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问题的本意是,为什么汉字不像圣书体、楔形文字那样发展出精确到表示单个辅音的符号。
个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汉藏语系的单音节特性(再加上确实也没有搞这种东西的动力)。说 CV-CV-CVC 的民族可能比说 CCVCC 的民族更倾向于弄出精确到单个辅音的符号,而且,考虑汉字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去 “显式地” 记录词缀……
附上一个白一平-沙加尔 (2014) 的构拟例,展示了中国人的认知是在多大程度上被 “绑定” 在单个汉字(及其音节)上的:
[OC] 勻 > 鈞 /*C.qʷin/ > [MC] 鈞 /kiuɪn平/ > [SC] 钧 [c̟͡ɕy̑n˥]
[OC] 均 /*C.qʷin/ > [MC] 均 /kiuɪn平/ > [SC] 均 [c̟͡ɕy̑n˥]
[OC] 勻 /*N-qʷin/ > [MC] 勻 /jiuɪn平/ > [SC] 匀 [yn˧˥]
[OC] 旬 /*s-N-qʷin/ > [MC] 旬 /ziuɪn平/ > [SC] 旬 [ɕy̑n˧˥]
[OC] 均 /*m-qʷ-r-in-s/ > [MC] 韻 /ɦɨun去/ > [SC] 韵 [yn˥˩]
注:
[OC] = 上古汉语(Old Chinese),白一平-沙加尔 (2014) 构拟,字形仅供参考,实际字形请查阅汉语多功能字库、小学堂汉字古今资料库等来源
[MC] = 中古汉语(Middle Chinese),郑张尚芳构拟
[SC] = 现代标准汉语(Standard Chinese / Modern Standard Mandarin)
要是换作古埃及人来表示这些,估计画风就得是这样了(假设未知辅音 /*C/ 用 /t/ 来实现,Aa21表形):
钧:
(t-“匀”)
均:
(t-“匀”)
匀:
(n-“匀”)
旬:
(s-n-“匀”)
韵:
(mr-“匀”-s)
以上圣书文使用WikiHiero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