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将于 2018 年取消博士统考,全面实行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 第1页

  

user avatar   whw1950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算来已经是在交大直博的第四年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通过“考博”这种方式来读博的同学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这个录取方式本身已经名存实亡,所以交大取消了博士统考也只是顺势而为,不过看到这个话题下的很多评论,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铺开了来说一说。全面取消博士统考其实只是这些年国内高校科研环境变化和进步暴露在外的冰山一角,对很多不在科研圈的人来说,海面以下的很多变化在日常生活里实际上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在突然面对这样的一个新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震动和质疑的感觉。

首先,在国内读博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它不是课程成绩导向,而是研究成果导向,对于交大而言,这个现象尤为明显。对于交大的硕士和本科来说,能否优秀毕业,能否评定高水平奖学金,课程绩点是核心评价标准,考试能力非常重要。但对于交大博士生来说,课程成绩并没有实际意义,不参与评定奖学金,只需要达到分数和绩点的毕业要求就好。而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也就是SCI论文,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博士生的奖学金、补贴、国际交流机会和以后毕业找工作的的难易,这也是国内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集中体现。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考核要求下,通过博士统一考试,其实很难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做出合理判断,这个方式本身对于博士生的录取而言,有先天弊端。对于大部分博士生而言,其实对于专业领域的general知识的掌握,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某一个细分领域的了解深度,所以导师对于学生的考核,更倾向是工具的考核(数学、计算机和英语)和细分专业知识,最好是学生的硕士研究组跟导师的研究有强相关,而且学生硕士期间有过一些相应的SCI、EI论文发表,这些具体的个人素质问题,通过简历筛查和面试更容易得到确切结果,相比而言,具体的考博分数,能体现出来的就太局限。

其次,交大的博士毕业要求很高,或者说具我所知,华五高校和清北的工程和科学类博士都很难毕业。这个难度首先是体现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上,比如目前交大的工程类专业,博士毕业一般至少需要2-3篇SCI(2017年行情)+EI、中文核心若干,这是基准线,具体的质量要求(影响因子、分区)根据专业情况和导师水平有上下浮动,但是总体而言,毕业难度是逐年上升的,而且大部分博士生最后毕业发表水平都比这个基准线高。其实学校官方定的毕业要求几乎相当于没有,但是由于学校国际、国内排名和学科ESI排名都跟具体的SCI论文发表数、引用率有关,所以实际上学校对于学院和各个专业的考核压力是很大的。这个压力从院里传到系里,再从系里传到导师,特别是还在为正教授教职努力的年轻教师身上,最后往往通过博士生的具体工作而执行出来。所以实际上,博士生是整个考核体系里压力传递的最后一环,如果导师的博士生能力不行,导致导师自己发不出成果来,第一,过不了学院每年的考核;第二,也拿不到自然科学基金或者科技部一类的纵向研究项目。年轻的聘任制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可能会面临转岗、辞退和不续签的问题,常任制的副教授、教授可能会面临学院逐年缩减你的招生指标,最后可能的结局是虽然挂着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名誉,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学生的光杆司令。就算是有一些老师在外面开公司,但这些商业项目也得有学生帮你做才行啊。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通过申请制、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方式,招录一个能力不足的博士生实际上对导师负担非常大,因为很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际上一年也只有1-2个博士生的招录指标,研究做不下去,整个课题组的运转就有问题。所以很多导师实际上自己会非常注意招生,大部分情况每年新招的博士都是申请制、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方式进来的。硕博连读意味着这个学生硕士阶段是自己的学生,当初通过保研或者考研进来,经过几年的相处,能力和性格都很熟悉本科直博意味学生在本科时候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有所保证(本科直博按交大研究生院规定只招录985高校本科生和211高校国家重点专业的本科生,211高校普通专业的本科生除非有交大特聘正教授(一种荣誉教职,类似于美国大学的Distinguished Professor 或者Chair Professor)向学院写信举荐,否则不能录取,而且这种举荐的方式一年一个系名额只有一两个);申请制一般意味着导师和学生的硕士研究组有学术联系,或者学生硕士期间学术发表很强,对导师有吸引力。通过三种方式进来的学生,一般已经经过了层层筛选,能力不足的概率很低,而且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教务对学生资质查的很严。其实说来唯一可能能通过走后门进来的只有博士申请制入学,但是进来以后如果达到不了学院的毕业标准,导师也没有办法保他毕业。

