、铣床和钻床,2С85-62/63使用Электроника-60М处理器可支持5轴联动,用于镗铣/车铣加工中心和复杂设备控制。
МС1201处理器板子
65А60Ф4-11立铣
世界上最早的超标量微处理器Эльбрус系列
苏联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超标量处理器"厄尔布鲁士2",它当年被用于超算(苏联的M13超级计算机在80年代中期运算速度曾排名过世界第一位)和苏联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顿河2相控阵雷达目标处理。("厄尔布鲁士2"的开发者后来去了英特尔)
1977苏联推出了使用精简指令集和超标量技术的Эльбрус-2处理器,用以构建超级计算机
Эльбрус-2S微处理器。顺便说一下,苏联解体后,高大上的奔腾没少去那个被宣传为无比落后的苏联挖人才。
苏联解体前,仅莫斯科州周围的ELEX生产联合体的集成电路生产规模达到年产8亿块集成电路芯片。苏方资料称掌握0.8微米制程工艺,并公开展示1.5微米工艺产品。
2011年的东西Эльбрус-S(1891ВМ8Я),65纳米工艺,800MHZ核心频率,四核。
俄罗斯升级反导系统计算机就用了这种芯片
苏珊娜.玛多延(С.Г.Мадоян),苏联晶体管第一人。二战后开始研究晶体管,发明晶体管仅仅比美帝晚几周时间。
苏联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科学院院士瓦伦丁-阿夫迪夫。因为他在电子管小型化上取得技术突破,电子管又辉煌了20年。不过西方的砖家们,解读为苏联放弃了晶体管的研究道路。这一谬论被网易的《海湾战争20年:真强国与伪强国的较量》一文广为传播。网易最后总结道,苏联放弃晶体管的研究道路,是苏联的体制问题。在苏联独裁体制下,苏联领导用行政命令强行否定了晶体管的研究道路。导致海湾战争伊拉克的苏制武器也不行,被体制更先进的美国打败。
实际情况是,苏联在电子管小型化取得技术突破后,苏联电子工业界一批元老派们,觉得发展晶体管无用。但苏联电子工业领导人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绍金(Александром Ивановичем Шокиным)隐约感觉到晶体管光明的前景,在他的坚持下苏联继续研究晶体管,所以有了前面的集成化电路板。这貌似也是体制问题,因为绍金是苏联电子工业的领导人,在这一独裁体制下,苏修才没有放弃研究晶体管。
有人认为,苏联半导体材料选择错误认为锗比硅强。真实情况是毛子一直知道硅比锗强,只是在解决硅提纯问题以前,晶体管都是用锗。不过锗的环境温度适应力很差,这也是为什么小型电子管为什么能又辉煌了20年。苏修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时候,苏修的航天部门就争论是要用小型电子管电路,或者用锗晶体管电路,还是用硅晶体管电路。争论结果是用小型电子管电路,因为当时硅提纯还不行,硅晶体管的质量不过关。太空的环境温差变化很大,锗晶体管工作环境温度要求又很高,所以决定用小型电子管。
直到晶体管高度发达的今天,我神舟飞船也是在大量使用电子管
苏联的ES EVM计算机
SM EVM(СМ ЭВМ)是苏联在70、80年代生产的一系列小型机的通称。它们于1975年投产。其操作系统主要是MOS,类似于UNIX。
SM-4(СМ-4)由莫斯科电子计算机研发学院在70年代后半期研制,在业界十分出名。其标准配置包括128或256千字节的核心内存、磁带打孔机、两张2.5兆字节的可移动磁盘和两张RK-05F的固定磁盘、两个TU-10驱动器和匈牙利维迪通公司生产的VDT-340终端(与VT-52不兼容)。
SM-1420(СМ-1420)是SM-4(CM-4)的后续产品,在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也有生产线。其标准配置包括256千字节MOS内存,两张RK-06磁盘,两个TU-10驱动器,CM-6315滚筒式打印机或DZM-180点阵式打印机、Mera VT-52或VTA-2000-15(BTA 2000-15)VT-100兼容终端。部分SM-1420甚至由英国厂商生产。
Hobbit”是苏联/俄罗斯的一款8位家用计算机,基于“辛克莱ZX Spectrum”硬件架构。它支持CP/M模式、FORTH模式或LOGO模式,FORTH或LOGO操作环境常驻其只读存储器芯片。
“Hobbit”是由德米特里·米哈伊洛夫(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和米哈伊尔·奥谢金斯基(Михаил Осетинский)于80年代后期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研制的。它的第一块电路板也是由德米特里·米哈伊洛夫根据一款早期的家用电脑(包含三块KR580芯片)设计的。这一型号的计算机由InterCompex合资公司生产。
