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现在的小年轻啊。。。
归纳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丫就没读过《元史》。
干龙大帝改书,把元武宗海山改成哈尚,合不合适?然而海山本身就是汉语名字,还改个球的劲。。。
成吉思汗铁木真,这七个字蒙古人自己写的都是这七个字,干龙大帝强行改成青吉斯汗特穆津。。。你谁啊?青吉斯汗特穆津又谁啊?我在微博叫宁南左猴,我知道是错的,那又怎样?你在微博里非要@宁南左侯,那是我吗?找得着我吗?
再者说了,《钦定三国史语解》是拿着清代时期索伦语改辽史契丹名,拿满语改金史女真名,拿蒙古语改元史蒙古名。可索伦≠契丹,女真≠满族,就蒙古来说,人蒙元的名字掺杂了唐兀、女真、契丹、阿拉伯、吐蕃、汉族各个文化的,改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查查这名到底是哪个语的?汉语的海山,梵文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敢不敢先考证一下再改?
哈尚,咋不叫哈桑呢?
还有一个就是,他这么一改,很多专属名词就没了,比如元代的左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就是那个“阿卜、阿卜”的出处,被改成了阿克苏,如果是新疆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很熟悉——没错,察合台汗国有个城池就叫阿速,于是对应被改成阿克苏,也就是今天新疆自治区的阿克苏市。然而,北京市的朋友可能也会觉得熟悉——没错,昌平区有个阿苏卫村,六百年前是阿速卫的驻屯地。阿速亲军、阿苏卫村、阿克苏市这三者本来是同一个名字,干龙那么一改,成了三个。。。怪谁呢?
《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 张希清
《元代史》 周良宵 顾菊英
这本书应该没什么辽金元史研究者拿来作为史料依据的,毕竟是二手史料了。对普通读者而言,统一人名的确稍微方便了点,当然如果是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一旦受这种人名的影响太大的话,看《元史》的时候会崩溃吧。
对于研究者而言,最受影响的应该是仅存于《四库全书》的辽金元一手史料,比如各种金元时期的文集。里面的女真,蒙古人名都给改了,看的时候绝对懵圈,还不得不用,然后还要苦逼地想方设法复原这些人名,才能跟其他史料联系起来。
但这真心累啊~毕竟17世纪的蒙语和13-14世纪的蒙语有些发音已经变了,且词汇也有改变。同时汉语发音也改变得厉害,所以无论当时四库馆臣和乾隆是不是满蒙汉精通,他们的改动都不可能符合元代的音韵,复原起来很麻烦。
而且四库馆臣的改译有很多臆测成分,特别是元代很多蒙古人的人名不是蒙语词汇啊!波斯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各种语言都有啊,很多蒙古人打到哪里就拿哪里的地名,人名给自己儿子起名,斡罗思,南家思还算比较常见,西边的那些,17世纪中国人大部分真心不了解啊。还有更多的是突厥语啊,各种“迷失”什么的还好,稍微偏僻的词,17世纪的蒙古人也不知道啊,于是根据“经验”改成了各种无法复原的词。比如,徂葛尼=亚历山大的阿拉伯语名,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乾隆大约更不知道了吧。
我就是看着四库本《青崖集》的奏议的人名,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气得想砸电脑,来知乎散散心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