所以在招录博士生这个事情上,每年导师们如履薄冰,学生们战战兢兢,申请制、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三种方式基本上就用掉了所有的招录指标,“考博”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只是名义上存在了。如果一个外校硕士觉得自己水平还不错,而且交大的教师也认为他不错,那么实际上他通过申请制入学就没有问题。如果一个外校硕士在通过联系导师、递简历和面试后都无法打动导师或者通过评审委员会的审核,没有办法达到申请制入学的标准,那么通过考博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在复试或者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导师对考博往往也有偏见,一是几门专业课的考试没有办法看出一个硕士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实验水平和性格,招录风险高,二是如果你实力够得话,为什么不去通过申请制入学?

第三,公众对于读博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刻板印象,造成这条新闻让读者心生疑虑。首先读博是科研和技术导向的,并不是说博士毕业就高工资高收入,这是个苦差事,要坐四五年的冷板凳凑够了研究成果才能毕业。毕业以后从事科研的话,基本上还需要再做两三年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后,除非你学术能力卓绝,背靠大组年年大paper,手上人才计划的帽子熠熠生辉,否则至少前五六年,生活还是比较冷清,收入也不高,这就是科研人员在35岁左右的情况,所以很多时候做研究是需要兴趣和情怀的,想挣钱的话普通博士还是得去工业界。如果去工业界的话,这就更看个人的性格、社交能力、学历背景和技术水平,个体差异太大,属于各展神通了,博士文凭这张纸的背书能力就更不好统计一定之规。而且很多时候也感觉,一些博士生其实性格都有点怪,如果脱离了技术岗位的话,在生活里可能并不是很容易相处的人。同时读博也意味着毕业时候已经要接近30岁,用这么多年的精力耗尽心血去换一个学位是不是值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就我的感受,从本科到博士,学校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背书实际上越来越弱,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强。比如说在上海的金融和咨询行业,这些公司对交大工程和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的认可度就非常高,因为这相当于有高考和交大为这些本科生两次背书。但是对于交大硕士生认可度就差一些,对本科学历筛查的很严格,对于博士生来说,就更个体化,更看重这个文凭背后具体每个人的技术能力、学历背景、工作能力。所以如果家境不太好,本科和硕士的学校都不太好,在本科和硕士的前六七年都没有把握好机会,想通过读博一举翻身,说实话挺不容易的,需要斗破苍穹。有太多的科研和工业界单位还是要看本科和硕士的出身,除非说读博期间科研能力极强,爆发式的强。但这又是个悖论,如果一个人科研能力强,文章发表的好,往往意味着他数学和英语写作不错,这样的人一般高考不会太差,即使高考严重失常去了普通院校,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也大大胜过周围同学,往往在本科的学习中也早已抓住机会通过保研或者考研进入到985或者211高校的研究生院,再退一步讲,即使他本科没反应过来,硕士期间非常努力,Publication很多,也往往能通过申请制入学获得导师的青睐。