除了其显著的家用功能外,“Hobbit”在苏联市场上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和机关事务的低成本信息化解决方案。学校会在每间教室里安装一台“Hobbit”,连成一个56kb的局域网。另一台“Hobbit”或其它的IBM PC兼容机将作为网络服务器;在后一种情况下,IBM PC兼容机必须安装InterCompex特制的Hobbit网络适配卡。“Hobbit”同样也远销英国,其市场定位是那些想拥有一台更好的“ZX Spectrum”兼容机的发烧友。像“Atari ST”或“Amiga”一样,出口转内销的“Hobbit”一般带有内置式3.5英寸驱动器、EGA显示器、电视转接卡和AY8910声卡。而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型号通常没有电视转接卡和内置式扬声器。AY8910声卡和专用于外置式磁盘驱动器的扩展总线在国内市场上也是作为独立的外设销售的。“Hobbit”在英国市场没有存在多久。InterCompex的官方解释是某些设备没有通过英国的安全测试,但与辛克莱的知识产权争端才是导致出口停止的真正原因。
“Hobbit”的另一个有趣的外设是SME(显示和存储扩展)板。它包含32千字节的高速缓存,其中部分用于CGA模式下的视频文字缓冲器(只有在FORTH和CP/M环境下的驱动器才支持这个功能)。
这玩意压根就是小霸王它爹!
UKNC(俄罗斯:УКНЦ)是苏联的 PDP-11兼容的计算机教育,旨在教学校信息课程。它也被称为的Elektronika MS-0511。UKNC代表教育计算机科学中心。
“火星报”1030 英特尔8086兼容个人电脑在库尔斯克,苏联生产的。它被生产,在Scetmash厂(的“Счётмаш” -俄罗斯)。
触摸屏的的祖宗!
MIR(МИР)是一系列苏联早期的计算机,在,由维克多格卢什科夫为首的一批从1965年(MIR-1)到1969年(MIR-2) 。它代表着“МашинадляИнженерныхРасчётов(计算机工程)。它被设计为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计算机在工程和科学应用。在其他创新技术,它包含了一个高层次的编程语言,能够象征性操作的分数,多项式,衍生工具和积分器的硬件实现。当时的另一项创新功能是用户界面,键盘,显示器和光笔用于纠正在屏幕上的文本和图形的结合。它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早于西方和美国。
今天,当手机满世界横行的时候,人们恐怕不会想到,便携移动通话设备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的发明地并非是美国,并非摩托罗拉,而是那个早已被扣上“闭塞落后”帽子的苏联。
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正在测试便携移动电话。来源:《Наука и жизнь》(科学与生活)杂志,1958年第10期,第66页。在此之前的1957年,他已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证明)
通常,会这样来讲移动电话的历史——1973年4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库珀的摩托罗拉工程技术员站在曼哈顿街头,他决定用砖块样大小的Dyna-TAC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一次通话。该设备重一公斤多,能持续工作半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话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汽车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启动的。
对此,文章作者只能一笑置之。国内某些酸腐学究终归是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知识和对于部分知识的垄断仅仅是他们卖弄的资本,选择性失明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
保罗,高尔文投入了1500万美元和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73年取得成果,他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否定。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却被有意遗忘的事实:1958年,当保罗,高尔文和他的团队还未开始绞尽脑汁的时候,远在大洋对岸的“铁幕中”,就已经存在着便携式移动电话试验机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了。
(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在车上测试ЛК-1型便携移动电话,设备左侧装有扬声器。来源:《За рулем》杂志,1957年第12期)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