所以人们为什么对读博和中国高等教育有这么大的误解?我觉得跟中国高校的马太效应很强有关系。前两天跟一个省属普通高校的副教授聊天,他说起最近两年压力很大,因为评教授要发4篇SCI,感觉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实际上目前在交大,中等偏上水平的工程类博士生毕业时都能实现在较好影响因子和分区的期刊上发表4篇SCI,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志于未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同学,这个标准只是为找到好的教职(博士后或者讲师)的起始线。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平时能接触到的大部分高校都是普通高校,人们的既有认知会持续很久。但实际上中国高校时间维度上的进化速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分化差距让人很感慨时间维度上2010年一篇只要是SCI收录的文章在交大的工程类专业博士毕业都毫无问题,很多工科的副教授那时候总共只有寥寥两三篇四区SCI文章甚至没有SCI,如今我们院新评一个副教授,代表作要4篇SCI一区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若干,新进一个讲师的标准比10年前评一个教授的论文发表要求都高。空间维度上,对于目前的交通大类专业而言,国内这些交通专业的知名985、211高校,有的一篇EI就能博士毕业,有的两篇EI,还有的一篇SCI,还有的一篇SCI加一篇EI,但实际上我们系硕士的毕业标准就是发表一篇英文EI,去年能发表一篇SCI文章的硕士生有7个人,发表一篇SCI+一篇英文EI的有三四个人,但我们系每年只有十几个硕士生。所以不同学校的校情区别很大,具体研究政策和招生政策,不能用全国高校的某种定义去考虑,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

其实说句题外话,目前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进步最明显的一个侧面例子就是海外高校毕业的PhD在中国高校和企业找工作门槛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跟国内一些985高校负责招募faculty的老师交流以后的感觉是,现在美国综排30名以外的高校毕业的工程类博士在国内找研究岗位,其美国学校的留学背景对于招聘的加成已经很弱了,主要就是竞争论文的发表情况。如果没有博士后经历的话,想在国内的985高校和好一点的211高校找到讲师的职位不太容易。比如在我访问的佛罗里达大学,比较熟悉排名也比较接近的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工程学毕业的博士如果发表比较普通(2篇SCI左右)想在国内的985高校直接找到讲师职位挑战很大,往往要面对国内高校毕业的有高论文发表的博士的阻击。去年交大我们组毕业的一个师兄在国内一个综排必进前10的985高校找到了聘任制的副研究员的岗位,他的论文发表就很强,在跟几个美国高校回来的工程学博士及博士后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在工业界最近也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国内一个排名坐二望一的大型地产企业有一个高级管培生计划,收入不菲,在全球高校招募博士毕业生,三年前我有一个同学在美国综排100左右的高校博士毕业,通过了面试加入了这个计划,但今年这个企业再来美国为这个计划招募博士生的时候,我认识的几个佛罗里达大学的同学去纽约面试,全军覆没,最后进入到这个计划的人几乎全都是美国东西海岸Top20高校的博士生,其中不乏藤校毕业的博士生。短短三年啊,我在美国读工程学博士学位的一些同学常常感觉读书的速度还没有学历贬值的速度快,入学时候看到课题组的博士毕业生能在中国找到的工作,自己快毕业的时候已然达不到了同一份工作如今的招募要求。当然CS类专业除外哈,CS毕业生和其他工程学科的毕业生相比,他们的行情简直是另一个星球来的

总结起来来看呢,其实大致上的感受是如果本科和硕士有所失利,想在读博的这个节点上一举扭转,不太容易,在国内的好一些的985高校读博,不太容易毕业,在美国的大学读博,顶尖大学的博士生招生比国内更看本科硕士的学历背景和研究背景,想拿全奖读博简直是要跟全世界留学生竞争,30名以后的美国高校,博士毕业能给的加成也越来越有限,可能读博的速度还没有国内就业行情变化快,如果赶上导师管的松,对发表要求不高就相对容易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就业行情就更严峻了。总的而言呢,就是想仅仅通过一纸博士学位文凭来证明一个人越来越难,如今这个时代也越来越看重博士学位背后每一个博士具体的个人特质,慢慢的就能看到同一个高校毕业的博士以后出路简直天差地别,这很大程度上不是学校的锅,是博士生自己的锅。所以呢,其实考博这个录用形式要不要废除的问题,是象征性的问题,早早筹谋一举翻身打破家境、高考失利桎梏的人,往往不太用的到这个方式,真到一定要用这个方式的时候,其实也说明这些同学可能不太适合读博,低估了在交大博士毕业的难度,也高估了博士毕业后给自己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收益,我觉得可能相比而言,硕士毕业就工作是个更好的选择。


user avatar   kla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不光是博士,就算是硕士推免的也越来越多,通过考研录取的比例和名额也在下降。

毕竟研究生和博士,绝大部分是要做科研任务的。哪怕说是在给导师打工。那也不是说考研或者考博成绩高就能干的了的。而且考过研或者考过博的应该都知道,那张试卷究竟能体现多少科研方面的能力。

而且考这么个试,老师最多知道的就是一个分数,这很大程度是还真不如推荐的时候和老师之间交流联系,让老师对你的能力和性格等方面了解的多。

至于公平这方面的考量,我更倾向于把人脉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也放进个人能力里作为一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而且话说回来了,就算是高考这个最公平的考试,现在也有自主招生,自荐等等途径。更何况硕士、博士这种指着平时导师发钱,毕不了业还要导师来擦屁股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自己在国内考过两次博士,分享下经历,应该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新政的好与坏。

我第一次考博是2013年春,大概在2012年九月时,我与东华大学的导师联系了几次,他没说建议报考,也没说不建议报考,总之态度很模糊。我考虑了几天,最后报了名,结果初试通过,到复试时告知我名额没了,原因是学生没有如期毕业,导师无法接收,这也是导师当时态度模糊的原因。

第二次考博是2014年春,这次我提早联系了江南大学的导师,导师对我较为满意,但也说了当前学院的具体情况,就是学院现在对考生的材料进行无记名核审,如果五位评审有三位投不通过,那即便报考导师认可也是没用的。结果我就被刷了。但还好,结果出的很早,最后我决定出国。

结论和观点:说实话,国内考博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好考,特别是社科专业,难考的原因不是题难,其实题比较简单,复习十天半个月足够了,线也很低。难就难在近几年国家对导师带的学生数量开始限制,有的学校只允许导师带三个,毕业一个考一个,但问题是,导师有时很难确定学生何时毕业,如果按规范考试,就会出现第一种情况,熬一年好不容易考过了,却发现没名额。相对于这种情况,申请制就会好很多,学生可以先申请,有名额时再入学。

但申请制也有一个问题,如果让导师一票决定,那确实缺乏监督,容易产生问题,如果让委员会决定,又会出现我遇到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导师认可,但导师决定不了委员会。综合来说,申请肯定好过考试,唯一的问题就是谁决定,怎么决定。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了点不讨喜的话,就被踩成这个鬼,

按理说都是硕博,怎么理解水平让我汗颜,本文中我可有任何否定申请考核的看法?

我只是说要加强监管啊


部分人的言论或者出发点,实在是有问题

1,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请问您是生活在哪一年?去问问清华招生办,每年刷多少考博的人?

2, 试问:考博英语谁不是突击一两个月来准备?

这是我看到某反对我的人提到的,我感觉说出这么绝对的话的人,科学素养亟需提高。

3,我坚信交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发生

呵呵,我就问句,你算老几?你坚信如果管用的话,汉芯事件怎么发生的?

不想着去完善制度,反而去闭着眼睛说“我坚信”,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挺危险的。

汉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上海纪委巡视交大医学院的内容如下

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不够有力,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不严;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够严格,对个别违纪问题查处不严;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时有发生,校办企业管理比较混乱;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存在违规现象,部分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不严;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因公出国(境)管理不严;干部民主推荐程序不够规范,执行干部交流轮岗、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不严等。同时,巡视组还收到涉及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反映,已按规定转有关部门处理
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上海市监察局

另外我都没看出他到底反对我哪一点了,我开篇也提到了这是个好事,只不过是提了句需要加强监督,这不是应有的内容吗。


说明:此处随手翻了几个新闻,只是论证一下,监督的必要,并无对交大恶意,这种内容,每个学校都不例外。


4, 为什么要监督?谁让你监督的?你有什么资格监督?