库普里扬诺维奇的便携移动电话在当时来说代表了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便携通话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配套网络安装费用太过昂贵,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是苏联政府出于安全原因不允许:库普里扬诺维奇对自己的发明估过价,单价约为300-400苏联卢布,当时这样一笔钱可以买到一台优质电视或一辆摩托车。昂贵的价格使便携移动电话无法普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苏联家庭,使用这样的通讯工具也需要一大笔开销。(类似的,80年代初美国商务移动电话的价格为3500-4000美元,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到90年差不多才有百万用户。)
那么苏联是不是因此就放弃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呢?文章作者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苏联政府在当时选择了更加实际的方案来满足人们的移动通讯需要。同样是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苏联基于“东芝Т1100 Plus”架构研制的首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С 1504便携电脑(即笔记本电脑的前身,МС1504是苏联第一款便携电脑,网上流传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901是1504的后续型号,91年投产),采用国产处理器КР1834ВМ86(兼容i80C86),86年开始研制,80年代末投产。
“Electronica”牌微波炉,1984年
苏联个人摄像机“极光”,1980年生产。
苏联光盘播放器,1989年生产
(图片暂时缺失,等找到后再上传)
苏联“Planet Explorer”玩具车,可以编程并按照编程的路线行进,1980年生产
70年代末苏联大量量产的摄像机“Electronica 821”
苏联80年代自产的电视游戏机,价格为115卢布
苏联电子象棋游戏“Elektronica IM-01”。它可以记录动作,可以和人甚至和机器对战
苏联50年代末生产的电动剃须刀“moskva”
70年代苏联的Sekonda石英LCD SIX电子手表,曾经大量出口西方
苏联“硬盘”CMS300,1983年
“Kolobok”“cinema-visor” 看漫画的掌机
苏联的“Electronica IM-45”学习机可用于研究英语单词和短语,带计算器和闹钟。
苏联车载雷达“矢量”
70年代末生产的“布雷斯特”圆珠笔电子表,它可以显示到秒。
但到了苏联解体后,电子工业就真的完了。电子人才让西方都挖走了,西方挖走这些有用的人才后,继续骂骂咧咧地说,苏联电子工业有多落后。在西方强大的宣传机器面前,这一说法流传很广,连《兵器知识》也引用了西方的材料,来证明苏联落后的电子工业。想起抗战时期的一首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毛熊当年选择了在敌人面前投降,希望换来西方的诚意。但西方却一边挖着毛熊的人才,一边指着毛熊的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忙了70多年,还是一事无成的废物!“
国内某些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替西方挖中国的墙角,只是为了证明中国,是西方口中的废物。只要整个民族像废物一样跪着,他们就能和西方一起站着。
更新
没想到这么多人赞,正好今天新图解禁了,更新一下,再统一回答一些问题
这是新图,这次时间紧,用了不到一个月,品质要求比之前高所以还挺累的,而且试了一下手绘鱼眼透视
然后回答一些问题
关于为什么我可以有这么宽松的时间,其一是项目组给的时间本来就挺多的,其二是我又跟他们说我要时间充裕一些的活,so
关于我为什么一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因为我不想把时间都放在工作图上,我还想画自己的练习来更快进步,也还想享受生活,而且我本身身体不太好,也想养一养
关于我一天三四个小时够不够吃饭,够吧,一个月一张图也勉强过五位数了,而且我是北京本地人,省去租房的钱,不仅够吃饭,还够买点乐高玩玩
以下原答案
—————————————————————
别人不知道,说我自己吧,我一般一张商业插图,单人的画二十几天,多人的画一个月,每天画三四个小时,品质如下
我属于越画越慢,现在一个月都要打不住了,主要是为了提高品质
至于你问怎么提升速度,答案很简单,画的更准,不来回改,速度就提升了
但是这是靠练习精度和水平得到的能力,不是单纯想着提升速度可以达成的
还有一点就是提升速度会让你进入舒适区,而进入舒适区会妨碍探索和进步的速度,所以不建议新人太在意速度,对于画师来说水平才是关键,速度只是挣钱的时候锦上添花而已
垃圾生产的再快也还是垃圾,金子淘十年也还是金子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