能问出这内容,让我汗颜,你是想让学校纪委下岗?


hahahaha!

这种申请制已经在逐步推行,我记得清华已经从最初的试点扩大了不少,目测未来会成为一种主流。

其实本来考博很大程度就是类似于申请考核。

比如你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学校,只要错开时间就行。比如考博每个学校自命题(科院是公共课统一命题,专业课部分学校自命题)。

然后初试后,复试更关键,复试其实就是很强的考核过程,导师具有重要的决定权。

申请制的好处是可以增大导师的选择权,毕竟很大程度上,博士才属于很多人认可的师承范畴。

———我相信制度,期待监督———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这种增大导师权限的结果,是否会引发背后的不平等和交易,也是需要值得考量的。


溢价高的机会往往会伴随着腐败滋生。

对于绝大多数导师看来,大部分考生基本属于半斤八两,但是,对于学生,北大和北大青鸟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如果一个导师有多个选择,而各个选项彼此有半斤八两的时候,其他一些内容就成为决定是否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厦大教授“诱奸”女学生的真问题_腾讯网

如何评价「北电侯亮平」 实名举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宋靖、吴毅等教授涉嫌潜规则、受贿?

对于越出名的高校,竞争越激烈,而如何制衡导师,也要亟需提上议程。

不能单方面学习美国的部分经验,毕竟人家工会以及监管很厉害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交的老师来答一波,因为涉及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看法,从心匿了。。

这个其实是一个趋势,毕竟博士生看重的是科研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考不考高分和科研能力并不直接挂钩。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的硕士生考研,很多二流三流学校的学生会花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复习,而一流学校的学生反而因为课程压力只有很少的时间准备,结果就是一流学校的学生考研普遍考不过二流三流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这种高分学生你问他一个简单问题就露原型了,比如考的是信号系统和DSP,就问连续时间周期性方波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是什么?(应该是傅里叶级数,但问的时候就说傅里叶变换,否则就等于给提示了)

另外,导师的博士生名额一般也就每年一个,要是招个坑货进来真是哭都来不及。所以你说走关系的可能会有,但真的很少,没有那个导师会拿自己的学术发展来开玩笑的。

=================================================

看到挺多人讨论的,补充一下吧,算是给一些建议。

关于硕士生,上交的硕士2年半,第一年基本在上课和熟悉实验室,最后半年心思肯定都在找工作上,所以真正能做科研的时间也就1年。如果你基础很差,要从头开始学,甚至还不愿意学,那基本什么都干不了。你觉得有教无类,实际上是牺牲了老师的科研进度甚至职业发展来满足你刷一个名校文凭的愿望。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和你非亲非故,我有什么动力这么做呢?

关于学校,好的学校对学生的训练真的是全方位的,包括: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快速上手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做事情的规划能力,而且有相当多的学生能进实验室,提前感受学术氛围。这些都不是一张试卷能够体现的。所以好的本科实际就是对你的背书,让我们觉得你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而如果不是好的学校,那你就要自己给自己做背书,换句话说,你要证明你能够和那些名校学生一样出色。口说无凭,能够作为佐证的包括但不限于:从事了哪些技术相关的活动(大创,各种校级省级的竞赛,进实验室),自己在参与的项目中承担了什么核心的工作等等。

以上的这些评价标准,基本上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我自己也招过三流学校过来的学生,很出色,所以学校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千万不能抱着我考研成绩好,你不要我就是有黑幕或者歧视我本科学校的想法。BTW,每年都有复试被刷的学生闹,但现在我们复试面试录音录像,有理有据,不怕闹

======================================

再更一次,关于高考、考研(硕士)和考博。我的理解,不一定对,高考是给所有学生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本科应该做到有教无类。考研/考博与高考不同,这个是为国家选拔科研的苗子,是为国家的科研服务的,所以这种选拔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说穿了实际上是面向那些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的。

PS:读博士其实很苦的,而且有不小概率你博士毕业后还没工作5年的本科同学收入高,所以不是真心喜欢科研的话,还是别读博了:)

======================================

8.27更新。居然有这么多评论。翻了下评论,我没说差一点的学校的本科生就进不来啊,高考没考好,也不意味着读研的通道就关闭了啊。但你需要比那些高考考了好学校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高考的落后,这个不过分吧?至于原因,请把上文中标粗的部分多读几遍。

另外,关于考研分数与专业知识挂钩的,这个真没有。考研科目就那么几门,其中的核心专业课就1-2门,而一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至少5-10门吧,怎么挂钩?再说那么多细分专业,考研的时候也不可能给每个细分专业出一套卷子吧,所以考研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检验必定是不足的。


user avatar   CommanderYCJiangS1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估计没人比我更有回答的资格,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经历——申请制+跨一级学科,我的经验应该会很有价值。


其他答案里提到了所谓监督问题,然而你们想错了——为什么要监督?谁让你监督的?你有什么资格监督?

导师愿意招谁本来就是导师的自由,就算是以前,考博跟考研也不一样,你初试考上去,然后没有导师要你,那你也一样得滚粗。


学硕和博士的本质是一种以科研为内容的工作,根本不存在什么“受教育权”——因为国内学硕部分承担了专硕的职能,所以考研的录取需要保证尽可能公平(至少不能比高考差太多),但博士不一样。导师对国家基金委的承诺是出成果(文章),而不是什么“公平录取”。 招水货,一样也是导师的自由——当然水货占用名额和经费,发不出文章毕不了业,那也得导师自己来擦屁股

我们学校包括化学系和信息学院在内的一些院系前两年就开始改审核制了——都是初试交材料,然后进行复试。材料的内容是个人简历、自我介绍和科研构想、工作和发表成果,以及专家推荐信。

一般来说只要你跟导师联系好了,导师确定要你,那么初试你能100%过,但复试就不一定了。

化学系那边的复试流程是先考英语,然后面向所有导师做一个十分钟的Presentation,讲你在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当时我的硕士导师问我复试准备的情况的时候还问我“PPT做好了没”,我一脸懵逼,后来才知道化学系这边的复试是这样的)。信息学院的话先是一群导师对你进行集体面试,然后下午是英语和专业课笔试(计算机系是本科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操作系统二选一),再加上机试(两道POJ风格的编程题),我是跨一级学科所以第二天还有一个加试,上午考离散数学,下午考程序设计(在纸上写三个函数,比较简单)+操作系统(比复试难一点)和编译原理。


总的来说复试对于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难——但还是刷掉了一些人,并不是走过场。


PS:有人想让我详细讲讲考博的事吗?




  

相关话题

  想申请明年日本金融(经营?)的博士,请问学术方面神户和早稻田哪个好啊,和旧帝呢? 
  春招拿到了字节跳动的offer,但是本身打算考研二战,该怎么选择? 
  2021年考研是MPacc还是法硕(非法学)呢? 
  哪个国家、哪个专业的博士生最轻松? 
  作为大三法学生,考研想考一个985、211理科强但法学弱考研分数低的学校会让人看不起吗? 
  本人某二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真是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现在想跨考法律硕士非法学,望给点建议? 
  博士师兄总是拉我(研一男)工作到12点多,怎么办? 
  考研人有什么快乐吗? 
  生化环材博士毕业后去高校,尽量别去哪些高校? 
  有人成功取消过考研拟录取吗?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让你百听不厌的京剧唱段?
下一个讨论
从二十出头就开始规律健身,控制饮食,注重养生真的有利于健康、延年益寿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